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 张满意</h3> <h3>一、湘谭 </h3><h3><br></h3><h3>1、碧泉书院 </h3><h3>位于湘潭市西南锦石乡碧泉村,地近碧泉故名。宋建炎四年(1130)胡安国(1074-1138)因荊门家园惨变,举家南迁至此,结庐讲学。初称书堂、讲舍、精舍不一。绍兴间其子胡宏(1102-1161)正式定名为“碧泉书院”,并建“有本亭”以纪念其父。胡氏父子在此著《春秋传》、《知言》等。胡宏又作《碧泉书院上梁文》,力辟“干禄仕以盈庭,鬻词章而塞路”的学风。张栻、彪居正、吴翌等闻风就学其中,史称“衡岳湖湘之学,皆起于此”。胡宏卒后,张、彪传其学于岳麓书院,其地遂寂。元、明两代曾有修葺,并设专祠祀胡氏父子。张栻至少四次亲临此地:第一次,绍兴三十一年(1161),奉父命拜胡宏为师,两次不待见,后见于衡山文定书堂。第二次,乾道四年(1168)。曾作《过胡文定公碧泉书堂》诗曰:“入门认溪碧,循流识深源。念我昔此来,及今七寒暄。人事几更变,寒花故犹存。堂堂武夷翁,道义世所尊。永袖霖雨手,琴书贲丘园。当时经行地,尚想语笑温。爱此亭下水,固若玻璃盆。晴看浪花涌,静见潜鳞翻。朝昏递日月,俯仰鉴乾坤。因之发深感,倚槛更忘言。”诗中有云“及今七寒暄”。第三次,乾道八年(1172),淳熙二年诗有“于今复三年”之句。第四次,淳熙二年(1175)二月赴桂林任,自湘潭省墓,途经碧泉,有《淳熙乙未春予有桂林之役,自湘潭往省先茔,以二月二日过碧泉,与客煮茗泉上,徘徊久之》诗曰:“下马步深径,洗盏酌寒泉。念不践此境,于今复三年。人事苦多变,泉色故依然。当时疏辟功,妙意太古前。屐齿不可寻,题榜尚觉鲜。书堂何寂寂,草树亦芊芊。于役有王事,未暇谋息肩。聊同二三子,煮茗苍崖边。预作他年约,扶犁山下田。” </h3><h3><br></h3><h3>2、龙潭书院 </h3><h3>位于湖南湘潭朱亭龙潭湾(今株州朱亭镇)。原名主一书院。南宋时,张栻门人钟如愚(字师颜,号主一)曾以南岳书院山长监南岳庙,卒后,其子“割田亩五百,建讲舍”于朱亭市,以其父号名之。祀张栻,配祀其父。一作钟将之(仲山)之子钟震建。据光绪《湘潭县学》卷八载宋绍熙五年(1194)钟震在岳麓书院问学于朱熹门下,嘉定中官南宫舍人,端平初,授侍读,加吏部侍郎,以“深契程颐主一之旨,筑主一书院,讲学其中,湘南人士,翕然从之”。宋末废,“田入豪右家”。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如愚三世孙梦鲤重建,有问仁堂(孔子燕居)、厚簿堂(讲肆)、两庑、仪门、棂星门、藏书阁、二先生祠、斋庐等,“为屋几百间”,又捐田1000亩以供经费。程文海(钜夫)为作《主一书院记》,以赞钟氏三代劝学之功。后废。相传乾道间朱熹、张栻游南岳,尝泊舟讲学于此,故清嘉庆、道光中,县丞李日英、方其正建朱子祠、紫阳阁祀朱熹。道光二十六年(1846)县丞刘友皋等寻“主一”故址,率县中何、徐、谢、齐、刘、文、蔡、萧各姓捐款,重建书院,以下有龙潭,故改名。有学田648亩,裕泰为作记,以朱熹“致知穷理之说”训诸生。咸丰、同治间修葺,规模日大,计有孔子庙,朱、张、周三先生、三闾大夫、五忠、杜文贞诸祠,文昌阁、藏书楼、讲堂、斋舍等。同治间巡抚刘崑、王文韶各为作记,规劝诸生“追宋贤遗风”,“周万事之理”、“适天下之用”、“通难知之义”、“发难显之情”,“以副国家取士之意与胶庠肄业之心”。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学兴起,龙潭书院改名为湘潭县高等小学堂。民国十六年(1927)更名为湘潭县立第三高级小学,直到解放。1950年春改名为湘潭县第三十二高等小学。后学校迁往镇内,时至1961年,昔日龙潭书院尽毁,瓦砾无存! </h3><h3><br></h3><h3>3、涟滨书院 </h3><h3>在湘乡涟水西岸(今湘乡一中南院)。其前身是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的湘乡学宫(文庙)。南宋初,胡安国提举湖南学事,改建为书院。宋、元、明、清四朝先后多次扩建、修复和重建。乾隆四年(1739),湘乡文庙迁往黄甲岭(现一中北院),邑人萧衍守申议将旧学改为书院,知县徐锡仁给书院取名“涟滨”。乾隆三十五年,知县朱鉴昌作《涟滨书院记》:“上湘有书院旧矣。宋乡贤周奭受业南轩张子,归与邑人讲学昆仑桥,光大朱张理学。张栻为其题词‘涟滨书院’。”“其后,真西山先生,特建学舍,嗣为‘涟滨书院’,以居涟水之阳而名之也。” </h3><h3><br></h3><h3>3、南轩祠 </h3><h3>在湘乡县,具体位置不详。《明一统志》卷六十三载:“南轩祠,在湘乡县,祀宋儒张栻,南轩其号。”同治《湘乡县志•从纪》:“乾道三年八月,朱子访栻于潭州。其冬,栻导朱子同游南岳,经历县境,取道后山。其憩息之地,今犹以朱公仑名。其时更迭唱酬,有雪霁之应。县旧有南轩祠,疑即当时信宿之处。今不可考矣。” </h3><h3><br></h3><h3>4、三贤祠 </h3><h3>在隠山之阳,宋张栻与胡安国父子皆游此,后文定葬于此,乡人立三贤庵祠之。见李贤《明一统志》卷六十三。 </h3><h3><br></h3><h3>5、昭山 </h3><h3>位于湘潭市东北二十公里的湘江东岸。为长沙、湘潭、株洲三市交界处。相传周昭王南征至此,故名。北宋时,米芾应好友宋迪之邀从洞庭入湘江,沿江而作《潇湘八景图》。“山市晴岚”即此地。张栻曾路过昭山,作《过湘潭刘信叔旧居》诗一首,表达了对刘锜的敬慕与同情。诗曰:“北渚留行客,东陵忆故侯。池莲半枯折,树叶正飕飗。事业留千载,英雄去一丘。平生许国志,岁晚讵悠悠。” </h3><h3><br></h3><h3>6、草衣岩 </h3><h3>草衣岩在大罗山,即今青山桥镇晓南管理区草衣村。大罗山长16公里,宽12公里,峰体上下为清一色连体赤石。草衣岩纵深8米,横16米,高约5米。岩面有如眉月,草衣寺建于半洞之中,下为悬崖,周遭吞云吐雾,风雨霓虹。建寺之初,后周巴蜀高僧奉初,结寒草为衣,在岩内坐禅三十余年,草衣岩由此著称于世。奉初圆寂后,湘中名士倡首,即集资而建两进寺院。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据光绪《湘潭县志》记载: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南轩、林择之结伴同游南岳,路遇暴风雪,夜宿草衣岩。是夜,三人题咏唱酬。朱熹有诗云:“落日疏林射日光,谁分残雪许山煌。平生愿学程夫子,恍忆当年洗俗肠。” </h3><h3><br></h3><h3>7、清风阁 </h3><h3>在湘潭县治后,宋建张栻题匾。《明一统志》卷六十三。</h3> <h3>二、株洲 </h3><h3><br></h3><h3>1、分袂亭</h3> <h3>在株洲湘江边。乾道三年(1167)十一月,朱张同游岳麓,二十二日抵株洲,宿梅溪胡氏客馆,二十三日分袂,元谢鲁一在建宁港南岸建亭纪念朱张株洲之行,欧阳元题额曰“分袂亭”。 </h3><h3><br></h3><h3>2、朱亭 </h3><h3>位于株洲县南端朱亭镇,原属湘潭,古称浦湾。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与张栻同游南岳,顺湘江返程时途经浦湾,应当地士人请求,结亭讲学。后人纪其事,便将朱、张讲学之处称为“朱停”,亦曰“朱亭”。 </h3><h3><br></h3><h3>3、渌江书院 </h3><h3>位于湖南株洲醴陵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从福建到潭州访张栻,经醴陵归崇安,曾在渌江书院前学宫讲学。宋明皆为学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渌江书院。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都曾在这里求学。2016年政府投资2.8亿对书院进行修缮,并在书院置朱张铜像,以示纪念。</h3> <h3>摘自张满意《绵竹张氏故迹考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