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寒冷的季节做着幸福的事。2019年12月10日,郭丽娜名师工作室在农安县师范附属小学举行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主题交流研讨会暨小学语文学科主题教研会。</h3> <h3>10日上午,来自全县各乡镇的骨干教师集结于师范附属小学的会议室。由柴岗小学的白晓磊老师担任主持人,并为我们介绍本次会议的流程。</h3><h3>第一项活动是由哈拉海小学于杨老师、前岗小学赵喜晶老师以及杨树林小学的孙微老师为我们带来三节习作课。</h3><h3>首先为我们带来精彩一堂课的老师是于杨老师。于杨老师是农安县的优秀教师,她习作的内容是《我有一个想法》。针对这节课,她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写出自己的想法。在本节课中,于杨老师给出了大量的材料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生活中的现象。接着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全班汇报,同学之间互相批改。本堂课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h3> <h3>接下来,由赵喜晶老师为我们带来习作课----《我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赵喜晶老师从自身入手,引导孩子发现身边有特点的人,并结合具体事例来体现身边人的特点。她的课幽默,风趣,孩子们积极发言,语言纯真,逗得听课老师们爆出一阵阵的笑声。</h3> <h3>最后由杨树林小学的孙微老师为我们带来《观潮》读写结合习作课。孙微老师由《观潮》一课引出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一场夏天的雨的过程,按照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从声音、形状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对《夏天的雨》进行叙述,最后将声音与雨景相结合,指导学生完成习作。孙微老师教学仪态大方,语气声情并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语文老师的风采。</h3> <h3>第二项活动是全体教师共同观看小城子乡小学习作主题教研开展之路的介绍视频。小城子乡小学在王秀标校长的带领下已成为一方学子雏鹰展翅的高地,梦想起飞的舞台。2009年3月,小城子乡小学“习作”主题教研活动正式启动。经历了引领示范---探索实践---提升展示---总结推进的教研活动。先由农安县语文名师王娇妍老师、小城子乡小学骨干教师于海燕老师进行引领示范,接着由农安县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郭丽娜老师对整个活动进行跟踪指导,她阐述了当前小学习作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只有紧紧围绕“教---扶---放”三字,全体教师要树立读写结合意识、作文指导意识和写作能力训练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其次小城子乡小学发挥团队力量,探索、研讨,以“习作教学”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暨团队教研竞赛活动,提高其自身教学质量。2019年10月,再次邀请郭丽娜老师进行指导,由吕金鸿老师和辛桂芝老师再次进行示范课,让学生体会到习作来源于生活。</h3> <h3>第三项是由郭丽娜老师做主题辅导。郭丽娜老师针对三节课进行了评课。首先三位老师都给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让孩子想好先写什么,让孩子能有话可写,有话能写。这三节课是成功的,因为孩子们都能够动手将自己心里所想的内容表达出来,这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接下来,郭老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说明三个学段的要求。低年级要求学生“观”,中年级段要教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而高年级学生不仅要做到观察,还要养成观察的习惯,而教师要慢慢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察力,这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h3> <h3>10日下午,由郭丽娜老师携其工作室成员以及小城子乡骨干教师在进修学校五楼会议室对上午的三节课进行细评,并针对如何指导小学生习作进行了仔细研究。</h3><h3>首先由小城子乡骨干教师进行经验分享。老师主要从三大方面分享:</h3><h3>1、读写结合,掌握习作方法</h3><h3>比如对句式、构段的仿写、围绕中心句描写具体事物、缩写、续写等。读写结合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原有基础,结合本年段的习作目标,结合本课个性目标,找到合理有度的读写结合点。</h3><h3>2、走进生活,表达真情实感</h3><h3>学生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这就需要教师把新鲜的空气吹进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对习作的热情和灵感。所以提前布置习作内容,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感受、去观察、去搜集资料。</h3><h3>3、课外阅读积累习作素材</h3><h3> 让学生多读书、多背诵、多积累优美句段,记住文章大意、复述课文等等。根据实际情况,每天做积累,每周写读书感受。</h3><h3> 接着郭丽娜老师谈自己的感触。为习作做准备,教师应提前有计划、有布置的提作文。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在字、词、句都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学生的习作就会有很大的进步。</h3><h3>最后授课的三位老师分别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反思,由工作室的其他成员给出习作的建议。总结出以下几点:</h3><h3>1、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包括字、词、句等方面,为学生创造情境。</h3><h3>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不急于回答。遇到无人回答问题时,变换沟通方式。</h3><h3>3、引导学生描写出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使文章内容不枯燥乏味。</h3><h3>4、培养学生形成观察顺序。使文章内容不凌乱,有层次、有梯度。</h3> <h3>因为教育,我们相遇;因为学生,我们有了共同话题;因为相同的初衷,我们一起实现人生的价值。相信在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文化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