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摩洛哥(六)🏜菲斯

一叶知秋

<h3>  菲斯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由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808年。菲斯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金色斧子”,也有“肥美土地”之意。菲斯河在这里分支,故取城名为菲斯。它是摩洛哥第三大城市,曾被美国著名杂志(Traveler)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h3> <h3>  从城堡山上俯瞰菲斯古城,整个地形就像一个大大的“心”字。土黄色的房屋密密层层连成一片,绿色屋顶的清真寺格外醒目。菲斯分为古城、旧城(扩建的)和新城,整个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h3> <h3>  菲斯人没有城市规划的概念,按照自己的需要,一栋接一栋房屋无序地建造,从上面看下去,几乎没有缝隙,是不是有点密集恐惧症的感觉?</h3> <h3>  17公里长的城墙基本完好,保留着浓厚的中世纪风采,也见证着古城的历史和发展。</h3> <h3>  作为曾经700年穆斯林王朝的帝都,菲斯城中有为数众多的清真寺,全盛时期多达700多座,至今仍旧保存有300多座清真寺,因此,菲斯不仅是摩洛哥的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所在地。</h3> <h3>  老城的城墙长,城门也多,摩洛哥人把城门叫做“Bab”。</h3> <h3>  最著名的是西边这座布日卢门(Bab Bou Jeloud)因其标志性的蓝色花纹而名闻天下,被称为蓝门。 它处于古城中两条最重要道路的起点处,据说没有走过布日卢蓝门就不算到过菲斯,所以只有从布日卢蓝门进入菲斯,才算走的主路。 </h3> <h3>  这座18世纪翻新的仿古城门富丽堂皇,颇具特色,向城外一侧镶满了蓝色的马赛克瓷砖,称为“菲斯蓝”,而面向城内一侧则是极富伊斯兰风情的绿色,称作 “伊斯兰绿”。</h3> <h3>穿过这座蓝门,就踏入了老城,仿佛一下子跨越了千年。</h3> <h3>  </h3> <h3>  一进城,我们就被这长着刺的果实吸引了,第一次吃到这个叫仙人掌果的东西,3迪纳姆一个,清新爽口,吃了还想吃。</h3> <h3>  这是世界上最容易迷失的城市,从10世纪起就是阿拉伯人聚居地。9千多条狭窄的巷道百转千回,纵横交错,完全没有规则和方向,大巷套着小巷,小巷连接着更小的巷子,几乎找不到一条贯穿的直路,三步一斜,五步一转,在这里GPS导航也不起作用,多次听说有人在这里迷路,转了4天也没有走出来,更甚者说两个月都走不出来,这好像太夸张了吧。<br></h3> <h3>  哪怕多次来过这里的导游都不认路,必须请当地人带路,而且再三叮嘱我们,一定要跟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尽管十分小心,不敢东张西望,不敢停下来拍照,结果,我还是给跟丢了。只是一走眼的功夫,前面的同伴竟然不见了!前方两个岔道,一左一右,好像还是主道,非常热闹,可是却没发现有我们的人,心想就这么几步路难道他们人间蒸发了?正在左右不定,前面的某同学及时发现我不见了,赶紧回来找,原来他们是从斜边上一个很不起眼的窄巷子拐进去了,真是一场虚惊!要是真找不到了,不知我会在城里转几天呢?</h3> <h3>这里没有机动车,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和驴,运货只能用手推车。</h3> <h3>  位于菲斯老城内的卡鲁因清真寺(Qaraouiyine Mosque),始建于公元859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是摩洛哥乃至北非最古老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在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以前,卡鲁因清真寺是摩洛哥乃至非洲最大的清真寺,能容纳2万多穆斯林同时做礼拜。清真寺附属的神学院也就是卡鲁因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比欧洲最古老的牛津大学还早几百年。一千多年来这里都是研习伊斯兰教教义的中心。清真寺非穆斯林不能进入,只能从它敞开的大门中看一眼这个伊斯兰教圣地。</h3> <h3>  门前的铭牌上是这样介绍的:“Qaraouiyen清真寺是菲斯最具标志性的地标,也是摩洛哥建筑的标志,是Qaraouiyen区充满活力的中心。”</h3> <h3>  唯有一座清真寺是例外,隐藏在老城街巷里的阿布伊南神学院,同时也是一座供公众朝拜的清真寺,建于1350至1355年的马林王朝时期,是唯一一座对游客开放的清真寺,也是菲斯唯一一个有宣礼塔的神学院。</h3> <h3>  神学院的大门开在狭小又喧闹的街边,需提前预约,参观人数是有限制的。</h3> <h3>  进入门内豁然开朗,四方的庭院优雅宁静,庭院中央有一个水池,是供前来做礼拜的信徒净身用的。</h3> <h3>  这是典型的摩洛哥三层式建筑风格,上层为雪松木雕,中层为石雕,下部是马赛克,雕花的拱门和廊厅,彩色的马赛克瓷砖墙,整个建筑装饰十分精致。据介绍,马赛克上面的圆形花纹表示:中间是太阳,四周是繁星,象征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h3> <h3>  阿布伊南神学院是菲斯第一座传播伊斯兰教义的学校,这是讲经朝拜的地方。二楼是课堂和宿舍,不允许非穆斯林参观。</h3> <h3>  这是菲斯古城的创始人伊德里斯二世陵寝外墙上的许愿壁,中间留有投币孔,走过这里的人们都要上前摸一摸,以求平安吉祥,也可以投币许愿。</h3> <h3>  老城内几乎每一个转弯处都能看到一座公共喷泉,就像我们以前的公共给水站,菲斯人日常生活中就是在这里取水洗衣服。老城区大约有60多个喷泉,通常紧邻清真寺。最神奇的当属这座奈加因喷泉(Nejjarine fountain),据说是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泉眼,当地人相信,这是真主阿拉送来的圣水,因此称其为神泉。</h3> <h3>喷泉旁边是18世纪的一座古驿站,现在改建为奈加因木工艺和艺术博物馆。</h3> <h3>  菲斯是摩洛哥手工艺术的发源地,其手工制作的铜盘、地毯、皮具等驰名于世。菲斯还是摩洛哥的陶瓷之都,出产精美的瓷器和装饰用的瓷砖和马赛克,是著名的菲斯蓝的产地。我们参观了城外一家陶瓷作坊。工人们采用最原始的制作工艺,手工制作各种陶器,前店后工场,价格不菲。</h3> <h3>  老城里的这家铜器店其实是个旅游点,他家的灯具、铜盘确实很漂亮,据说是祖传的手艺。</h3> <h3>  当然,菲斯名气最大的还是它的皮革业。这里盛产柔软的高质皮革,其制作和染色工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工艺,至今仍沿用古法染色,保留了传统的手揉皮革及自然风干的古法处理。</h3><h3></h3> <h3>  穿过迷宫似的曲折小巷,当越来越浓烈的刺鼻味道传来的时候,手工皮革作坊也就到了。</h3> <h3>  我们登上染坊旁边三楼的阳台往下看,几百个五颜六色的染缸密集排列在一起,像似一个巨大的蜂巢。这个“臭名远扬”的大染坊始建于公元11世纪,能保留至今实属罕见,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为了让皮革呈现天然的色泽,染料里还加入了鸽子粪和牛尿,真是不可思议! 虽然给我们每人发了薄荷叶,但根本没什么用,早有准备的我戴上喷了香精的口罩,才经受住了熏人的气味。</h3> <h3>  工人们站在染缸中,有的在浸染皮革、有的在挥刀修理皮毛、有的在给染缸添水,他们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劳作,看着心里都觉得难受。</h3> <h3>  经过粗加工的皮革往往被运至直布罗陀海峡对岸的欧洲国家,然后加工成各类皮包、皮鞋、皮衣等皮质奢侈品,利润高至这里的十数倍有余,而污染却留给了这里。 </h3> <h3>  不过我在想,如今这个大染坊更多的作用可能是旅游观光,那满城铺天盖地的皮革制品,怎么可能会在如此简陋的地方大量生产?</h3> <h3>  禁不住诱惑,我们还是在作坊的二楼皮革店买了几双皮拖鞋。价格比外面店铺略微贵一点,150迪纳姆一双,皮质非常柔软。</h3> <h3>  这是我们到达菲斯第一天的晚上,在一个装饰考究的餐厅,享用摩洛哥风情歌舞晚餐。菲斯的许多老巷子都是这样,外面看似简陋甚至有些破旧,里面却是另有天堂,不是金碧辉煌,就是富丽堂皇,处处透露着当年的奢华。</h3> <h3>  菲斯皇宫,建于13世纪。在摩洛哥各个城市都有皇宫,菲斯的皇宫是摩洛哥的标志性建筑,其照片上了美国《Lonely Planet》杂志。黄铜材质的七扇拱形大门金碧辉煌,典雅的花卉图案是工匠纯手工一点一点敲出来的。</h3> <h3>  我们下榻在新城,就在默罕默德五世大道上。路中的林荫道上卧着一头威武的雄狮,那是菲斯的象征。摩洛哥的每个城市都有一条默罕默德五世大道,且是城市的主干道,非常气派。</h3> <h3>  在菲斯,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汁原味古朴醇厚的古城,它不仅留住了悠久的历史建筑,更留存了千百年来普通百姓原生态的人文风土,至今仍活色生香… 菲斯是摩洛哥人的骄傲,承载着摩洛哥的过去与现在。当下,外面的世界缤彩纷呈,这个千年古城的历史时光还能延续多久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