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一周领导安排我今天去参加一个德育研讨会议,我估计这种类似的会议很多,领导特别忙就不亲自去了。加上我上午也没课,还住在靠近地铁口,我去很方便。于是,我也抱着去听听的态度,内心没指望有多大的作用,以为又是那种假大空的专题报告模式。</h3> <h3> 昨晚做了一番听报告的准备工作,将手机和充电宝都充满电,一旦会议枯燥无味,便可以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看手机里的各种资源;害怕早高峰挤不上地铁,请求先生早上送我到开会地点,结果遭到拒绝。人家说早上经过西单堵车严重,而且开会的地方不好停车,我觉得说的还很在理,便没有小心眼地责备人家。今天一大早赶在早高峰前去乘地铁,凭借手机步行导航,很顺利地找到了藏在狭窄胡同里的教育科学研究院,我很有成就感,因为我很少单独出行,而且我还是一个路痴。</h3> 在会议开始前一个小时就到达了会场,礼堂里只有两人,一位主持人,一位工作人员在摆放资料。我琢磨着坐在哪里好,发现礼堂后面有门出去, 打算坐在最后一排,如果会议不吸引人,便可以从后面出去溜达溜达,结果发现出去后是厕所,而通往外面的大门已被牢牢地锁上,会场只有前面一个出入的大门。这样的情况下,我便选择坐在会场正中间的第三排,以便看的清楚,听得明白。选好座位、放好东西后,便在后面伸伸胳膊、弯弯腰,准备一会儿一动不动地坐几个小时。 专题论坛由德育专家朱洪秋老师主持,我习惯性地拿出纸张来记录,以便回学校向领导汇报。接着发现专题总结报告人还是朱老师,他的学识、睿智、口才和幽默很快吸引了我,我一直在不停地拍摄 PPT 里的内容,也不停地记下很多我认为重要的观点和陈述。 <h3> 我对主题班会、家庭会议和家长会采用这“三阶段、四环节”模型以及班会前、会议前的“三问”,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很感兴趣。如何指导家长开好家庭会议;班会前不彩排、课中不表演、课下还得管;如何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引发我深刻的思考,也想在现场能更多地得到一些答案。</h3> <h3> 整个的论坛改变了以往的会议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三阶段、四环节”主题班会或者是家长会的示范。有认知、有分享、有对落实的思考;有讨论、有经验介绍、有对问题的提问环节。主持人前后左右、台前台后随意走动,随时提问,很像一次大型班会的主持人。台上坐着课题实施学校的老师和一位家长代表,她们分享“三阶段、四环节”主题育人模型的成功案例、也讲述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痛苦。朱老师要求听会人也要思考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其实,我的困惑和顾虑很多。比如:师生一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解决办法的班会模式,在没有彩排的情况下,是否班会很顺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如何评价这样的班会?班风不太好、缺乏正能量的班级;班主任缺乏威信和凝聚力的班级,这样的班会是否能够正常而顺利地举行?班会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如果班会上同学们都能分析问题、讨论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这样的班级出现的问题肯定是少数或者极个别,是否还有必要耽误一节课开这样的班会?案例都是小学生、课题实验学校是小学,这种模型在高中学生和家长中如何开展?哪些问题是仅仅通过班会就可以解决的等等。</h3> <h3> 我瞬间写下了我的收获和困惑。我不具体带班,不主持班会,但我的收获是,这种方式的班会模型可以用于我课堂上解决学生的小毛病,民主讨论如何改掉坏习惯。在会场提问环节,我争取到了提问的机会,对于论坛没太提及的课后管理,我提出如何去落实班会内容的疑问,容易出现班会或者会议上说得头头是道,过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的情况。我得到的答复是,课后三治。自治(自治委员会),法治(行为惯例表),德治(班级分享)。于是,我也会思考、尝试通过讨论、商量解决问题对策后如何课后落实和评价学生。</h3> 会议结束返回学校的路上,我给主讲老师发微信,发表我的感慨,说出自己的遗憾,以前教育孩子哪有什么民主,全是家长说了算。批评孩子时,孩子的一个不友好的眼色、一丝不高兴的表情都会使我感到自己的管理地位和威信在发生动摇和危机,赶紧得想办法维护家长的绝对控制权。 回到学校向领导简单汇报会议内容,领导说学习学习、开阔眼界很好。我也的确有很多的思考。比如,我们的家校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家长教师协会,共同解决了许多教育教学问题。但是,学生管理中不断出现新的困难,很多的问题几乎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验证了“亲子关系不和谐是万恶之源”的道理,很多高学历的家长教育出的孩子仍然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家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对家长进行培训,怎样培训有效果等等。 德育工作看不见摸不着,不好做,很难做好。如何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管理的主人;如何真正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如何致力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的处理;如何用鼓励代替表扬;如何进行正面管教而不是骄纵和惩罚;如何赢得学生而不是赢了学生;如何真正营造民主、平等以及和谐的班级氛围等等。 观摩过这样一节关于劳动教育的班会,学生在家亲自为父母做顿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并将做好的饭菜带到学校,同学品尝后评选最优秀的厨艺。学生对这样的班会很感兴趣,班主任在用心做教育,班主任的总结很到位,通过班会试图要解决的问题是,孩子在家不做家务,不体谅父母的付出,班会的教育意义是明显的。 <h3> 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如果学校统一布置的班会主题,也想办法设计内容,让学生真正从中受到教育,才不会浪费时间,才不会觉得开班会是一种任务和负担;另一方面,在班级管理中,随时随地可以采用“三阶段、四环节”思维模式和方法,不一定必须等到召开班会时来解决问题,经常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感到受尊重、受重视,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有正能量的班级氛围,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班集体。学生表现出的自觉行为,远比我们一味地说教效果要好。</h3> <h3> 2019年12月17日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