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 今天是入冬以来最暖和的天气,而比天气更加有热度的是人的热情。历行5个多月的辛苦排练,《红军之路》第一篇章今天终于在下沙围垦文化公园举行公演。</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一条鲜艳的横幅悬空而挂,平时不太有人气的大舞台前早早的挤满了观众。</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今天是红歌乐队和东江民乐团第一次联合演出,两队琴师们精诚合作,为演出圆满保驾护航。</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公演在主持人李勃和郭志強讲的红色小故事《初上井冈山》中正式开始。</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演员们用饱满的激情重现了工农红军的创建史,用舞蹈展示了在毛泽东和朱德英明领导下,红军三次粉碎敌人围剿取得胜利的过程。 </font></h1> <h1> 耳边响起庄严的歌声,红军战士踏着整齐的步伐走来。</h1><h1> 是的,我们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人人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爱护百姓英勇杀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h1> <h1> 在井冈山,毛泽东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红军帮助山民们砍柴,挑水、耕地;官与兵,军与民建立起了深厚的鱼水情谊。</h1> <h1> 乡亲们用舞蹈《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来感谢恩人。</h1> <h1>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这支新生的革命队伍,多次派重兵围剿"朱毛红军”。在毛泽东英明战略指挥下,根据地众志成城全民皆兵,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h1> <h1> 红军队伍越来越壮大,我们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觉醒的劳苦人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真正成了红色苏区的主人。</h1> <h3> </h3> <h1>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指挥,剥夺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内的指挥权,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人员伤亡惨重,红军被迫转离。苏区的乡亲们含泪为红军送别。</h1> <h1> 血肉之情感天动地。父送子、妻送夫,乡亲们拿着鸡蛋,提着苞谷红薯,含着泪拉住红军的手,久久不肯放手。</h1> <h1> 红军走后苏区又回到了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之中,井冈山人民是多么希望红军回来呀!</h1><h1> 一首《映山红》唱出了乡亲们黑夜盼天明,寒冬盼春暖的渴望。</h1> <h1> 中阮班也带着《军中绿花》来助兴表演,他们用站立弹唱的方式赋予了中阮新的玩法。</h1> <h1> 这是两队合唱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演员们慷慨激扬的歌声把公演推向了高潮。</h1><h1> 歌声中人们似乎又看到了“横断山路难行,前方激烈战斗,后方百姓不顾危险送水送粮”的感人场面。</h1> <h1> 今天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有84人,每个节目都精彩,由于美篇只能上5个视频,很多优秀视频我只能忍痛割爱了。</h1> <h1> 这是《红军之路》核心人员:张平烈、乔森、杜晨生、郭晓明。他们各司其职,精诚合作。为了带领好队伍,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和干扰,是大家学习的楷模。</h1> <h1> 这是张平烈老师,退休前是党政公务员,《红军之路》的总编剧、总导演。为了真实地重现红军之路,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每一个场景,每一段解说词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透过密密麻麻的手稿,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的认真和执着。为了保证演出的可观性,他还自掏1万多块钱为剧组购买服装和道具。</h1> <h1> 这是身兼数职的郭晓明。这位红军的女儿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办事果断大度,待人诚恳谦和,为了保证东江民乐团的演出质量,编舞、造型、走台、合奏,她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h1> <h1> 这是特约嘉宾导演李德。</h1> <h1> 滴答,一滴水可以滋润土地,可以汇入大海。若问他们的初心是什么?回答既朴实又精华。</h1><h1> 我们是共产党员,就像一颗种子,无论到何地都要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虽然退休了,我们不忘初心,要带领身边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弘扬我党的光辉思想,传承给下一代。</h1><h1> 值得赞扬的是,剧组的核心人员都是共产党员,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省份,在下沙这片土地上,在群众中间己生了根开了花。</h1><h1> 必须为他们点个大大的赞!!!</h1> <h1> 一个团队需要大家的配合,后勤保障少不了。我们4人是“随团记者”,负责摄影和报道,把瞬间的美好定格在永恒里。</h1><h1> </h1> <h1> 《红军之路》分为三个篇章。<br></h1><h1> 一是《井冈山上建红军》,</h1><h1> 二是《长征路上红军行》,</h1><h1> 三是《陕北延安红军壮》。</h1><h1> 今天公演的是第一篇章,我们会随团做后续的跟踪报道。</h1><h1> 呵呵,看我这模样还真有点“战地记者”的风采吧?</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