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送教上门,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重度残疾孩子的一道桥梁。为了让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孩子能像同龄孩子那样享受到学校的教育,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温暖,我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坚持“送教上门”服务。为保障“送教”活动取得实效,我校结合“送教”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负责送教上门的教师根据服务对象的残疾类别、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详细记录送教辅导的过程。</h1><h1> 12月16日清早,我们就出发了,本次送教分成了两个小分队。A队由赵校长带领,B队由张培副校长带领,我们八位教师,冒着严寒,踏上了我们的送教之路。</h1><h1> 本次送教共有八名学生,其中一名因为临时有事外出未能送教。</h1><h3><br></h3> <h1> A队送教的第一个孩子是小荧。到了她家门口,经过一阵敲门过后,并无人应,当我们正要放弃的时候听到了门里的动静,小荧慢慢地给我们打开了门。原来她一个人在家,我们之前联系好的她爷爷奶奶都出去工作了,赵校长和刘校长打开我们带来的学习物品给她,发现她只能做简单的交流。相比上次送教,她开朗了一些,我们先与她沟通,关心和慰问之后,我们让她看了绘本,讲了简单的数字。看到小荧的情况,我们一行人悲从心来,觉得应该更加关心和支持这样不能入学的特殊孩子。</h1><h3></h3> <h1> 第二个送教的孩子是影影。这个孩子是由于后天病理原因造成的多重障碍,通过与她的交流,发现她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我们的再次到来让她非常开心。经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到影影接受了各方面的治疗与锻炼后,状态比之前好了很多,她的坚强和善解人意令我们感动不已。</h1> <h1> 第三个送教的孩子是大龙。经过泥泞的乡村小路后,我们碰巧遇到了大龙的妈妈,她妈妈把我们领回家中,大龙见到我们,非常高兴。我们先向她妈妈了解了他在家的表现,原来大龙在家表现很乖,我们建议她妈妈多培养一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期待大龙能来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学习。</h1> <h1> B队本次送教的第一个孩子是小星。这是一个有着高高的个子,但智商仅有两三岁的孩子。这次见到他,发觉他比之前严肃了许多,天真可爱的笑容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知道了羞怯,眼神中透出来的无奈和无助让我们心酸。上次来时他的目光一刻也不能停留在我们带来的教具上,这次张校长先用帽子和围巾进行互动,娄老师用书包里的文具吸引他,借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终于,他能听懂娄老师一些简单的指令了,真让我们欣喜不已。</h1> <h1> 第二个接受送教的孩子是小凯。他是一个生活尚不能自理,遇到冬天,因为腿部疾病必须躺在床上的孩子。我们和他妈妈交流了一些他的个人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腿部按摩及康复方法。我们走时,他躺在被窝里以微笑向我们致意。一种难言的辛酸涌上心头,真希望他能快快好起来!</h1> <h1> 第三个接受送教的孩子是小康,这是一个智力障碍并有些自闭的孩子。听到我们的脚步声,他热情地开门迎接,可见到我们时,他特别紧张,快速地跑进自己的房间并锁上了房门,任凭怎么哄劝都无济于事。我们就先和他的奶奶进行交流,详细地了解了他近段的表现,从他的喜好、言语行为及外部表现,给家长提出一些建议,诸如:慢慢培养他自己去厕所,多让他从事一些简单的扫地、倒垃圾等家务以分散他搞破坏的注意力,并告诉家长搞破坏是他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平时多陪伴并引导他用好的行为方式代替。</h1><h1> 慢慢地,经过家人的协助,我们从他最爱喝的优酸乳入手,和他进行了简单的沟通,他认识了画笔,帽子,耳暖,还用画笔在画本上画了一下,非常开心地戴上了帽子和耳暖。我们走时,他竟喊出了一声“姨姨”,虽然声音不是很响亮,却足够温暖我们的内心。</h1> <h1> 第四个接受送教的孩子是小豪。他是一个肢体残疾并伴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平时在家全由妈妈陪伴,见到我们时,他兴奋地“啊,啊”地叫,高兴得手舞足蹈,尽管肢体动作不太协调,但他的快乐依然感染着我们。他开朗,活泼,并且能认识一些简单的蔬菜和动物,而且出示两张图片,让他指出“哪个是马,哪个是长颈鹿”时,他能根据指令分辨出来。看到绘本中的彩色小松鼠时,他又立刻兴奋得手舞足蹈。我们敬佩他的耐心陪伴而又教导有方的妈妈,同时也希望他能早日回到学校和其他孩子一起学习。</h1> <h1> 本次送教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家长无奈和无助的诉说以及克服万难陪伴的艰辛和坚强,孩子那微笑的脸庞,目光中对外界的期盼,见到老师时因高兴而不协调的肢体动作,临别时轻轻的一句“姨姨”,一个小小的飞吻手势,都令我们为之动容,并铭记于心……本次送教学生虽然无言,但却令这个冬天格外温暖。</h1><h1>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将送教上门作为学校一个长期的爱心工程持续开展下去,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多、更方便、更有效,更人性化的上门送教服务。</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