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 张满意</h3> <h3> 桂林是张栻官宦生涯中任职时间最长的地方,自淳熙二年(1175))二月至淳熙五年(1178)五月,前后共三年。张栻主桂期间,在改革马政、移风易俗、兴办教育和促进农桑等方面做了突出的贡献,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张栻对桂林山水非常钟爱,主桂期间留下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摩崖题刻。如《尧山漓江二坛记》、《三先生祠记》、《昭州新立吏部侍郎邹公祠堂记》、《静江府厅壁题名记》、《南楼记》、《韶音洞记》、《水月洞题名》、《冷水岩题名》、《谕俗文》等。 </h3><h3><br></h3><h3>1、普陀山张栻书詹体仁刻《论语·尧曰》 在今七星公园普陀山弹子岩,宋淳熙十一年(1184)刻,正书,307厘米×398厘米。张栻主桂期间极力传播践行理学思想,亲书《论语·尧曰》问政一章作为座右铭。其继任者詹仪之将之镌刻于石。现收藏于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馆。</h3> <h3>释文: </h3><h3>《论语·问政》一章,广汉张公栻尝大书于桂林郡之治事厅。桐庐詹公仪之欲其传之广也,使讒诸岩,俾凡临民者皆得目击心存,力行无倦,庶不负圣人之训。 《论语·问政章》: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为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詹仪之,字体仁,浙江桐庐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生卒年不详。师从张栻、朱熹。 </h3><h3><br></h3><h3>2、普陀山冷水岩张栻题名 在今七星公园普陀山冷水岩,冷水岩又称曾公岩,在普陀山南面。岩内有一涧水,源流不可探,碧澄清冷,因此叫冷水岩。宋元丰二年(1079),以龙图阁待制知桂州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曾布在涧上修了一座长桥,以渡游人,为纪念其事,更名曾公岩,并刻有刘谊写的《曾公岩记》。淳熙五年(1178)闰六月张栻离桂前三日,十二僚属为之饯行,乃作《留别城东诸岩记》刻石。具体内容如下: “淳熙五年,广汉张栻敬夫,时以闰六月朔旦,北归湖湘前三日,与长安周棒伯寿来游水东诸岩,以致其欲去之意,宾客相追寻于山间者:阳武万俟立中不倚、建安黄德琬廷瑞、八桂张仲宇德仪、蒋砺良弼、唐弼公佐、李化南夫、延平张仕佺子真、邯郸刘乘晋伯、长沙李揆起宗、吴猎德夫、宜春李逢源造东、东莱吕修年永叔。” </h3> <h3>3、象鼻山水月洞张栻题名 在象鼻山水月洞。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洞长17米,宽9.5米,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学士吟诗作赋,莫不叹为观止。宋代时洞中建有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张栻水月洞题名记叙了淳熙二年(1175)中秋节张栻与长乐郑少融、玉山赵养民游水东诸岩夜泊水月洞赏月的情景。<br></h3> <h3>上图为张栻桂林水月洞题记手迹早期拓本及雕版。1985年宁志奇先生在绵竹城关小西门外迎祥街迎春饭店发现,当时被店家当作菜案使用。雕版长1.8米,宽0.75米,为杂木板,刻行书五行,共五十六字。其后有跋文四行,为清末绵竹举人黄尚毅手笔。整个雕版内容如下: “淳熙乙未岁中秋日,广汉张敬夫约长乐郑少融、玉(山)赵养民同游水东诸岩。薄莫(暮),自松关放舟,泊水月洞。天宇清旷,月色佳甚,因书崖壁以纪胜概。”跋文为山谷体行书四行:“此张宣公知桂林府时书,迄今六百五十九中秋矣,是日,借观于南轩祠,丹桂盛开,妙香满室,予得句云:‘桂馥手栽存在正气,笔酣心画见端倪。’诚盛概也!公自谓有书癖,笔意雅近米南宫。此帖为绵竹秦氏家藏,钩刻祠壁以志景仰,绵竹黄尚毅跋。” </h3><h3><br></h3><h3>4、隐山张栻题刻 在今西山公园隐山北牖洞口。高39厘米,宽82厘米,行书,字径37厘米。张栻主桂期间颇有政声,“招隐”二字是公即将离桂时为继任者詹体仁北牖洞前建亭而题写的。文曰:“招隐,张敬夫书”,“招隐”石刻之下有张栻自题小记:“淳熙戊戌(1178)岁六丙戊。廖季能置酒,约詹体仁、张敬夫登千山观,泛舟西湖,荷花虽未盛开,山光清净,自足消暑。视北牖洞前有胜地,体仁欲为小亭,名以招隐。敬夫北归有日,不及观斯亭之经始,独预书‘招隐’二字以饴之。”</h3> <h3>5、虞山张栻《韶音洞记》 韶音洞在今虞山公园虞山西麓,为一南北对穿的古地下河道,高2~3米,宽5.5米,深105米,面积约720 平方米。北洞前淙淙流水、阵阵松涛,交汇成韵,有如舜帝所制韶乐,因有韶音洞之名。韶音洞相传为张栻发现并开发,《韶音洞记》记叙了此洞发现及整修过程以及修建南薰亭的原因。刻于淳熙四年(1177)十月。</h3> <h3>释文: </h3><h3>由虞祠之后,不十步至虞山,下有石门可窥。入其中,则虚明以长。仰而视之,石去人仅尺许,色清润可爱,瞰其旁,蹲踞蜿蜒如虎、豹、龙、蛇者皆是也。行其中十许步,望北牖,清江正横于前。出其处,则下临深渊,所谓皇泽湾也。始拭既新帝之祠,得新安朱熹为之记。命工人度山之崖,磨而镌之,偶发石而得斯洞,凿其下石之啮足者,翦其北林薄之翳目者,而地之胜有若天成焉。名之曰韶音洞,盖淳熙三年秋也。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其广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为台,可钓。</h3> <h3>明年秋,又于祠之左得小丘,平旷爽垲,江出于旁。凡桂之山,瑰奇杰出者,悉献其状,作亭于上,名之日南薰之亭。于是祠前后皆有揽观之美。来拜祠下者,已事而退,又得以从容而游息焉。嗟乎!有虞氏之德甚盛,茂已加矣。盖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彝性,天之命乎?人者,孰不俱是哉。帝之所以为圣德,亦尽吾性之所同然者耳。是则帝之泽流洽于人心, 固将于天命并行,而不可泯,夫何有今古之间哉?后人徘徊于斯地,遐想萧韶之音,咏歌《南风》之诗,鼓舞而忘归也。其亦庶几有以兴起乎!遂书于石。四年十月戊子广汉张拭记。</h3><h3><br></h3><h3> 6、虞山朱熹《有宋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 位于今虞山公园虞山西南壁,宋淳熙三年(1176)刻,隶书,宽380厘米,高190厘米。此碑为朱熹应张栻之请为新落成的虞帝庙而作,碑文记载了宋代淳熙二年(1175)年桂洲太守张栻修建虞帝庙的经过。是虞山石刻最有代表性的一则。书碑者吕胜已,撰额者方士繇,均师从朱熹,张、朱、吕、方四人都是南宋理学名家,此虞帝庙碑人称“四夫子碑”。现收藏于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馆。</h3> <h3>7、虞山南薰亭 在今虞山公园虞山南山腰,舜帝祠左侧。由张栻于宋淳熙二年(1175)创建,历代均有修葺。亭东可望漓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织,一派灵秀景象。是昔日谒舜庙从容游息、宴集之地。“南薰”出自“薰风南来”一语。《礼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薰亭据此命名。张栻将亭取名“南薰”,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希望清明世道,百姓如同沐薰风,社会和谐稳定。</h3> <h3>8、宣成书院 在城西之文庙左侧,即今桂林中学校园之西,为古代桂林四大书之一。是桂林最早的书院,建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由时任广西经略使朱禩孙与提点广西刑狱杨大异创建(另有言朱为创建者,杨为复建者)。取名“宣成”,意在纪念两位对桂林乃至全国文化发展史上极具作用的人物,即张栻(卒谥宣)和吕祖谦(卒谥成)。宣成书院历宋、元、明、清四朝,不断维修与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裁撤,三十一年改建临桂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沿办,旧址今为市公安局。 </h3><h3><br></h3><h3>9、荔浦书院 在广西荔蒲。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知县许之豫建于城东南原梓潼观旧址,名荔川书院。院内左祀文昌帝君,右祀韩愈、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张栻、张载七贤,故又称文昌七贤祠。次年,许之豫捐银24两8钱,购置学田,另将钟侯祠铺面2间、城门铺租、北门外寄山观塘地等收租全归书院。嘉庆五年(1800),知县杨纶迁建于城西南隅,改名“正谊”,并祀名宦长生牌位。设正课生童与附课生童,住院者,给予院谷,考试成绩优等者,给予奖赏。后改名“荔浦”。清末废科举,书院停办。宣统二年(1910),知县在此创办官立自治研究所。1916年改为端本小学。其址今为桂剧院住宅。 </h3><h3><br></h3><h3>附:月牙山龙隐洞张枃题名 在月牙山龙隐洞。宋乾道八年(1172)刻,行书,高116厘米,宽93厘米。是朱绂、周去非、张枃等人暮春游龙隐的题名。周去非,字直夫,永嘉人。宋隆兴元年进士,于乾道、淳熙年间任静江府通判、静江府教授等职。现收藏于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馆。 题名内容:“金华朱绂公仪、永嘉周去非直夫、豫章简世杰伯俊、西洛王子烨晦叔、广汉张枃定叟、定叟之甥甘奕可大来游。壬辰三月晦。” 张枃,字定叟,丞相张浚次子,《宋史》曰南渡尹京者以枃为首。关于张定叟之名典籍多有混淆,《宋史》、《容斋随笔》作枃,朱子《张魏公行状》、《张宣公神道碑》以及杨万里《张魏公传》作杓,魏了翁《张庶碑》作枃,杓为庶之父,但《张忠恕碑》又作杓,据此题名《宋史》记载是正确的。《容斋三笔》卷十一《帝王讳名》载太祖讳下字内有从木从匀者。枃与宋太祖祖父赵“敬”音近,杓或为枃减笔避讳,后世以“杓”误作“枃”,实为不察。</h3> <h3>摘自张满意《绵竹张氏故迹考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