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海小三线简介:</b></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上海小三线(以下简称小三线)建设于20世纪60—80年代,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加强战备、巩固国防的战略部署,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山区建设起来的以生产常规武器为主的综合配套的后方工业基地。</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65年开始选点筹建,至1988年调整结束,历时24年。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65年5月—1971年底,基本建设时期;1972—1978年,军工生产发展时期;1979年—1984年7月,军品民品生产相结合时期;1984年8月—1988年底,调整与交接时期。</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84年8月至1988年底,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的要求,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将小三线企业的财产无偿移交给安徽省的决策,分三批将小三线81家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给安徽当地。</span></h1> <h1>上海小三线撤回上海已30年之久了,自从成立“小三线联谊群以来”,大家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否建立一个让我们怀旧的“上海小三线纪念馆”形式的展馆。</h1><p class="ql-block"><br></p><h1>最近联谊群里又有群友重提建议:抓紧建立小三线纪念馆的一些想法,其实出发点都挺好,老同志们的愿望和迫切性都能理解。只是建议虽好,可行性操作还是有难度,尚待商榷。</h1><p class="ql-block"><br></p><h1>为了鼓舞大家的热心,我突发奇想,不如我们先简单快捷办个手机即可浏览的展台,晒晒我们自己收藏和保存下来的旧物,而且都是在山沟沟里的一些老物件纪念品,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h1><p class="ql-block"><br></p><h1>心动不如行动,于是我把建群以来,群友们在群里晒的老物件都给一一收集起来了,再加上我自己的,不整理不知道,一整理倒也不少,(其中挑了一些)瞧~咱给整一块弄个美篇,先睹为快哦。(以后也将会逐步推出怀旧物品纪念展的系列)</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部分单位大门展示——</b></h1><p class="ql-block">原绩溪县后方轻工公司(俗称三公司)</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坐落在旌德县的延安机械厂</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贵池的前进机械厂</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坐落于绩溪的卫海机械厂</h1> <h1>下面通过卫海机械厂的一组实物介绍,展示了这家后方小三线厂,从初期山沟沟建厂,到撤回上海重新建厂的前世今生的故事。</h1><h1>1980年,这是我进山之后,厂里发的第二次搪瓷碗、盆,当时还是称“上海卫海工具厂。”</h1> <h1>1981年,卫海工具厂更名为“卫海机械厂”,1982年发了第三次搪瓷碗,此时搪瓷碗上已经印上了“上海卫海机械厂”厂名了。</h1> <h1>在小三线撤回上海前夕的1984——1985年,也就是企业整顿期间,厂里发了这只搪口杯,依然印上的是“上海卫海机械厂”,这个厂名一直延续到1987年4月,厂移交绩溪县地方政府告终极。</h1> <h1>卫海厂撤回上海后,根据上级要求在闵行重新建厂,1988年8月,一个新的卫海厂在闵行区诞生。新厂名为“上海伟海包装机械厂”,专业生产食品包装机械、制药机械、塑料机械,这件搪瓷盆就是建厂的见证物品。</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卫海厂早期的第一张工作证版本,从以下四张工作证的更换,反映出卫海厂四十多年所走过的历程。</span></p> <h1>这张工作证是撤回上海新厂建成后颁发的,新的工作证以新的面貌展现,厂里还特意请来虹口区的“英姿照相馆”摄影师,上门为职工拍摄照片,用于工作证、医疗证。从1988年到2011年,新建的厂一直运转了整整23年,后根据上级要求,伟海厂转制调整,厂房以将近8000万元人民币给上海电气控股集团收购。</h1> <h1>当时在闵行区新建的“上海伟海包装机械厂”(前身是卫海机械厂)厂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部分单位搪口杯、碗、盆展示</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井冈山厂每个职工发的杯子是印有杜鹃商标的那种,只有优胜奖搪囗杯是发给几十名先进个人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坐落在安徽泾县的红波设备厂</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田医院职工工作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5337厂——五洲电机厂(贵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方轻工职工子弟中学</h1> <h1>国营光辉器材厂1978年先进生产(工作)者,奖励的搪瓷脸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5307厂——胜利机械厂(贵池)</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当年一位青工进山随身带去的语录小镜子。</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2019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铀毛主席诞辰126周年。记得他老人家在的时候,每逢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单位食堂都会给每位职工免费提供这样的一碗面。</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钞票、粮票、食堂饭菜票等凭证。</font></b></h1><h1><font color="#333333">安徽粮票当时身价接近于全国粮票,当时我们刚刚进山时,10斤安徽粮票可以换三斤山核桃,那年头吃粮食是按照工种来定量的。</font></h1> <h1>在皖南厂里时,如果是探亲假或者出差,你都要到厂后勤组去换全国粮票,这是根据出去的天数来换多少斤,但换全国粮票要根据你的斤数贴上油票的。</h1> <h1>在小三线这个年份里,我们都是在使用第三套人民币。</h1> <h1>小三线各亇单位的内部都会印制些票证,比如香烟票、酒类票、代粮券或粮票、乘车票、煤饼票(蜂火煤)等等,仅供单位内部流通。</h1> <h1>这张收据的意思是当事人支内去小三线,当时向原单位借款后的还款凭证。</h1> <h1>在山里时,像我们卫海厂是这样的,职工参加互助金每人先充入10元,以作为互助基金。然后每人在扣款清爽的情况下,一位职工可以借互助金60元,扣款计划最少每个月5元以上起板。这样的一种报团取暖,暂时解决职工燃眉之急的办法很奏效,相当于现在的说法是集资帮困。</h1> <h1>这是1977年11月14日开具的购货发票,显示燎原厂向万里厂采购57高炮弹体的发票。</h1> <h1>这是一份贵池前进机械厂的《户口迁移名册》以及前进厂职工新配公房地址,编制于1988年3月,(属前进厂留底)</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当年从上海——皖南,往返所乘长途汽车车票。</font></b></h1> <h1>想想当年上海与安徽的一个往返,这两张长途汽车票就要花去将近半个月的工资,够厉害的。</h1> <h1>虽然长途汽车票价格昂贵,(除了探亲假)一般情况下,职工如果不是急事去上海的话,都是搭乘厂里车子,(一般单位车票只需2元~3元左右)这还得预先上运输科登记好了,假如从上海搭乘厂里车子进山,得先到厂驻沪办事处预约好,这是燎原厂的乘车票。</h1> <h1>这张车票显示,这是在绩溪的光明机械厂72届新工人进山的一张乘车票,他们进山时间比我当年早二个半月,这恐怕要在山里过年了吧?</h1><p><br></p> <h1>这里是五张住宿收据,他们分别是:683汽车运输场招待所、上海后方325厂招待所、上海后方轻工公司招待所、万里锻压厂招待所。看看当时的价格,绝对是象征性的收费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老照片的故事——</font></b></h1> <h1>俩位卫海厂的小朋友在屯溪站前的留影,时间在1983年左右,屯溪市在1987年11月,被改为黄山市,这在当初纯是为了借黄山之名气,想推动整个徽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改,而在30年多年前,却没有更多地考虑历史文化传承这一块。让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徽州历史在此改了名。</h1> <h1>部分绩溪光明厂的宝宝和幼儿园老师的合影,如今这批光明厂70、80后的小朋友已成单位骨干、家庭栋梁,光阴如梭。</h1> <h1>照片中前左一是印海蓉,当时她是跟着父母亲进山的,所在厂坐落在旌德县的井冈山机械厂,这是她小时候和小朋友们在排练节目。资料显示:印海蓉,1968年10月19日生,出生于安徽省,上海大学毕业,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席新闻主持人。</h1><p><br></p> <h1>这是卫海小学的同学们去歙县的太白楼春游。(拍摄于1983年左右)</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照片上的这些小朋友们,如今都已经是五十岁左右了,他们都是光明机械厂职工子弟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方轻工中学、仪电中学校徽。</h1> <h1>当年坐落在旌德县有一家仪电中学,这是仪电中学组织80届高中毕业生黄山活动时合影。(拍摄于1980年6月)</h1> <h1>当年后方一共举办过两届<font color="#ed2308">“中学、技校田径运动会”,</font>第一届是在岩寺培进中学举办,第二届是在绩溪轻工中学举办。这是原红波厂二代小高获得的奖状,当时获得女子少年甲组手榴弹第一名,很厉害了!</h1> <h1>小高又在这届的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女子少年甲组铅球第一名。据小高说;第一届“中学、技校田径运动会”她也参加了,当时铅球是第一名,手榴弹第三名,但是证书都找不到了。其实像这样的学生,确实是一位很有潜力的体育苗子,只可惜山沟沟里埋没人才了。</h1> <h1>上海市后方基地管理局<font color="#ed2308">“中学、技校首届田径运动会”</font>是在1981年岩寺培进中学举办。照片中都是轻工技校的参赛队,轻工技校是后方绩溪三公司办的技校,地点设在光明机械厂。(拍摄于1981年)</h1> <h1>原后方绩溪轻工中学79届高中毕业合影(拍摄于1980年6月1日)</h1> <h1>(上图)坐落在绩溪县的原后方轻工中学旧址大门。</h1><h1>(下图)上海轻工中学八四年职工高中班结业留影1984.6.22</h1> <h1>支内战友临别留影1969年12月2日,东方红材料厂。</h1> <h1>老照片背后的故事:1973年,旌德工农厂举行职工运动会,左图那位当年的老大学生,一跃而过1米65横杆,取得了跳高冠军。据了解那位跳高冠军叫张志敏,当年虚岁30。右图是前几天聚会的张先生,今年已76岁了,当年那张瞬间抓拍成了经典作品的照片,是由工农厂宣传科一同事抓拍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后方基地五七干校读书班留念74.8.14</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后方基地五七干校集体照</h1> <h1>旌德井冈山厂老照片,拍摄于1976年毛主席逝世期间,台上有两位是军代表。</h1> <h1>1976年十月,粉碎四人帮的喜讯传来,井冈山厂组织厂里职工绕着山沟沟游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方仪电公司1985年撤回上海前夕的合影。</h1> <h1>当年在皖南小三线时,每个单位的厂车上,都用白漆喷有这样的代号,这是3—休宁205(新光金属材料厂)</h1> <h1>画面中是卫海厂1986年10月,正在组织厂里物品的搬家,这辆七一牌卡车的车门上,白漆喷有3—绩106(卫海厂代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事人保存了半个世纪的赴皖南小三线的通知书。</h1> <h1>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革命委员会《给支内职工留沪家属的慰问信》1970年1月</h1> <h1>凡在德山里和周围小三线厂的职工,打结婚证要跑到旌德县所在镇,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旌阳镇颁发的结婚证,当年小三线职工开结婚证,是向所在地县镇办理。</h1> <h1>小三线各个单位职工在职期间,可为配偶或子女办理家属劳保(俗称半劳保)。</h1> <h1>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各单位掀起一股文化和技术补课,这两个结业证书是高中的。</h1> <h1>当时有一规定:凡是职工参加上海市电视业余中学四门统考合格的,(语.数.物.化)颁发由上海市电视业余中学毕业证书。而像单科有市电视业余中学合格的,而其中又有公司统考单科合格的,这样的混合组合单科情况,只能颁发的是所属公司系统职工学校的毕业证书。</h1> <h1>在上海的基干民兵的标志是;“上海民兵”,而小三线的基干民兵的标志是;“后方基地民兵”。</h1> <h1>35年前,在绩溪县的小三线卫海厂基干民兵,这是他们在厂附近的山沟沟里进行训练(拍摄于1985年左右)</h1> <h1>1984年由后方基地人民武装部颁发的“上海民兵军事训练考核合格证书”持证人是旌德满江红厂民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方古田医院各证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营8377厂工作证(旌德满江红材料厂)。</h1> <h1>想不到休宁县的新光厂进山那么早,1966年已经在屯溪人民剧场参加会议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荣誉栏——</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被评为古田医院1979年度先进工作者奖状。</h1> <h1>当年后方基地管理局各项政治任务和活动,都是与上海市委和政府同步接轨的。“这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后方基地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证。</h1> <h1>这是1984年后方基地“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积极分子”的奖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厂先进生产者奖状</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1985年由绩溪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h1> <h1>1970年,刚从上海学校分配到小三线的陆志瑾同志,与同批学生先进行劳动锻炼。这是在市建四公司劳动锻炼的代表证。</h1><h1>(下图)他的同学在劳动锻炼期间获得的“五好战士奖状”。</h1> <h1>在小三线期间,该驾驶员获得安全行车10万公里奖牌。</h1> <h1>上海后方仪表电讯工业公司,工业学大庆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席证。</h1> <h1>上海后方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证。</h1> <h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贵池钢厂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证,1973年9月8日。</h1> <h1>上海后方基地团员青年学雷锋,争三好第二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证。</h1> <h1>1985年㡳~1986年的某一天,井冈山厂在厂里的食堂会场,召开全厂职工大会,传达有关小三线调整撤回上海的动员大会。(拍摄于1985年~1986年)</h1> <h1>1988年元月,在旌德县举行上海电子器材二厂(井冈山厂)交接协议签字仪式。</h1> <h1>当年给各个单位建造厂房家属楼的市建四公司,在皖南地区的小三线单位搞了不少工程项目,这是其下属的四0六队党支部革委会编的一份工地油印小报。这是第二期,时间是1971年3月28日。</h1> <h1>四十多年前,在后方小三线组织成立了一支年轻的工人业余创作队伍,并集体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忻山红》。</h1><h1>在1975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本《忻山红》短篇小说集,印刷单位是后方海峰印刷厂,共计印刷了五万册。书的封面是以绿色版画图案为主,包装简朴,作者的署名是用《忻山红》三结合创作组。</h1><p class="ql-block"><br></p><h1>当时,这篇短篇小说集的“内容提要”是这样写道的:这是一本反映上海工人阶级参加内地建设的短篇小说集,作者都是上海支内工人,他们怀着革命热情,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内地建设中尖锐复杂而又绚丽多彩的斗争生活,热情歌颂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在内地建设工作中的伟大胜利……</h1> <h1>据短篇小说集作者之一的徐梦梅先生在凤凰网采访中说起,《脉搏》创作的源泉,它的故事的原形就是徐梦梅所在火控车间生产40火箭弹,它的背景就是他们厂生产40火箭弹。</h1><p class="ql-block"><br></p><h1>那是在珍宝岛事件的时候,我们用100发40火箭弹,把苏联的坦克打进了乌苏里江嘛,这个故事背景,《脉搏》就是讲我们后方小三线工厂的生产节奏,与前方的战事同脉同呼应,感受到战争或者备战备荒的脉搏是这个感觉。</h1><p class="ql-block"><br></p><h1>连环画巜脉博》是根据《忻山红》小说集内"脉搏"文章内容用绘画形式来编辑出版的。连环画出版于1976年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h1><p class="ql-block"><br></p><h1>编文:徐梦梅 张长明(注:徐梦梅是上海机校的,张长明是上海华航的,他俩是同一天进山的)</h1><h1>绘画:苏正东</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小三线纪念章</h1> <h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回顾身边,能够引起更多人回忆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可能是曾经工作生活过的那片地方,还有许多留存下来的一些不愿丢弃的物品,比如,结婚时的物品、各类证书、有纪念意义的物件、用于生计的各类票证等等。尤其是家里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洗衣机等等……</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总有一些记忆能融化这份情感。</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小三线的朋友们,回到上海已经30多年了,这些曾经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老物件,也是这段历史的物证资料。虽已渐渐的离我们远去,但它总在我们的记忆中留存。(</span><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特别感谢所有提供展品的朋友们)</b></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温馨提示:本美篇图片仅供欣赏交流分享,谢绝复制粘贴抄用!</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