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写这篇文章也是临时起意,朋友圈看到一篇原创的“戬浜桥老辰光”,看了特别有感觉,于是,就想写写我的肖家弄“小辰光”。</h3> <h3> 肖家弄是我童年的老宅,那是我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的地方,那是有着我一帮很铁的小伙伴的地方,这里拥有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所有的美好回忆。</h3><h3>0⃣1⃣肖家弄的地理位置</h3><h3> 肖家弄不是一条弄堂,但是村里却是有着许多弄堂,从东到西 ,由南至北,反正从这,从那都“窜”得出去,都走得通,当然是熟悉地形的人才行。百度地图搜一下,也算是现在的“房价热门小区”,地理位置优越。我就一直记得我家老宅的现址就是现在的新成路小学的校门口,所以,肖家弄还是挺“闹猛”的一个地方。</h3> <h3>0⃣2⃣肖家弄的人不姓“肖”</h3><h3> 肖家弄的人都姓“肖”吗?从我懂事开始就一直问爷爷这个问题:我们村里好像没有人姓“肖”为什么取名叫“肖家弄”?爷爷倒是跟我说过这个事情,但是时间太久我也记不太清,“朱”姓人家倒是挺多,还有零散的“居”姓、“金”姓等。据说,现在爸爸这辈的人有一个群叫“肖家弄”,虽然大家拆迁了,或者是搬离了原先的地方, 但还保持着联系,会组织着一起年夜饭,一起近郊游…又或者谁家办喜事了,在群里吆喝个一声,各自家就派代表集体出动“相帮”,这可能是“肖家弄人”最期待的另一种聚会形式。</h3><h3>0⃣3⃣肖家弄的小伙伴们</h3><h3> 肖家弄的小伙伴们很多,想来这也是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光了,肖家弄的小姐妹们(小青青,晶晶,雯雯,朱li,蓓蓓....),比我们大些的朱家二兄弟,海亮海波二兄弟,小华、小根弟、茵茵、我的小嬢嬢娇娇......反正大家都差不过3-6岁的年纪。庆幸的是,到现在为止,这些小伙伴还在我的方圆2公里联络范围内。要说我们这些人的事儿,那可能得重新开一篇章写。就列举一二吧。</h3><h3> 朱家二兄弟家是我们寒暑假做作业的根据地,那时候都读迎园小学,过暑假的时候学校便会把我们根据居住地划分小队活动小片区。于是,每周到了活动时间,我们几个都会装模作样的提着作业去朱家二兄弟家,反正作业做了多少是不知道,凑在一起玩是玩到了。朱家奶奶又是比较热情好客,每每我们去已经给我们几张小桌子摆好,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小队活动老师从隔壁村来,偶尔来看看我们,大多数时候还是我们自娱自乐。</h3><h3> 最经典的要数我们四个小姑娘,凑齐一桌"中国国粹”(这副国粹的牌数大概还不全,是大人们淘汰下来的)夏天的傍晚,水泥场上小桌子一摆,四人有模有样的开始打一圈又一圈,起先纯属是乱打,比大小那种的打法(其中有个比我们仨儿要小6岁,纯粹被我们抓来凑人数)后来大人们路过觉得稀奇,这个指点一下,那个指导一圈,我们几个也就在摸索中慢慢学会了这一国粹技能,我们现在都自嘲我们可是从小练就一身牌艺的,最鼎盛时期反正是看得人比我们打的人都多得多。<font color="#808080"><b style="">(划重点:放心,我们现在不打了!)</b></font></h3><h1></h1><h3><font color="#808080"> 小</font>的时候,我们还喜欢聚集在某家的水泥场地上做各种集体游戏,写“王”字,跳橡皮筋,又或者是跟着谁家的奶奶一起去自留地里拔拔菜,躲在蓓蓓家调泡面汤喝,在我家的小黑板前做“老师和小朋友”,蹭着晶晶家的“小霸王”呆一下午,那种玩耍起来的愉悦现在想起来都享受,直到太阳西下,各自的家长们在门口拖长了声音喊各自孩子的名字,大家才恋恋不舍的四散而去。有时候,玩得还不尽兴的时候吃完晚饭被大人拉着洗好澡了还要出门,去“居老师”家的水泥场上排练我们的时装模特步,想来,那时候,听的最多的声音便是欢笑声。</h3><h3> 是的,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只要有伴,只要快乐就行。</h3><h3> 0⃣4⃣肖家弄大事件 </h3><h3> 1999年夏天,在念叨了好几年之后,肖家弄真的要拆迁了!那个时候老宅不断的有人来勘测,量平方算尺寸。在大人们的家庭会议后,我便知道,很快我就要离开这个我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要搬进新房子了。</h3><h3> 这次的动作倒是前所未有的快。先拆我们那片,最前排的靠东的一些人家晚些时候拆,再后来,就是一家家散去......人去楼空的时候我跟着还放心不下自留地的奶奶回去过一次,那已经不是原来充满人气的“肖家弄”了,只剩下斑驳的墙面,散落的电线杆,一堆堆的杂物,遗憾的是,没有好好拍一张拆迁前的老宅,拆迁前的肖家弄。连同这些就一起深深地藏在记忆里吧。</h3><h3> 2019年末冬,时隔肖家弄“消失”20年,写下这篇文章,这些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最重要的人和事,只能述之于笔端,作为回忆。</h3><h3> 【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