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凌帆老师

露珠

<h1><b>  凌帆老师,我的大学老师,也是我的同事、领导、朋友,我们之间真的是亦师亦友。如今凌老师突然离我们而去,他的音容笑貌却一直在我眼前。师长的学识才华、对教学的认真态度、对待我等晚辈的关爱、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b></h1><h1><b> 第一次遇见凌老师应该是1980年的某一天,凌老师担任我们77级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中的统计物理部分的讲授工作。当时听说物理系为了给我们开设这门课,安排凌老师到复旦大学专门学习。回来后给我们上课时,他侃侃而谈,激情飞扬。可我们同学中很多人却向班主任提意见,说课听不懂。因为,凌老师是苏州人,软绵的吴语,对苏北的同学来讲,确实是一个挑战。由此我的很多同学产生了听课的抵触情绪。我是扬州人,虽然对苏州话也不能完全听懂,但我喜欢那仿佛在唱歌似的语调。课前我加强自学,课后主动找凌老师请教。学习中,我发现凌老师对统计物理的内容非常熟悉,对我的提问耐心细致解答。课上的讲授逻辑强思路清。所以,我的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的学习成绩不错,没有受到老师语言的影响。我留校工作若干年以后,有一次与凌老师闲聊,凌老师谈到他对我做学生的印象。他说,“热统课程期末考试结束后,你主动帮我统计平时成绩并折算总成绩,你那敏捷、快速、准确的心算能力,让我印象深刻!”帮凌老师统计成绩这件事,我一点儿都记不得了。但是凌老师对我的夸奖,从谈话的那天起一直到今天,我始终忘不了!</b></h1><h3></h3> <h1><b>  当年我作为年轻教师,我很幸运有物理系最早的教授毛明老师做我的指定导师。在毛老师的培养与指点下,使我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受益终生。凌老师虽然不是我的指定导师,但在我的学术成长方面,给予我很多帮助。</b></h1><h1><b> 忘不了他带我去见复旦大学的孫鑫院士,把我举荐给孙院士,让我参与到院士的课题组。凌老师先后三次陪同我一起去上海与孙先生讨论,还把自己先前和孙先生合作研究时的笔记、资料全部给了我。在孙先生毫不吝啬的指导下,极大的拓展了我原来的科研思路,使我的科研理论水平与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b></h1><h1><b> 可惜的是后来学院要求我转到学科教学的研究方向上,中断了低维凝聚态物理的理论研究,辜负了凌老师期望。但是通过凌老师的引荐,有幸受到孙院士的指点,让我一生难忘。孙先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刻剖析方法,也为我日后在学科教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得心应手的物理学科功底。</b></h1><h1><b> 下图是1999年我邀请孫鑫院士来物理系作报告前的合影。</b></h1> <h1><b>  这是孙院士在学院作报告以后,在简餐桌上与我们的交流。</b></h1> <h1><b>  忘不了凌老师把我介绍给赵凯华教授。因为</b><b>我主要讲授电磁学和电动力学。凌老师把我举荐给电磁学的泰斗,让我有机会能和赵凯华教授请教,使我对电磁学以及电动力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对这两门课的讲授更加游刃有余。</b></h1><h1><b> 下面照片是赵凯华先生在全国电动力学会议间隙,与罗蔚茵教授、凌老师和我的合影。</b></h1> <h1><b>  这是罗蔚茵教授签名并赠予我的新概念物理系列教材。</b></h1> <h1><b>  凌老师培养了两个特别优秀的儿子。他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作为父亲角色的言行,也无形中不断的影响着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凌老师退休后,我们很少碰面。一旦在校园里碰见了,凌老师总是与我要闲聊一阵:告诉我要去学校西边的一个有机蔬菜超市去买菜;告诉我红烧肉要用李锦记牌的秘制红烧汁酱油;告诉我理财基金最近最好买银华基金;告诉我年龄大了要吃点好的保健品。凌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爱生活、会生活的师长!</b></h1> <h1><b>  回首我和凌老师四十年的师生缘,凌老师是我成长的引路人、托举者。有凌老师这样的师长,是</b><b>我一生的幸运。</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