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笃实,携手共进——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林璐

<h3>  本学期,深圳实验学校坂田校区小学语文学科组围绕“聚焦课堂”主题开展系列教研活动,从“主题内容”、“学科能力”、“文本特点”三个维度进行主题单元教学实践。十五周,三年级备课组袁腾、侯婷、殷婷三位青年教师聚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美好品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研讨,全校语文教师进行了观课议课。</h3> <h3>  该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三位老师根据不同课型挑选了小古文《司马光》、精读课文《掌声》、略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进行研讨。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舞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三位老师在解读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创设学习情境,提炼单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整合单元学习目标,根据不同班级学情合理安排学习活动,遵循了部编教材“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原则。</h3> <h3>  《司马光》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侯婷老师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复习导入、反复朗读、古今对比、汉字书写、看图故事、丰富人物形象和课外延伸。课堂上,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层层递进而且严丝合缝。古文的文意、语言特点,汉字的演变等这些比较晦涩枯燥的知识点,被各种教学方法处理得明白易懂又富含语文味,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孩子在短短40分钟里收获丰厚。</h3> <h3>  《掌声》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处理精读课文上,殷婷老师设计“带问题默读课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解题总结”、“拓展说话”、“转述故事”等环节来落实三维目标。从课堂效果来看,三维目标落实得比较好,尤其是在情感方面,大部分的孩子们能做到感同身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课堂最后,孩子们主动表达要送掌声给平时在班上还需要帮助的同学,是这堂课最大的成效之一。课后,老师通过孩子的作业单和在校情况反馈,了解到孩子们确实因为这堂课受到了启发。</h3> <h3>  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略读课文时,袁腾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上课伊始,老师抓住时机问学生:“读了课题,你们最想问什么?”同学们一听自己有了发言权,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袁老师帮助同学们选择了几个重要的问题,例如:是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以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对话。学生自主运用“带着问题默读”、“边默读边圈画”等方法学习课文,大胆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h3> <h3>  一周的课堂教学观摩结束后,小学语文科组所有老师齐聚一堂,对本次教学进行评课研讨。三年级备课组几位老师解读了三年级组主题单元教学的思路和磨课经过,随后来自不同年级的老师谈了听课感受。</h3> <h3>  侯婷老师《司马光》课堂上,对小古文教学的处理让人眼前一亮,大家表示收获良多。林晓文老师感慨, “朗读指导”给带来她不少启示。《司马光》一课侯老师设计了8种朗读方式,朗读的层次丰富,有梯度,有目标,读出语感,读出感悟。在朗读声中学生已经能初步背诵,而且也能初步理解了文意。尤其喜欢侯老师的“回声读”,通过一个简短的师生示范,男女生实现了回声读,有趣又有突出了重点,润物无声。</h3> <h3>  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生活拓展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板书设计巧妙精美,学生呈现出精彩的课堂效果,这些都是陈莎老师给殷婷老师《掌声》一课的评价。英子是本课的主要人物,课文主要是围绕英子的神情、动作进行描写的。殷婷老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透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摩,从而深入到人物内心,去感受她的心中所想。从课堂上看,孩子们把英子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体会得比较到位。</h3> <h3> 刘泽龙、王宇瑞两位高年段的老师则表示,袁老师《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堂略读课上,最大的亮点就是是教学设计思路异常清晰。“手术台就是阵地”,袁老师抓住题目中“手术台”、“阵地”这两个名词所指涉的身份,从医生和战士两个角度,将白求恩的伟大精神给学生呈现出来。在带着问题读课文过程中,学生从环境描写看出了白求恩的双重身份,从白求恩的双重身份来提炼白求恩的品质,并且和课外拓展相结合。</h3> <h3>  学科主任陈国芳老师最后发言,她鼓励老师们“聚焦课堂”,做到“真教研”,“真思考”,在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h3>

老师

课文

教学

手术台

课堂

语文

单元

默读

阵地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