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川西 不再遥远

时光旅人

<h3>川西,即四川省阿坝州和甘孜州等高原藏区。</h3><h3>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平均海拔4000-4500米,高原上矗立着巍峨壮观的冰川、雪山,地势跌宕起伏,气候复杂多变,自然风光优美迷人。<br></h3> <h3>远观四姑娘山,最高峰是蜀山之后幺妹峰。<br></h3><h3>四姑娘山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境内,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人称东方的 “阿尔卑斯山”。</h3> <h3>我们游览的是四姑娘山双桥沟。</h3><h3>四姑娘山风景区由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三部分组成。双桥沟全长30余公里,面积216.6平方公里,双桥沟是四姑娘山风景最为集中、最为迷人的地方。</h3><h3>沟内两面皆是山,却山山不同,沟内处处皆景,而景景有别,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海拔400米的双桥沟里,既有低山地带常见的成片桦木林、柏杨林、青枫林,也有高山地带的云杉、冷杉、红杉还有成片的沙棘、灌木、落叶松。这种立体分布的植物与雄状奇特的高山一结合,就构成了包括五色山在内的双桥沟八大景观。</h3> <h3>远观日月宝镜山</h3> <h3>撵鱼坝</h3> <h3>左边日月宝镜山,右边五色山</h3> <h3>盆景滩沙棘古树</h3> <h3>人身果坪</h3> <h3>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境内。</h3><h3>“甲居” 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h3><h3><br></h3> <h3>丹巴县素有“岩巅上的城”和“大渡河畔第一城”之称。</h3> <h3></h3><h3>甲居藏房造型美观,风貌古朴,完整地保存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使用原始的材料,采用原始的技术,是中国乡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数千年来这些乡土民居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h3> <h3>出丹巴甲居藏寨,一直沿金川大渡河峡谷前行。</h3> <h3>古老的碉楼</h3> <h3>虔诚之地,佛学之城~色达</h3><h3>色达五名佛学院 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境内,在重重的群山环绕之中,沟里的僧舍,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密密麻麻搭满了四面的山坡,为数众多的绛红色小木屋,延绵起伏,蔚为壮观。这些红色小木屋,是一万多名僧俗的住所。</h3> <h3>色达海拔3895米</h3><h3>有人说去西藏没有高原反应,去色达却容易高反,这点我中招了。</h3> <h3>色达小木屋红房子的万屋灯火,如果在天黑之前到达,拍出来会非常美。</h3> <h3>坛城的夜景也很漂亮</h3> <h3>在色达第一次看天葬</h3><h3>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解肢后让秃鹫来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藏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秃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h3><h3>看过天葬有一种复杂的心情…人去了什么都不是,所以一定要活好当下…</h3> <h3>外观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洞嘎寺,是色达三大寺庙之一。</h3> <h3>色达到甘孜,国道454,哑口海拔4550米,盘上盘下,山上下了小雪,雪景中的公路,有些象新疆的独库公路。</h3> <h3>今天的目的地稻城。</h3><h3>从甘孜进入雅砻河谷,两岸彩林很美,山顶的雪山云雾缭绕,藏式民居影在其中,过新龙出河谷,开始盘山,海拔高度又上升到四千多米,雪景出现在眼前,一片银白的世界,中午12点半到达世界高城~理塘。</h3> <h3>世界高城理塘,平均海拔4020米。</h3> <h3>兔儿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北部,是理塘去往稻城、亚丁的必经之地,海拔4696米,远观酷似兔子耳朵屹立在风中,山势十分奇特,长在寸草不生的山峰之上。</h3> <h3>海子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稻城北部,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体遗迹,即“稻城古冰帽”。嶙峋怪石及大小海子星罗棋布,在平均海拔4500米高的山上,1145个大小湖泊如上帝失手撒下的一千颗钻石一般闪烁在山间,其规模密度为中国之最。因高山湖泊藏族又叫海子,所以得名海子山。</h3><h3>海子山目光所及没有树木、河流,就连野草也只是偶尔丛生,蛮荒、苍凉。尽管如此,但它还是有着不同于景区岁月的独特魅力,值得每一个路过的游客驻足品味。</h3> <h3>稻城~亚丁景区</h3><h3>稻城县以亚丁为核心的稻城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汇集雪山、冰川、湖泊、草原、瀑布等壮丽景观,被誉为“中国香格里拉之魂”、“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h3><h3>景区以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雪峰为核心区,北南向分布。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和自然景观,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一处自然生态系统。</h3> <h3>神山央迈勇</h3> <h3>去往牛奶海、五色海的途中。</h3> <h3>后边是牛奶海,前面是五色海。</h3> <h3>景交车在高山上盘绕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的亚丁风景区,在这里你看到的白色的雪山、金色的草地、蔚蓝的天空,以及你不辞辛苦,从海拔4000多米的洛绒牛场一直徒步攀爬到了海拔 4600多米的牛奶海、五色海,全程往返10公里,用时8个小时。在4000多米的海拔,空气含氧量是平原地区的60~70%,别说爬坡就是走平地快些都要气喘,但当你执着勇敢地向前,回望来时路,已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为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而自豪。</h3> <h3>洛绒牛场</h3> <h3>冲古寺及冲古草甸风光</h3> <h3>在卓玛拉措(珍珠海)观看神山仙乃日</h3> <h3>稻城白塔</h3> <h3>稻城桑堆红草地</h3> <h3>卡子拉山~看看爷俩的姿势</h3><h3>卡子拉山海拔4700多,感觉我们的车就像在云端穿行一样…</h3> <h3>一天的天路行</h3><h3>从稻城到新都桥,再次经过 海子山(平均海拔4500米)、兔儿山(海拔4696米),途经卡子拉山(海拔4718米)、剪子弯山( 海拔4659米)、高尔寺山(海拔4412米)高尔寺山现在已经通隧道了(隧道全长5公里) 。</h3> <h3>新的318路上的高架桥(车在行进时抢拍的)</h3><h3>新的318有的路段与老318是并行的。老318路很窄,过去遇到雨季经常会出现塌方或泥石流,新的318高尔寺山已经通了隧道,折多山隧道正在建设中。</h3> <h3>新都桥镇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境西部,是川藏交通的重要枢纽,在国道318川藏线南北岔路口,沿线10余公里,其风光秀丽,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连绵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的藏寨,星星点点的牛羊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摄影爱好者……被称作“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走廊”。</h3> <h3>环线路上的藏式民居各有特点,丹巴的嘉绒藏寨、新都桥的藏式民居都很漂亮。</h3> <h3>车里远观(抢拍)的折多山,远观折多山还比较清晰,有云雾带,到了哑口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具说折多山上经常会是这样。这里能远观蜀山之王贡嘎山,有大雾就什么也看不到了。</h3> <h3>今天从新都桥向海螺沟进发,途中要翻越折多山、翻越贡嘎山北坡,途经康定。弥漫的大雾一直伴随着我们,正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上上下下的盘山路,还是坡陡弯急,此时,伴随我们的是水墨画的冬景与秋景…</h3> <h3>折多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为大雪山一脉,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折多山最高峰海拔4962米,垭口海拔4298米,与康定市的海拔落差达1800米,是川藏线上第一个需要翻越的高山垭口,因此有“康巴第一关”之称。折多山既是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汉藏文化的分界线,翻过了折多山,就正式进入了康巴藏区。“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写成汉语就是"折多"二字。折多山的盘山公路确实是九曲十八弯,来回盘绕就象"多"字一样,拐了一个弯,又是一个弯,难怪当地人有句话叫:“吓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br></h3> <h3>司机没有带我们去雅家埂红石滩,只看了看路边上的红石。</h3> <h3>云雾缭绕,水墨画般的景致。</h3><h3>拍出来的总是不如眼见的美。</h3> <h3>贡嘎雪山大桥</h3> <h3>海螺沟以低海拔现代冰川、大冰瀑和温泉著称。背依蜀山之王贡嘎山。</h3> <h3>海螺沟冰川公园</h3><h3>雨 雪 雾 二进景区都没能看到4号冰川,但秋季的原始森林、冰川雨林五彩斑斓、云雾缭绕也很美…</h3><h3>还好,晚上在海螺沟山下沐浴温泉。</h3><h3>留下遗憾,好下次再来。</h3><h3>此路段天气不好,全部用手机拍摄。</h3> <h3>3号冰川</h3> <h3>泸定~汹涌澎湃的大渡河穿城而过,古老的铁索桥,因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故事而名扬天下,留下了永远的辉煌。</h3><h3>泸定桥上走个来回,那段历史我们铭记。</h3> <h3>从海螺沟经泸定、雅安回成都。</h3><h3>途经二郎山隧道(隧道全长13.4公里,隧道的建成使得天堑变通途,吓死人的二郎山一去不复返),经雅康高速(桥隧比82%)、成雅高速回成都。<br></h3> <h3>此时9天的川西环线之旅,画上了句号。</h3><h3>川西处于横断山脉的核心区域,青藏高原的边缘,自古有横断山路难行,此次川西之行,使我深刻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大,虽然川西山高路险,地质复杂,但路网发达,路况良好,折多山隧道也在建设中,探秘川西,不再遥远。</h3> <p>此篇行摄于2019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