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大佛殿位于辉县市西北25公里的盘岭后,听这里的老人讲,此地因有古山门、古佛、古树、古道,堪称四古。</h3><h3><br></h3> <h3>大佛殿实景
院外有一颗古黄榆树,学名榉树,有着上千年的树龄,胸径4米,高16米。奇怪的是树干的中间已经空了,却长出新的槐树来,堪称一大奇观。此树千百年来在此巍然屹立、枝繁叶茂、参天覆地。旧时常有行人在此憩足,寺中和尚在树下支锅献茶而分文不取,故辉县人有句歇后语叫大佛殿和尚——管查(茶),即由此而来。
为什么有过往的行人呢,那就要说起这条古道了,旧时这条石板路是河南来往于山西的必经之路。据载,北宋末年,岳飞追金兀术由此入川(盘上盆地——侯兆川)大战,由此可知,宋时此路已非蹊径。而今虽已无往日的喧嚣,然而豫晋两地的百姓又怎会忘记当年曾遗留在上面的足迹呢!
大佛殿座落在辉县市西北部盆地侯兆川地区十八盘的顶端,沿途峭壁林立、奇峰突兀。四周是群山环抱,山峦叠翠的林区。因有古道、古山门、古佛、古树,堪称四古。以下为“四古”之介绍。(对于神佛,谁也无法求得有求必应,只要心存敬意,美好念头在心中即可。与佛相见皆为缘,与佛结缘更为善!——番外话) 说起这条古道了,旧时这条石板路是河南来往于山西的必经之路。据载,宋时此路已非蹊径。而今虽已无往日的喧嚣,然而豫晋两地的百姓又怎会忘记当年曾遗留在上面的足迹呢!大佛殿 ”就坐落在这古道上,是南来北往的行人落脚休息的所在,至今香火不减,风光尤在。<br></h3> <h3>大佛殿创建于唐,于明嘉靖35年(1556年)重修,殿内依山雕一佛像,高3.4米,故名大佛殿。殿宇座北面南,分东西两院,殿内大佛身形微侧,据说是面朝印度方向。因此佛依山而雕,故是一整体,雕琢精细,神形俱像,威严壮观,常有香客到此焚香祈福。殿外列置的石碑上记载着历史的遗迹,向人们讲述着千年的古老文化,往往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物古迹以及奇妙的传说故事,都是吸引游客驻足的最终原因。<br></h3> <h3>清凉寺的钟声 镜头
由谢晋导演的清凉寺的钟声,濮存昕和丁一主演,其主要镜头就是采取大佛殿的镜头。<br></h3> <h3>紫荆山海拔840余米,兴建于宋朝年间,是道教圣地,又名“北金顶”,与“南顶”武当山南北相对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r></h3> <h3>相传,蔺相如的祖上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娶妻很晚,直到四十岁上下,妻才有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天可怜见生得一个儿子。高兴得老蔺手捧儿子的襁褓,满眼含泪说:想汝想汝,想死吾了,想来汝了,天啊,看来我蔺家有望了也!于是给儿子起名叫相如,从三岁开始就叫他以地为案、以棍为笔学文习字。小相如也很有灵性,也专爱在地上划来画去的。谁知道,相如五岁那年,老蔺服兵役战死在沙场上。蔺夫人为躲避连年不断的诸侯战乱,便带着小相如背井离乡来到了太行山里,找了一处背山面水的地方栖居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紫荆山下,那时却叫荆条山。蔺夫人勤劳能干,先时曾经学得用竹篾编筐、编篓的好手艺,今见山上多是荆条,试着编来,不久却也得心应手。更兼乐善好施、喜欢帮助他人,很受邻里尊敬,人称“编荆婆婆”,远近闻名。忙时在地里耕作,得空便上山割荆,将那细软的尽都编筐、编篓、编笆,从此便有了荆筐、荆篮、荆笆。“编荆婆婆”不论自己怎样风里来雨里去地辛苦,却让相如儿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不数年,她已是腰弯背驼头发白,早早就憔悴成了一个老太婆。<br></h3> <h3>蔺相如为相时,荆条山前后曾经是赵国之地,东邻魏、西邻秦。一天,他轻车简从来给母亲祭拜,走到山下时,突然天降大雾,雾里的山影微露紫光。原来是满山的荆条花开得正盛,阳光下却见雾里显出一团紫气来,蔺相如惊呼道:“此荆山也!”从人误听作“紫荆山”,便将“紫荆山”三个字记了下来。从此就成了“紫荆山”,到先人的坟上祭拜也叫做了“上坟”。<br></h3> <h3>上山归来,蔺相如又想起今日大雾挡路之奇,猛然想起母亲临终遗言,忙叩头遥拜道:“母亲啊母亲,你既然把孩儿交给了天下苍生,儿即刻就回任上去,定要多办善事,以敬母亲”。后来,蔺相如把山前的土地留作了自己的封地,死后就远远地葬在了紫荆山轴线正前方约有二十里,这块山中小平原中心位置的土地上,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西平罗之东、南村之北的蔺相如墓<br></h3> <h3>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人们说“编荆婆婆”显了灵,送子、司雨、还看病。上山求雨、求子、求药、问病的很是多了起来。于是在山上修了庙,塑了像。特别是那些求子的,为了让“编荆婆婆”认准家门,临走时还要折一小枝紫荆树枝带回。久而久之,“编荆婆婆”就成了“送子老奶奶”,人们都希望自己家也添个像蔺相如那样知书识理、聪明大度的好儿子。<br></h3> <h3>时年,我登上紫荆山。偶遇云海,欢欣无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