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张浚张栻遗迹

南樵山人张栻研究

<h3>作者 张满意</h3> <h3>宁乡是张浚父子长眠之地,也是张氏后裔聚居之地。隆兴二年(1164),张浚以中原未复,不当葬先人墓左,嘱咐二子葬衡山下,即今宁乡官山。其后代庐于墓,聚族而居,距今近九百年。宁乡张氏遗迹包括官山祠墓、南轩书院、张镗墓及张千三郎庙等。</h3> <h3>1、 官山祠墓</h3> <h3>张浚墓</h3> <h3>张栻墓</h3> <h3>官山张氏祠墓,始建于南宋,元初及洪武两燹于兵,嘉靖三年(1524)知县胡明善因旧制修复,于祠前泐朱子所撰神道碑,并添臵墓田四十亩,以备春秋仲丁祀典,大学士杨廷和撰记,明世宗御赐“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碑并敕建南轩书舍。后人建有御碑亭。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沈震龙、县丞芮良才、训导李述增臵祭田。后祭田为里中彭氏所据,崇祯戊寅(1638),邑人陶汝鼐复臵。明季复燹于兵,墓田为僧人所据。顺治八年(1651)重修,掘得锡壶一把,上有“南轩”铭文。顺治十八年(1661)山阴裔孙贵州都匀府知府张维坚偕弟维台立‚宋元辅封魏国公前节镇潭州张公德远子大儒谥宣修撰安抚使南轩公祔墓”碑于墓前。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县钟灵秀呈请抚宪赵申乔、学宪潘宗洛檄令僧人退出墓田,归还儒学,设奠修祠,饬教官春秋致祭。抚宪赵申乔题“濬源泗水”匾。康熙五十四年(1715)裔孙启禹(字坦斋)、启斌(字二允,号完夫)捐臵田荘二十四亩并倡族重修墓前飨堂,五十六年飨堂告成,前知县时任山西道御史陈嘉猷撰记。是年裔孙兴雋(字廷蔚,孙志洁)呈请教谕王仁护批定春秋祭祀。雍正九年(1731)观风整俗使李徽题“濂洛闻知”匾。十三年裔孙启斌倡族重修神道碑。乾隆十一年(1746)裔孙志溓、志浑、志涵呈县学申蒙、抚宪杨锡祓咨部设立奉祀生一名,以光俎豆。裔孙志洁(字励山,乾隆十一年袭)、鸣瑞(字玉佩)、茂伦(字五常,嘉庆十六年袭)先后袭任。咸丰二年(1852)裔孙张铣倡族重修,奉祀生五常,裔孙宝鸿、玠琳、继良董其事,历三寒暑而观成。同治八年(1869)裔孙合族立“宋大儒张南轩先生之墓"、"宋元辅封魏公张公德远墓"碑,原碑嵌于享堂右壁。1959年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祠墓被毁。1982年按原形修复,1983年再次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长沙市人民政府立碑保护。2005年列为湖南大学教学基地,2008年宁乡县政府投巨资重修,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宁乡县政府再投资1.2亿修建南轩文园和南轩书院,于11月5日朱张会讲850周年纪念之际正式对外开放。</h3> <h3>2、南轩书院 </h3><h3>在张浚父子墓前。明朝嘉靖三年(1524),明世宗下诏修复湖南宁乡张浚父子坟墓及祠宇,敕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宁乡县令胡明善重修张浚张栻父子祠堂并在县儒学左侧建张魏公祠,祀张浚父子(《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七)。现已不存。 </h3><h3><br></h3><h3>3、南轩祠 </h3><h3>在宁乡官山南轩书院。久废。2017年宁乡县政府花巨资重修,于十一月五日对外开放。刘伋亨有《南轩祠》诗曰:“一峰耸处众峰环,庙貌巍然半亩间。涕下只思扶宋室,道穷无计拯时艰。长桥再过难招隐,短发频吹独入山。俎豆再今留正脉,千秋沩水任潺湲。” </h3><h3><br></h3><h3>4、张镗墓及张千三郎庙 </h3><h3>在宁乡仙女峰西北新屋滩山嘴。仙女峰,又名青云峰,属雪峰山余脉。山势呈东西走向。位于宁乡县流沙河镇大田方高岭村,与老粮仓镇唐市仙女村、枫木桥乡洞庭古南村相邻。相传主峰东面相隔约五十米处,原有仙女庙。庙内宽敞,能够开席。主峰西北新屋滩山嘴,有宋时朝奉郎张镗墓。墓左有张千三郎庙。此庙系张镗之子惟孝墓。今庙宇、坟墓、故宅皆已不复存在。主峰有寺庙废墟一块,约占地一亩。从废墟看,此庙坐北朝南,分上栋下栋、左横右横。屋前有塘,约半亩。塘内水清,像是无鱼。塘前有稻田一丘,面积亩许,有人耕种。屋右有旱土一大片,能容数百千人,蒿茅丛生。山上多杉树,属人工栽植,皆已成材。峰南有明嘉靖时欧阳华故宅——阳华大屋。欧阳华,字实夫,号梅林,原籍江西庐陵。明时徙长沙,复徙宁乡。家素封,乐施与。嘉靖元年(1522),代全县完粮一载。二年,捐砖瓦木石诸物助县令补修官署。官府嘉其义,疏闻,赐冠带族奖,勒碑县署仪门。卒年九十。子孙籍县学者凡六。世居大田方(清八都),其故宅曰阳华大屋,滨阳华江,遗址犹存。</h3> <h3>5、长桥 </h3><h3>在今横市镇。张栻有《过长桥诗》曰:“西风吹短发,复此渡长桥。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傥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陶汝鼐有《长桥感怀》:“此地增悲慨,何人咏长桥?南轩谁继起,北宋久飘摇。今古云过鸟,山河月影樵。岂知千嶂里,莲社有嘉招。”陶汝鼐(1601-1683),字仲调,一字樊友,别号密庵,又号石溪农,湖南宁乡人。明亡削发为僧,号忍头陀。 </h3><h3><br></h3><h3>6、灵峰书院 </h3><h3>在今朱良桥小源村。古为洞庭湖尾,有山曰灵峰山,又称道山。绍兴六年(1136)胡宏来宁乡讲学时建。朱熹、张栻曾来此讲学。明人胡灿端曾有诗记其景:“峰以昔贤传,用映峰增色;峰与月依然,昔贤难再得。”昔贤盖指胡氏父子和张栻、朱熹等理学大师。毁于明末。现仅存石桥一座。 </h3><h3><br></h3><h3>7、玉潭书院 </h3><h3>位于湖南宁乡玉山。原名玉山书院。明嘉靖二年(1523)知县胡明善建。清顺治四年(1647)毁于兵火。乾隆十九年(1754)邑绅邓竹林等捐资重建于东门沩水边。有讲堂、定性堂、文昌阁、崇道祠、奎星楼、仓廒及正谊、明道、主敬、存诚、进德、居业六斋。辟凤翮流丹、藓花淳玉、化龙跃浪、天乌昂霄、绝顶擎云、灵峰铺翠六景。乾隆二十二年山长刘绍濂首刊《玉山书院志》,二十五年山长王文清辑补之。王还定学规、读书、读经、读史诸法及勉学立等劝诸生。乾隆三十二年改名“玉潭”,并新修《玉潭书院志》10卷。嘉庆间张栻裔孙张思炯(字恒鉴,乾隆三十年举人,历官多地知县,有善政)任山长,完善书院规章制度,并编写《重修玉潭书院辑略》二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13年刘少奇就读该校,曾撰诗曰:“小树两边栽,浓荫绿上阶;他年成大树,便是栋梁材。” </h3><h3><br></h3><h3>8、南轩中学 </h3><h3>位于巷子口镇莲花村,原名官山中学,其前身为张栻后裔张光干于1940年创办南轩农业中学。2012年为纪念张南轩诞辰八百八十周年,改名南轩中学。张光干(1899-1947),字子焯,号雪辉,宁乡人,1926 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先后任宁乡师范学校校长,宁乡县教育局长、县副参议长等职。</h3> <h3>摘自张满意《绵竹张氏故迹考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