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光过得好快,一晃儿,母亲离开我们二年多了。2017年10月12日晚10点37分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每当想起老妈,就觉得心中好痛好痛…常忆泪潸然。</h3> <h1>我们的妈妈刘凤芝解放前1931年出生于中国北方铁岭农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九岁时,我们姥姥、姥爷因病先后去世。妈妈有兄和姐妹共五个孩子。当时大舅只有11岁。大姨早早出嫁给本村王姓人家,解放前夕因病早早过世了。妈妈下面有二个妹妹,我的三姨和老姨。</h1><h1>姥姥姥爷的去世,孩子们就没有家了。大舅给有钱人家放猪,当半拉子(苦力)。三姨去了婆家当童养媳。而妈妈就带着我的老姨,才刚刚3岁多点,妈妈既是姐姐又是老姨的妈妈,姐俩相依为命,在有钱人家当使唤丫头,苦难伴着泪水长大。</h1><h1>是共产党毛主席把妈妈她们从苦海中救出来,妈妈怀着一颗报恩的思想参加了工作。上个世纪的1959年、1960年两次被评为沈阳市先进生产者,出席了沈阳市群英会,并被选为沈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时的沈阳日报还对母亲有关亊迹作过介绍。母亲也由一名普通工人提拔当了干部。</h1><h1>正当她前程事业蒸蒸日上时,我的父亲支援边远地区,被组织上调到西丰县工作。母亲也随调来到西丰工作。先后在西丰县制鞋厂任厂长、党支部书记。还在西丰镇任过十几个单位的联合党支部书记。</h1> <h1>母亲没读过书。别看母亲不识字,可处理起问题来干净利落。无论什么难缠的问题她都能化解。有个工人性格暴燥在家跟媳妇打架,拿起媳妇的棉裤就扔进水缸里,给他媳妇气得直哭。妈妈去他家,先是狠狠地说了他一顿,然后说他:“你这么驴脾气,今天咱厂大干会战,夜晚加班,你赶不上了,你失去这个机会多遗憾啊…”这个工人自知理亏,对她媳妇说:“把你棉裤给我,我要去参加。”俩口子和好。在母亲劝导下,他的暴燥脾气改了不少,他说,刘书记苦口婆心劝我,我总那样就不是人啦!</h1><h1>母亲人缘好。父亲调来铁岭时,母亲随迁。单位的同志纷纷来送行。她真诚待人、助人为乐。工厂里有几名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母亲像女儿一样对待他们,照顾他们日常生活。这些老人临终时母亲亲自为他们料理后事,使他们体面地走;文革中派性斗争严重时,有的人曾对一同志施行专政,母亲挺身而出保护他,这位同志和全家人对母亲感激不尽。每逢年节,他和他的家人都要探望母亲。在母亲8O岁时,他不仅本人来,还打发他女儿包了100个饺子在除夕晚上特地给母亲送来。逢年过节,总有一些老同志老朋友常从西丰赶来探望或捎来礼物。我和弟弟常说她:一生好强,助人为乐!</h1><p class="ql-block"><br></p> <h1>母亲一生共受过大小奖励4O多次,后来她因工伤不得不提前退休。退休后来到银州区还二次被评为区优秀党员,对于这些荣誉,母亲十分珍惜,那些奖章和奖状也都精心地保存着。</h1> <h1>有时我们想起她的一生,都为她惋惜和感慨。觉得她当年如果不随父亲到西丰的话,也许她会获得更高的荣誉。当时她和父亲非常年轻,也不懂得向组织提出把人大代表和劳模关系转走要求。母亲对这些从来不计较,2OOO铁岭市政府出资为市级以上劳模建楼房,铁岭市政府特地分给母亲一套劳模楼(个人承担住房三分之一费用,单位承担三分之一,市政府承担三分之一,母亲单位早已倒闭,自己承担了三分之二)。母亲很知足。由于单位经济的原因母亲只能领点基本生活费,生活虽属平淡,但却充满着自得的乐趣。每每从电视上看到中国的巨大变化,她都非常高兴,并以自己是一名共产党人而自豪。</h1> <h1>母亲所作的事都很平常、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常中见伟大。熟悉我母亲的人都说她是一位巾帼英雄。她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那么勤俭,对人总是那么热情周到,2015年母亲不幸患病以86岁高龄作肠手术,术后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直至生命最后一刻。</h1><h1>母亲是自强的,她的一生中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母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失去自我,她用坚强的毅力去支撑生活中的苦难。母亲说,无论怎么困苦,我都坚信,亊情会有转机的。她就是这样用人格的力量扛起生活的磨难。母亲的一生是自强的一生,是助人为乐的一生,她的善良和正直品格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h1><h1>但愿母亲在另一个世界里健康快乐,不再受病痛折磨,愿母亲安息,如果有来生,但愿您还做我们的母亲!</h1> <h3>母亲1960年参加群英会时留影</h3> <h3>母亲1961年参加人代会时适逢三.八节留念</h3> <h1>这是仅存的一张爸爸妈妈还有爷爷的全家合影。</h1><h1>爸爸24岁,妈妈22岁。我不满五岁,大弟雪松不到一岁。</h1><h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h1><h1>父亲谢恒林生于1929年,老家是山东省安邱县,由于战乱和饥荒,全家人在他6岁时逃荒来到东北铁岭龙首山脚下靠乞讨、做小生意、给资本家织布为生。1947年,由于战乱无法在城里待下去,全家人来到北长沟沿村。妈妈的奶奶见爷爷一家人忠厚老实又有点手艺,于是与妈妈的叔叔作主,让爸爸妈妈成了亲。当时妈妈只有17岁,爸爸19岁。我懂事时曾听爸爸说,穷人家孩子早当家。我不到2O岁就不得不顶门过日子。</h1><h1>爸爸13岁时,他们院里一个姓名时为甫的在小学校做堂役的人。多次劝奶奶:大嫂,让你家三儿读书吧。终于奶奶同意爸爸去学校读书。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刚上学时,成绩不是很好,放假时他把自己关闭在屋里苦学,很快学习成绩脱颖而出。多年前我的大伯母有一次说,要讲学习,谁也比不上他老叔,不管外面有什么热闹,他一动不动在屋里看书。爸爸曾跟老师打赌,我要是考试达不到前三名就不唸书了。那时父亲曾考过全县第一名,还受过奖励。父亲是个非常爱读书的人,可奶奶去世后生活更加窘迫,中断了学习,辍学的父亲当了一名织布学徒工。</h1> <h1>父亲年轻时的照片</h1><h1>解放后父亲进了国有企业,由于读过小学三年书的底子,父亲觉悟很快,入了党,当了先进生产者,被提拔为车间主任。之后被组织选调到沈阳市党校学习。这一学习父亲就再也没回工厂。他被选派到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法院当了一名审判员一名法官。一年后,父亲又被选派到西丰县法院充实边远地区工作,这一干就是2O年。1980年铁岭建市时,本来父亲是调到市法院工作的,可他当时为了照顾工伤不便的母亲和小弟的读书,父亲又主动要求来到了银州区法院被任命为刑事审判庭庭长。后又在区政法委办公室当主任,区司法局任过局长、纪检书记。我们有时埋怨他不该到区里工作,因为在市法院工作,父亲的职务待遇和生活居住条件肯定要好很多,可他说,我不后悔。毕竟是我顾及了你妈的身体和家庭情况。</h1><h1>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字有种老学究味道。父亲的口琴吹得很好。我们不知道他怎么会识乐谱。有一次听他为一首新歌排谱,我忍不住问,爸:你识谱?他说我自己琢磨的。他还会唱京剧,尤其是唱老生。一边唱一边轻轻晃头打着拍节,样子真是醉了。</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时常奇怪,父亲文化不高,竟能办案。经他办理的案件能有几百余件,没有一件是经不起推敲的。文革前有一电气技师因故被人告发逮捕入狱。其姐认为冤枉上访省领导那里。领导指示派联合调查组参与调查事件过程。父亲考虑事出有因,从这个年轻人长远着想,建议从轻处理。后来这对夫妇深深向父亲鞠躬致谢。参与调查的教育局一位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老谢,你真是救了他和他们一家!”可父亲说,他还年轻,在处理一个人时能就低就不要就高!后来这个年轻人牢记这段挫折,努力工作,团结同志,刻苦钻研,业务抜尖,最终被提拔为县一个部门领导干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的一生很平淡,有一次我们和父亲谈起人生,他说,生命不一定都灿烂辉煌,人生不能失却真实平凡,熟悉我父亲的人都说他是一位好人。我们对他的评语是:为人忠厚,一生平安!</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律~怀念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此星辰非往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今父爱已难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音容笑貌常浮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举止言谈总诉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雨雪风霜勤奋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廉公正惯洁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品行端正人多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忠厚老实本分存。</span></p> <h1>父亲和母亲从1947年底结婚至父亲2016年4月6日病逝,相伴了近70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能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尊重。他们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记得我家搬迁装修新房时,妈妈拿出洗得干干净净的七、八成新的窗帘对我说:“听妈话,你孩子还没结婚,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过日子能节省就省点。”我笑着说:“妈,您可真行,这几幅窗帘是我以前不用的,您竟然都给我収起来了。”仅这窗帘就节约了一千多元。</h1> <h3>1992年9月初八,老爸生日时,我和爱人与父母在家合影。</h3> <h3>1970年我们母女合影</h3> <h3>1971年母亲去部队探望雪松弟时合影</h3> <h1>1981年父母同正在读高中的小弟雪峰合影</h1> <h1>1978年母亲去北京时与在北京部队总参当兵的侄儿刘永权合影</h1> <h3>母亲年轻时送好友裴淑兰去三线时分别合影</h3> <h3>母亲在岗时唯一一次去北京,与好友都桂芝在长城留影</h3> <h3>西丰制鞋厂的朋友们与母亲、冯玉国(另一个不知名)合影。前排中间的是母亲</h3> <h3>母亲与西丰县制鞋厂职工合影。前排左一为母亲</h3> <h3>母亲在西丰县绣品印染厂任党支书兼厂长时与领导班子成员合影</h3><h3>前排左一为母亲</h3> <h3>母亲与鞋厂部分职工合影</h3><h3>前排右一为母亲</h3> <h1>父亲建国初期与手工业社员大会代表合影</h1><h3>前排右一为父亲</h3> <h1>1960年父亲在沈阳市大东区党校学习时合影</h1><h1>前排左三为父亲</h1> <h1>1964年父亲所在的西丰县人民法院全体人员合影</h1><h3>后排左起:于之路,谢恒林,陈英泉,杨维善</h3><h3>中排左起:裴玉珍,滕玉清,徐阿林</h3><h3>前排左起:王兆铭,孙守谦,蔡宪刚,郑民生</h3> <h1>1980年父亲在西丰县人民法院参加三案办工作时与全体人员合影。前排左二为父亲。</h1> <h1>父亲与我大伯父谢永山、二伯父謝洪昇合影</h1> <h1>这是1978年在我家时,我和大姑的唯一一张合影。</h1><h1>我父亲共有兄弟三人,二个姐姐,父亲最小。听父亲说他身下还有一个弟弟,解放前因为霍乱病(老百姓称霍痢拉病)无钱医治夺去了生命。</h1><h1>当年爷爷一家人从山东安邱老家来东北时(闯关东),没有盘缠(路费),于是爷爷奶奶只好给二姑找了吴姓婆家,男方比二姑大2O岁,人家给了点钱,全家人才得以来到东北谋生。幸亏二姑父人不错,待二姑也好,俩人一生育三男一女。</h1><h1>来到东北铁岭,又给大姑找了婆家,大姑父腿有残疾,大姑一生坎坷,为人善良朴实,与大姑父育三子。</h1> <h1>这是母亲与我二姑的合影</h1> <h1>母亲过66岁生日时正月初六拍照。</h1><h1>按照风俗66岁大寿,要在正月初六过。</h1><h1>母亲由于父母去世早,不知道哪天出生,所以她从来不过生日,仅在66岁时,亲人们聚在一起,给她过了个生日。</h1> <h1>母亲66岁生日时</h1> <h1>母亲的66岁生日时,我和老姨,外甥女,儿媳妇,外甥媳妇及小孙女与母亲合影。</h1> <h1>母亲66岁生日时,爸爸妈妈与我和二个弟弟合影</h1> <h1>父亲七十岁时与母亲合影</h1> <h1>父亲七十岁生日时与外孙白金明、孙女謝铠聪合影</h1> <h1>父亲每年生日时</h1> <h1>大舅刘俊弟九十岁生日时,照片中有母亲的堂弟刘俊峰、王春香夫妇(我称为舅舅舅妈)表姨李淑琴、姨表妹马庆坤。</h1> <h1>大舅过九十大寿时,母亲给老哥老嫂行礼祝寿时</h1> <h1>大舅九十寿诞时,正月初九,母亲给老哥哥送上红包</h1> <h3>母亲娘家孙子刘鹏、冯欢夫妇结婚时,与刘鹏一家及我的小弟一家,我和老伴白广录合影</h3> <h1>1992年夏,我的好友、同学黄丽娟与她二个儿子来铁岭时,母亲带着小孙女与我们(我与儿子)一起合影留念。</h1> <h1>母亲与哥哥、老妹妹合影</h1> <h1>照片为母亲的二个妹妹(我的三姨和老姨)与她们小女儿马庆坤、孙亚坤合影。</h1><h1>三姨因姥姥姥爷去世早,过早地到婆家当童养媳。身体不好,中年就去世了。</h1> <h1>母亲与小妹妹(我的老姨)合影。</h1><h1>老姨生前常说,我这姐姐比我大6岁,好比母亲。苦命的姐妹俩相依为命。解放前,只有9岁的妈妈带着3岁的老姨在有钱人家当使唤丫头。生火煮饭,伺候主人全家,还要背主人家的孩子,连照顾老姨,终日不闲一刻。有一次,妈妈带着老姨要去五里外的蔡家坝看望奶奶。主人家竟然说:你今天不在家做活,就到你奶那里吃饭吧。母亲只好带着老姨到了奶奶(奶奶居住亲属家)那里,可早已过了吃早饭时间。到了吃晚饭时候,亲属们不愿意留妈妈和老姨吃饭。奶奶为难地说:“天黑了,你俩早些赶路吧。”饿了一天的母亲只好带着老姨回到主人家。主人见状,不给饭吃反倒生气地说:“去看你奶奶,连饭都没混上。”老姨说:“姐呀,我饿!”妈妈含着泪说:“你等着,姐给你想法。”</h1><h1>邻居吴老二做豆腐,将做好的豆腐放秫秸秆屉子上晾豆腐。母亲见吴老二家熄灯了,就悄悄地过去拿了块豆腐给了老姨。老姨三口二口吞进肚里说:“姐,我还要。”母亲又去拿了一块。后来吴老二出来发现豆腐少了二块,自语说:“豆腐让猫还是什么叼了呢?”妈妈不敢再去拿了。这一天一夜饿得母亲全身无力,几乎昏厥。至此母亲落下一饿就虚脱的毛病。没妈没爹的孩子没人疼。是共产党毛主席把母亲从苦难中救出。</h1> <h1>解放军来了,母亲有了盼头。母亲怀着报恩的思想,她要参军。听她说,在孟家窝棚,解放军插旗招兵。母亲去报名,一切都可以了。可是老姨抱着母亲大腿嚎啕大哭。</h1><h1>没有办法,母亲只好放弃当解放军女兵想法。</h1><h1>老姨一辈子念姐姐的好,每年都要来姐姐家看看。老姨故去后,老姨的女儿马庆坤还有三姨家的女儿孙亚丽,孙亚坤,儿子孙广惠每年都要探望母亲。</h1><h1>谢家的侄儿侄女们,张家吴家的外甥们每逢年节不忘探望母亲。大表哥吴国敬每逢从山东老家回来专程来看望老舅妈;特别是谢家的侄女淑媛有晕车毛病,经常起早走三、四十里路看望老婶。娘家孙子刘立国夫妇,刘鹏夫妇时刻把二姑姑惦记在心,每逢有空总要专程探望。</h1><h1>照片为母亲与外甥女马庆坤合影</h1> <h1>母亲父亲与孙子謝铭、外孙白金明</h1> <h1>母亲与外孙白金明、孙女谢铠聪、孙子谢铭</h1> <h1>母亲父亲与孙女谢铠聪</h1> <h1>1985年母亲与外孙白金明、孙子谢铭</h1> <h1>2005年国庆节,母亲在我家时</h1> <h1>母亲与娘家人晚辈们合影</h1> <h1>父亲八十岁生日时</h1> <h1>1986年五一节母亲与我、小弟妹合影</h1> <h1>我的大舅80岁生日时,亲属们前来祝贺时。</h1><h1>前排右一为我的父母,大舅、大舅妈,三姨夫,老姨夫。</h1><h1>如今只有92岁的大舅尚在,其它老一辈人都已故去。</h1><h1>时间过得真快,走了一代人,老了一代人,成长起来一代人,又诞生了一代人。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h1> <h1>晚年,父母选择了去敬老院生活。为此,父亲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入住养老院是人生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h1><h1>从2019年11月至2O16年12月父母亲共在银州区社会福利院生活了7年。</h1> <h1>妈妈和爸爸在敬老院参加演出时</h1> <h3>妈妈和爸爸在敬老院时与好朋友们合影</h3> <h1>2015年11月,母亲一个多星期吃不下饭,也不排气。住市医院半个月治疗没有疗效。后做CT造影检查确诊肠癌,经手术治疗,母亲又活了23个月。</h1><h1>这23个月,母亲饱受病痛折磨,又经历了老伴病逝的痛苦。</h1><h1>父亲是2015年10月7日发现吃饭吞咽困难,经省医大确诊为贲门癌。老父亲尚在治疗中,母亲也病倒了。</h1><h1>在父亲离去的日子里,母亲以坚强的毅力与疾病斗争,她不给儿女添麻烦,始终一人坚持独立生活在敬老院。</h1><h3>照片为母亲手术后,父亲探望时</h3> <h1>母亲手术时,亲人们、朋友们纷纷前来探望。侄媳妇朱淑云亲自去市场买来鲜鱼、肉、蛋、菜,每天给老妈烹饪,亲自喂饭喂水。为了使母亲手术伤口早日愈合,还把自家的周林频谱治疗仪给母亲疗伤。</h1><h1>亲属们纷纷来照顾伺候母亲,大家都盼望母亲早日恢复健康。</h1> <h3>母亲手术后第一次坐起时</h3> <h1>病中的父亲</h1> <h1>手术后的母亲与父亲回到小弟弟家中居住时</h1> <h1>手术后,母亲以坚强的毅力坚持一人独自生活。</h1> <h1>母亲第二次回到敬老院时——照片为服务员小杜拍照</h1> <h1>母亲和父亲永远爱着儿女们</h1> <h1>外孙子白金明2017年春节时探望姥姥</h1> <h1>母亲永远惦记着儿女和亲人们。</h1><h1>我没有婆婆,结婚有了孩子后,每到换季时,母亲都会及时捎来小孩子穿的衣服,什么马甲背心、毛衣毛裤、棉衣棉裤,就连儿子小时用的婴儿摇篮车母亲都给预备好。这张照片上儿子小时候穿的毛衣就是母亲亲手织成的。老妈:我想您!您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h1><h3><br></h3> <h1>当我有了小孙子时,母亲高兴的合不拢嘴,她说:“我有第四代人啦”</h1><h1>照片为我们去看母亲时,母亲给重外孙子拿玩具时</h1> <h1>母亲与重外孙子白书豪</h1> <h3>大舅妈九十大寿时,母亲与老嫂子,七舅舅(母亲堂弟)七舅妈合影</h3> <h3>母亲与外甥马庆德、外甥媳妇刘国琴,外甥女马庆坤合影</h3> <h1>母亲在老伴去世后在敬老院时情况</h1> <h1>母亲离开敬老院回小弟家里时与养员们告别留念</h1> <h1>2017年夏,母亲在敬老院时</h1> <h1>侄女谢铠聪结婚时正值母亲临终病重。</h1><h1>母亲一生艰苦朴素,从不乱花一分钱。在她病危时,在小弟和大家劝说下打了几天蛋白营养液,她说,我现在走不是坑孩子吗?母亲强支撑着把孙女婚事办完。</h1><h3>照片为母亲向跪拜行礼的孙女女婿姜歧遥赠送红包时</h3> <h1>孙女出嫁时</h1> <h1>临终前的母亲</h1> <h1>母亲临终时嘱咐我们:丧事从简,不搞上望,不烧七,不收任何人丧礼钱,可以送花圈。</h1><h1>她说:人死了就不存在了,不要给大家添麻烦了。</h1><h3><br></h3><h1>让我们感到安慰的是母亲临终时,他的侄儿侄女、侄媳、外甥、外甥女、外婿们,孙辈们几乎一个不拉的全部到场向她告别并为她守灵。永权夫妇更是一天一趟,每次来都带很多新鲜蔬菜等物品为我和弟弟省去购物时间。在母亲逝世那晚,他们一直把母亲灵柩护送到殡仪馆。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参加十九大安保任务当警察的侄儿和外甥一个多月不曾休息一天,也在百忙中趋车一大早前来为母亲送行;警友铁岭首届十佳人民警察桂宝红专程来吊唁母亲;我所在单位政治处主任康立成专程来吊唁母亲;我的同学王福仁、任秀兰、张杰夫妇专程来吊唁母亲;王明义同学专程从沈阳赶来参加母亲葬礼;好友李玉珍专门打来电话并嘱送花圈悼念;原东北输油八三好友李琦大哥专程吊唁并送行;小弟和弟妹单位也来了好多人为母亲送行;“八仙过海微信圈”的校友们在母亲手术和父母病重时都曾来探望过,也曾多次要求吊唁和送行,因考虑路远不想折腾这些好友们,因此没告诉他们。但后得知消息都在网上悼念我的母亲;好友张宪尧多次慰问悼念;后得知消息的生前好友及亲属也纷纷悼念…</h1> <h1>堂妹謝淑媛来看母亲时忍不住抱着母亲痛哭</h1><h3><br></h3><h1>好友邱立诚说:老人家是开明的,生前工作兢兢业业,敬业奉献,曾被评为劳动模范;故去一切从简,为我树立榜样。愿老人家一路走好!</h1><h1>好友赵立华说:一生刚强,劳模榜样,病痛折磨,毅志如钢,自然规律,无法对抗,已是高寿,天堂安祥,丧事从简,树为榜样…</h1><h1>好友左鸿儒大哥说:母女情是当今世界最深最亲之情,大哥深知你现在的痛,但能尽快解脱是对的,因为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节哀前行…</h1><h1>老妈:你听到了吗?看到了吗?愿你安息!</h1> <h1>妈妈、爸爸:你们还好吗?有你们在的日子,我们是幸福的</h1> <h1>妈妈爸爸:儿女们永远想念你俩!</h1> <h1>慈母永别去远行,</h1><h3></h3><h1>心中不舍泪难停。</h1><h1>面临生死全无惧,</h1><h1>回忆炎凉自有评。</h1><h1>勤奋劳模求进取,</h1><h1>忠诚觉悟感恩荣。</h1><h1>高风永励儿孙志,</h1><h1>亲友哀思往日情!</h1> <h1>妈妈、爸爸:愿你们天堂安息!</h1><h1>你们永远活在儿女和亲人们的心中!</h1><h3>注:图片为雪峰弟(力文)微信传的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