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回沙头

柯君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佛山南海九江沙头,是珠三角中部的一个鱼米之乡,那是我四十多年前工作过四年的地方,那儿刻录了我永远抹不去的激情燃烧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74年2月到1978年3月,是我南师毕业后在沙头工作的四年,在那四年里,祖国发生了很多大事,批林批孔、教育革命大批判、农业学大寨、总理逝世、天安门事件、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唐山大地震、主席逝世、四人帮倒台、党中央宣布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恢复高考。那是祖国风云变幻的四年,也是我人生路上踏出重要一步的四年,从学生到老师,又从老师到学生的四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74年2月,我在九江镇建中小学实习结束,被九江公社教办分配到有108个门口的沙头圩崔家大宗祠的沙头学校当小学教师。这间小学当时附设初中,沙头圩和朗星大队的中小学生及附近西桥、水南、北村几个大队的初中学生都到这间学校走读,是沙头片的中心学校,所以不叫沙头小学,而叫沙头学校。1976年9月又增设高中。一间小学,短短相隔几年,不但戴帽附设初中,后来还增设高中,这只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才能见到。当时整间学校有二十多个班,共一千一百多个学生,五十多个教师,这在当时的佛山地区都是一间很少见到的大校了。我在这间学校第一个学期担任小学五年级2个班的常识课、初一、初二各4个班的物理课、初二化学课,每周二十多节课。由于初当老师,几乎每节课都满堂灌,每到星期六,嗓音都沙哑了。增设高中后,主要担任高一物理、化学课,课时少了些,但压力更大。我在这间学校当团支部书记,并在沙头圩团支部担任团组织委员。 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1976年10月结束,1977年10月21日我从报纸上得知恢复高考,12月11日和12日参加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高考,1978年1月15日接到高考上线到县医院体检通知,3月10日到县教育局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千军万马中冲过独木桥,突出重围,从一个小学教师突然成为77级的大学生,这不是梦啊!我早就默默等待这一日的突然爆发,天上不可能掉下个林妹妹!这不可能是在既要工作又要复习的2个月内能得到的结果,50天内能复习完高考的所有内容吗?!这是十年磨一剑刻苦学习的结晶!3月16日离开沙头到华南师大(当时还是华南师范学院)读大学。沙头,一別四十多年了……</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是1977年12月11日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时我的准考证</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四十多年了,我也一直想回沙头看看,也曾有三次因工作关系而路过。2019年12月12日,前一天还在海南旅游 深夜才回到家的我,为了与同学聚会,今天一早就从桂城转了两次车,再搭这辆车到沙头,由于转车时等车,整整用了我两个小时,如果我有小车驾照,其实半个小时多些就可直达这里了,因为禅城到这里有高速公路直达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沙头,离开您已四十多年了,您变化真大啊!变年轻了,变美了,我都认不出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四十多年前的1974年2月13日,阳光明媚,春风拂面。一个年满二十周岁刚从中师毕业的我,从九江镇坐车到西樵山下的山根人字水闸车站下了车,背着个行军背包,肩挎一个书包,一手提着一水桶杂物,另一只手提着一个50年代的旧衣箱,沿着一条小河的岸边,经楼涌、西桥一直步行去崔家大祠堂的沙头学校报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早春二月,春风拂面,阳光和煦,蓝天白云,燕子呢喃,河水清澈,绿油油的茜草随着春潮摆动,两岸桑树已长出鹅黄色略显草绿的新芽,小鸟在河滩寻觅鱼虾,好一派鱼米之乡的美丽风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可惜那时根本没有公共汽车到沙头,连摩托车搭客佬都没有!那时如果家里有辆凤凰单车,就相当于现在家里有辆奔驰宝马了。校长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报到,我是开学前提早了5天报到的。那时也没有手机告知校长,整条村一部电话机都没有!沙头圩革委会和各大队办公桌上都只有一部固定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手机</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手</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摇电话</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机</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而且很多时候会因野外线路故障而摇到一身汗都没有信号。如果校长知道我到了山根人字水闸,我保证他会骑着他那辆破旧红棉单车来接我的。因为四年后我考上大学,校长就去借了辆新单车搭我到西樵官山码头坐红星轮去广州读书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四十年前的沙头,通讯靠写信,盼同学的回信最快也要半个月,真是急死人了。外出靠步行,有辆单车就是上等人家了。没有正式的公路,没有公共汽车,当然就没有车站了。当时有条连接到外面樵九公路的机耕路,这条机耕路真是灰头土脸,晴天是沙尘路,雨天是水泥路。现在村村通公路,村口有车站,条条马路四通八达,连高速公路都有了。你看上面的照片,车站牌上的班车有多条线路啊!那时我带学生到西樵山野营春游秋游,都是带着饭煲锅鐣欢天喜地浩浩荡荡徒步去的。甚至五四青年节我带团员到广州活动,也是先步行到北村后,沿着北江大堤一直步行到顺德的龙江渡口,再拦截那些好心的货车司机让我们坐顺风车到广州的。哎,现在望着这个车站牌,想起以前这些都非常感慨!</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来的路上我总是在车上向外观望,这些路很多都是新的,我没法辨认到了哪里,对各处都感到新鲜好奇,真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了。汽车到了沙头文体公园,司机大哥说到总站了,我下车后一脸茫然,这是哪里啊?忙拿出手机,告知同学我的地点,同学叫我不要走开,他马上开小车来接我。</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有老同学来接多好啊!老同学,谢谢你!</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很快,老同学就驾着一辆高级小轿车来到面前。握手问候后,我问他这个沙头文体公园原来是什么地方,他说这里是沙头建镇时的政府大院,管辖整个沙头片区的行政工作,后来撤镇回归九江镇管辖就改建为沙头文体公园了。1978年3月我离开沙头时沙头还不叫镇,叫沙头圩,虽然是沙头片区的工商业中心,但行政管辖上还是九江公社辖下的一个大队级单位,附近几个大队行政上与她平起平坐。他说这里原是一个大院,我想起来了,应该是原来的南海县桑蚕育种场的分部吧?</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蚕种场大院门口原是进沙头圩的无名“</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坭</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路,凹凸窄小,又脏又乱。现在变得宽阔平直,铺上水泥沥青,干干净净,命名为“万安路”了,而且还设立了公共汽车站,旁边有一条我从前未见过的“民康桥”。这路和桥的命名,既有继承历史传统,又寄托了沙头人民的美好愿望。小河变宽了,一河两岸都建成正规的马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两岸还建了石护栏,小河更漂亮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老同学几分钟就将车开到门口挂有两个大灯笼的概念餐厅门前,这个餐厅门面装修虽然比不上大城市的大酒店,但比我记忆中的沙头圩倚南茶楼好不知多少倍,食品更不能比的,服务态度更值得赞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78年我离开沙头时,沙头圩只有一间倚在河边万安桥头又黑又旧明清风貌的茶楼,具体哪个朝代建的我就不知道了。以前请同学去这间倚南楼饮茶食饭,也算最高级最有面子的了。现在,倚南楼不见了,沙头圩变得食肆林立,连附近农家乐也吸引了一批批大城市的食客,那是珠三角南番顺典型的鱼米之乡啊!</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有个朋友说:“沙头很久之前来过,感觉没有什么变化”。</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对她说,你可能是十多年前第一次来沙头吧,如果你看过四十年前的沙头,就会感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四十年前的沙头,好像旧电影里苏州郊外某个水乡小镇。桑基鱼塘,星罗棋布,小桥流水,河涌密布,小船和农艇在弯弯曲曲的小河缓缓淌过。小镇一河两岸,早春的南风使薄雾飘渺,小河两岸的榕树和民居时隐时现,远远眺望,好一派朦朦胧胧的青纱帐,这里可作为《梦里水乡暗相恋》的最佳取景地。走近沙头圩,低矮的小商铺小作坊前,用麻石铺砌的小街也依偎着河岸延伸,清明时节,这里是拍摄戴望舒《雨巷》场景的绝配。河水清澈,嫩绿的茜草随潮水摆动,几只小鸭在河边觅食鱼虾,河两岸的老人一早在河边洗漱,顺手提两小桶清水回厨房煮早餐。夏天的傍晚,小朋友就在河边游泳、玩耍、追鸭。大人食完晚饭才到水埗头洗去一天的疲劳,浸泡在水里与邻居交谈。再晚些,就拿个小櫈到邻居看看香港电视。当时有电视的家庭极少,一般是“南风窗”开得较大的人家,他们在屋顶上用高高的竹竿架起那副大大的“鱼骨”,欢迎邻居前来观看,所以很受邻里的敬重。小河两岸只露点点灯光,此时的小镇非常恬静。可惜两岸的建筑杂乱临河而建,铁皮屋和小厂房夹杂在古色古香的青砖瓦房中,在弯弯的月亮下,显得有点原始啊!</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当地同学告诉我:沙头独立成镇时,刚好遇到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沙头人民抓住了这个独立自主的大好机会,干群团结一心,大干快上,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天道酬勤,十年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惜后来又划归到九江镇管辖,这十多年是有变化,但,变化的速度大大降低了。</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席间,我静静地与沙头的同学交谈,沙头是你们的家乡,你们对她有更深沉的感情!你们的家乡很美!改革开放前,那是自然古典的美,樵山美景映照,西江北江两条飘带环绕,河网交错,桑基鱼塘,真是鱼米之乡,人杰地灵!在改革开放时代,你们都是有为青年,对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更会相当感慨。沙头这段改革开放的历史真实故事,你们是领导者和参与者,今天美丽的沙头,你们功不可抹!可惜我没有参与,如果我没去读大学,我很愿意在沙头扎根,和你们一起建设美丽的沙头。</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下午,同学又送我回到沙头文体公园车站,我见时间还早,就旧地重游,去看看我工作过四年的沙头学校。</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从民康桥向南走几十米,就是我曾带学生劳动过的霸王涌。当时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上级要求每间学校都要办小农场。我曾带领学生从这里挑涌坭回学校门口的大球场建小农场,种玉米、种蓖麻。原来的荒涌两边都是桑基鱼塘,现在全变了,建起了一座座高楼。</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从霸王涌向南走约一百米,又见到了一座拱桥。从桥上看风景,这里太美了。这地方虽然变化太大,但我向四周观察几次,终于认出来了,这条刻有“沙头大桥”四个大字的拱桥,应是原来蚕种场前的独木桥,你真是脱胎换骨啊!</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四十多年前我离开沙头去广州读大学,沙头学校全校师生和小部分学生家长及几个圩镇干部,就是从校门口一直送我到这小木桥的桥头的,当时高年级有些学生要送我过桥,被我和校长劝止了。因这座独木桥太危险了,是一座危桥,当有人走过桥时,没有风雨,一样飘摇。但当时实在无钱建桥啊,现在却变成了能双向通公交车的公路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幅画是沙头学校学生黄炽厚记忆画作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放改革初期,由独木桥改造后的沙头木桥,曾是沙头的风景点之一。远处的山,就是国家5A景区西樵山。</b></p> <p>学生合唱:李淑同的《送别》</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过了桥,在这个桥头小亭子下面,应该是南海县蚕种场的总部了吧?但当时的平房变成了一座座大楼,蚕种场不见了。我记得当时我到这间沙头学校几个月后,有个蚕种场读初二姓郑的男学生因家里来了客人,就和我搭铺一起住了几晚呢。1978年我在广州读大学时,也接到过蚕种场一个学生的来信,说过几天她们一家就去美国了,能否再见一面呢,若这次见不到你,不知什么时候再见到你了。由于当时临近期末考试,交通也不方便,我没有回来。但一别就几十年了,我亲爱的同学,你在他乡还好吗?如能再见你一面,我们把盏话南山,共聚离别情,那多好啊。</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沿着小河继续向南走,到了这个公共汽车站牌前,看到前面古色古香的宗祠,我好象回到故乡一样,非常兴奋,又十分感慨,古祠依旧,但物是人非,环境变化太大了!学校的牌子不见了,却挂了很多牌子。学校变成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南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头分别在其他地方建了三间非常美丽的小学、初中、高中。这里已变得静悄悄。非常可惜,今天铁将军把门,我多么想进去看看啊!看看我上课的每间课室,看看我住过的三间宿舍,每个地方都想抚摸,到处都有美好的回忆。</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车站叫沙头山南祠站,我离开沙头时根本没有车站,这里原是学校门前的大球场,球场的东面是崔氏大宗祠。这崔氏宗祠在解放前已非常有名,当地崔姓人口就有好几千人,另有很多海外华侨,真是人丁兴旺,人杰地灵,所以祠堂越建越大,听说到明清时期从起到止共建了二十多年,终于建成五进共有108个门口的大宗祠。</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已经成为沙头片区很有名气的国民学校,看着身穿国民校服的学子提着个藤书包从学校门口走出来,回头向站在校门口频频挥手的老师鞠躬道别,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b></p> <h3><font color="#010101">(由于铁将军守门,我没有办法进去,只好把手机越过铁栅栏拍摄了几张照片)</font></h3> <p class="ql-block">  位于南海区九江镇的崔氏大宗祠又称“山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65年),是崔氏后人为祭祀其最早到沙头的始祖崔世英而建,距今已有441年历史。中途经过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二年(1797年)、咸丰七年(1857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四次大修。每当崔氏后人做官或者光宗耀祖后,就会回来扩建宗祠。</p><p class="ql-block"> 山南祠和其牌坊“山南世家”的称谓是后人为了纪念崔世英的先祖崔山南而来。当时明朝巡按、广东监察御使陈联芳称它为“山南世家”,以此赞颂崔氏曾经出过崔山南这样一个大官,亲题“山南世家”的牌匾。意指崔山南世世代代相传之家。直到现在人们还可以在牌坊上清晰的看到这几个字。</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山南祠曾是一座纵深达百米,有108个门口的大型宗祠,占地面积达到4270平方米。其建筑格局名为“五凤楼”,是古代一种固定格局的楼名。现存的头进山墙屋檐有别于一般古代建筑中的庑殿顶、歇山顶或硬山顶;而山墙上“山南世家”几个大字上方出现的凤凰雕刻在盘龙雕刻上方的情形,在古代岭南建筑中更是十分罕见。其巍峨威武的气派、宏伟而精工的建筑,一直是沙头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解放前后,山南祠是沙头的一所小学,1976年后既是小学又是中学。60多年来,山南祠为沙头人民培育了近万名学生,为沙头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中期,山南祠因年久失修而危及到学生安全,在当时的特定社会条件下,古祠被拆除,现仅存前殿、牌坊及厢房。前殿为牌楼式,抬梁木构架,莲花托斗拱建筑,每层檐脊有灰塑彩凤,梁架上下雕花鸟和故事人物的立体图案,生动精巧。石牌坊为四柱三间楼式建筑,正面刻“山南世家”,背面刻“缵服扬休”,顶饰莲花托灰塑,抱鼓石是西樵山粗面岩石制作,雕花鸟、竹木图案。“崔氏大宗祠”的牌匾字,是明朝广东监察御史蔡结所题。礼堂上“永思堂”横匾三字是明朝兵部尚书左都御史两广总督王守仁所书。</p><p class="ql-block"> 为修建这座宗祠,花费了崔氏后人20年的漫长时间。山南祠在建造工艺上面极其讲究,就连普通的阶砖,每个工匠每天都只允许打磨四块。山南祠建筑精美,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1994年南海市政府公布“崔氏大宗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粤府办[2002]56号文件还将其列入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上小黑字内容为网上搜索崔氏家园收集)</span></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沙头崔氏宗祠旧址建筑物模型</b></p><p><b style="color: rgb(1, 1, 1);">(根据住校40多年的林卫民老师及其他老师回忆图纸制作)</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但你将模型照片与上面实物拍摄照片对比一下,建筑实物比模型壮观和漂亮得多了!</b></p> <p>沙头崔氏宗祠旧址建筑物模型说明</p> <p><b>  第二进为石牌坊,山字形,四柱三间,高7.2米,主间门宽3米,左右间门宽1.6米,外连花窗边墙,墙上有灰雕图案;牌坊四柱为花岗石,雕成抱鼓形,其余均以西樵山粗面岩石建造,石上浮雕为花鸟竹木图案。前额雕有“山南世家”,背面刻有“缵服扬休”四字。“山南世家”四字由明朝巡抚、广东监察御使陈联芳题词并亲笔书写,以赞崔氏曾有朝廷高官崔琯(崔琯为崔世英的先祖,在唐朝任职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以职位相称为崔山南),称崔氏宗祠是山南世世代代相传之家。</b></p><p><b> 从石牌坊两侧后面,分别是东厢房和西厢房,两厢房前分别连接一百多米长的青云巷一直通到后花园。</b></p><p><b> 第三进是永思堂,这里是崔氏族人婚姻喜庆祭拜的地方,有可容纳800人的礼堂,左右两边还有两层的钟楼和鼓楼; </b></p><p><b> 第四进是高厅,是供奉历代祖先神位的地方,左右两边配有烧猪房和东厅;</b></p><p><b> 第五进是奎星楼,这是一座三层的楼宇。</b></p><p><b> 奎星楼后面,还有一个很美丽的后花园。</b></p><p><b> (在这东厢房、西厢房和后花园,听老前辈和学校附近的老乡讲,这里由于历史悠久,沉淀了很多很多值得后人深思的故事,这里暂时省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学校大门口前是大球场,大球场的西边,有条小河,珠江清澈的江水通过人字水闸,经这条小河从学校门前流过。河边有个水埗头,是学校游泳队的集训基地,在上世纪整个七十年代,沙头学校游泳队一直在南海中小学游泳比赛中称霸,由学校大门两侧建成的体育器材室摆满了游泳比赛的奖旗和奖杯,四位游泳队教练崔老师、蔡老师、黎老师和何老师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苏东坡有著文:</b><b>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除了有得天独厚的客观环境,还要靠人的勤劳、刻苦、坚毅、食脑等主观因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夏天的每个傍晚,我都在这个水埗头下游泳、唱歌、看日落。“小小竹排江中游……”,这支歌当时最流行,我也在这河边唱得最多。我在离开沙头那一年的植树节,曾在水埗头的旁边栽过一棵从家乡带回来的小小红棉树,但现在河边变了样,红棉树一点踪影也没有。望着潺潺而过的流水,我在这里站了很久很久,回忆起往事很多很多……</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澈的珠江水从人字水闸涌入沙头,滋润着珠三角辛勤的劳动人民</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河对岸有个供销社收购站的菜干场,每年晒出的菜干有好几万斤,大多数产品出口香港和东南亚地区,甚至远销到欧洲、南美洲、北美洲等世界各地。沙头有名的农产品还有四大家鱼、甘蔗、蚕丝、大头菜等,都为祖国的建设创造了很多外汇。</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现在河对岸的菜干场不见了,建了马路,建了高楼和商场,但菜干场有一件事我至今还印象深刻。</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很清楚记得,1975年3月5日的晚上,当时开学不久,由于白天带领学生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我正在学校的宿舍写活动总结和备课。大约晚上八点多吧,忽然校外面人声噪杂,一反常态,大人的叫喊声夹杂小孩的哭声。起初,我以为是北村大队放电影出了什么事故,但越听越不象,紧张的心急促地跳着,马上摸黑跑出校门察看,不看则已,一看吓了一大跳,只见校门隔涌对面的菜干加工场浓烟滚滚,大火从菜干仓库里冲出了屋顶,这些正准备外调出口的菜干正一包包地化为灰烬。国家的财产正受到越来越严重损失,沙头的人民正在奋力地抢救!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我不顾一切跑过独木桥,和后面的来人一起冲入火场。为了迅速传水上屋顶,我又不顾危险站在危墙下传水,当时,汗水和河水把全身弄得里外湿透。为了切断火路,抢救菜干,减少损失,我又和几个青年爬上屋顶,再从屋顶跳到烈火还未完全熄灭的菜干仓库里,忍受着火焰烫伤皮肤的疼痛,奋力地把一麻包一麻包的菜干托出来,有时实在忍受不住火烤,拿起一桶水照头冲下来又跑进仓库。有时一手拿着还有火星的菜干,把手烫得火辣辣的,马上把手吹吹,用口水湿湿火辣辣的手指,又继续战斗。</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一晚,为了抢救国家财产,一直战斗到将近深夜十二点才将大火扑灭。白衬衣变成了黑衬衣,一身烧焦的菜干味,满脸灰黑,手脚的皮肤都受到了损伤,战斗过后,真是精疲力尽。但看到自己为抢救国家财产尽了自己一份力,近万斤菜干得到了抢救,心情感到无限的快慰。第二天,沙头圩党支部和革委将大红纸抄写的感谢信送到学校,贴在学校大门口,感谢我校师生为抢救国家财产作出的贡献。</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我离开沙头到广州读大学时,沙头学校非常兴旺,小学五年制,每级二个班,共十个班。初中二年制,每级四个班,共八个班。高中二年制,每级二个班,共四个班。全校共二十二个班,每班约五十人,约有一千一百个学生。我在这个学校工作了四年,曾教过小学五年级,主要教初中,后来教过高中一年半,主要是教物理课和化学课。学校没有实验室,当然就没有实验员了。有些实验教具,县教仪站配一点点,其余教具,老师能自己动手制的就只能尽量自已制作,如果制不了,就只能在黑板上用粉笔开机器了。我就曾经用浆糊瓶和玻璃导管等自制压强计演示器。也用纤维板、麻皮线、花线、开关、灯头、灯泡等制作装配电灯的电路板。我在讲台上示范安装布线,学生听课很兴奋,要求上讲台看着我实操安装。讲台太小,学生人多,我只能安排学生一组一组地轮着上来看。在我装电路板开关时,突然抓罗丝批的手被电了一下,吓死我了!原来有个调皮的男生把线路板的接线插头插到墙上的电源插座上了!好在他只试插了一下,差点电死我了。我马上把接线插头收藏好,再次强调用电安全的重要性,让这个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接受安全教育。</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尽管当时出了黄帅事件,“四人帮”在全国开展批“师道尊严”运动,但我和学生的关系还比较好。因我担任的班级课时较多,特别是第一学年,每周二十三节课,上下午都有课,每到星期六,嗓音沙哑,喉咙发炎,学生都主动叫我先休息一下,他们自己讨论学习,甚至班长上讲台进行兵教兵活动。</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除了在学习上关心他们,我也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和他们一起劳动,带领团员一起学习,一起外出活动,到下面街道、生产队开展学雷锋活动,一起出黑板报。每年的春游秋游,我都和几个老师一起分批带领学生去西樵山活动野餐。记得有-次秋游,我们收拾好锅煲盆鐣,集好队伍准备下山回学校时,后面的山坡上有两只附近生产队的水牛突然打起架来,两只公牛打得眼红眼绿,简直打到疯了!学生正停下脚步看热闹时,打败的水牛慌不择路向着学生队伍冲来,打赢的公牛也紧跟后面追赶,一对疯牛,可把学生吓呆了!在这紧急关头,我顺手抢过学生手上的扁担,从学生队伍后迎面冲上去!守住路口,挥舞扁担,怒目圆睁,公牛见到我比它更牛,一个急转弯向山下冲去,后面的公牛也紧跟向山下追去,此时学生突然爆发一片欢呼,我也满脸通红,却一身冷汗!</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后来我考上大学要去广州读书了,还几次和学生开学习交流会,讲学习的重要性和自觉性,我这次能考上大学,是从小刻苦学习的结果。希望他们珍惜学习机会,为祖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我也是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孩,小时候农村没有电,有时甚至连煤油灯都没有,我们就点松树枝学习。经常食不饱饭,大跃进大饭堂后每餐几両粥,食到双脚浮肿,我曾跟三哥去西江河滩边挖过野菜回来,无油无盐煮熟就食。三年经济困难后期,农业实行包产到户,我们放学后从小就做家务,种菜、养猪、养鸭、舂米、煮饭,星期六、日跟母亲去田里从早做到晚,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点盏小小煤油灯看书做作业。</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但那时农村课外书籍很少,我看完了本村的书籍,就去很远的村借书看。农村小孩从小就要参加劳动,我最喜欢的劳动是看牛,因把牛赶到河滩边、小山坡、基围、涌边的草地我就可以看书了。也有几次看书实在入迷,被牛看准机会去食了别人的禾苗,爸爸妈妈只能担些大粪去补苗施肥,并带我去向人家道歉。我小学读到五年级,因文化大革命无书读了,我回生产队白天参加劳动,晚上什么书都看。我很小就把十几本的《十万个为什么》看完,小学的语文课本全部背过默写出来。把当时毛主席语录100条全背过来,把毛主席的“老三篇”也背出来,《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一字不漏默写出来。由于从小背书,记忆力都大大提高了。若借到课外的算术趣题集,简直爱不释手,将一道道题解答出来。记得我在南师读书时的暑假,上化学课的徐老师布置了100道中学化学题作暑假作业,我利用留校做勤工俭学的夜晚,把全部化学题做完,还看了学校图书馆的几十本书籍。暑假开学后,老师拿着我做的化学题集在班上表扬我的刻苦钻研精神。我来到沙头学校这几年,我一直没有放弃自学,别人在休息时间打扑克捉棋,我却抓紧时间去看书学习。学习成绩有时可以紧急追赶,但文化底蕴必须靠长期默默沉淀。那些学生也听得非常安静,听得热泪盈眶。</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我离开了沙头后的第一个春节,高年级的学生还组织一起去我家乡探望我,现在想起他们,心里还很感动。</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是我离开沙头去读大学前在1977年9月到1978年3月教的5个班的学生名单记分册。</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下面是将同班学生左右两页的作业及测验成绩进行叠加拍摄处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学校由于班级多学生多,老师自然就多了,当时有教职员工共五十多人,我现在想起来有以下这些老师:卢文基、陆学海、梁惠庄、崔国强、林卫民、关镜章、招载垣、曾务松、崔娟好、吴志平、彭帼英、崔钜和、老泽棉、蔡燕坤、罗润洪、崔秉球、梅日生、陈惠冰、熊锦云、傅洁芳、林雪贞、谭少娥、老家碧、老卓彬、老志财、何沃棠、崔庆元、程惠成、黎永雄、卢伟忠、崔瑞芬、崔美芬、朱秀妹、朱焕珍、李倩美、利琼华、张得凡、何炽雄、黄永开、邓天真、李志波、何志棠、崔展良、关群芳、梁蔚熹、周富然、崔志基、崔倩文、卢帼英、戚华威 等老师,还有三个校工:崔带珠、崔程枝、冯友光。还有几个老师,对不起,我现在真是记不起你的名字了。公办老师比起下面乡校的多几倍,但还是有很多民办教师。尽管老师多,但非常团结,工作互相支持,生活互相关心。每个学年安排新课,由革领组讨论安排后,就由各个革领组成员分别去与负责老师沟通,我所负责的青年老师,个个都非常乐意接受任务,从来没有提过自身的困难。年纪大的老师也乐意带青年教师,老教师有什么病痛请了假,年青教师都主动去代课。那时,教师没有评职称,没有课时补贴,没有绩效奖,所有代课补课都是义务免费的。我当时是最年轻的公办教师,又是革领组成员,除了教学工作,还要负责共青团工作,还兼管小农场和小工厂的工作。当时,沙头圩丝棉厂就派了三个女工来学校教学生疏松和整理丝棉,我要协助班主任和三个女工派发原料和回收成品。朗星、水南两个大队划拨了几个小鱼塘给我校作小农场,校长就组织我们年轻力壮的老师和高年级的学生去拼塘清底,搞得满身泥巴。楼涌西桥大队拨了几亩瘦田给我校耕种,有个星期日校长叫我到沙头知青农场借水牛去耙田准备插秧,我拉着欺生的大水牛穿过沙头长长的整条石街,吸引了很多学生家长出来观看,开始我很害羞,非常窘迫,那只大水牛可能怕走石路就更欺生不愿走,搞得我更手足无措。后来被人看得多了,我就拿出从小训练有素的牵牛本领,用牛绳牵弹牛的鼻子,一声吆喝,就牵着水牛大大方方穿街过巷了。北村大队划拨了北江河滩上近十亩的旱地,我们就组织学生去种上甘蔗,剥蔗荚除杂草最辛苦了,甘蔗长得比人高,风吹不进来,汗臭和毛毛虫搞得身体痕痒非常难受。收甘蔗时,时值寒冬腊月,我和几个青年老师就在河滩边看守了一夜。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义务的啊!请为我校的教师点个赞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由于校门被铁将军把守,我进不去校园内,只能绕着围墙走过这条小巷去靠近我住过的第一个宿舍。这个宿舍靠近这条小巷,大约有8平方吧,一个窗户都没有,只能放一张木板床和一张书枱,没有厨房,好在学校有个小公共厨房,学校请了很好的崔阿姨做厨工,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我都搭食,每餐一角菜钱,饭量自己报了,那个时代,体育老师每个月定量是30斤大米,其他老师每月只有28斤米供应,但大多数人都吃不饱饭,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相信,我们那代人为何饭量这么大!到1976年初每月还扣下3斤米用面粉补充,后来没有面粉就用蕃薯补充,更惨了!很多时候饿肚子,二十二岁的人了,本来是最帅的时候,却长得又黑又瘦,全校50多个教师,男的个个精干,女的人人苗条,没有一个是胖的。学校厨房不负责早餐,我的早餐是每天在宿舍门口用煤油炉煲蕃薯。星期天住校的几户人一起用公共厨房合伙煮饭,人人动手,但并不丰衣足食,虽然艰苦,但也很欢乐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学校右边厢房的后面是小厨房,小厨房前有口水井,可能是地处珠三角水网区吧,水井的水位很高,水量充足,井水很清甜。水井向前10米,建了一排6个冲凉房和2个洗衣台。夏天的井水很清凉,如果我不到校门前的小河游泳,每天晚上我也到这里冲凉的,特别是冬天,在小厨房煲了热水,就可在这冲凉房冲凉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75年8月16日,由于学校办小农场,老师提早回校劳动了。劳动了一天满身汗臭,我食完晚饭连房门都没有上锁,只是虚掩一下就去冲凉了。晚上8时冲完凉洗完衣服回到学校东厢房我的宿舍门口,只见房内电灯亮着,我去冲凉时天还没黑,没有亮灯的呀!床前的书桌站着一个我不认识的年轻人,正从书桌的抽屉上拿出我的一个小盒子翻看,我马上问他是什么人?翻看我的抽屉做什么?他支支吾吾突然一掌推开我,拔腿就跑,我几乎跌倒,站稳后边追边大声呼叫:有小偷呀!快来抓小偷呀!几个住校的老师马上赶过来,并一起追到校门口,但人影都看不到。我回到宿舍清点财物,那个小盒子正是我参加完沙头圩共青团活动时收齐团员交的几十元团费,这是一笔很大的款项啊!好在还未打开,一文没少,若被偷了,我不知要勒紧肚皮几多个月才能填回这个坑了。从此以后,我就一直提高警惕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75年下半年突然一次大台风,乌云密布,飞沙走石,只见我宿舍门前的围墙被吹得左右摇摆,最后“轰”的一声倒塌了,我的宿舍变成了危房!校长马上帮我搬宿舍,搬到老师办公室后的杂物房里,这个几十个老师一起办公的办公室,其实是这个崔家大宗祠的第四进:高厅,是个安放大神像的大厅,后面间出来的二个杂物房原来就是神像的宝座基石。由于学校原来是个有五进的大宗祠,白天人多进进出出,显得很热闹,但晚上整个校园只有几户人住校,变得非常肃静!整个第四进的高厅只有我一个人住,晚上基本乌灯黑火,在这个原来神像林立的大宗祠里,显得有点阴森恐怖。虽然我不相信有鬼,但这是一座有好几百年历史的大宗祠,晚上天越黑,心理阴影面积越大!学校只有一座建在后花园的公共厕所,白天还好,晚上,要方便很不方便啊!好在那时我还年轻,肾好,整个晚上不用小便。那些住在西厢房的美女教师,就十分无奈,每天一早就跑到后花园倒夜香了,非常尴尬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第二年从大同小学调来了程老师,就住在我旁边的杂物房。他三十多岁,一米七五的身高,对于南方的广东本地人来说算是高人了。可能暑假刚参加农村双夏大忙吧,肤色有点黑,但还是比我白净多了。和他共事一年就感到他是个五好男人(好同事、好老师、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由于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做一个穷教师,只有一份连当地工人都看不上的死工资,一年到晚,一点补贴都没有,放学后给学生补课?那都是免费的!生活,真是压力山大!但他既把学校教学工作做好,又能把家庭生活处理好,我都对他佩服到五体投地。他五官端正,嘴角总是有点微微上扬,不论什么时候,都看到他脸上掛着微笑,是那么和蔼可亲,这样的老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他年纪不大,但古文知识渊博,是个活字典。校长知人善任,安排他教语文,并做班主任,从初中教起。我为有这个好同事、好邻居感到十分荣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他搬进来不久的一个早上,问我半夜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我说昨晚睡得很深,没有听到过什么声音。他又问我有没有出来大厅亮过电灯,我说我半夜不用上厕所,我一觉睡到大天光。我问他昨晚出了什么事?他说半夜听到吱吱声,啪的一声电灯自动亮了,是他今早起来关灯的。他说整晚睡不好,想去厕所都没有去,憋尿憋得很痛苦,我这几晚有些事要回大同睡,你要醒睡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当晚,程老师回大同处理家庭事务了,大大的高厅又只剩下我一个人看守,我那个6平方的简易宿舍,平时是不进去的,只有晚上睡觉时才进去,我一个人在大厅办公室备课、改作业、看书学习,做到十一点,眼瞓了,就拉熄大厅大柱上灯掣,当时的灯掣都是装有弹簧的拉线开关,拉了几次,拉不熄,放松后再出力拉,电灯终于熄灭了。但我还未进宿舍,大柱上的灯掣又啪的一声,电灯又亮了。我突然想起程老师说昨晚电灯自动亮的情况,我知道是这个拉线灯掣开关弹簧坏了。第二天中午,我利用休息时间,换上新的灯掣,并赶走了大圆木柱里的老鼠,用水泥浆封死了老鼠洞口。从此以后,电灯不会自动亮了,晚上也听不到老鼠的吱吱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未完待续)</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是现在的沙头中心小学,</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漂亮的教学大楼,标准的体育场,多个独立的功能室,门口还有一个可外借的图书馆……</b></p> <p class="ql-block">音乐视频《一辈子同学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华为手机照片开启横屏观看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打开微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点右下角“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3.点击“设置”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4.点击“通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5.找到“开启横屏模式”后设置为绿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6.回到微信,再打开照片,将手机横放,就可在手机横屏看横幅照片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