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朋友来北京,相约游圆明园。因为我家所在位置离圆明园很近,多次去过,对园内还祘熟悉。最早进入圆明园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那时谈不到什么园子,围墙大部分颓废,因此不分里外。进去后,荷花芦苇茁壮,沒人深的蒿草,不知何人踩踏出的黄土小路,疏离弯曲,蜿蜒伸展如蛇般游入荒烟衰草之中。那时正少年心性,和同学来到此处,钓鱼掏鸟捉蛐蛐儿,玩的不亦乐乎。</h3><h3> 工作后,我的专业是结构设计,所内建筑师对圆明园内遗址感兴趣,一同来过两次,心续又是不同。骑自行车信马由缰逛园,到被英法联军烧毁的西洋楼,海宴堂大水法废墟凭吊。那时园内仍然是无人管无人问,废墟上尽管爬上爬下看个仔细。走累了找处临湖草坪,嗅着湖面飘来略带腥味的微风,听着时不时传来水鸟的鸣叫,吃点东西喝口水,看着不知何时落在草尖上的红蜻蜓,融入自然,天人合一。</h3><h3> 再后来,成了圆明园遗址公园,我也多次来过,春天踏青,盛夏看荷花,上元赏灯会,也不错,只是商业味浓了些。</h3><h3> 北方的冬天,万物萧疏,除了下雪,景色乏善可陈。也因此冬天基本不去圆明园。此次朋友来京,陪同前往,没想到景色不同往年,冰面上的枯荷阳光下澄黄一片,与湖冰、蓝天相映如画。湖边金色的柳丝如纱如雾,一帘幽梦。</h3><h3> 不知道这番景色是今年的特有,还是我一直来未加关注,总之希望今后年年如此,美好如斯。</h3> <h3> 鉴碧亭,原建于1811年(嘉庆十六年)前后,1993年原址复建。<br></h3><h3> 盛夏时亭子四周环水,睡莲红蓼不经意的开放, 蒹葭香蒲迎风列列,抬眼望去不远处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坐在亭下廊子上是消夏的绝佳去处。</h3><h3> 今日来到,虽然此时此处正值寒冬,尽管芦苇干枯,但阳光下色泽如金,垂柳落叶,但柳丝鹅黄,感觉到从而显现出的生命力,便是另一番景色。</h3> <h3> 可怜的古石桥,只剩半边嶙峋骨架,仍坚持诉说着历史的无情。</h3> <h3> 放眼望去,还真有点“芦苇萧萧野水黄”的感觉。</h3> <h3> 涵秋馆建成于嘉庆十年(1805年)前后,嘉庆十五年(1810年)有所添改。“涵秋”一词出自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江涵秋影雁初飞”句。</h3><h3> 据记载:“圆明园罹劫后,涵秋馆遗址曾为一处居民点。1986年迁出。次年廓清古建基址,界定遗址范围,立石刻图以志。” 现遗址上搭起一座平台,夏季以展示花卉,殿宇基址全部被覆盖。立石离遗址较远,指示遗址位置不甚准确,也就很难被游客注意到。</h3> <h3>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h3><h3>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h3><h3>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h3><h3>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h3><h3> 杜甫《蒹葭》</h3> <h3> 最是清高不染尘,寒风过后折腰身!</h3> <h3> 湖面冰封,找口食儿,难哪!</h3> <h3> 方外观遗址。“方外观”是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一座清真寺,是乾隆时供容妃做礼拜的地方。容妃,也就是清宫剧中多次演绎的香妃。</h3> <h3> 谐奇趣遗址,谐奇趣建成于乾隆十六年,是圆明园内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大殿。是为皇帝演奏中西乐器,欣赏音乐之处。</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全面复建的万花阵。清乾隆年间仿照欧洲迷宫而建。每年中秋节,皇帝坐于阵中的亭子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从迷宫入口进去,先达亭子者可得到赏赐,所以又称“黄花阵”或“黄花灯”。</h3> <h3> 夕阳下的黄花阵西洋亭。</h3><h3> “黄花阵"经1860年英法联军之变,劫后余生被完整留存来。经历年破坏,至20世纪初黄花阵已被夷为平地,仅存中心亭基座土墩。</h3><h3> 复建中心亭为西式石质圆亭,与历史上的亭子还是有些入,据历史照片显示,原亭为汉白玉底座木结构廊柱覆琉璃瓦顶。</h3> <h3> 黄花阵中心亭历史照片,原亭子看上去有点不中不西的感觉。</h3> <h3> 复建的黄花阵中心石亭。</h3> <h3> 海晏堂遗址, 海晏堂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海晏” 一词取意于唐朝郑锡《日中有王字赋》中“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句。 </h3><h3> 海晏堂前的水力钟喷泉遗址,说起十二生肖铜雕兽首大家都知道,就是从这里流散出去的。</h3><h3> 兽首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他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座生肖铜像轮流报时喷水一个时辰,午时十二生肖同时喷水,蔚为奇观。据说最初由于建筑是欧式的,郎士宁按西方习惯设计成裸女形式,乾隆认为有伤风化,最终定为兽首人身像。</h3> <h3> 远瀛观、大水法遗址。</h3> <h3> 远瀛观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添建的,乾隆时曾一度为容妃(香妃)寝宫。</h3> <h3> 大水法遗址,已经成为圆明园的象征。</h3> <h3> 有朋自远方来,不个乐乎?</h3> <h3> 观水法,乾隆皇帝观看大水法喷水的地方。宣统时,残存的石屏风雕花石心被末代皇叔载涛运往朗润园内,1977年运回原处。</h3> <h3> 复建的圆明园正觉寺三圣殿,正觉寺始于唐开元年间,初名开元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建,是附属于圆明园的皇家佛寺,寺内供奉佛像,但由喇嘛住持管理,民间俗称喇嘛庙。由于座落于圆明园绮春园墙外,免于英法联军兵燹。岁月更迭,产权几经辗转,正觉寺曾先后作为北洋政府代国务总理的私人别墅、清华大学教职工宿舍,是仅存的圆明园完整古建筑群。</h3><h3>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北京长城锅炉厂等三家企业的厂址。几经人为破坏,仅残存山门、文殊亭和四座配殿及26株古树,三圣殿只剩台基。2003年正觉寺复建完成,但见庙不见佛。</h3> <h3> 正觉寺内保存还祘完整的文殊亭,不知何时亭顶重檐变成单檐,经修缮恢复历史形貌。文殊亭内曾供奉以名贵楠木雕刻的文殊菩萨像,不知所踪,亭内空空如也。</h3> <h3> 修缮恢复前的正觉寺文殊亭,曾几何时,被揉搓成如此模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