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福建土楼记

芷鸿

<h3>心心念念的土楼游终于成行,一行四人三天看了22个土楼,其中有网红土楼也有废弃的土楼,有700年历史的土楼也有70年历史的土楼,有传统格局的土楼也有中洋结合的土楼,敬佩先人们的智慧也忧心土楼的未来,总之,土楼,我还想见到你。</h3> <h3>塔下村裕德楼<br></h3> <h3>裕德楼也称为“围裙楼”</h3> <h3>塔下村的庆光楼。</h3> <h3>塔下村倚南楼和德昌楼</h3> <h3>远看裕德楼和振源楼</h3> <h3>德远堂</h3> <h3>客家周庄塔下村</h3> <h3>田螺坑土楼群(四菜一汤)</h3><h3>方形土楼(步云楼)、椭圆形土楼(文昌楼),圆形土楼(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h3> <h3>步云楼位于田螺坑土楼群的中部,为方形土楼,属四菜一汤中的“汤”,于清康熙年间(1662-1672年)所建,1936年被匪烧毁,于1953年在旧址重建。</h3> <h3>和昌楼在步云楼后面,地势最高,也是清嘉庆年间建造的三层土楼。</h3> <h3>振昌楼修建于1930年,楼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h3> <h3>土楼的底层,除了厅堂、梯间之外,一般是厨房和餐厅,外墙绝不开窗。这座楼的天井中与其他楼不同,没有水井,这是因为地势较高,找不到泉眼,所以水井设在楼外。<br></h3> <h3>我们随心所欲地看土楼。在晨光中,夕阳下和灯光里三看四菜一汤土楼,细细品味它的韵味和美景。<br></h3> <h3>永定土楼群,圆楼为承启楼,方楼为世泽楼,粉色圆楼为乔福楼。</h3> <h3>承启楼,系土楼之王。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h3> <h3>楼梯4部,400个房间。承启楼最多的时候住过80多户人家,800多人。</h3> <h3>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h3> <h3>世泽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1929年毁于战火,1931年按原状重建。长方形土楼。</h3> <h3>世泽楼高4层,每层38间,主墙厚1.6米,一、二层不开窗。一、四层为内通廊式,二、三层四面各有两间伸至回廊外边,不能相通。</h3> <h3>侨福楼始建于1962年,这座楼由楼主的海外亲属资助修建,因为出了11个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h3> <h3>祖堂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在后侧中轴线上,向内院突出,正面有4根西式圆形石柱。内院以花岗石铺地。楼前为外围墙围合而成的院落,设外大门。<br></h3> <h3>河坑土楼群包括: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h3> <h3>河坑土楼群又有七星八斗之称,七个圆楼,八个方楼。</h3> <h3>春贵楼</h3> <h3>土楼里依然有人们居住,但基本和全国大多数乡村一样,是老人和小孩天地,中青年都到城市去寻找不一样的生活了。</h3> <h3>裕兴楼</h3> <h3>阳照楼</h3> <h3>朝水楼,建于1549年,有近500年历史。</h3> <h3>土楼的墙非常厚实,最厚的达到1.6米。</h3> <h3>东歪西斜裕昌楼附近坐落着几座未经修缮的土楼。</h3> <h3>声远楼</h3> <h3>楼前历史的遗迹让我们回想起曾经的岁月。</h3> <h3>声远楼里面只有三户人家,全部都是老人。<br></h3> <h3>水井长满青苔,告诉我们,这里已经许久无人居住。</h3> <h3>白书楼,大门口长满杂草,完全荒芜。</h3> <h3>倒塌的土楼不知能否作为历史遗迹保护起来?</h3> <h3>永安楼</h3> <h3>永安楼是六十年代初盖的,明显没有几百年的楼精致,工匠精神已然缺失。</h3> <h3>东歪西斜裕昌楼,建于1368年。</h3> <h3>裕昌楼是目前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高5层18.2米,每层54间,共有房270间,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6358.2平方米,土木结构,通廊式圆楼</h3> <h3>楼内回廊木柱从左向右倾斜,最大倾斜度为15度,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一个方向(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另一个方向(逆时针)倾斜,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但是裕昌楼建成600多年来,经历多次地震和无数风雨,安如泰山,因此有裕昌楼东歪西斜700年之说。<br></h3> <h3>裕昌楼的祖堂建在天井中间,形成了楼中厝的格局。</h3> <h3>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还有两座世界文化遗产“怀远楼”和“和贵楼”。</h3> <h3>怀远楼</h3> <h3>怀远楼建于1905-1909年,它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怀远楼是唯一用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3米多高墙基的土楼,墙体至今光滑无剥落。</h3> <h3>怀远楼是双环圆形土楼,共4层,高1 4.5米,每层34间,共136间。<br></h3> <h3>怀远楼后面的“福源楼”</h3> <h3>经过一片各式土楼后看到了“和贵楼”,和贵楼又称山脚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h3><h3>和贵楼高五层,21.5米,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h3> <h3>和贵楼建在一片沼泽地上,先人们利用防水性能很好的松木钉桩,铺伐,在松木伐上建起了“和贵楼”。</h3> <h3>和贵楼的特点之一,厝包楼,楼包厝。这是和贵楼的前院,也叫护厝,深11米,这个护厝就叫“厝包楼”。</h3> <h3>天井中心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就是“楼包厝”。当地有句谚语叫着: “厝包楼,儿孙贤;楼包厝,儿孙富”。这种“厝包楼、楼包厝”的奇特建构,反映了土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子孙后代的祈望。</h3> <h3>云水谣</h3> <h3>古道</h3> <h3>古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