<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为美篇,我结识了这张黑白照片,便有了探寻这张照片前世今生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诞生地,我的老家附近,一所具有特定历史烙印的学校:江西泰和共大!</p><p class="ql-block"> 曾经,我无数次穿行于共大的校园去镇里上学,在它露天的电影场地里快乐耍欢过,在它丰收的农场拾起过沉甸甸的稻穗,在它一如水平的操场上打过篮球……</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照片,穿越时空,飘然而至!</p><p class="ql-block"> 它,饱经风霜,苍苍的年代感,犹如陈年老酒,散发出浓郁的醇香。</p><p class="ql-block"> 十七张灿烂无邪的真挚笑脸洗白了照片陈旧的外质,透过屏幕,你依然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可贵的青春朝气迎面袭来!</p><p class="ql-block"> 此刻,黑与白如同经过技术修复,变换出靓丽的色彩,年轻的生命立刻鲜活了起来,还原出它本来的面目!</p><p class="ql-block"> 这群年轻人,是原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泰和分校的学生,是那个火红年代的小花小鲜肉。</p><p class="ql-block"> 怀揣梦想,为学习服务农村和农业的本领,他们从东西南北来到这里,一个远离了城市喧嚣却不寂静的山乡。</p><p class="ql-block"> 时间定格在 1978年6月上旬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这天上午,胡传良老师,这位被大伙称为“高鼻子帅哥”的摄影爱好者,将17位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聚拢起来,准备拍一张他酝酿已久的合照,这张照片将会出现在本年8月1日共大成立二十周年的庆典展会上!</p><p class="ql-block"> 学生们高兴坏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能照个相,是件挺稀罕的事,更何况这是一件具有荣耀意义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欢呼雀跃,早早地飞奔至照相地,校园的东大门。</p><p class="ql-block"> 你手拿书本,我肩扛锄头,他头戴草帽——大家准备的这些道具,是日常学习、生活和劳动的工具,胡老师策划的初衷,正是生活的真实场景。</p><p class="ql-block"> 来自上海的胡老师多才多艺,思想活跃,做事很有创意,今天的拍照地点——刚刚修葺一新的共大新校门,正是他设计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设想里,学生的这种装扮,既体现了共大“半工半读”的教育思想,又映衬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真是煞费苦心。</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摆好姿势后,胡老师认真调好光圈,胶卷的珍贵让他不敢有一丝马虎,再次仔细检查一遍,迅速按下了快门。</p><p class="ql-block"> 一张以共大新校门和大岭山为背景的照片就此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心有灵犀。</p><p class="ql-block">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正式确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新的春天来临。</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也是出现在1978年共大成立20周年的前夕,片中的主人翁充满朝气和活力,不正预示着共和国的明天更加辉煌吗?</p><p class="ql-block"> 17位主角来自学校不同的班级,共同组成了一个团体。</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这群年轻人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团队活动,挥洒青春汗水。</p><p class="ql-block"> 假节日或重大活动来临之时,他们便登上那方舞台,展现自己的青春风采!</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什么团体呢?</p><p class="ql-block"> 一片岁月,一段芳华!</p> <p> 是的,他们是当年学校文艺宣传队的成员!</p><p> 41年过去,这17位文艺青年应该是花甲之人。</p><p> 昨日青春昭华,今日岁月苍老</p><p> 曾经的他们都走过自己的青春,每段青春画卷里都有自己的精彩,也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芳华!</p><p> 真心期待照片中的主人,能看到本美篇,并愿意分享你的芳华故事!</p> <p>照片来自胡传良老师和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