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和山西农学院实验农场

蓝天白云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刘敦道,(1914.12——1997.7)。</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山西省省政府向在外省的学子发出召唤,希望他们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参加家乡的建设。我父亲在西北农大毕业并留校任教,接到山西省的召唤,1951年回到山西农学院,一同回来的还有史伯伯,他常常来我家,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还有好几个西北农大的同学都回到家乡山西,加入到新中国山西的建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2年,山西省政府任命父亲刘敦道为山西农学院实验农场场长,农学系副主任。那任命书上盖着山西省政府和当时山西省省长李秉权的鲜红的方形大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p><p class="ql-block">农场是一个农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大老人们说,父亲是农学院实验农场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农学院农场场长。(75—79年父亲去了雁北农学院)</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新气象,百废待兴,大家废寝忘食,全副身心投入工作,呈现出高涨的工作热情。</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父亲接到任命,积极进行农学院实验农场建设。农场开始购买土地。经过父亲团队的努力,53年农场拥有了3000多亩土地,到58年农场进一步发展扩大,已经拥有3700多亩土地。原农学院四周的农村土地经购买归了农场,还有东山果园,南山果园,父亲最后在医院一直念叨着农场的土地,说南张村还有农场的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场场部也逐步完善了,是很大规模的单位。一进大门,左边是门房,每天都有人值班,右侧就是一排车库,农场有四台东方红拖拉机,以及配套的犁,耙,镂,车斗,收割机等,都在那里放在,那是机务队。同时机务队旁边也有许多搁放马车,牛车的车棚里。机务队前面是一个很大的场儿,场上处理晾晒收割回来的农作物。场儿后面就是好几排的排房,是工人宿舍。在文革前,也有许多知青来这里插场当工人。我还认识一个太原来插场的工人杨俊,我们一起打过乒乓球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门房进来左侧往里走,,是一排农场的活动室,其中一间放着乒乓球台案。活动室前面有一个四四方方围起来的办公室,会计室和其他行政方面的工作在那里,。再前面是一座很大的假山的景,假山的右侧是农场职工食堂。假山的左后侧有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里有两间是场长办公室,一大间是会议室,还有一间很大的实验室,里面摆满了瓶瓶罐罐,墙上挂满了一束一束的麦子和玉米。在场长办公室的后面,有一个大大的场院,养着火鸡,羊,牛,马,和其他的动物。常常有人来农场参观这里养的火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农场在当时是一个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大型农场,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实践所必须的条件,为太谷县的农业也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些大型的现代化的农业机具也只有农学院的实验农场才有。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一个大实体。农大王启文书记在一次看望父亲时说:你是农大的功臣。</p><p class="ql-block"> </p> <h3>  这是50年代初,农场刚刚建立时,父亲与农场工人中评选出的先进模范在科学楼前的合影。照片中有丁浮生,段良骅,范守文,卢二娃,闫玉田,王志敏,胡青莲,库章林,乔玉明。其他不太认识了。</h3> <p> 农学院南门桃园堡到部队是苗圃,牧草苜蓿地,牧场。学校北面是一片果园。农学院西校门前,至铁路线的大坡之间,是农场的麦田。春天,绿油油的麦苗如同一片绿色的湖水荡漾,夏天,那一大片金灿灿的麦浪随风飘动着,像大海一样。父亲总是带着学生,在麦田里用两手搓一把麦穗,看着,讲着。查看小麦的成长状况。</p><p><br></p> <p>  父亲带领学生在试验田里取样。实验室里麦穗整理的很整齐漂亮,还有一股股香味。程舜华老师曾经领着我们孩子们去农场实验室里做数麦粒的工作。</p><p>收获麦子时,老师带着我们子弟学校的小学生在麦田里拾麦穗。丰收时候的工作与景色总是很美丽喜人的。</p> <h3>这是父亲在帮助学生修改论文。</h3><h3><br></h3> <h3>  这是在农场的场部院子里。那围墙,那棵树,那井和轳辘。父亲在农场场部院子里进行教学工作。</h3>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农场失去了的正常工作秩序。后来(75年)父亲分配去了雁北分校。在雁北,父亲的足迹同样走遍了雁北的村村镇镇。指导当地小麦的推广和栽培技术与研究。在雁北地区荣获"春风化雨"小麦专家称号。赠送给父亲旌旗一面,上面四个金色大字"宝刀不老",多少年来一直挂在家中墙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农大校园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及老师职工宿舍的建设,都与农场拥有的土地有关。但在文革时期,农场也流失了许多土地,很心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场场部也在新的建设中拆的荡然无存了。一个时代就这样被淹没被遗忘了。但是一个现代化的农场,毕竟在学校存在过很长一段时间并发挥着它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辈子不喜欢拍照,有照片也不注意留存,这些照片是父亲的朋友提供的。我谢谢老师们。现发在这里,作为纪念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忘不了农场,对农场有割舍不下的感情。 一代人有一代人对农场的感情和热爱,那里有父辈的足迹和奉献,农学院农场的每块土地和发展壮大都倾注着父亲的心血。并且,为农大以后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土地基础。</p><p class="ql-block">父亲已经去世22年了,在父亲105岁的诞辰纪念日,我来发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以资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美篇写成后,二姐读完问我:“咱们小时候,你在家里见过爸爸?” 这么一问,我认真想了想,真是,我们小时候在家里时,父亲整天忙碌在农场,我们是见不到父亲的。二姐说:“对吧,爸爸是从不回家的吧。”</p><p class="ql-block"> 女儿(蓝天白云___三儿)2019.12.</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这两天看到农大西校门进行大规模的新建设,这里会成为一片美丽的公园。为农大的发展而高兴,也由不得想起这是一片原来学院实验农场的土地,有一种感情在其中。</p><p>一个被遗忘的,曾经是农学院一个现代化的,为贯彻新中国建设农业大学的教育方针,为教学和实践作出贡献的实验农场。</p><p><br></p><p>怀念父亲,怀念曾经的农学院实验农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