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 张满意</h3> <h3>绵竹是一代名相张浚和儒学大师张栻的家乡。绵竹张氏是当地名门望族,张氏家族在绵竹大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h3><h3><br></h3><h3>1、张栻故居 据元代张养浩《紫岩书院记》记载南轩先生故居在紫云岩。紫云岩亦称紫云山,张浚因此号紫岩。紫云岩无为山原有方读书台遗址,据《绵竹县志》载相传为张栻读书处。1986年该村社员在此在现石俑一个、石马一个、石牛一个。参见宁志奇《南轩故里史迹考述》(《天府新论》1992年第2期,简称宁文)。 </h3><h3><br></h3><h3>2、园通堂 在九龙无为山走马坪处,为张栻祖母秦国夫人计氏静养之所,遗址今已不存。参见宁文。 </h3><h3><br></h3><h3>3、进德堂 在城南郊(今南轩中学处)。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为纪念张浚而建。宋时邑教谕杨师鲁有记载于县志,现已不存。参见宁文。</h3><h3><br></h3><h3> 4、敬夫堂 在进德堂之侧,奉祀张栻而建,清代改为南轩祠。参见宁文。 5、三贤堂 在今小西街公安局。宋淳祐时邑令鲜于大年建,祀杨元素、宇文中允和张浚,今不存。参见宁文。 </h3><h3><br></h3><h3>6、怀古楼 位于城南庆中街。明隆庆初建,祀诸葛瞻和张浚父子。今已不存。参见宁文。 </h3><h3><br></h3><h3>7、桂香亭 据《绵竹县志》记载相传为张栻所建,亭侧有张栻手植桂树六株,在《南轩文集》中尚有南轩木樨诗一首。据有关学者考证,为南轩随父奔祖母计氏丧回绵竹时在祥符寺侧建亭植桂树以作纪念。原亭久圯,1991年重修,省书法协会主席李半黎题写匾名,在今人民公园内。参见宁文。</h3> <h3>8、紫岩书院 紫岩书院,位于四川绵竹城北紫云山张栻读书堂遗址,绵竹市文物保护单位。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光禄大夫四川平章政事赵世延捐俸修建,西台提举彭参董其事,地二十亩,屋二百余楹,张养浩撰记。明永乐初侍郎黄某奉命迁建于城东穿月波井之侧,即紫岩先生张魏公读书处。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蜀人给事中彭汝实撰记。后倾圮。万历元年(1573)知县赵时腾重修,邑人举人国子监助教杨淮为记。明末学舍碑石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尹渐逵捐俸重建于县署侧。旋毁圮。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徐鸿烈重修。乾隆二年(1737)知县安洪德改建院门,直通文庙,易其名曰“景宣”,以张栻谥“宣”之故也。十年,知县吴一璜移建于灵宝观,改名“晋熙”,因县旧为晋熙郡之故。嘉庆十年(1805)邑举人皮绣黻禀请,知县李霖捐银100两,仍建于邑东紫岩先生读书旧址。工未竣,诸生借川主庙就读,并改名月波书院。二十三年举人罗莹璋等续成。道光五年(1825)知县杨上容易“月波”为“紫岩”,十二年知府许复科重加修补。光绪八年(1882)知县庄裕筠、山长杨聪等增修。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知县田明理,校长黄尚毅改为县立中学堂。现为绵竹中学。校内古迹有月波井、止止亭、回澜塔、湖桥、岳飞《送张紫岩先生北伐碑》、张浚塑像等。 止止亭是北宋嘉祐年间进士宇文之邵所建,他曾任文州曲水县知县。与张浚、杨绘并称为绵竹宋代三贤,四十岁时辞去官回到绵竹隐居治学,自号止止,筑亭曰“止止亭”。原址亭不可存,今日看到的“止止亭”是后人为纪念他于民国年间重建的。亭名由绵竹文化名人张昌文先生书写。 湖桥是南宋绍定四年(1231)绵竹知县宇文西叔峒为崇祀张浚、张栻父子而建。原址不在紫岩书院内,为后人移建“止止亭”时移建于此。 回澜塔,始建于元朝,原名文峰塔,又名同庆阎,毁于明朝末年,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共十三层,高27米,墙厚约1米。据碑文记载,同治四年,因马尾河洪水泛滥,波涛汹涌,民间传说是龙王爷兴妖作怪,于是将塔名更改为回澜塔。书院门口的回澜大道亦根据此塔命名。5.12地震时,回澜塔屹立不倒,唯塔尖被摔断,现已修复。 张养浩《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全文如下: </h3><h3><br></h3><h3> 绵竹,广汉属邑。北违邑二十里,为岷山之麓,隆然复起者,为紫云岩,南宋南轩先生张宣公栻故居也。余皆芜废,惟读书堂遗址在焉。今光禄大夫行四川省平章政事赵公世延察判云南宪司,时秩满过蜀,偕同官郝如渊将起废以为书院,其读书堂则沿之为祠,以奉先生之像,而未遑也。后公为宪使四川,复申其义,所属遂捐奉以先,且曰:“里贤所居,存今仅此,不有以昭其遗烈,公论谓何?”于是若吏、若士民,欣助说从,合力以相厥役。乃命邑尹任某首创先圣燕居堂及先生之祠。功甫集,公改官西台。会四川儒学提举彭参嗣至,而公拜御史中丞,县县焉若负未庚(逮),亟走书行省及为宪司者,俾竟其事,提举彭参乃身任之。经始于延祐丙辰秋,溃(告)成于成戊午之春,地以亩计者二十。屋以楹计者二百有奇。斋、序、堂、室、库、庾、疱、湢,凡学所需靡不具。其先圣燕居堂,配以颜、曾、思、孟,西向列坐,应图合礼。其制度精祥,规模宏敞,皆蜀所未有。台臣图之以闻,诏赐额曰:“紫岩书院”。公喜其完(宏),过以语仆,并命记之。向以掾属,尝佐公于台于省,谊若叵辞。于戏!夫事固有世所通忽,识者不敢后,人为不切,大贤君子谓与世教有所关,是殆难与囿于浅近者言也。盖自圣人道微,士多忘己所守,以规荣宠,以趋时好。所以浮学日炽,正教日冥,而真儒之用遂不复见于世,逮宋周、程诸公起,向之郁者以白,棼者以理,迷者知所归。又传而至晦庵朱文公熹,东莱吕太史祖谦及是邑南轩先生,则斯文益章,而圣贤绝学始有以绳其前矣。按先生履历详见《宋史》,大抵公之教人,则使先明义利,盖义与利,尧、桀所从分,于焉灼然,则圣门可迹矣。其立朝,则慕诸葛武候之大公无我,盖其时国事方殷,时相素无恢复天下才,故公每慨然于此,则其平昔自任可知已。夫甘棠由邵伯所憩,人犹不忍翦败,矧乡先生所尝含休育德之所,乌可不为增饰也哉?大抵物之隐显有时,其成也有候。是学也微,先生之居则不兴。先生之居微,平章赵公之力则不能复。赵公之力微,国家崇尚斯则亦不能致。彼如是之懿然,则事之相契,岂偶然哉!虽然走齐产也,自筮仕纪其行半天下,独于全蜀虽闻山川人物之胜,恒以未获一寓目为恨。顾今乃获托名大贤书院中,则又公之波及我者也。公字子敬,累任台阁有声,观其孜孜于学,则余者可慨见云。(《全文元》卷七七三 张养浩 五、张养浩《张文忠公文集》卷一四、张铣、张而昌《张氏通谱》卷六) </h3><h3><br></h3><h3>赵世延(1260~1336),字子敬,四川成都人。其先雍古族(又名永古特族)人。累官中书参知政事,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封鲁国公,卒谥文忠。《元史》有传。 </h3><h3><br></h3><h3>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卒赠滨国公,谥文忠。著有《归田类稿》等。《元史》有传。 彭汝实,字子充,嘉定州人,生卒年不详。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时称“嘉定四谏”。著有《南中奏议》、《六诏记闻》等。《明史》有传。 </h3><h3><br></h3><h3>黄尚毅(1869-1938),字仲笙,绵竹人,授业于杨聪、杨锐,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1902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曾任省议员、川东省视学,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著有《绵竹县志》、《北川县志》、《坦翁集》、《己已集》、《文庙通考补遗》等。</h3> <h3>9、南轩祠(南轩书院) 据绵竹文管会宁志奇先生考证,绵竹有南轩祠共三处。 </h3><h3><br></h3><h3>其一、城南南轩祠,又称张宣公祠。清咸丰三年(1853)知县吕华宾损资在进德堂和敬夫堂遗址新建。占地14300平米,建筑面积2600平米,假山曲池、环境幽美,即今南轩中学校址。宣公楼主体建筑尚存。城南郊另有南轩洗墨池,清道光24年(1844)建祀公楼,歇山式重檐三开间,殿内塑南轩先生像,并在楼上存放《南轩文集》即洗墨池本。今遗址尚存。5.12大地震,南轩祠损坏严重,目前已修葺一新,并于祠内设南轩书院,供展览用。</h3> <h3>其二、土门乡(黄泥坝谢家庵)南轩祠。位于三箭水以南,卧云庵以北。清乾隆二年(1738)知县安德洪创建,黄明府撰《创修南轩先生书院于凤凰山下碑记》。时有故民张千仞绝田八十余亩,族中争讼不休,安洪德将其断属景贤书院(即紫岩书院)和南轩书院。另有城西西义乡(今西南乡)黄泥坝谢家庵为妖道包占,民众讼诉于庭,数十年未果,洪德闻知,下令驱其妖,散其徒,将十六亩田产划归南轩书院,扩充轩祠,寻其后裔,掌管祠宇诸事。乾隆六十年知县杨学光,光绪三十年知县伍生辉又先后增建,原有祀田28亩,今已不存。 </h3><h3><br></h3><h3>其三、汉旺柏林坝南轩祠。清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李莲生在柏林右侧建宣公祠,有祀田64亩,今已不存。 按:据黄明府《创修南轩先生书院于凤凰山下碑记》(光绪二年张铣、张而昌《张氏通谱》卷六)载,除以三处外,还有一处南轩书院在城东月波井,疑即紫岩书院。</h3> <h3>10、三贤祠 在汉州,具体位置不详,祀程颐、程灏和张栻。见百度百科,疑即宁文所载三贤堂。</h3> <h3>11、张氏祖墓 张咸及夫人计氏墓。</h3><h3>位于绵竹城北十公里汉旺镇柏林坝。始建于北宋微宗大观二年(1108),绍兴二十五年(1155)计氏去世扩建。淳熙十三年(1186),裔孙张枃、张然、张兼等重修。明嘉靖三年(1524)四川巡按刘黻(字伯绣,号岳亭,衡阳人)返湘时途经宁乡,得知知县胡明善因旧制修复宁乡张浚父子墓及祠堂,回蜀后亲诣墓址勘察,筹资重修,增植柏树,并于墓前置碑二、石俑四,石马二,石狮、象各一,岁时春秋祭祀,以表忠贤,内阁首辅杨廷和撰《宋丞相魏国张公父子祠堂碑记》。之后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1980年、1996年多次重修,迄今保存完好。现为绵竹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汉旺镇政府将墓园兴建为柏林公园,公园占地六百余亩,其中水域约400亩,据国民六年统计园内原有古柏532 株,由于历年盗伐,现损失比较严重。园区内除张栻祖父张咸、祖母计氏墓外还有祖父张咸《宋贤良张公碑》、曾祖武都居士张紘墓志铭、紫岩张氏世系碑、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碑》、张氏宗祠等遗迹。2008年汶川大地震,部分遗迹损坏严重。</h3> <h3>除柏林墓园外,绵竹还有多处张氏家族墓葬。包括张紘墓、张椿墓、张梲墓、张栎墓、张然墓、张庶墓等。 </h3><h3><br></h3><h3>张紘墓位于绵竹西南乡瓦庙子侧,是与其妻赵氏的合葬墓。民国二十五年时,黄尚毅曾在此立碑,上书“冀国公张紘之墓”。民国二十六年,当地农民发现墓穴崩塌,墓室建筑宏丽,墓被发现后,县人即加封闭,仅将墓志铭一方交县教育馆保存。现已不存,唯存拓片。现翻刻于柏林公园。民国《绵竹县志》载“宋张紘墓,在县北二十五里柔远里,即今汉旺乡之柏林坝”未知何据。</h3> <h3>张梲墓据县志载位于县北十五里武都乡。张梲为张栻从兄,父张注、祖张钧,曾祖张绚为张紘胞弟。今已不存。 </h3><h3><br></h3><h3>张椿墓位于县北二十里永祚乡。张椿为张栻堂兄,父张濩,祖张钺,与张栻同为张纮曾孙。张椿幼孤,由张栻祖母计氏抚养成人。后以叔父张滉致仕恩补将仕郎,乾道八年(1172)卒,其年十月葬于此。 </h3><h3>张栎墓,在绵竹城北,其左有白云庵、白夫人墓附焉。张栎为张栻同辈兄弟。 张然墓位于绵竹普润乡(今汉汪旺镇柏林村),清末为当地人发掘,得墓志一方。张然为张椿之子,曾官资阳知县,1186年曾参与重修柏林坝祖墓。 </h3><h3>张庶墓,在绵竹普润乡,是与其夫人赵氏合葬墓。张庶为张浚之兄张澥之孙,父张杓。夫妻隔日卒,庆元六年(1200)二月葬于此。 </h3><h3><br></h3><h3>11、宋丞相魏国张公父子祠堂碑 位在汉旺乡袁家桥侧,明大学士杨廷和撰。碑文800余字,据碑文记叙曾建专祠四楹,其右侧为南轩书院,地址在今柏林坝。原碑已不存。参见宁文。 </h3><h3><br></h3><h3>12、宋大儒张宣公南轩夫子故里碑 原碑位于城南,清乾隆时邑令安德洪题,今已不存。参见宁文。 </h3><h3><br></h3><h3>13、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碑</h3> <h3>原碑宽1.11米,高2.25米,明隆庆五年邑令陶弼按岳飞故里汤阴诗碑翻刻,立于绵竹精忠观正殿后竹亭中,后因石碑年久风化,后人用枣木板翻刻立于正殿岳飞神像右侧。原碑现已不存。绵竹文管所尚存拓片。另柏林公园和绵竹中学内存的《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碑》是据拓片翻刻。 </h3><h3><br></h3><h3>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各地现存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碑》不下五处,分别介绍如下:</h3> <h3>朱仙镇岳飞庙为全国四大岳庙(杭州、汤阴、朱仙镇、武昌)之一。上碑刻于明正德年间(1505-1521),字迹苍劲奔放,非常珍贵。</h3> <h3>汤阴岳飞庙,始建年代不详。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以来,历代屡有修茸和扩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现存碑刻共计三百多方,原碑已毁,现碑据拓片翻刻。杭州岳飞墓庙位于杭州市栖霞岭南麓,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经过历朝历代,保存较为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历代碑刻128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碑》刻于弘治十四年(1501),镇守太监麦秀重修墓庙,立于东庑。</h3> <h3>银川立《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碑》最早可追溯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宁夏总兵箫如蕙在城东北隅建岳武穆庙,立岳飞诗词碑,以忠义激励将士。后圯。清光绪十二年(1887)宁夏观察使徐锡祺重建岳王庙,修复此碑并撰碑记。民国二十二年(1933)置于省政府门东,一九五四年移于中山公园,厥后毁于浩劫。一九九三年银川市政府据拓片重立中山公园之内。 </h3><h3><br></h3><h3>另外据网上资料介绍,在徐州铜山区吕梁风景区亦有一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碑》。碑高2米,宽0.8 米,碑的右下端有两行小字:“嘉靖乙未(1535)员外郎张镗重勒;万历丁丑(1577)主事陈邦彦重立。”笔者没有搜索到相关图片及拓片。</h3> <h3>摘自张满意《绵竹张氏故迹考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