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东六省一市第21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后记)</h3> 12月14号从福建宁德辗转回来已是半夜了,过去几日的快节奏让回到家的人还没缓过劲儿来。15号一天好像基本都在昏睡状态。直至半夜,起床,清醒过来~我相信,再睡下去,我一定会后悔。伴着冬夜里淅淅沥沥的雨声,回忆开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有所悟篇</b></h1> ·折线统计图:<br><div> 这次我们有幸看到了《折线统计图》的同课异构课,两节课分别来自于孙静彬老师和易增加老师。在同课异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共同的东西:</div><div> 一、老师主要关注到的是对折线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所以都采取了联系生活实际直接呈现出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这一主要关注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算是给我迂腐的脑袋开了一个洞)。</div><div> 二、呈现折线图之后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反馈,认识“点”和“线”分别体现出的数量多少与变化情况。</div><div> 三、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老师给机会的结果是,孩子们不仅说出“我的观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我为什么这样认为”,依据是什么。</div><div> 不得不说易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多的震撼,首先因为“宁德时代”这个品牌被易老师做出了绝对“优秀”和“强大”的宣传(不知这课要不要给宣传费?哈哈)。这么出色的素材选择不仅起到了卓越的地方宣传作用,放在课中作为学习分析的媒介,更是精彩不断。“全球部分动力电池企业2018年净利润统计表”让孩子看到了不同企业净利润用统计表和条形图呈现是最合适的,“宁德时代2014~2018年度净利润统计表”除了用统计表诠释,用折线统计图呈现是更直观、有效的,由此引入折线统计图。这样的引入看似无意,实则用心,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让孩子初步感受到了不同统计呈现形式的不同特点,折线统计图诞生得如此自然!接下来,同桌交流观察折线图后的发现。汇报的视角由“点”及“线”,由“每条线”到“整条线”,层层推进。“生活中的折线图”和“条形图与折线图的对比”易老师进行了比较简单的处理,这种简单处理让我感受到了“简单得理所当然”。</div><div> 后面对数据的预测环节,“宁德时代2019年度净利润会上升还是下降?”交流-汇报,孩子们自信十足,有理有据地分析,不得不佩服宁德附小的孩子强大的“基本功”。清晰地记得发言中有一个小男孩表现出足够的“危机意识”,这个孩子已经跳出那条折线统计图,根据当下形势去分析。他认为,在越来越倡导环保的时代,动力电池企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竞争越来越激烈,以此来表达他“2019年的宁德时代净利润可能会下降”的观点。让人啧啧称叹!孩子能根据图中数据、变化趋势去分析,够数学;能跳出数据根据外部形势去分析,够格局!精彩的分析演绎之后,易老师还不罢手,“到底是会上升还是下降?”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处理方式——直接呈现结果,这种简单粗暴的验证足以让一部分孩子沾沾自喜,而让另一部分孩子找到有理有据分析之后意外获得的挫败感。当然,易老师可没有这样做(2019年尚未结束,这个最终利润是待定的,所以够孩子好好预测一把了,看到这里又不得不佩服一下老师在选取年份时的用心和智慧)。易老师以再次抛出问题(“要想知道2019上升还是下降,你想要知道什么信息?”)的形式引入“2019年前三个季度净利润统计图”。孩子分析到:“前三个季度就超过了2018年,2019年净利润当然就更不用说了,比2018年高。”这次分析可谓更加有理有据,“用数据来说服”,“讲道理的数学课”正在静静发生着,你,感觉到了吗? </div> 最后的环节是折线统计图的应用,课中对折线统计图的应用竟然是——孩子的心率!而且是从课前到一节课快结束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心率变化。老师将数据输入电脑,由统计表直接生成一幅心率折线统计图,这幅心率图的作者——一位小女孩上台分析(依稀记得是这样讲的):“刚到会场的时候我心情比较紧张,所以心率比较快,上课之前听到有老师们在唱歌心情放松下来,心率就慢了下来;上课以后思考问题进行交流辩论时心率又开始变快,之后心情慢慢平复心率就比较平稳了。”佩服易老师如此真实又用心的设计,佩服孩子如此细腻又强大的分析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易增加老师执教《折线统计图》】</h3> ·确定位置<br> 确定位置此次活动中有三节课,这里选取了两节。一节来自刘海玲老师《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节来自俞正强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两节课有几点相似之处:<div> 一、或刺激或有趣的场景创设。刘老师的配着紧张刺激音乐的“军事演习”,一人背对大家,在其他人描述位置后进行“射击”;俞老师的可爱的“小老鼠在哪里”的游戏,一人背对大家,在其他人描述位置后找出小老鼠到底在哪里。紧张或有趣的情境创设让课变得生动。</div><div> 二、课的思路与板书设计。两节课都按照“呈现孩子真实朴素的表达方式”—“根据描述确定位置”——“对描述进行数学化的规范表达”的思路进行。两节课板书的呈现也因这样的思路而层次分明,值得学习。</div><div> 刘老师的《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中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指导与高效呈现。且看刘老师设计的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内轮流读一读自己的描述,组员边听边思考是否精准;2.选出一种组内最优的描述写在板贴上”。在这样明确、有效的指导基础上小组交流完毕后呈现给大家的是每一组汇总的描述位置的真实表达。当时给我的感触是:这样的小组合作是真实的、全面的、高效的。每一个小组的合作整合的是组内每一个孩子的想法,最后呈现在黑板上的所有小组的想法,不正是全班每一个孩子智慧的结晶!真实受教了。</div> <div> 俞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给我的感触是:</div><div> 一、充分地信任、尊重孩子,给足时间让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且看孩子们的种种说法:“第4行第4个位子;第4行第5个;以abcd为行以12345为列,在第d行第5个,从上往下第4条,4和5之间;从下往上第7条,从左往右第5格;左上角起,横5竖4······”当听到如此异彩纷呈的表达时,我承认我的内心是混乱的,如果这课交给我上,真的要“傻傻拎不清了”,但厉害的俞老师是清醒的,且这种清醒状态一直在线,让人默默佩服。</div><div> 二、老师及时的介入、引导、总结是必要的。不管孩子陷入了多么混沌的状态,老师都能冷静淡定地把孩子们引回“正道”上来。看俞老师的引导:“再来思考,哪个说法好,一定保证能找到小老鼠?”“要确定位置就要讲清什么?还要讲什么?”“刚才的描述中有几个方向?”“两个方向我们习惯怎样?”“(规定好方向和数字之后)老鼠位置可以怎样说了”“你能得出结论吗?”“一对数字,加一个括号就有了一个了不起的知识——‘数对’”“从这到这到这再到数对(指板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家诞生的过程”。对呀,多么美妙的过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爱”的俞老师在互动现场】</h3> ·观察物体<br> 《观察物体》一课来自于丁祖斌老师。当敲下这个名字时候,我想起了丁老师的声音和话语,然后我在想:丁老师本人念自己的名字这个挑战还真是比较大的。罗老师在组织评课时还在“笑话”丁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哈哈,不过,不标准的普通话并没有掩盖丁老师的强大。且看丁老师如何演绎:<br> ①猜对有奖式。“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礼物,这个袋子装的是由若干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体,猜对了,就送给你。”好像感觉有点熟悉?哦~是不是很多人已经想到了什么——对,这个方式很“罗氏”有没有。小孩子的积极性和挑战性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真好!<br> ②静静思考时。“先不动手,发挥你的空间想象力,静静地在位置上想一想,你打算怎么摆。(思考一分钟)想好的同学,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老师没说‘开始’前,只可以安安静静地想”。我们看到,所有的动手都是建立在孩子们安安静静思考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这种“君子动手先动脑”式的要求操作起来其实很简单,正是这样简单的要求和足够的安静让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开始发挥,学习开始发生。<br> ③3D软件秀。这是这节课中丁老师带给大家最大的惊喜——他把3D软件技术完美地用到了他的数学课堂上,这是丁老师的“秀”但绝不仅仅是“秀”,因为它真实有效地帮助到了孩子和听课老师。在孩子上台呈现摆的各种作品之后,老师借助软件在课件上对作品进行展示,验证孩子在展示台上的摆法是否正确。3D技术的运用,让所有孩子也让所有不能近距离看到孩子作品的几千位老师们直观地看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默默佩服丁老师之余,是该好好反思自己有多无知了-_-||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丁老师的3D软件】</h3> ·梯形的面积<br> 《梯形的面积》一课来自邹瑞荣老师。邹老师的课完美地演绎了数学课上老师的“退位”与“放手”,课堂上孩子的语言超过了老师的语言。邹老师的这种敢退的勇气和对孩子完完全全的信任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事实证明,老师的退位也成全了课堂上的孩子们,孩子担任起了小老师的角色,这节课中的生生对话呈现得尤为精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邹老师执教《梯形的面积》】</h3> <div> 说起孩子们,所有参会老师都会忍不住夸一夸参与这次活动的宁德师范附小的孩子。这些小家伙们可真是内功强大,来听听他们的表达:“任意13名同学,至少2人出生月相同,至少两人属相相同,至少两人星座相同”;“我补充一下,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割补法’”;“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会长到150cm,因为~”;“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还有补充”;“为什么不能行在前,列在右?为什么不能从右往左?”;“我的想法不对,我错在了没有想到~他的想法是对的,所以我应该给他鼓掌······”</div><div> 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全面、缜密、数学地表达;看到了他们不仅会说“是什么”还注重说明白“是什么”背后的原因和道理;看到了孩子们善于质疑的头脑和表达质疑的勇气;看到了孩子们对自己的坦诚、对同伴的尊重,对自己错误的反思和对同伴发自内心的赞赏。这么优秀的呈现,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优秀演绎的背后定是孩子们在平时学习中的不断实践,是原任老师们对孩子充分的尊重、信任、引导的结晶,是地区扎实的教研和先进理念的呈现。真的很想看看这些可爱的孩子平时上课的样子,学一学老师们平时教学的样子。</div><div> 我想到了“明师之道”公众号上关于小学生进行数学“说理”大赛的各种报道,想起小学数学教研员素养展示活动的报道,想起“明师之道”数学课堂研讨活动中不论年纪长幼都活跃在课堂上的身影,想起工作坊的老师们不分昼夜不分地点一起备课磨课的场景······对学习、对研究,孩子们、老师们,都是真真实实一直在努力着的。</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可爱又强大的孩子们】</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恩·奔跑篇</b></h1> 这次能有机会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的活动,感动于学校领导能接受我的“无理”请求——因为去年的会议已经让我参加过,这一次的批准对学校领导来说是不易的,我惭愧着、纠结着,但是原谅我面对学习没有抵抗力了。又一次的终能成行,对我来说实在太太珍贵。这让我对学校的全力支持与成全更加感激,也倍加珍惜。何以为报?唯有和老师们一起齐心协力、全力奔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行的领导和老师,很遗憾忙碌节奏下没能一起合影留念】</h3> 此次学习之旅让我幸运地与“明师之道”重逢。从像找到一团光一样地决定追随,到有幸参与工作坊一起思考、一起“历劫”,到又一次的相逢,内心说不出的感动。这次工作坊老师们的主要任务是参与会场的志愿服务,从动车站外的迎接、会场外的引导、场内秩序的维持、嘉宾服务到开场表演、会场摄像、大巴车外的指引,处处活跃着工作坊老师们的身影。黄色的志愿者马甲成为会场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代与经典的戴老师开玩笑说“你把志愿者马甲穿到了最佳状态”,其实是“明师之道”的明明静静们携手一起把那件小马甲带到了巅峰状态。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焕发活力的组织,是一股齐心协力、努力奔跑的力量,是一团光、一个符号。它会用行动告诉你:不论多难,也要不忘初心、一直奔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师之道”一起奔跑的明明静静】</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番外篇</b></h1> 宁德之行还让我幸运地结识了一位新伙伴——来自安徽的江老师,82年的美女校长,一位自己奋力向前亦带着学校老师们全力奔跑的人。其实,尚未见面之前我们早已相识。“第一次知道您是在戴老师朋友圈看到了您写的学习心得”“你就是那个卧床写了一万字追忆录的姑娘呀!”我们的相识始于记录过的文字,相见则始于罗老师这位“媒人”,因为“追星”、因为共同的学习欲望我们走到了一起。这次有幸在江老师身旁听她的潺潺细语、谆谆教导,听她执著坚韧地“追星”的历程,感应来自她的正能量,感受她言语之间散发出的温暖的光。越来越深深地感受到,强大的人各自有着自己默默的强大。除了欣赏和崇拜,作为茫茫人世间一粒小小的尘埃,我们要更加努力奔跑,像江老师说的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活出精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谢戴老师帮我拍下这张"马甲"照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返程中·在宁德汽车站拍下的照片,宁德,再见~】</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文·2019/12/16/0:33-06:20·季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