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天,我们与青海师范大学读博归来的小付欢聚,分享他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以及与太原师范学院成功签约的喜悦,祝贺他在人生旅途中又上了一层台阶。</h3> <h3> 初识小付是在二零一一年。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子不高但身体结实,年轻有朝气,活力四射。听了自我介绍,知道他叫付建新,山西大同人,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刚毕业应聘于靖中。当时我、王慧和长有上高二,这届教师少,任务较重,所以学校就把他安排在了我们这届。之后连续搭档八年,密切协作,相处的十分愉悦。</h3> <h3> 他在工作中那股韧劲令人佩服。天生就是一个善于钻研的人,在备课和上课中总能发现问题,并勤于研究。常常在海量材料中查询有用的线索,旁征博引,以求佐证,问题解答务求准确,不留半点含糊。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了我们其他人,教研活动内容更丰富,气氛更热烈。</h3> <h3> 韧劲不光在工作中,也在生活中。小付妻子没有稳定的工作,通过努力,她攻读了硕士,其时孩子还小,读幼儿园。我感受得到,他那时的生活压力挺大,一方面要做好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要照顾孩子。虽然有母亲帮忙,但母亲年事已高,只能勉强准备一日三餐,孩子起居、接送,都得靠小付。骑着电动车,顶风冒雨,是他那段时间的常态。然而学校的工作,却丝毫没落下,每年的模范名单里就有他。坚强的人不懂抱怨,我常常看到他面带微笑,却从来没听到他的一句怨言。</h3> <h3> 好的工作环境往往使人随遇而安,而丢掉了进取心。然而小付却不是这样,2016年,他考取了青海师范大学博士,成为靖中第一个考取博士的老师。经过三年苦读,前几天他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在继续深造之路上获得成功。由于妻子硕士毕业后没能在靖边找到工作,而应聘于山西太原的一所中学,为了实现家庭团圆,小付辞去了这边的工作,与太原师范学院签了约,明年伊始,他将成为大学讲师了。</h3><h3><br></h3> <h3> 这次,小付回来交房办手续,我们欢聚在一起,谈了很多。说起读博种种,小付讲的很生动,也很感人。他和他同学在荒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试验点蹲守一个多月,进行数据的观测与研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刻都不能离开。两人轮流值班,吃的是泡面,或者带的熟食,陪伴他们的是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还有威猛的西北风。小动物也很少光顾,听不见虫鸣鸟叫,只有那些耐旱的骆驼刺不离不弃,增添了些许生气。说起研究成果,小付说,他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四篇论文,每篇都在一万字以上,其中有两篇是英文版。尤其是十余万字的毕业论文,修改了上百次,才入了导师法眼,而且要通过五位外校专家审验,才获准允许答辩。听了这些,我不禁感叹,且不说研究过程多么艰辛,单是这论文,就不是寻常人能完成了的!同事也很羡慕,就像是崇拜英雄似的,围着小付问这问那的。</h3><h3> 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那份执着,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就是英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