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协王顺华老师作品赏析

龍寶齋书画艺术中心

<h1><font color="#808080">  王顺华,1954年出生于湖北孝感。广东省越华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王顺华长于手指画山水、文人画小品和书法,取材直接地气,雅俗不忌。惯以书入画,崇尚写意精神。不为求新而烦恼,恐无古韵而愁绪。喜老庄,好佛学。爱国爱家,至死不变;人品画品,终极奉行。<br><br><br></font></h1><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br></h3> <h1><font color="#808080">  水墨漫画是一个新的画种,由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传统艺术,又适应于现代人喜欢轻松诙谐的口味。一经出现,就让人耳目一新,乐意接受。作为一个新的画种提出来是适时的,因为这是将漫画民族化的最好体现。水墨漫画其名称也是十分贴切的,因为水墨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特色,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水墨漫画绝不是简单的笔墨宣纸加漫画,它必须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传统笔墨为基础;必须在构思立意、经营位置、题款印章上合乎水墨漫画的自身规律;必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功能。它能雅俗共赏,能登大雅之堂,亦可进寻常百姓家,可入展厅,可悬酒店宾馆,可挂茶楼,进书房客厅,为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或茶饭后,添上一道精神美味。<br>  水墨漫画同一般漫画相比,有不局限于报刊的优势,真迹展示,笔情墨趣,原汤原味,其形式本身有美感。淋漓的水墨,随意的线条,诙谐幽默的人物造型,其审美优势是一般漫画难以企及的。有重立意,重思想性,重诙谐,咀嚼耐读和过目不忘的特点。一般水墨画如山水花鸟人物,从古至今,同一题材,不知有多少重复画,再高雅的题材让人司空见惯,亦落入俗套。而水墨漫画重在思想性,幽默情节,所以没有好的构思是不能成画的。<br>  一个水墨漫画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国画和书法功底,非有多年苦练不能得心应手,这就要求作者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加之水墨漫画要求较高的思想性,没有十年寒窗读书的精神也是不行的,因为水墨漫画不仅仅是画,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文化,它须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较好的综合素质方能为之。它不是靠偶尔蹦出一个火花,拍脑袋想出一个点子画的出来的。<br>  水墨漫画古已有之,只不过没有作为一个画种去发展而已,只是文人画家们为了表达感情偶尔为之,八大山人的孔雀,齐白石的不倒翁,宋人梁楷的泼墨仙人图,都是漫味十足的好画,真正做到了画以载道,在画里注入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江帆先生的《一知半解》让人看了之后,想一想就觉得有意思,让人联想很多东西,即使不去想那么多,其猴的造型和神态,本身就觉得有诙谐感。方成先生画的鲁智深,画得很可爱,粗鲁得可以,稚拙得可以。白善诚的《东施选镜》把东施画成丑得让人怜爱,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心理表现得趣味十足。这些画除笔墨功夫到家外,构思立意非常重要,相比传统水墨人物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传统至极、现代至极,又极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富有时代感。<br>  水墨漫画其手法必须合乎传统水墨漫画的表现规律,虽取材广泛,无论哲理、戏剧、城市乡村生活、老年儿童、历史人物甚至是花鸟均可入画,但一幅好的水墨漫画选材是十分苛刻的,并非任何东西都可以入画,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是否有美感,能否便于笔墨的表现。在题材内容上,过于辛辣和火气是要避免的,含蓄平和,温文尔雅,淡中见奇者最妙。一幅好画文化品味不可少,书卷气不可少<br>  由于水墨漫画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所以一定会赢得广泛的关注,据了解,水墨漫画一经出现,便得到收藏家的青睐,在艺术博览会也是极其引人注目的一道奇葩。一些国画家看了水墨漫画,大受启发,爱不释手,感叹作者在构思立意上的奇特,异想天开。在展厅,观众无不对水墨漫画情有独钟,反复品味,就连装裱师对水墨漫画也眼睛一亮,所裱之画,其内容都能如数家珍地背诵出来。由此可见,水墨漫画无论是知识层,抑或是寻常百姓,都乐于接受,都对其感兴趣,这些足可以说明水墨漫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水墨漫画进入市场可说是大有作为。<br>  不容乐观的是,水墨漫画是新事物,在观念和创作上尚不成熟,尚处在探索阶段。由于投入多,不能立竿见影,所以一般不愿在此下功夫,所以说要普及和提高水墨漫画是艰难的;但毕竟新事物有其顽强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扩大,我相信,水墨漫画一定能兴盛起来,一定能进入高雅殿堂以及普通百姓家,使日益富裕的生活更加多彩。<br>  </font></h1><h3></h3> <h3><br></h3><h3>  王老师为人谦和,低调从艺,专注学问,不计得失,如蝉伏沃,甘心寂寞,世情变换,安然处之,此为王顺华从艺的真实写照。不为厚利所动,不为虚名所诱。饥来食,困来眠,醒来读,兴来画。有感铺纸,兴尽则去,不迎合,不讨好,独往独行。佛禅老庄、唐诗宋词是其必修课。艺术取法乎上,山水师宾虹、石壶出新,小品得关良、韩羽真趣,而书法则苦练碑帖,独钟情行草。</h3><h3>  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全面修养,而指点江山,是其一绝。虽染指者不计其数,却多在花鸟上成就。指墨山水少人问津,其用线用墨,实难得心应手。而他知难而进,历经十余载,研习揣摩,终得其奥。五指触纸,如临琴键,手随心动,千山万水,顷刻指间而出,线条流水行云,墨色华滋浑厚。</h3><h3>王顺华先生的指墨,线条凝炼,如屋漏痕,造型松动,生发自然,属文人画山水。</h3><h3>  水墨小品是王顺华又一特色。在偌大的中国,提起水墨小品漫画,不能不提安陆;而在安陆,作为水墨漫画院院长的王顺华则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小品自古属文人画范畴,其内涵思想,非饱读诗书不能为之。生活情趣,哲理思考,幽默旨趣,乃表现传统文化的最好形式。由于他有较厚的传统文化和笔墨功底,一经涉猎,如鱼得水。</h3> <h1><font color="#808080">  王顺华的水墨画造诣深厚,形神兼备,意蕴丰富,常常在不经意的廖廖数笔中表达出高远的意境,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空灵美。<br>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指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这就是美学上的“静照”:心无挂碍,静观万物,纤尘不染,心明如镜。正所谓“此中有真意,心远自空灵。”<br>  赏王老师作品,运气凝神,几笔几划,一幅意趣盎然的哲理水墨画就跃然纸上。一是高,二是雅。高是远,立意清新,超凡脱俗,气象万千,品味高旷;雅是内蕴深刻,声情并茂,诗书画一体,弥漫着浓郁的文人画味道。<br>他在《粗茶淡饭》画集上题道:“生活,原本是极简单的事,无非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而已。王老师正是这样师道自然,心无旁骛,才从简单的生活中悟出了奥秘的禅机。</font></h1><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