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也是公认的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h1><h1><div><br></div></h1> <h1>作为一位旷世伟人,毛主席不仅是政治天才、军事天才,他同样也是诗词天才和书法天才,毛主席的天才的是全方位的。<br></h1> <h1>毛主席8岁进私塾,对书法有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h1> (毛泽东 商鞅徙木立信论 1912)<h1>1910年,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宋襄公论》。国文老师谭咏春阅卷时评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文章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当时师生们赞誉他的文和字为“两绝”。</h1> <h1> 1913年,毛主席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观看这些墨迹,其风格潇洒飘逸,神采飞扬。</h1> <h1>毛主席读书期间常说:“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h1> <h1>毛主席早期书法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中下了较深的笔墨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戎马之余,他坚持书法实践,披览碑帖。</h1><h3></h3> <h1>从江西到延安,毛主席一直把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擅长狂草,源自张旭、怀素。</h1> <h1>毛主席对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h1> <h1>毛主席无论转战到哪里都不忘研究、学习书法。</h1> <h1>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主席身边。他于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点滴时间临写法帖。</h1> <h1>在这个时期,毛主席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h1> <h1>在毛主席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留存有他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h1> <h1>这些字贴和书籍中,有规整秀丽的汉隶,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的楷书墨迹,有逸势奇壮的“狂草”,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等,品类众多。</h1> <h1>1949年以后,毛主席阅读法帖更多更勤。20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法帖有近400种之多。“二王”、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及《三希堂法帖》,是他时常喜爱翻阅的。</h1> <h1></h1><h1>毛主席读帖善于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精华,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h1><h1></h1> <h1>草书是书法各体之王,号称是书法王冠上的明珠,是书法的巅峰。</h1> <h1>在书法诸体中,毛主席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毛主席最喜欢怀素。</h1><h3></h3> <h1>毛主席对怀素的《自叙帖》、《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h1><h3></h3> <h1>毛主席曾说过:“我有一个师傅,我们从未谋面。他教我学习书法,我很崇拜他,我们还是老乡,他叫怀素。”我们从毛主席的字里,确实能看出怀素的遗风。</h1> <h1>田家英认为:“毛主席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h1> <h1>在继承前人书法技艺的基础上,毛主席更多的是创新求变,追求书法艺术的个性化。毛主席的书法,尤其是草书,跳出了古人的藩篱和束缚,狂放中不失秀美、吸千年遗韵,熔众家之长,龙飞凤舞、大气磅礴,终成自我风格。</h1><h3></h3> <h1>毛主席书法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是第一阶段,这个时期多为楷书,字体工整。</h1> <h1> 1921年到1949年间,是第二阶段。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毛主席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h1> <h1>这个时期,毛主席的书法字体清秀,字体自左向右略有倾斜。</h1><h3></h3> <h1>1949年进北京以后,是第三阶段。这时生活环境好了,此时毛主席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h1> <h1>但是,毛主席的信函视对象而有区别,对文化程度低的人,他就写得清楚工整。</h1> <h1>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h1> <h1>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宋庆龄、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字都非常洒脱、精美。</h1> <h1>毛主席一生有许多题词,这些题词中,既有草书,也有行书和楷书,饱含着伟大领袖的殷切期望。</h1><h1>下面的许多题词十分珍贵,编者也是第一次见到。</h1><h3></h3><h3></h3> <h1>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是毛主席的书法巅峰精品。</h1> <h1>从毛主席的诗词和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带领党和军队以及亿万人民,指点江山、开天辟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英雄创举和豪迈气概。</h1> <h1>下面,我们就通过毛主席的二十七幅绝妙的自书诗词,来回顾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吧!</h1> <h1></h1><h1><b>一 、贺新郎·赠杨开慧</b></h1><br><h1><b>挥手从兹去。<br>更那堪凄然相向,<br>苦情重诉。<br>眼角眉梢都似恨,<br>热泪欲零还住。<br>知误会前番书语。<br>过眼滔滔云共雾,<br>算人间知己吾和汝。<br>人有病,<br>天知否?<br>今朝霜重东门路,<br>照横塘半天残月,<br>凄清如许。<br>汽笛一声肠已断,<br>从此天涯孤旅。<br>凭割断愁丝恨缕。<br>要似昆仑崩绝壁,<br>又恰象台风扫寰宇。<br>重比翼,<br>和云翥。</b></h1> <h1>这幅字尺幅很小,笔触细碎,如怀素小草千字文,笔尖轻轻弹放,如切切私语。</h1> <h1>1923年4月,毛主席从长沙调到上海党中央工作。6月到广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错误的观点,使大会解决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毛主席在会上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及中央局秘书。9月,毛主席从广州回长沙展开反对湖南地方军阀赵恒惕的斗争,推动工农群众的运动。1923年11月,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诞生后,12月,党中央通知毛主席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将于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杨开慧正在娘家坐月子,而毛主席奉命要到外地工作,因此他们自然会有一种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还是毅然分别。于是,毛主席写了这首词赠给爱妻杨开慧。据此,本词可能作于这年12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当时革命形势在上升,作者“割断愁丝恨缕”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在词中“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比喻中得到强烈的表现。<br></h1> <h1></h1><h3><b>二、沁园春 ·长沙</b></h3><div><br></div><h1><b>独立寒秋,<br></b><b>湘江北去,<br></b><b>橘子洲头。<br></b><b>看万山红遍,<br></b><b>层林尽染;<br></b><b>漫江碧透,<br></b><b>百舸争流。<br></b><b>鹰击长空,<br></b><b>鱼翔浅底,<br></b><b>万类霜天竞自由。<br></b><b>怅寥廓,<br></b><b>问苍茫大地,<br></b><b>谁主沉浮?</b><b><br></b><b>携来百侣曾游,<br></b><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br></b><b>恰同学少年,<br></b><b>风华正茂;<br></b><b>书生意气,<br></b><b>挥斥方遒。<br></b><b>指点江山,<br></b><b>激扬文字,<br></b><b>粪土当年万户侯。<br></b><b>曾记否,<br></b><b>到中流击水,<br></b><b>浪遏飞舟?</b></h1> <h1>《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h1> <h1>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h1><h1>这首激情昂扬的词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其中洋溢的激情、气势、浪漫,完全是青春二字的解释。这样的感情表达,当然要用狂草,大开大合,波澜起伏,最后一页是高潮,也是终点,令人回味无穷。<br><div><br></div></h1> <h1><b>三</b><b>、菩萨蛮 登黄鹤楼<br><br></b></h1><h1><b>茫茫九派流中国,<br>沉沉一线穿南北。<br>烟雨莽苍苍,<br>龟蛇锁大江。<br>黄鹤知何去?<br>剩有游人处。<br>把酒酹滔滔,<br>心潮逐浪高。</b></h1> <h1>这是毛主席于1927年初创作的一首词。当时,中国正处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总揽大权、疯狂反共。</h1><h1>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主席途经武汉,怀着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该词表达了毛主席对于他所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以及对未来充满着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h1><h1>这幅书法,属于行草,虽然整幅作品不大,但单字很有张力,其中上半部分,很多字大力拉开斜势,有种挣脱束缚、破茧而出的力量。</h1> <h1><b>四、西江月 井冈山</b><div><b><br></b></div></h1><h1><b>山下旌旗在望, <br></b><b>山头鼓角相闻。 <br></b><b>敌军围困万千重, <br></b><b>我自岿然不动。 <br></b><b>早已森严壁垒, <br></b><b>更加众志成城。 <br></b><b>黄洋界上炮声隆, <br></b><b>报道敌军宵遁。</b></h1> <h1>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主席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h1> <h1>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h1> <h1>这是一首纪实性很强的诗歌,一首小令,仅五十字之简约篇章,却能如此真实地记录了黄洋界保卫战这样的一场战役,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h1> <h1>这首“在马背上哼成的”诗歌,虽然是一首超小型的叙事诗,但纪实之中有言志,有抒情,有议论。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与《井冈山的斗争》这样的政论长文,居然可以如此紧密地互文见义。</h1> <h1>在中国历史发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全新革命战略的年代,毛主席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把自己的政论思考熔铸到自己诗词的意象之中,其抒情逻辑蕴涵着他在军旅征战之中的革命预见。<br></h1> <h1>这幅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侧锋与飞白的大量运用,让整幅作品显得沉稳古朴、苍浑有力。<br></h1> <h1>在战争年代,毛主席对毛笔及墨、砚、纸“文房四宝”特别爱护珍惜,他常说:“我用'文房四宝',要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 后来的结果,果然成真。</h1> <h1><b>五、清平乐 蒋桂战争</b><div><b><br></b></div><div><h1><b>风云突变,<br></b><b> 军阀重开战。<br></b><b> 洒向人间都是怨,<br></b><b> 一枕黄梁再现。<br></b><b> 红旗跃过汀江,<br></b><b> 直下龙岩上杭。<br></b><b> 收拾金瓯一片,<br></b><b> 分田分地真忙。</b></h1><br></div></h1> <h1>这首词容议论、叙事、抒情于一体,仅八句四十六个字,极其精炼。</h1> <h1>全词形象地体现了毛主席根据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白色政权间的分裂和战争,用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巩固扩大红色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光辉思想。</h1> <h1>这首词歌颂了党和人民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批判了党内存在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和悲观情绪,表现了革命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h1> <h1>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h1><br> <h1>毛主席凭手中的长锋狼毫笔,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云水襟怀和审美理想。<br></h1><div><h3><br></h3></div> <h1><b>六,采桑子·重阳</b><div><b><br></b></div><h1><b>人生易老天难老,<br></b><b>岁岁重阳。<br></b><b>今又重阳,<br></b><b>战地黄花分外香。<br></b><b>一年一度秋风劲,<br></b><b>不似春光。<br></b><b>胜似春光,<br></b><b>寥廓江天万里霜。</b></h1></h1> <h1>这是毛主席1929年创作的一首词。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的豪迈旷放的情怀。</h1> <h1>这首词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h1> <h1><h1><b>七,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b><b><br></b><b>漫天皆白,<br></b><b>雪里行军情更迫。<br></b><b>头上高山,<br></b><b>风卷红旗过大关。<br></b><b>此行何去?<br></b><b>赣江风雪迷漫处。<br></b><b>命令昨颁,<br></b><b>十万工农下吉安。</b></h1></h1> <h1>这首词写于雪中行军。1930年1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从湘赣来到赣西并与黄公略新成立的新六军对吉安进行包围。同年1月下旬,毛主席率领的红四军第二纵队抵达江西广昌县的塘坊,顶风冒雪,翻山越岭,向广昌县城疾进。月底与朱德部队会合,并占领宁都等县,继而向吉水一带活动。2月6日~9日红四军、五军、六军及赣西特委在吉安县陂头召开联席会议,会议作出了攻打吉安城的决定,并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据推断,这首词作于这次联席会议之时或之后。</h1> <h1>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h1><h1>毛主席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了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h1> <h1><b>八,菩萨蛮·大柏地</b><div><b><br></b></div><h1><b>赤橙黄绿青蓝紫,<br></b><b>谁持彩练当空舞?<br></b><b>雨后复斜阳,<br></b><b>关山阵阵苍。<br></b><b>当年鏖战急,<br></b><b>弹洞前村壁。<br></b><b>装点此关山,<br></b><b>今朝更好看。 </b></h1></h1> <h1>这是毛主席1933年夏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全词动态描写景物、巧妙运用联想,主观的情志美与客观的自然美、社会美统一,情景交融,富有韵味。</h1> <h1><b>九,清平乐·会昌<br><br></b><h1><b>东方欲晓,<br></b><b>莫道君行早。<br></b><b>踏遍青山人未老,<br></b><b>风景这边独好。<br></b><b>会昌城外高峰,<br></b><b>颠连直接东溟。<br></b><b>战士指看南粤,<br></b><b>更加郁郁葱葱。</b></h1></h1> <h1>毛主席的这首词,写于长征即将开始之际,战事非常危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高峰。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h1> <h1>毛主席望着逶迤的山峦,触发了诗兴,写下《清平乐·会昌》一词。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诗人豪迈地宣称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所看到的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而远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白,更加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br>这就是毛泽东!他身处逆境,心中所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br>毛主席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毛主席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毛主席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h1> <h1><b>十</b><b style="color: inherit;">、七律 长征</b></h1><h1><b><br></b><b>红军不怕远征难,</b></h1><h1><b>万水千山只等闲。 <br></b><b>五岭逶迤腾细浪,<br></b><b>乌蒙磅礴走泥丸。 <br></b><b>金沙水拍云崖暖,<br></b><b>大渡桥横铁索寒。 <br></b><b>更喜岷山千里雪,<br></b><b>三军过后尽开颜。</b></h1> <h1>这首七律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h1> <h1>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主席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h1> <h1>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h1> <h1>这个书法作品,写于1962年4月。</h1> <h1>这个内容,毛主席不知写过多少遍了。因为长征太伟大了,在世界战争史上,恐怕都没有这样的战例。</h1> <h1>它本是一次大撤退,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散乱到稳定,从稳定到昂首,红军用穿着草鞋的双脚,丈量了两万五千里中国土地,所过之处,成为了红色的希望海洋。如果把长征叫做逆转,恐怕世上再也没有这么伟大、这么惊天动地的逆转了。</h1> <h1></h1><h1>这幅书法,气势排山倒海,有“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雄厚……</h1><div></div> <h1><b>十一、清平乐 六盘山</b><div><b><br></b></div></h1><h1><b>天高云淡, <br></b><b>望断南飞雁。 <br></b><b>不到长城非好汉, <br></b><b>屈指行程二万。 <br></b><b>六盘山上高峰, <br></b><b>红旗漫卷西风。 <br></b><b>今日长缨在手, <br></b><b>何时缚住苍龙?</b></h1> <h1>1935年8月,毛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h1> <h1>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此词即是毛主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h1> <h1></h1><h1>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br>全词大气磅礴,雄浑豪放,隽异挺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br>书法豪迈、激越,如风雨雷电、水流花开、天地肝胆、大泽龙蛇,展现了作者博大的心胸。</h1> <h1><b>十二,忆秦娥·娄山关<br><br></b><h1><b>西风烈,<br></b><b>长空雁叫霜晨月。<br></b><b>霜晨月,<br></b><b>马蹄声碎,<br></b><b>喇叭声咽。<br></b><b>雄关漫道真如铁,<br></b><b>而今迈步从头越。<br></b><b>从头越,<br></b><b>苍山如海,<br></b><b>残阳如血。</b></h1></h1> <h1>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h1><br> <h1>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h1> <h1>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蹄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的景象。经过战斗后,雄关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h1> <h1>这是一首气势豪迈的词,在红军脚下,雄关漫道只等闲。诗人运用了诸多意象,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和顶针、对仗等修辞,使得词句旋律豪放、悲壮、强烈,富于冲击力。这首词画面感强,景色景物搭配犹如油画一般讲究、贴切。</h1> <h1><b>十三、沁园春 雪</b><div><br></div></h1><h1><b>北国风光,<br></b><b>千里冰封,<br></b><b>万里雪飘。<br></b><b>望长城内外,<br></b><b>惟余莽莽;<br></b><b>大河上下,<br></b><b>顿失滔滔。<br></b><b>山舞银蛇,<br></b><b>原驰蜡象,<br></b><b>欲与天公试比高。<br></b><b>须晴日,<br></b><b>看红装素裹,<br></b><b>分外妖娆。<br></b><b>江山如此多娇,<br></b><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r></b><b>惜秦皇汉武,<br></b><b>略输文采;<br></b><b>唐宗宋祖,<br></b><b>稍逊风骚。<br></b><b>一代天骄,<br></b><b>成吉思汗,<br></b><b>只识弯弓射大雕。<br></b><b>俱往矣,<br></b><b>数风流人物,<br></b><b>还看今朝。 </b></h1><h3><br></h3> <h1>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主席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主席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h1> <h1>《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主席词风的雄健、大气。毛主席的博大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h1> <h1><br></h1><h1>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h1> <div><br><h1>这幅书法是毛主席1945年10月在延安书写的,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一时间,重庆的政要、名流争相填词沁园春,欲与毛主席试比高。然而在毛主席的词面前,所有人的作品都成了一次模仿秀。在这首雪词出现之前,很多人不了解毛主席,认为他和他领导的延安不过是一群草莽。但是这次,大家真服了。</h1><div><br></div></div> <h1><b>十四、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r><br></b></h1><h1><b>钟山风雨起苍黄,<br></b><b>百万雄师过大江。<br></b><b>虎踞龙盘今胜昔,<br></b><b>天翻地覆慨而慷。<br></b><b>宜将剩勇追穷寇,<br></b><b>不可沽名学霸王。<br></b><b>天若有情天亦老,<br></b><b>人间正道是沧桑。</b></h1> <h1></h1><h1>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br>这首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诗人的多方智慧相结合的艺术结晶;二是典故运用生动贴切、深刻到位,使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结合得恰到好处。全诗运用了七个典故,这首诗也是毛主席诗词中运用典故最为绵密的诗作之一。</h1><h3><br></h3> <h1>从1921到1949,中国共产党用28年时间,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为中国换了新天。这幅书法,毛主席连落款也沒写,显得自然洒脱,气定神闲。</h1> <h1><h3><b>十五,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b></h3><div><br></div><h1><b>长夜难明赤县天,<br></b><b>百年魔怪舞翩跹,<br></b><b>人民五亿不团圆。<br></b><b>一唱雄鸡天下白,<br></b><b>万方乐奏有于阗,<br></b><b>诗人兴会更无前。</b></h1></h1> <h1>在1950年10月1日国庆一周年之际,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全部解放,各族人民获得了新生。10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盛大的庆典,全国158名各族人民代表欢聚一堂,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献礼大会,各民族文工团表演了歌舞节目,毛主席与柳亚子先生同席观看了歌舞晚会。柳亚子即兴赋《浣溪沙》一首赠予毛主席,次日毛主席步韵和了这首词赠与柳亚子。 </h1><h1>这是一首揭露旧中国的黑暗现实、赞美新中国民族大团结的史诗,是旧时代结束、新纪元开始的雄伟钟声。全词首先从联欢晚会的热烈景象触景生情,联想到旧中国的悲惨情景;然后笔锋转而颂扬国庆晚会上的浓烈气氛,喻示了新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创繁荣局面的美好前景。</h1> <h1><b>十六,浪淘沙·北戴河</b><div><b><br></b><h1><b>大雨落幽燕,<br></b><b>白浪滔天,<br></b><b>秦皇岛外打鱼船。<br></b><b>一片汪洋都不见,<br></b><b>知向谁边?<br></b><b>往事越千年,<br></b><b>魏武挥鞭,<br></b><b>东临碣石有遗篇。<br></b><b>萧瑟秋风今又是,<br></b><b>换了人间。</b></h1></div></h1> <h1>这是毛主席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h1> <h1><h3><b>十七,水调歌头·游泳</b></h3><div><br></div><h1><b>才饮长沙水,<br></b><b>又食武昌鱼。<br></b><b>万里长江横渡,<br></b><b>极目楚天舒。<br></b><b>不管风吹浪打,<br></b><b>胜似闲庭信步,<br></b><b>今日得宽馀。<br></b><b>子在川上曰:<br></b><b>逝者如斯夫!<br></b><b>风樯动,<br></b><b>龟蛇静,<br></b><b>起宏图。<br></b><b>一桥飞架南北,<br></b><b>天堑变通途。<br></b><b>更立西江石壁,<br></b><b>截断巫山云雨,<br></b><b>高峡出平湖。<br></b><b>神女应无恙,<br></b><b>当惊世界殊。</b></h1></h1> <h1>1956年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主席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同6月1日、3日、4日毛主席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div>全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br></div></h1> <h1><b>十八</b><b style="color: inherit;">,蝶恋花·答李淑一</b></h1><h1><b><br></b><h1><b>我失骄杨君失柳,<br></b><b>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br></b><b>问讯吴刚何所有,<br></b><b>吴刚捧出桂花酒。<br></b><b>寂寞嫦娥舒广袖,<br></b><b>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br></b><b>忽报人间曾伏虎,<br></b><b>泪飞顿作倾盆雨。</b></h1></h1> <h1>这是毛主席写于1957年5月11日的一首词。该词寄托了毛主席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h1><h1>这首词,在艺术上也非常独特、完美。想象力极为丰富、奇异、巧妙。从烈士的姓氏到飘飞的杨柳之花,再到月宫,受到吴刚的桂花酒及嫦娥舞蹈的欢迎,然后是热泪飞洒大地的宏大场面,真正做到了天上、地下任诗人翱翔。</h1> <h1><b>十九</b><b style="color: inherit;">,七律·登庐山</b></h1><h1><b><br></b><h1><b>一山飞峙大江边,<br></b><b>跃上葱茏四百旋。<br></b><b>冷眼向洋看世界,<br></b><b>热风吹雨洒江天。<br></b><b>云横九派浮黄鹤,<br></b><b>浪下三吴起白烟。<br></b><b>陶令不知何处去,<br></b><b>桃花源里可耕田? </b></h1></h1> <h1>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主席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毛主席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h1>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h1></h1> <h1><b>二十,七律·到韶山<br><br></b><h1><b>别梦依稀咒逝川,<br></b><b>故园三十二年前。<br></b><b>红旗卷起农奴戟,<br></b><b>黑手高悬霸主鞭。<br></b><b>为有牺牲多壮志,<br></b><b>敢教日月换新天。<br></b><b>喜看稻菽千重浪,<br></b><b>遍地英雄下夕烟。</b></h1></h1> <h1>这首七律,记述了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主席崇高的思想境界。</h1><h1>这首七律,是1959年6月25日深夜写成的。尽管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主席此时忧心忡忡。但作为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激情。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也饱含了这种激情。</h1><div></div> <h1><b>二十一</b><b style="color: inherit;">,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b></h1><div><b><br></b></div><h1><b>暮色苍茫看劲松,<br>乱云飞渡仍从容。<br>天生一个仙人洞,<br>无限风光在险峰。</b></h1> <h1></h1><h1>这是毛主席1961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h1><div></div><h1>本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寓理于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理,使人得到启发:为了实现理想,就应当不懈地追求和奋斗。受到挫折或身处逆境时,要充满必胜的信心,要敢于攀登险峰,去夺得最后的胜利。这首绝句,是寄情于景、寓理于景的脍炙人口的佳作。</h1><h3></h3> <h1><b>二十二,七绝·为女民兵题照<br><br></b><h1><b>飒爽英姿五尺枪,<br></b><b>曙光初照演兵场。<br></b><b>中华儿女多奇志,<br></b><b>不爱红装爱武装。</b></h1></h1> <h1>毛主席十分重视民兵建设。1958年8月29日,他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同年9月29日,毛主席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1961年,正值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猖狂叫嚣反攻大陆,并不断对中国沿海进行骚扰。因此,中国就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民兵的训练。<br></h1><h1><br></h1> <h1>这首诗是毛主席题赠给当年在身边工作的一位姓李的女机要员的题照诗。一天早晨,那位姓李的女机要员到毛主席的菊香书屋去送文件,将离去时,毛主席问她有没有参加民兵组织,她回答说参加了,还从随身带着的笔记本里拿出一张自己在民兵训练之余持枪而立的照片给毛主席看。毛泽东看了很高兴,沉思片刻,他顺手拿起一本自己读过了的介绍地理常识的小册子,翻到有空白的地方,龙飞凤舞地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女机要员,并对她说:“你们年轻人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噢!” </h1> <h1><h3><b>二十三,七律·和郭沫若同志</b></h3><h1><b><br></b><b>一从大地起风雷,<br></b><b>便有精生白骨堆。 <br></b><b>僧是愚氓犹可训,<br></b><b>妖为鬼蜮必成灾。 <br></b><b>金猴奋起千钧棒,<br></b><b>玉宇澄清万里埃。 <br></b><b>今日欢呼孙大圣,<br></b><b>只缘妖雾又重来。</b></h1></h1> <h1></h1><h1>苏联赫鲁晓夫统治集团上台后,他们首先在苏共二十大上反对斯大林的思想主张,这是形成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的开端。1959年9月苏美戴维营会谈以后,赫鲁晓夫便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恶化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1960年7月,苏联突然撤走援华专家,撕毁中苏合同,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任意践踏国家间的关系准则,推行世界霸权主义。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又召开苏共二十二大,全面否定斯大林。<br>毛主席1961年11月17日写的这首诗,借用神话小说的内容,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用艺术的形式概括和总结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指明了斗争的策略和方向。</h1> <h1><b>二十四</b><b style="color: inherit;">,卜算子·咏梅</b></h1><h1><b><br>风雨送春归,</b><h1><b>飞雪迎春到。<br></b><b>已是悬崖百丈冰,<br></b><b>犹有花枝俏。<br></b><b>俏也不争春,<br></b><b>只把春来报。<br></b><b>待到山花烂漫时,<br></b><b>她在丛中笑。 </b></h1></h1> <h1>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面对困难和压力,毛主席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于是他再续一首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要有威武不屈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h1> <h1>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h1> <h1>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h1> <h1>全词运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融合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对仗、顶针等手法,完美地实现了托物言志的目的。</h1> <h1><b>二十五</b><b style="color: inherit;">,满江红·和郭沫若</b></h1><h1><div><b><br></b></div></h1><h1><b>小小寰球,<br></b><b>有几个苍蝇碰壁。<br></b><b>嗡嗡叫,<br></b><b>几声凄厉,<br></b><b>几声抽泣。<br></b><b>蚂蚁缘槐夸大国,<br></b><b>蚍蜉撼树谈何易。<br></b><b>正西风落叶下长安,<br></b><b>飞鸣镝。<br></b><b>多少事,<br></b><b>从来急;<br></b><b>天地转,<br></b><b>光阴迫。<br></b><b>一万年太久,<br></b><b>只争朝夕。<br></b><b>四海翻腾云水怒,<br></b><b>五洲震荡风雷激。<br></b><b>要扫除一切害人虫,<br></b><b>全无敌。</b></h1> <h1>1962年冬,我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我党。我党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同年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主席和中国人民。毛主席读后当即作此和词。诗人对几只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的目光,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必胜的信心。</h1><h1>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意志,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撘,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伟。形成了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了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h1> <h1><b>二十六</b><b style="color: inherit;">,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b></h1><h1><b><br></b><h1><b>久有凌云志,<br></b><b>重上井冈山。<br></b><b>千里来寻故地,<br></b><b>旧貌变新颜。<br></b><b>到处莺歌燕舞,<br></b><b>更有潺潺流水,<br></b><b>高路入云端。<br></b><b>过了黄洋界,<br></b><b>险处不须看。<br></b><b>风雷动,<br></b><b>旌旗奋,<br></b><b>是人寰。<br></b><b>三十八年过去,<br></b><b>弹指一挥间。<br></b><b>可上九天揽月,<br></b><b>可下五洋捉鳖,<br></b><b>谈笑凯歌还。<br></b><b>世上无难事,<br></b><b>只要肯登攀。 </b></h1></h1> <h1>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年5月,毛主席又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h1>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h1></h1> <h1><h1><b>二十七,念奴娇·鸟儿问答</b><b><br></b><b>鲲鹏展翅,<br></b><b>九万里,<br></b><b>翻动扶摇羊角。<br></b><b>背负青天朝下看,<br></b><b>都是人间城郭。<br></b><b>炮火连天,<br></b><b>弹痕遍地,<br></b><b>吓倒蓬间雀。<br></b><b>怎么得了,<br></b><b>哎呀我要飞跃。<br></b><b>借问君去何方,<br></b><b>雀儿答道:<br></b><b>有仙山琼阁。<br></b><b>不见前年秋月朗,<br></b><b>订了三家条约。<br></b><b>还有吃的,<br></b><b>土豆烧熟了,<br></b><b>再加牛肉。<br></b><b>不须放屁!<br></b><b>试看天地翻覆。</b> </h1></h1> <h1>这首诗是毛主席暮年所作的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词,它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结构。毛主席在诗中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蓬间雀就是指前苏联修正主义领导人赫鲁晓夫,而鲲鹏当然象征了以毛主席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因此,显而易见,这首词是一首政治寓言词。</h1><h1>全词最后两行,毛主席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雷霆万钧之力,对“苏修”当头棒喝。</h1> <h1>无论是在“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的峥嵘岁月,还是在“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的和平年代;无论是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追问之中,还是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国事之余,毛主席在每一个时期,都不曾停止过自己的诗词创作和书法实践。</h1><h1></h1> <h1>毛主席不断追求,终于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形成“毛体”。其书龙蛇飞舞,俏俊飘逸, 豪放酣畅、风驰电掣,时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br>在那汪洋恣肆的笔墨中,我们看到了毛主席诗人的潇洒浪漫,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革命家的磅礴大气……</h1><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859v48o?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最佳段子故事 最佳创业团队</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5pwl39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vtuqoc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毛主席走上天安门城楼</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h23po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长沙炮校的历任校长和政委</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