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企盼、万人瞩目,《贯台集村志》!

老梁

<h3>2019年12月17日上午11点,由新乡市邮政局、新乡市红十字会捐赠的《贯台集村志》与贯台村两委交接完毕,并举行了简单的发行仪式,很快将与5000多名贯台村民见面!</h3> <h3>&nbsp;公元2016年,是一个值得全体贯台村村民记忆与纪念的一年。</h3><h3>&nbsp;&nbsp;&nbsp; 在贯台村村民的意识里,2016年年底全村整体搬迁的影响力不次于明初洪武年间的移民建村以及铜瓦厢险工决口时难民无奈的迁徙。不管是六百多年前的洪武年间大移民还是一百六十年前的铜瓦厢险工难民的迁徙,一个是战乱年代政府强迫、强制及欺骗的移民,一个是洪水滔天、家园田产荡然无踪而当时执政者因内忧外患无暇顾及黎民生死的大量难民无奈的迁徙。天灾人祸、战乱频仍,充分暴露了当时当政者根本不将利益的砝码添加到普通民众一方。也许在他们看来,百姓充其量只是他们维护其封建王朝利益的一枚小小棋子,于是乎,波掀浪卷、人为鱼鳖、生灵涂炭的现象才会周而复始的一幕幕续演。</h3><h3>&nbsp;&nbsp;&nbsp; 但,在2016年年底,贯台村的整体搬迁,是在省、市、县、镇、村等各级政府的长远规划中,是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下,是在政府建好楼房、修好道路、架好通讯电力设施、铺设水气管网后,旧房作价、楼房补贴,村民怀揣着政府补助的每人将近三万元钱,远离黄河危害,告别低矮危房,由普通的乡村村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搬迁。同时,政府又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为低保贫困户建档立卡,南水北调工程及发改委千亿斤项目工程又给百年以来旱涝成灾的黄河滩地打井修路,架设高压电线,铺设地埋电缆,机井工程配套等等一系列惠农措施,使昔日旱涝均不保收的黄河滩地变成了万亩高产良田,彻底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特别是2017年5月8日下午,李克强总理视察李庄新区后,使广大搬迁群众更加认识到政府对普通群众的关怀,群众发自内心的说:黄河滩区搬迁是“搬出来的幸福”!</h3> <h3>&nbsp;盛世修志,志载盛世!</h3><h3>&nbsp;&nbsp;&nbsp;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村志是建置最小的村级志书,编修村志,古已有之。</h3><h3>&nbsp;&nbsp;&nbsp; 2016年年底,恰逢百年难遇的黄河滩区整体搬迁,封丘县李庄镇是河南省黄河滩区搬迁三大试点之一,贯台村又是第一批整村搬迁村,俗语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政府虽有优惠政策,一旦搬离居住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祖居老宅,扒掉打拼了半辈子才盖起来的房屋,难免使人恋恋不舍,潸然泪下。此时,扶贫办新乡市邮政局驻贯台村工作队领导同村支部、村委会商议,为了给贯台村全体村民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与回忆,给贯台村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怀念与传说,由市邮政局驻村工作队协助出资,村支部、村委会成立《贯台集村志》编委会,准备编纂《贯台集村志》。村领导思虑再三,考虑到老年人对历史比较了解,但思想意识守旧,不会操作电脑,上网搜索资料困难,又恐年龄过大,身体不便,久坐成疾;年轻人虽然电脑操作娴熟,但是,对“根”的意识比较浅薄,对家族观念比较淡薄,对上世纪的形势、运动了解甚少,甚至是一知半解;在外知名人士,虽然学问高深,但对家乡民俗、民风不甚了解,亦皆有自己的工作,即使有写作意向,又恐没有时间。在此情况下,村领导遂征询我的意见,问我能否担此重任?</h3><h3>&nbsp;&nbsp;&nbsp; 此时,我即将步入天命之年,满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满怀着对故居的眷恋之意,不揣浅陋、妄自尊大,欣然应允。</h3><h3>&nbsp;&nbsp;&nbsp;&nbsp; 贯台村自古以来六百余年无村志,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未动笔之前,参考其他村庄的村志模版,在脑海中已经形成了《贯台集村志》的大概轮廓,于是,豪情满怀,踌躇满志。</h3><h3>&nbsp;&nbsp;&nbsp; 但刚一接触,才感棘手,五千多口人、一千二百多户、三十多个姓氏、上下六百余年历史的一个大村,涉及人员之多,历史跨度之大,覆盖面积之广,又无资料可以借鉴,困难可想而知,遂心生退意。此时,嗤之以鼻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满脸不屑者有之,支持鼓励者有之,热心帮助者有之,积极提供资料者有之,更有甚者竟然问我把其录入村志名人栏目能给其多少钱者亦有之。</h3> <h3>&nbsp;然,在村支部、村委会、县邮政局等领导的鼓励下,在村里众多老人、知情人士及诸位退休老教师的协助下,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鼓起勇气,克服困难!</h3><h3>又因贯台村五分之二的姓氏及人口均是铜瓦厢险工决口后的难民后世,我又是梁美公的嫡系七世孙,我祖美公因铜瓦厢险工决口而遭罢官,天灾人祸使其一贫如洗,迫使其与儿孙骨肉分离,隔河相望,寄人篱下,我对铜瓦厢险工决口的历史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2008年5月,铜瓦厢决口纪念碑刚刚建成之时,我就将其全貌拍下,直到现在,只有我的电脑里面保存有铜瓦厢纪念碑三面全貌及铜瓦厢决口志的清晰照片,堪称绝版,冥冥之中皆有定数!</h3><h3>于是,村干部发动各姓知情人士,讲述家族历史,初步拟定知名人士名单,通知各姓家族中比较有成就的知名人士,积极提供资料。</h3><h3>&nbsp;&nbsp;&nbsp; 于是,我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走访贯台村及附近各村的老人,去兰考文化馆、兰考博物馆等处查找资料,访问一切皆可访问之人,认真搜集材料,仔细核对时间,挑灯夜战,废寝忘食,甚至牺牲掉自己店铺经营的时间,推掉公司组织的旅游学习机会,在盛夏酷暑里、在严冬寒风中,在村两委的大力协助下、在家人的鼓励下、在数千村民的期盼中,白天收录材料,访问知情人士;夜晚敲击键盘,上网搜集资料。曾经在2018年春节前后,因晚上天气寒冷坚持整理材料而入住封丘人民医院将近一个月时间。</h3><h3>&nbsp;&nbsp;&nbsp; 自2016年12月起,至2018年8月止,经过一年另八个月的不懈努力,终将这部访问二百多名知情人士、包涵将近二十五万字、共计五百二十余页(包括前彩、序言、凡例、正文)、涉及五十多个村庄及村名、涵盖六百余年历史、收录名人及人名八百八十余人、收录照片一千一百八十余幅(其中亲自拍摄照片将近八百幅)的《贯台集村志》编纂完成。</h3><h3>&nbsp;&nbsp;&nbsp; 此举是贯台村六百余年的第一,也是贯台村六百余年的唯一!</h3> <h3>在此,特别鸣谢扶贫办新乡市邮政局驻贯台村工作队的领导给予的资金支持;鸣谢封丘县邮政局张宏林、孙太涛、李庄邮政所曹利芳等领导的无私帮助;鸣谢贯台村党支部、村委会邵明科、王德贤、邵泽信、梁廷浦等全体领导的大力协助;鸣谢兰考县张君墓镇宁庄村梁海强提供的《兰阳县志》及其多次提供的详实历史资料;鸣谢封丘县北街姜庆及其提供的《封丘县志》;鸣谢后辛庄村杜兴堂、卢彦东、前辛庄村田景富、张海顺、张曹村李宝明、南曹村曹自荣、薛郭庄村薛永宽、鹅湾村吴其林、李庄村白西坤、兰考坝头村梁廷举等人提供的历史资料;鸣谢贯台村张广仁提供的贯台村黄河行船历史及贯台村老艄公、老船工的详细历史资料;鸣谢贯台村靳清江提供的靳氏家族的全部资料及为《贯台集村志》封面题字及作序;鸣谢贯台村王旭分四次将《编委会征集启事》、《贯台村支部、村委会关于贯台村志征集启示的通告》以及《贯台村寿星照片征集启示》、《贯台村平面图绘制的历程及说明》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李庄镇社区综合频道》栏目,使其点击量超过了11000多人次;鸣谢贯台村全体退休老教师提供的学校历史资料;鸣谢贯台村各姓氏家族知情人士提供的各家族详实的资料;鸣谢所有为编纂《贯台集村志》提供材料及热心关注并支持编纂《贯台集村志》的所有热心人士!同时,也非常感谢我的妻子李克艳及我的家人对我的全力支持!</h3><h3>&nbsp;&nbsp;&nbsp; 全体贯台村村民及子孙后代会感谢你们!</h3> <h3>2016年底,虽说成立了《贯台集村志》编委会,其实编委会只有我一个人。到目前为止,一年另八个月的努力,一年另八个月的心血,《贯台集村志》即将付梓,我还不知道能给我多少报酬,也从始至终没有问过领导能给我多少报酬。</h3><h3>&nbsp;&nbsp;&nbsp; 由于主编水平有限、人力有限、精力有限、阅历有限、能力有限、时间有限,还有很多历史资料、典故、传说尚未发掘,很多知名人士、服役及转业军人、大中专院校学生未曾收录,再加之有些人事散逸,时过境迁,年深久远,难免遗忘;还有个别知名人士多年工作、经商在外,散居他乡,实在无法联系;全村130多名八十岁以上的寿星照片仅仅只有70多人有照片;从网络下载的政策性、法规性文件以及名词、词条,没有注明原作者;还有因笔误而录入错误的极个别知名人士之简历;极个别年代、事件录入错误;虽经多次审核、校对,难免会有错字、别字、病句等等。</h3><h3>对以上之原因,主编在此一并致歉!请见谅!</h3><h3>我已在彻夜审核、校对,尽量减少错误,因一经成书,无法更改。他年之后再版,望后世有识之士予以更正,妙笔添加,谢谢!</h3><h3>同时,对经村支部、村委会及编委会多次电话、微信、口头通知而无动于衷的部分老干部、名人、名医、教师、家族未收录到村志之中感到惋惜!</h3><h3>原计划《贯台集村志》用一年时间完成初稿,于2018年元月1日付梓,因为有很多村委拟定的知名人士经村委通知尚未回复,领导多次催促我定稿,我一直以各种理由往后拖延,一直在等你......</h3><h3>自2017年11月22日将《编委会征集启事》在微信公众号《李庄镇社区综合频道》及百度贴吧《李庄新区吧》发布至今,我又等了8个多月,领导一直在催!</h3><h3>你一直对我不理不睬,我何必还要苦苦等待!</h3><h3>一朝入村志,千载留美名!</h3><h3>&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贯台集村志主编&nbsp;&nbsp; 梁广壮</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2018年8月18日</h3> <h3>梁广壮,别名梁壮、粮壮、老梁,农民,梁美嫡系七世孙,《贯台集村志》主编,李庄镇春节联欢会发起人之一兼导演,现正收集资料,倾心研究铜瓦厢险工决口的历史。1969年出生于李庄镇贯台村,黄河之滨,耕读门第,幼年求学,成绩优异;舞象之年,曾试不第;弱冠之时,家有薄田尚能糊口,而立之年,农资超市聊以谋生;茶余饭后,耕作之余,读书看报,乐此不疲,喜文字、常收集,名人传说、村庄来历、优美风景、奇闻异事,皆能尽心收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