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爱读书,也深知读书的好处,我很希望我班的孩子也都能爱上读书,但我又清醒地知道我班孩子读书的情况并不乐观。只少数孩子眼里有对书的痴迷,大部分孩子很漠然,读也可不读也可。我深知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熊掌鱼翅不可兼得,我一半身心在学校工作,给孩子们也就只有半个身心了,确实不能全身心投入。同时,不是班主任,时间、精力都掣制着我。今有幸遇上《忆读书》,我便立刻感受到此文的内容正好是我把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向深处漫溯的最佳时刻。<br></h3><h3> 《忆读书》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冰心按时间顺序,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了“读书是我生命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h3><h3> 既然有如此好的内容,我自然大刀阔斧地整顿我班不乐观的阅读状况。 </h3> <h3> 梳理信息</h3><h3> 于是,我根据本单元关于阅读的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来解决课后第一题。课后第一题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怎么样的书才是好书。”</h3><h3> 读书就是要学会梳理信息,会梳理信息的孩子,读书才会有很大收获。但大部分孩子读书是盲目、随意的,因此,读后,收获甚少。常有这样的情况:看似都在读,都很重视,但结果往往只有个别孩子因读书而优秀,其他总是泛泛,成长不大,其原因就是这些孩子读书不会梳理信息。</h3><h3> 因此我特地为孩子们详细地介绍了梳理信息的方法:</h3><h3> 1.用各种符号在书中圈画。</h3><h3> 这是最常见的梳理信息的方法,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多用这种方法。用不同的符号圈画作者年龄或时间、书名,以及作者的评价感受等信息。为了使同学们掌握好这种方法,我特地示范了圈画冰心七岁时所读的书以及她的感受。后面内容,我便让孩子们用此方法进行圈画,因为前面指导细致,孩子们完成很好,都能准确圈画出相应信息。</h3><h3> 2.分条列出信息。</h3><h3> 这是我们读经典,读教育专著的常用方法。我告诉孩子们,在新网师里,我就常用此方法,把我认为一些重要的观点、理论罗列在笔记本上,写文章时便于好用。同时我告诉孩子们:“等你们上大学后,要写论文,而论文就需要很多观点、理论,因此,看书时这样做笔记很有必要。而你们现在,可用此方法积累你们阅读的好词好句,或经典诗词。”</h3><h3> 为了让孩子们列出的信息有条理、概括、准确,我便按时间顺序首先列出第一条:</h3><h3> ①七岁时自己读《三国演义》,因为对舅父讲《三国演义》无限期待。</h3><h3> 后面的内容在我的指导下,大部分孩子也逐步列出,一小部分孩子内容不够概括、准确。但我觉得并不重要,只要他们懂得了这个方法,脑袋里已经有了印象,总有一天会列出好信息来,我们老师有责任把他们带进我们所知道的境界。</h3><h3> 3.借助图表梳理信息。</h3><h3> 孩子们可能喜欢用画图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常用表格来帮助学生梳理信息。用图表梳理信息,直观简洁,一目了然,但需要对图表进行合理设计。平时我使用图表时间不多,我现在还要扶着孩子,还不能放。于是我降低难度,让孩子们找到成就感,我先为孩子们在黑板上画好图表,分好“阅读时间”“阅读书目”“对这些书的感受或评价”“好书的标准”几大板块,让孩子们往里填内容。因为有现成的图表,而且范围也有限定,所以孩子们大部分能准确填写此表。</h3><h3> 好书的标准</h3><h3> 根据梳理信息,我与孩子们总结出“好书的标准”。</h3><h3> 1.能引发人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如《三国演义》。</h3><h3> 2.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如《水浒传》。</h3><h3> 3.耐人寻味。不同人读,不同年龄段读,感受都不一样。如《红楼梦》。</h3><h3> 4.故事情节精彩,不烦琐。如《西游记》。</h3><h3> 5.满带真情实感、质朴浅显,使人心动神移,不能自已。</h3><h3> 我相信,孩子们以后选书不会再盲目、随意了,至少有些标准,也就不至于被坏书影响。 </h3> <h3> 读书的快乐</h3><h3> 课后第二题是: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后体会。</h3><h3> 于是,我班几个小书迷争先恐后地要来交流:</h3><h3> 学识渊博的王煜城首先站起来回答: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使人感到快乐。便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有一次去奶奶家,在屋里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着研究着便入了迷,他奶奶叫了好几声吃饭了,他居然没有听见奶奶在叫他,最后他爸爸才把他从屋子里拉出来。王煜城还学了一次他奶奶说话,逗得其他孩子们哈哈大笑。</h3><h3> 小博士康无为首先讲了读书使他快乐的原因。可能是王煜城来了个“忘食”,他也就来了个读书“废寝”。讲完“废寝”,他又把泡脚看书、忘我听评书交流出来,最后还说看了电视后会空虚,而看书很充实,惹得大家一片惊羡的眼光。</h3><h3> 因为时间关系,我说只剩下一个交流名额时,杨鑫哲和张子韵二位高手便开始争锋,杨鑫哲的手速比张子韵快,他“抢”到了这个名额。本以为杨鑫哲要跟王煜城和康无为一样长篇大论,可没想到,他讲得十分精炼。剩下时间,虽然不够充裕,但还足够一个人来交流。我便把这个名额给了张子韵。张子韵讲的趣事,比王煜城、康无为和杨鑫哲的都要有趣得多。她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居然撞到树上了……</h3><h3> 读书不快乐的原因</h3><h3> 不是每个孩子读书都能感到快乐,因此我突然间想了解我班到底有多少人觉得读书快乐。于是我问孩子们:“有多少人觉得读书快乐?觉得读书快乐的人请举手。”一开始只有几个人举了手。后来,人渐渐的多了。但还是有一半的人没有举手。“那觉得读书痛苦的人举手。”我又发问了。这次没有一个人举手。我知道是有的,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为了面子是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举手,于是我调整对话,说:“那剩下的人是觉得读书既不快乐也不痛苦喽。”部分孩子羞涩地点点头。我让这部分孩子把手高高举起,一统计,二十一个。他们是什么原因呢?我让其他孩子来当心理医生。为这些觉得读书既不快乐也不痛苦的孩子“治病”。</h3><h3> 首先,孩子们选择了最有名气的康“医生”。康无为站起来说:“我认为有一些同学一开始就读那种特别难的书,如那些《三国演义》的原版等。因为本来自己的阅读能力就不是很好,再这样下去,到后面读书就感觉所有的书都很难。也就没有了读书的兴趣。所以就觉得读书没有什么快乐。”大家都很赞同他的观点。</h3><h3> 第二个“医生”,大家找到了王煜城。王“医生”分析道:”其实同学们认为读书没有什么快乐感,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家长问题:1.家长都有一些虚荣心,看到别的成绩好的孩子读的书,就一定要给自己的孩子拿来读,可他们并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孩子阅读能力怎么样,适不适合读这种书。2.在孩子尽情玩的时候就让他玩,在他很闲暇的时候才该让他读书,不要在孩子玩得正尽兴的时候说:“你给我读书去。”这样,孩子的心并没有静下来,不能沉浸于书中。也就感觉读书没有什么快乐感。第二方面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每个孩子都会有一点虚荣心。比如说,A的学习成绩很好,他的阅读能力很好,就读那些高大上的书。而B看见了,认为那些学习好的人都是因为看这种书而变得聪明的,自己也去看,可是,却看不懂,到看别的书的时候,就觉得,噢,我头好大哦。”在王煜诚分析完了过后,大家都很认同这两个方面。</h3><h3> 康无为与王煜城分析完后。蒲“医生”,杨“医生”,张“医生”。又相继起来发言。相信在听了这些“医生”的“药方”,以后那二十一个同学,一定会药到病除。</h3><h3> 为了彻底治好孩子们的“病”,我让张子琪把这21人名字记上。我告诉孩子们:“病因既然知道了,是父母的原因,你就回家与父母交流,是你的原因,你就自己改正,最后大家都要能觉得读书快乐。当你觉得读书不快乐的“病”治愈了,就告诉我,我就去掉你的名字。”孩子们凝重地点点头,好像都有一股要把这个“病”治好的决心。或许,这一招真能起作用,“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现在就是最好时机。</h3> <h3> 讨论读书的方法</h3><h3> 课后第三题是: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套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h3><h3> “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h3><h3> 这道题正好可以向孩子们渗透读课外书的方法,平日的介绍,孩子很难听进去,于是,我便以这道题为契机,为孩子们厘清读课外书的方法。</h3><h3> 我首先让孩子们交流是否赞同作者的这套读书方法,孩子们观点成两派,一派赞同,一派不赞同。而且我惊喜地发现,赞同的是我们几位最喜欢读书最博学的孩子,不赞同的是读书很一般的孩子。</h3><h3> 赞同的理由:开始一知半解没有关系,读得越多,理解能力越强,就会越看越明白。在读的过程中,不认识的字可以认半边,可以跳过,因为这并不影响你对后面内容的理解。包括不理解的词,你也没必要马上就查找,你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使理解不了,也可放过去,因为这也不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假如一遇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就停下,就查找,会影响我们阅读的兴趣,影响我们的阅读期待。</h3><h3> 不赞同的理由:一开始就不该读这么难的书,这会影响以后对读书的兴趣。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该查找,而不该乱读或读半边,不然,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认字认半边的学习态度。</h3><h3> 听了孩子们的交流,我很欣慰,我觉得大家在进行真正对话,这样的对话如同意义的溪流,在欢快流淌。同时,我也感受到,大家正围着知识的篝火在欢快舞蹈。我最后总结为:孩子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在看课外书时,又尤其是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很是精彩曲折,我们这时就想一鼓作气地看下去,我们确实没必要为一个字一个词而停下,从而影响我们的阅读兴趣、阅读期待。至于作者说开始读《三国演义》一知半解,但还是坚持读下去了,而且越读越明白,这表明当时作者已经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了。这不会影响他对读书的兴趣,反而,他坚持读下去,既锻炼了他的毅力,又提升了他的阅读能力。但我们的课内阅读,课文都是经典,承载着我们需掌握的知识,我们第一遍可以也像读课外书那样,先了解大概,但第二遍就要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词解释意思。我们就要细细读,慢慢啃。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很是赞同,乘机我又向孩子们介绍了课外阅读的几种方法:快读、慢读、跳读、默读、朗读等。</h3><h3> 这篇课文,我上了很久很久、很细很细,拓展得很宽很宽、很远很远。我知道,现在是我把孩子们带向课外阅读深处的最好时机。我交给他们梳理信息的方法、选好书的标准、读课外书的技巧,同时也为读书不快乐的孩子找准病因,希望他们爱上读书,觉得读书快乐。我想,我的这些做法,应该会产生深远意义,让这些孩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成为一个把读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