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古代碑刻,大都覆以盘绕翻腾的石刻巨龙为碑首,其形象多为二龙戏珠,雕刻工艺大气磅礴,栩栩如生,透出非凡气势。有的称透灵碑,即碑身可透“灵光宝气”;有的称透影碑,即碑身某处光滑如镜,可映照山影人影,如武安定晋岩禅果寺碑,即为著名的“透影碑”,唐代立。而被称之为透龙碑者,则是其蟠龙碑首之上,有多处镂空透雕,即在盘绕的龙身或龙爪处,雕刻有通透的孔洞。为彰显其身份,又分为双眼(或称孔)透龙、四眼透龙、七眼透龙或九眼透龙,身份越高,其孔眼越多,其中,九眼(或称九孔)透龙,只有皇帝敕令或相当于皇亲国戚的身份才有资格享用。这是一定历史阶段尤其明清时期较为盛行的产物。在我市,发现有多处透龙碑,如寺沟村永宁寺碑刻,南河底静居寺和刘琮墓碑等,都是以龙爪处镂空透雕,且多为双眼透龙和四眼透龙。</h3> <h3>河底透龙碑,位于南河底村内和村外古墓葬群,共发现有三通,其中两通为双眼透龙,一通为四眼透龙。两通双眼透龙碑分别是静居寺碑和刘发墓碑,一通四眼透龙碑为清代著名毛驴秀才刘闻道父亲——刘琮墓碑。现分别介绍如下:</h3><h3> <b>静居寺碑</b>,即重修静居禅院碑记,位于村内万寿桥西侧静居寺遗址上,康熙十二年立。仰俯莲碑座,蟠龙碑首,通高约4米,巍峨壮观,碑身完好,但碑文风化严重,全文500余字,主要记述重修静居禅院之经过。</h3><h3><br></h3> <h3>该碑的亮点是,上刻四位不同州县的县官为该碑撰文书丹,他们是:</h3><h3>“吏部进士直隶广平府邯郸县温毓泰撰文“、</h3><h3>“文林郎知浙江天台县事山西潞安府黎城县李占黄篆额”、</h3><h3>“进士出生文林郎知陕西宁远县事□邑庞守谦书丹”、</h3><h3>“进士出生文林郎知武安县事山西闻喜县杨伦□□”……</h3><h3>这四位皆是当时响当当的在任的县官,其中,庞守谦是武安城关人,杨伦是当时的武安县官。</h3><h3>该碑在碑首的两个龙爪处作镂空透雕,双面四龙戏珠,双眼透龙,高大气派,气势恢宏。</h3> <h3> <b> 刘发墓碑</b>,位于村西田洼地清代墓地,道光年立,墓主人刘发没有功名,但其子刘有炜是贡元,即贡生的第一名,在当地颇有名气,其住宅大门上悬挂一块“贡元”大匾。此碑的碑首可能就是为彰显其子的功名而凿为双眼透龙,碑阴有楷书碑志300余字,记述墓主人刘发勤恳兴家、孝母教子等事迹,由“邑庠生”(秀才,相当于县学毕业)高和声作志,书法楷书,笔力劲挺钢健,质朴秀美。</h3> <h3><b>刘琮墓碑</b>,是该村被特别称作“透龙碑”的一座墓碑,也是该村最著名的一座碑刻。其碑首龙爪处有四个圆孔,即四眼透龙,其规格和名气非同一般。它位于村西百尖山麓,其墓地称为“丹凤朝阳”,附近地块均以“透龙碑”为坐标称呼之。该墓地现有墓碑三通,是清代刘氏家族较大的墓地,而“透龙碑”就是清代著名的毛驴秀才刘闻道的父亲——刘琮之墓碑。传说,该墓主人是王可大的老师,但根据其生平年代,可能是他的祖辈。但他们与夏庄王可大或者与其家族有姻亲关系是肯定的,这在碑上的墓志铭文中可以了解到。</h3><h3> </h3> <h3>该碑正面刻有“皇清待封儒林郎刘公讳琮之墓”,待封儒林郎,即相当于六品官,但没有任职。其墓志铭也刻在正面,全文600余字,详述始祖自洪洞迁来河底后,如何艰难起家,振兴家业,并“富甲一乡”。其墓志铭的撰文书丹者也有四位,皆是当时有才华有名气的文化界名人,他们是:</h3><h3>“壬申恩科举人候选知县表弟王淑”、</h3><h3>“壬申恩科经元现任教谕年小侄崔锦章”、</h3><h3>“辛卯科举人中书科中书侍读晚眷王中地”、</h3><h3>“辛丑岁进士候补儒学训导外孙赵翀霄”……</h3> <h3> 王淑,夏庄人,王可大家族后人,乾隆壬申科举人,但没有任职,是墓主人的表弟,和其子刘闻道是同学关系,文学著述颇多,著名的《登青龙山》即为其所作;</h3><h3> 崔锦章,籍贯不详,民国县志收录其文章一篇。乾隆壬申科经元,即乡试的第三至五名,是考取举人成绩比较优秀的,教谕,八品官,相当于县教育局长或教委主任;</h3><h3> 王中地,夏庄人,是王可大的直系玄孙,王时熏之子,乾隆辛卯中举,授内阁中书侍读,民国县志有其多篇诗文载入,和墓主人有一定亲戚关系;</h3><h3> 赵翀霄,茶口人,岁进士,相当于岁贡生,儒学训导,从八品学职, 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讲师, 是墓主人的外孙,也就是说,有一位才学出众的外孙为其姥爷书写碑志,也算是值得骄傲的,说明此家族才人辈出,代不乏人。</h3><h3> 有此四位集学问、功名和地位于一身的文化名人为其树碑立传,且墓主人有“六品官”的行政级别,又和前朝的朝廷大员王可大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再加上工艺精湛、雕刻繁琐的四眼透龙墓碑,可知此碑在当时当地之名气已非同凡响。据村里老人们讲,旧时,凡武安县衙的县官衙役或文武官员,前往涉县办事,途经此地,都要下马下轿,到墓前拜谒瞻仰一番,方才上路,留下许多轶闻佳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