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碑店女作家王东梅

张启华

<h3>王东梅,河北省作协会员,保定作协理事,河北小小说创委会秘书长。作品散见《芒种》《小小说选刊》等刊物,并入选各类年度选本,荣获2016年度全国小小说十大新锐作家。中篇小说《舞事》获河北省第二届网络文化“五个一”作品奖,出版小说集《山坡上有块地》。</h3> <h3>木叶秋声 文/王东梅 秋风一吹,树叶就黄了。再一吹,卡吧卡吧,树叶就掉下来了。纷纷扬扬的,像坠落的花朵。 木叶是最喜欢这样的季节的。小时候的木叶手里拿一根铁签子,满世界地扎树叶。一串又一串的树叶,挂满了木叶的童年。到了冬天,把树叶填进炕洞,整整一天,炕上都是热乎乎的。 暖暖的炕头,暖暖的树叶,暖暖的秋天。可现在不一样了,新农村建设煤改气,家家做饭、取暖都用上了天然气,谁家也不再烧树叶了。树叶再纷纷扬扬落下来的时候,木叶就开始发愁了。 木叶家是倒卷帘的宅院,院子不大,屋后和街道之间却很宽敞。爹活着的时候栽的四棵白杨树已经根深叶茂了。起先只是想着遮凉,这会儿倒成了麻烦。每天睁眼就是一地的落叶,扫扫收收,就成了每年的大事。木叶家就她一个人,早早的,木叶就起了床,拿把扫帚,哗啦哗啦地扫起来。扫到街上的时候,汗已经塌湿了前胸和后背。 哗,哗。 对面也有哗啦啦的声响。是秋声。 秋声和木叶住对门,论着,秋声是木叶的姐夫。秋声的媳妇是木叶远房的堂姐,堂姐前年脑溢血过世了。说起来秋声也是苦命人,从小缺爹少妈,倒插门过来没几年,又没了老婆,着实让人心疼。 哗啦啦,哗啦啦,哗。毕竟是男人,秋声那边的动静像是和谁在比赛。 呜!风打着唿哨,一掠而过。哗啦啦啦,哗啦啦啦,身前身后又落满了树叶子。落叶纷纷里,木叶和秋声不由得就展直了身子。落叶纷纷里,木叶就看见了秋声,秋声也看见了木叶。落叶纷纷里,两个人又同时弯下了腰。 木叶还记得秋声刚来堂姐家那会,细细的腰,窄窄的背,像棵还没灌满浆水的麦子,摇摇晃晃的。木叶娘说,不像个能顶门立户的样儿。木叶爹用鼻子哼了一声:能进绝户头家的男人能算爷们?听说,堂姐听了这话,哭了整整一夜。木叶看看墙角里活泥巴的傻兄弟,鼓了鼓嘴,想说的话还是化作口唾沫咽了下去。往事啊,就像这秋天的树叶子,你看它在树上稳稳地挂着呢,你一摇一动,它就忽忽悠悠地掉下来了。 哗啦,哗啦。 哗啦啦,哗啦啦。 眼瞅着树叶子就起了堆。金黄金黄的叶子堆,却怎么看都是个坟头子的模样。像是爹和娘和傻兄弟,立在村西的那片荒坟。 木叶记着,自己离婚回来的那天,树叶也是这么稀里哗啦地往下掉,掉的地上,坟上,都是金黄金黄的。 那天,秋声也是这样,闷声扫着树叶。 哗啦,哗啦。 哗啦啦,哗啦啦。 哗啦,哗啦。 哗啦啦,哗啦啦。 是突然碰到一起的两把扫帚,打破了地久天长地沉寂。 秋声哥。 木叶妹子。 再次袭来的沉寂,仍旧是地久天长。 抬起来头看看天,没有一丝风。这会儿,木叶倒是盼着来一场风。大风。让那树叶卡吧卡吧,稀里哗啦,都掉下来。 哗,哗。 哗,哗。 还是没有风。 木叶身后堆起长长的一串“树叶坟”。木叶看见爹和娘,傻兄弟,堂姐,都立在“坟”上,怨怼地互望。 还是没有风。 是秋声的扫帚先立起来了。扫帚顶住了秋声的下巴颏,秋声说,等会我找辆三轮车,把树叶子拉去垃圾站。木叶赶忙说,我家有三轮车。 三轮车停在雨棚里,落了一层的灰。木叶抹了擦了,推出院门,就看见秋声抓着个蛇皮袋子装树叶。树叶是木叶扫起的那一堆。木叶说,秋生哥,我来。秋声说,不用你,不用你,脏呢。木叶就紥挲着手不知道咋办了。 唰啦啦,唰啦啦。 木叶跟在秋声屁股后头,看他手脚麻利闷不做声的样子,又想起那许多年以前。木叶说,秋声哥,别怨我爹。 秋声就停了一下手。就停了一下,就又稀里哗啦地装起树叶。 哗啦啦,哗啦啦。 秋声说,搭把手。俩人就一人抓住一个角,把蛇皮袋子扔上了三轮车。嚯,满满的一车子呀。 装满树叶子的三轮车经过村口小超市的时候,有人探出脑袋来张望,木叶立时涨红了脸。秋声踩着三轮车,头也不回地丢下话:你回吧。木叶就扭捏起来。秋声说,不回?不回就推车。木叶赶忙应承。忽地一下,三轮车就嘎扭嘎扭地唱了起来。 作者简介: 王东梅,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小小说沙龙秘书长。迄今已在《芒种》《小小说选刊》等发表作品上百篇,多次获奖并入选各类年度选本。中篇小说《舞事》获河北省第二届网络文化“五个一”作品奖,2016全国小小说十大新锐作家,出版《山坡上有块地》。<br></h3> <h3>七棵树 文/王东梅 院子里,总共种着七棵树。 第一棵是柿子树。第二棵也是柿子树。树是男人从山里挖来的。男人对女人说:可甜了。女人便殷殷地浇水施肥,盼着,盼着柿子早点熟。盼着,盼着早点尝到男人说的甜。 和柿子树紧挨着的,是棵石榴树。刚来的时候呀,那树苗比牙签粗不了多少,每到变天的时候,男人就早早的,把树苗挪到窗台下。一场秋霜来袭,男人又早早地,把树苗搬进屋里。有一天,男人指着叶间一个指肚大小,火红的花蕾对女人说:看,要结果儿了。 靠着南墙根的是棵杏树。椭圆的叶子,足有小苹果那么大。男人说叶子有多大,结的果儿就有多大。女人听了,眉眼里便满满的都是笑。杏儿是女人买的。女人怀了身孕,害口,就想吃酸。女人咬一口杏,男人就觉得腮帮子被什么蛰了一下。女人再咬一口,男人就又被蛰了一下。天傍晚的时候,男人捂着又酸又胀的腮帮子,把攥在手心里的杏核,栽在南墙根下。 离着杏树不远,是棵丁香。五月里丁香花开了,女人最喜欢扒开藕合色的花团,找一种五瓣的丁香花。女人说:只有真心相爱的人才会在同一棵树上找到两朵相伴的五瓣丁香花。 丁香对面,是一丛黄杨。原本是马路边上绿化用的普通的树苗,男人捡回来,栽在院子中央的花坛里。左边一棵,右边一棵,像是两根没吃饱饭的竹筷子。男人不灰心,时不时的松松土,施施肥,年长日久,当初的两棵树已经长在了一起。根与根相互缠绕,枝与枝紧紧相拥。</h3> <h3>开在野地里的向阳花<br> ——浅析王东梅小小说《山坡上有块地》<br><br><br><br><br><br>  在河北小小说年会中认识了王东梅,我俩很投缘,一见如故,很欣赏她的性格和为人,于是成了朋友,也接触到了她的文字。她的作品文字优美,主题深刻,感情真挚,但是让我动容的还是对女人命运的揭示。<br><br><br>  王东梅有不少小小说以农村妇女做主人公,这些主人公大都没有名字,直接被称为“女人”,他们的丈夫也就被称为“男人”,这样简单的称呼不会分散读者过多的精力去记忆这些名字,更容易把注意力直接指向故事的内核和所表达的主题。在这些小小说中女主人公一般都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她们和丈夫的条件相差很大,甚至非常悬殊,但是她们都能够委曲求全,在无奈中承受着,以坚韧的性格坚持着。《山坡上有块地》就是一篇代表作。<br><br><br>  一、淳朴而简单的人生<br><br><br>  由于贫穷,为了维系全家生命的两袋黄豆的彩礼女人嫁给了满脸麻坑的男人,女人嫌男人丑,却遭到了男人的打骂,并且强调女人是用了两袋黄豆换来的。女人哭够了骂够了,看到觅食的鸡,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也就心宽了。女人还做着饭,养着牛,喂着鸡,种着地,但是男人一不高兴就拿着两袋黄豆的事辱骂女人。女人不辞劳苦地侍弄着山坡上的那块地,期望有个好收成,用两袋黄豆为自己赎身。女人终于扛着两袋黄豆回家,宣称以后再也不用给他做饭了,已经用两袋黄豆给自己赎身了,说完挺着大肚子拎起包袱走出家门。男人愣住了,马上追了出去,告诉女人要再种两袋黄豆才能走,换他去给他们的孩子做爸爸,女人便扭头笑了。<br><br><br>  女人过着辛苦、屈辱的生活,始终活在两袋黄豆的阴影中,女人下决心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自己赎身,当收回了可以赎身的两袋黄豆之后,女人要离开家门时,就因为男人的一句话女人就扭头笑了,再也不提走的事情了,以前的艰辛和屈辱都化作了云烟飘散了。也许以后的日子会和以前不一样,女人应该拥有了尊严,也许还像以前一样,女人还会挨骂,还会哭,还会闹,还会想开,日子将继续。这就是农村女人无奈而坚韧的生活,这就是农村女人纯朴而简单的生活。正因为她们要求的很少,所以她们更容易满足,她们的幸福指数就比现实生活中要高得多。<br><br><br>  看着这些作品我们会心酸,会心疼这些农村女人,会觉得她们不争气,太优柔寡断。作品中的女人之所以扭头笑了,接受了这个男人,接受了这个家,也许是因为肚子里的孩子,也许是因为长时间的相处已经和这个男人有了感情,不管怎样,她原谅了丈夫,接受了现实,继续维系这个家庭。农村女人的这种豁达,这种宽容是城里女人所望尘莫及的,城里女人会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在心中结上疙瘩,不能得到及时地解开,而越结越大,最后导致婚姻破裂,家庭解体。城里女人也许不会被丈夫打骂,彼此的冷漠,彼此的猜忌就会生生拆散一个家庭。当人们慨叹不幸福的时候,当人们忍受痛苦的时候,如果能品读这些作品,感受这些农村女人简单的幸福时,就会有所启发,有所领悟,她们的幸福来源于她们要求的简单,由于她们天性的淳朴。<br><br><br>  二、娴熟的艺术手法<br><br><br>  1.反复手法的运用<br><br><br>  反复是指相同、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反复有连接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文中都用的是间隔反复。作者在小小说开头、中间回忆、结尾处三次出现和“男人先是吆喝着牛进圈,再吆喝鸡上架,最后吆喝女人”相似的句子,起到强调的作用。表现出男人在家中的霸权地位,在家中不管是牛、鸡,还是女人,都是在男人的驱使下,在男人的“吆喝”声中生活着,人们自然而然想象得到女人所过的生活,正如男人亲口说的:“你以为你是啥,你是我用两袋黄豆换来的,和圈里的牛,笼里的鸡一个样。”从侧面也表现了女人的性格和感情。<br><br><br>  作者在小小说开头、中间回忆处先后两次出现与“半碗疙瘩汤就下了肚。咬一口菜饼子,一边吧嗒嘴一边唔噜说:好!”都出现在男人回家一顿吆喝之后享受的晚餐,强调了他们生活的简单,也表现出男人也是要求很简单的人,也是很容易满足的,在回忆之后,作者还顺便带了一笔,介绍女人哭够了,打开锅盖,发现男人温在锅里的一碗疙瘩汤,可见男人不是坏人,只不过染上了农村男人基本上都有的傲慢和强势,更能突出农村女人的处境和遭际。在结尾处又写到男人回家一顿吆喝后发现了空空的餐桌,女人收获了两袋黄豆之后不给他做饭了,这样的写法更能突出女人收获了为自己赎身的两袋黄豆后的反抗,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强化了主题。<br><br><br>  小说在中间回忆和结尾处都出现了“月亮钻进了云彩里,和星星躲猫猫。”含蓄地表达出男人和女人的情爱,但是两次描写意味不同,第一次是女人不知男人长得什么样子的时候,后一次是女人真正接受男人的时候,第一次更多的是无奈,第二次表现的更多的是坚韧,更好地刻画人物,深化了主题。<br><br><br>  除了这些句子的反复外,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山坡上有块地”、“两袋黄豆”等词语反复,这些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就像作品的主旋律,多次出现,使作品显得层次分明,节奏清晰,同时也牢牢地抓住主题,生发、咏叹、深化,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br><br><br>  2.细节描写<br><br><br>  王东梅的小小说《山坡上有块地》多次运用了细节描写。“男人一屁股坐下。托起蓝花碗,嘴把住碗边,手腕轻转,唏里呼噜一阵响,半碗疙瘩汤就下了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了男人吃饭的情形,表现出男人生活的艰辛,对劳作之后能吃上热饭热菜的生活的珍惜,也表现出女人的勤劳。<br><br><br>  “被男人一根秤杆挑去红盖头,女人羞怯地把头埋在胸前。有人啧啧赞着:新媳妇俊呢!癞蛤蟆吃到天鹅肉喽。人群哄笑起来,震得房梁上的尘土迷了人的眼睛。女人低着头,只能看见男人胸前的第二颗纽袢。”作者用细节描写了女人新婚时的情景,表现了女人忐忑的心情,对未来未知生活的担忧。“女人哭得没了气力,便盯着院里寻食的鸡看。鸡用爪子东挠挠西挠挠,为了一粒谷糠争得不可开交。”通过对鸡觅食争食的细节描写表现出女人对人生的理解,“人和畜生有啥区别,都是为了一口食。”揭示了女人悲哀而又无奈的人生。<br><br><br>  另外,这篇小说的结尾也充满了智慧含量,大家正为女人为自己赎身感到轻松和高兴地时候,都庆幸女人终于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男人却追了上去,让女人再种两袋黄豆,换男人去女人家里给孩子当爹,人们都以为女人能够不做理会,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结果却出人意料,女人扭头一笑,两人言归于好。这样的结尾安排,出人意料又合乎逻辑,让读者对女人那无奈而坚韧的人生态度更是感慨良多。<br><br><br>  王东梅的小小说以不算复杂的情节,阐释了农村女人的人生遭际,语言简洁,人物形象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选取的故事具有现实意义,很接地气,所塑造的形象具有真实感,对人物的拿捏很有分寸。<br><br><br> ——孙新运<br><br></h3> <h3>山坡上有块地 文/王东梅<br> 女人在山坡上种起了好大一片黄豆。山风吹过,漾起绿色的浪,女人在浪头里站着,站得心里的花儿一点点就开了。<br><br><br> 日头偏西的时候,女人收拾了家什回家去。<br><br><br> 菜饼子贴好了,疙瘩汤做得了,门外也响起了男人的吆喝。男人先是吆喝着牛进圈,再吆喝鸡上架,最后吆喝女人:饭熟了吗?<br><br><br> 女人把饭菜摆上桌,男人一屁股坐下。托起蓝花碗,嘴把住碗边,手腕轻转,唏里呼噜一阵响,半碗疙瘩汤就下了肚。咬一口菜饼子,一边吧嗒嘴一边唔噜说:好!<br><br><br> 许是累了,女人端着碗,竟懒懒地发起楞来,以致男人问她话都没听见。<br><br><br> 问了几声女人都不搭腔,男人嗓门便高了:你装啥死?<br><br><br> 女人说:没听见。<br><br><br> 男人说:对面坐着,咋就没听见?<br><br><br> 女人说:没听见就是没听见。<br><br><br> 男人拍桌子吼,女人也不示弱,啪的一下把碗摔在桌上。<br><br><br> 男人便怒了:反了你了,你以为你是啥,你是我用两袋黄豆换来的,和圈里的牛,笼里的鸡一个样,你晓得不?<br><br><br> 女人突然就闭了口,转身进屋,咣的一声拍上屋门。男人便自知又失了言。闷头吃完饭,悄没声地溜出门去。<br><br><br> 听见院门关上的声响,女人的泪便冲了出来。<br><br><br> 那年,娘说:这日子咋过呀,家里一粒粮食也没了。爹说:天无绝人之路!三天后,娘对她说:闺女,嫁了吧!媒人说了,彩礼是两袋黄豆。<br><br><br> 她知道,两袋黄豆是全家人的命。<br><br><br> 坐在男人牵来的枣红马上,掩了泪,女人开始打量自己的男人。可是一顶红盖头模糊他的模样。<br><br><br> 被男人一根秤杆挑去红盖头,女人羞怯地把头埋在胸前。有人啧啧赞着:新媳妇俊呢!癞蛤蟆吃到天鹅肉喽。人群哄笑起来,震得房梁上的尘土迷了人的眼睛。女人低着头,只能看见男人胸前的第二颗纽袢。<br><br><br> 夜深了,红烛摇曳了男人的身影。山一样的身板压下来的时候,月亮钻进了云彩里,和星星躲猫猫。<br><br><br> 醒来的时候,身边已经空了。<br><br><br> 堂屋,没人。<br><br><br> 灶间,没人。<br><br><br> 牛棚,空着。<br><br><br> 院门关着,门闩却已经下了。<br><br><br> 想着男人必是起早下田去了,抬头看看,日头已经爬上墙头,女人赶紧抱柴做饭。<br><br><br> 庄稼饭简单,贴几个饼子,扒拉一锅疙瘩汤,饭菜上桌的时候,院门响了。先探进来的是老黄牛的半拉身子,接着是扛了锄头的男人。放下手里的家什,先吆喝牛进圈,再打开鸡笼,一阵吆喝,鸡便满院子跑了。回身,便看见了桌上的热菜热饭,男人于是嘿嘿地笑起来。<br><br><br> 女人闷着头坐在男人对面。<br><br><br> 男人咬一口饼子,喝一口汤,再看一眼女人,忍不住又嘿嘿地笑起来:这两袋黄豆,值!<br><br><br> 女人的心里便有了些不快,很想和他理论几句。一抬眼,女人便看见了男人的脸。嗷的一嗓子女人喊出了声“你咋是个麻子?<br><br><br> 男人一下矮了下去:几个,就几个!<br><br><br> 呸,你那脸就像麻子地,点黄豆都不用挖坑!<br><br><br> 男人跳过来,巴掌掴在女人屁股上:反了你了,两袋黄豆换你来笑话我?看我不打死你!<br><br><br> 男人的巴掌不住歇地掴在女人屁股上,女人不得反手,嘴却不闲着,死麻子,臭麻子骂了个遍。<br><br><br> 打得累了,男人便牵了牛下地去了,留下女人哇哇地哭得震天响。<br><br><br> 女人哭得没了气力,便盯着院里寻食的鸡看。鸡用爪子东挠挠西挠挠,为了一粒谷糠争得不可开交。女人叹口气:人和畜生有啥区别,都是为了一口食。<br><br><br> 哭也哭了,闹也闹了,也只能哭哭闹闹便罢了,不罢了又能如何?<br><br><br> 抹一把脸上的泪,那些伤心事也像这擤出的鼻涕样被甩到墙角。人呐,就这样,想开了,心也就宽了。心宽了,肚子也就空了。<br><br><br> 女人摸到灶间,掀开锅盖,锅里竟温着一碗疙瘩汤。<br><br><br> 女人仍旧日日去山坡上,或是除草,施肥,或是干脆坐在地边,闭着眼,细细地闻。最初只是叶子的清香,后来便有了毛豆涩涩的香,再后来远远就能闻见成熟的豆香了。<br><br><br> 心花开得最绚烂的那天,女人把两袋黄豆扛回了家。<br><br><br> 男人回来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先吆喝着牛进圈,又吆喝鸡上了架,回身再吆喝女人的时候,却发现女人坐在空空的饭桌前,看着自己。<br><br><br> 男人楞一下,吆喝女人:饭熟了吗?我饿了!<br><br><br> 女人幽幽地看一眼男人:我没做饭。<br><br><br> 咋?<br><br><br> 以后我也不给你做饭了。<br><br><br> 男人心里想:这死女人中啥邪了?<br><br><br> 女人指指身边的黄豆:喏,我是你用两袋黄豆换来的,现在还你。以后咱们两不相干。<br><br><br> 说完,女人拎起脚边的包袱,挺着大肚子朝门口走去。<br><br><br> 男人瞅瞅两袋黄豆,又望望渐远的女人,突然像想起了什么,几步冲到女人跟前:你不能走!<br><br><br> 咋不能走?女人仰起脸,歪着头问男人。<br><br><br> 男人吭哧了许久蹦出一句话:你——你得——你得再种两袋黄豆。<br><br><br> 啥?女人被闹蒙了。<br><br><br> 你——你再种两袋黄豆,换——换我去你家,做——做你肚里娃的——爹!<br><br><br> 女人头扭向一边,噗嗤一声笑了。<br><br><br> 天边,月亮钻进云彩里,和星星躲猫猫。</h3> <h3>充满诗意和美好的小说<br>(蔡楠评弹)<br><br><br>  王东梅的小小说集《山坡上有块地》是她创作上的一个标志。因此,她的小小说走进了廊坊师院教授王颖的视野,走进了评伦家苗雨时的视野,他们把她归入了“新荷花淀写作”群体作家之一来研究。但我要说,如果他们追踪着东梅近期的小小说创作,会有更大的欣喜的。因为东梅近期的小小说才日臻成熟,更接近于“荷派”气质。<br><br><br>  《水芹菜》有着湿漉漉的气息,作品非常重视氛围的营造,一下子就让读者进入了一种压抑苦难的环境。三妈对苦难的自我抒发,引来了五婶的不满和同情,就有了一把搁在井台上的带着露珠的水芹菜。那把水芹菜的设置一下子就点亮了这篇作品,也刺激得三妈跳了水塘。当然三妈是假寻死,真反思。生活不是长吁短叹,生活其实是五婶实实在在的劳作,是一把带着露水的新鲜的水芹菜。作品文字优美,诗意盎然。《敝履》不刻意写故事,甚至淡化故事,重写的是老窝的修鞋人生。在修鞋的琐碎中,在不断变幻的修鞋的画面中,嵌入了作家丰富的情感,用张力四射的语言将琐碎和画面写成了诗意和美好,同时也写了老窝虽然寂寞但却积极生活的人生态度。《忽如归》写了一个充满悖谬的故事。老黄酗酒,酗酒之后的爱好就是摔东砸西打老婆。老黄越打老婆,老黄老婆却越细心的照顾他。作者同样用一个个看似漫不经意的片段推进故事朝着结局走去,走向了诗意和美好。老黄为解救老婆,曾被人把腿打瘸了。在老黄老婆的心里,瘸腿老黄的一切不如意,都源于对她付出的爱。她用她的爱,重新唤回了那份爱和美好以及美好的梦。</h3> <h3>水芹菜<br><br><br> 三妈的一双小眼,溜圆。即使老了眼皮耷拉了,那小眼珠也是溜圆。滴溜圆!<br><br><br> 三妈滴溜着一双小眼睛四下里看:这院子咋就这么大呢?鸡呀鸭呀猫啊狗啊,只要一撒开就寻不见了。这院墙咋就这么高呢?高得像一座山,爬也爬不出去。这屋子咋就这么黑呢?黑得人心里像是挖了一口井,黑咕隆咚的吓得人不敢迈脚步,恐怕不留神就掉到井里。还用掉吗?四面高墙深院,这不就是住在井里了吗?住在井里的人还有啥指望啊?<br><br><br> 三妈思了又想,想了又思,就思想的一颗心上渐渐反了酸,酸里就包了一股水,水就委委屈屈汩汩荡荡,从三妈溜圆的小眼儿里冒了出来。<br><br><br> 汩汩荡荡,委委屈屈。委委屈屈,汩汩荡荡,那水渐渐就有了声响。那声响里说:我的命,好苦啊!<br><br><br> 那声响一出,鸡和鸭,猫和狗,突然不知道从哪冒了出来,呆愣愣地立在院当央。听那水委委屈屈汩汩荡荡,还有喋喋不休。<br><br><br> 水说:我的爹呀,你好狠哪。你咋就没想到你给我千挑万选的男人是个病秧子?你咋不晓得穷家难挨呀?我的娃啊,你是瞎了眼吗,要投生这样的人家?<br><br><br> 让我去死吧!屋里,炕上,一个男人的声音。<br><br><br> 那声音没了气力,像是从嗓子眼的半当腰里冒出来的,又像蒸馒头用软柴,灶头上的气就软踏踏地撑不起个身子。<br><br><br> 絮絮叨叨,汩汩荡荡。<br><br><br> 五婶扛着鋤,从院门口经过。<br><br><br> 院里的鸡鸭猫狗,像做了天大的错事,蔫头耷脑,不言不语。五婶就在心里恨恨地骂:小妖精!当年仗着男人当队长,身强力壮,欺负大伯子,踩踏小叔子,分家时硬是抢占下了家里最大最好的院子。这会子,男人有了个三灾四病的,就开始呼天抢地。该!活该小妖精过几天苦日子。五婶的牙咬得嘎嘎地响。<br><br><br> 已经过了院门了,却又听得小妖精一声声的,声竭力嘶。不忍,又转回身,把一把水芹菜搁在门口的台阶上。水芹菜上的几点露珠,就蹦蹦跳跳起来。五婶记着,小妖精爱吃水芹菜摊得菜坨子。<br><br><br> 三妈是看见了五婶的背影,是看见了五婶肩上的鋤,看见了五婶翻卷着的屁股。三妈就在心里恨恨地骂:蠢婆娘,除了有一身肥膘,有把子蛮力气,还有啥?三妈最看不上五婶,糙糙拉拉的,哪里像个女人。哪里像自己,腰是腰,脸是脸,要不当初老三咋疯了似的要寻她。家里老爷子还不是看她模样装正,撑门面,才许了她大房子大院,迎她进门。<br><br><br> 唉,还说这些干啥呀,八百年的陈糠烂谷了。老爷子已经没了,爷们也病了,自己也人老珠黄了。倒是这个蠢婆娘,牛一样,倒越发的威武了。这会子,都敢踩到她头上了。<br><br><br> 三妈就气鼓得像揣了个大皮球。三妈想着,蠢婆娘这会子不定咋笑话她呢。说不定那嘴角都能扯到耳根台子上了。三妈越想越恨,收了眼泡里的水,三妈要去撕了那蠢婆娘的嘴,挠花她的那张丑脸。<br><br><br> 三妈呼呼地带着风的往外跑,惊得楞呵呵的鸡鸭猫狗没了躲处,噗噗啦啦,就又惊掉了水芹菜上的几点露珠。<br><br><br> 那个粗粗壮壮的背影已然寻不见了,只有一把水芹菜躺在台阶上。三妈的眼泡子里就又蓄满了水,汩汩荡荡,委委屈屈。<br><br><br> 咋能是这个蠢婆娘来可怜自己嘛?<br><br><br> 如果是她来可怜自己,那还不如死了去!<br><br><br> 眼泡里的水,就一涌而出了。<br><br><br> 三妈心下里一横,呼呼地带着风,往院外跑。屋后,有水塘。跳下去,就看不见谁的可怜了。<br><br><br> 咕咚!<br><br><br> 三妈跳进了水里。<br><br><br> 这下子,世界安静了。三妈想,她这辈子的心,算操到头了。<br><br><br> 老三哪,你别怪我。我真的是扛不住了。娃啊,别怨娘。娘真得好累呀。爹呀,娘啊,来世再做你们的儿女吧!<br><br><br> 水塘里的水,清凉凉的,像小儿女在揪扯她的衣襟;像爹和娘在抚弄她的头发,像老三轻轻地把她揽进怀里。<br><br><br>  再沉一些吧,沉到塘底。<br><br><br>  三妈的身子就往下坠,脚也往下探。一蹲身,脚竟踩到了塘底,再一撑劲,呼啦半个身子就冒出了水面。<br><br><br>  三妈一定是哭蒙了,竟忘了屋后的水塘不过齐腰深而已。<br><br><br>  想死咋还这么难呢?<br><br><br>  一屁股坐在塘沿上,三妈的眼泪一双一对地往下淌。<br><br><br>  哎呀,难哪!<br><br><br>  正是吃早饭的光景,街街巷巷里就空荡荡的。<br><br><br>  那街那巷,咋就那么静呢?静得像四下里一个人也没有。<br><br><br>  有风。<br><br><br>  风从街角刮过来,在三妈湿漉漉的褂子上,蹭来蹭去。<br><br><br>  忽然,三妈记起了那一把水芹菜。水芹菜上的露珠,光灿灿的。<br><br><br>  水芹菜洗净了,碎刀切了,裹上棒子面,上锅摊成菜坨子,晾凉,拌蒜,老三能吃上一大碗。<br><br><br>  一大碗!老三好久没吃过一大碗饭了。<br><br><br>  鸡、鸭、猫、狗。突然,三妈想到了满院的鸡、鸭、猫、狗。<br><br><br>  鸡!<br><br><br>  鸡会不会啄了水芹菜?<br><br><br>  顾不上多想,三妈爬起来,就往家跑。脚上的鞋子什么时候丢了一只也顾不得了,三妈满脑子里,就剩下一把水芹菜。<br><br><br></h3> <h3>敝履<br><br><br> 老窝的修鞋摊上放着一双棉拖鞋。半旧的,很干净。原本是给来修鞋的顾客预方便儿的,鞋脱下来,脚就凉了。把脚放进棉拖鞋里暖着,脚不冷了,多等一会儿也不急了。<br> <br> 这鞋装过男人的脚,也装过女人的脚。装过年老的脚,也装过年轻的脚。装过大闺女小媳妇的脚,也装过大小伙子粗老爷们的脚。老窝想,这鞋里,也算是这世上热闹的地方了。<br> <br> 春风吹过春风街,春风街上的店面又换了一茬。老窝仍旧闷着头修他的鞋,任那些粗的细的白的短的的腿从眼前一一经过。<br> <br> 修鞋!<br> <br> 一声招呼,老窝的眼前就多了一双嫩白的脚,脚下踩着一双蛇皮花纹的细跟鞋。<br> <br> 鞋是踩在最脚底下的,却把整个身子撑住了。老窝觉着,脚上的鞋最是不能马虎的。带着主人温度的一只鞋就递了过来,老窝赶忙把拖鞋递过去。一只温热的小脚,迅疾蛇一样钻进了棉拖鞋里。<br> <br> 嚯,这鞋跟足有十来公分高,细细的像个锥子头,老窝在心里悄悄地想:城里是不用种地,这要是回了村里,在地头上走一趟,前面走,后面就能点豆子了。没说出口的话,就在老窝的嘴角憋出了两道笑纹。唉,眼气呀。他老窝这辈子是穿不上这样一双鞋了。不要说这样的鞋,就是一双像样的鞋,他也没穿过。老窝扯扯裤腿,想盖住自己扭曲的腿和永远也摆不正的一只脚。<br> <br> 老窝给“锥子头”订了一个胶垫,顺着鞋跟的形状,用削刀削,该圆了圆,该方了方。用锉刀锉,去毛边,去毛刺。收拾完了,打眼一看比原先的鞋跟还精巧。再踩在地上,哒哒的声响就绵了许多。<br> <br> 老窝把鞋推过去,鞋主问,多少钱?五块。丢下一张票子,嫩白的小脚咯哒咯哒的走了。<br> <br> 顾客们不看他的脸。他也不看,一天下来他只记住修过的鞋子。高跟的,平底的,红的,绿的,棉的,单的。<br> <br> 从街头走到街尾也就是一颗烟的功夫,可是老窝没走过。每天一大早他都是从街尾的路口走进来,走到摊子边,坐下,一坐就是一天,天晚了,再从街尾走出去。南风吹过来,他就向北蹭蹭身子。北风吹过来,他又向南挪挪屁股。挪挪,蹭蹭,就是一年。又一年。<br> <br> 敲敲打打,缝缝补补,粘粘连连,好像只是一眨眼,小窝就变成了老窝。<br> <br> 老窝说不清从他跟前走过去多少人,那些人也不记得他在街上坐了多少年。彷佛,他一直在,像他头顶上那块油漆斑驳的街牌。又仿佛,他从未来过,像四季里匆匆来去的风,不曾留下一丝痕迹。<br> <br> 呵!无声的,老窝就笑了:还是个小汗脚。<br> <br> 拉过水盆,老窝在水里撩了几下,一年到头和鞋底打交道,老窝的指甲缝里永远是黑的。老窝抠过,用刷子刷过,用洗衣粉洗过,可指甲缝里的黑泥像是长进了肉里,怎么也洗不干净。也因此,除了接鞋主手里的鞋,老窝从不肯伸出自己的手。<br> <br> 手上又多了几道口子,一沾水就丝丝拉拉地疼。<br> <br> 一辆电车子贴着修鞋摊停下来,一双黑皮鞋也随着丢在鞋摊上。<br> <br> 老窝弯腰捡起鞋,是一双男士的黑色皮鞋,鞋不算旧,有五成新,穿得却是够狠的。左脚已经变了型,鞋跟有点歪,前掌大脚趾的地方已经开了胶。右脚还好些,只是穿鞋带的鞋眼掉了一个。<br> <br> 老窝刚要开口问,车上的人却什么也没说话,蹬上电车子,走了。<br> <br> 这样的客人老窝遇到过,急脾气吧。<br> <br> 一只鞋倒扣在鞋撑子上的时候,老窝像看见一个撅着屁股等着挨打的人。<br> <br> 歪了的鞋跟,用锤子敲正。踩偏的鞋底,用胶垫补平。开胶的地方清理干净,抹了胶水。掉了的鞋眼费了老窝老大一会功夫,配了几个,不是颜色不对,就是大小不合适。找了老半天,终于配上了。<br> <br> 擦去鞋上的尘土,打了鞋油,再在鞋里撑上一对鞋楦子,一番搭理出来,一双原本五成新的旧鞋子,又像七八成新了。<br> <br> 老窝把鞋子整齐地摆在摊子最前边,等着主人来取。<br> <br> 老窝最喜欢这样的时刻,老窝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他想象着鞋主人看见自己的鞋子焕然一新,会不会也特别的高兴,会不会还要夸上他几句呢。<br>  <br>  老窝想着,就把自己想得美滋滋的。老窝高兴了,就想找个人说话。老窝想说,他不光是个“锥破鞋的”,他也是个自食其力的,他老窝也还是个手艺人。<br>  <br>  “手艺人”,这个词,让老窝异常兴奋。<br>  <br>  可是,没人听他说。老窝,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人们都匆匆忙忙的,忙着回自己的家,忙着想自己的事。<br>  <br>  老窝就那么坐着,守着他的鞋摊,守着那双修好的旧鞋。望着眼前来来往往的行人。<br>  <br>  其实,老窝的家里也摆着一排一排的鞋,都是顾客丢弃的。老窝把它们都修好了,收拾干净,码整齐。老窝说,那就像辛苦了一辈子的人,咋能说丢就丢呢。<br>  <br>  天黑透了,不会再有顾客来了。老窝推起小车,拐拐达达从街尾走出了春风街。<br>  <br>  晚上,老窝把自己的一双脚在温水里泡了又泡,洗了又洗,擦干,就也放进了棉拖鞋里。老窝觉着,这世上的热闹,也与他有关了。<br>  <br>  老窝的一双脚,很白。<br>  <br><br></h3> <h3>忽如归<br><br><br> 老黄老婆挨打的频率和老黄喝酒的密度直接有关,当然,身上伤的轻重又和老黄喝酒的多少密不可分。<br><br><br> 老黄喝醉了,就看什么都不顺眼。盆不在盆的地方,碗也不在碗的地方。不在地方,就摔。摔盆,摔碗,摔缸子,摔碟子,够得着的,能摔碎的,都让老黄摔了。老黄老婆就拉着、扯着,拽着,拦着,不让摔,老黄老婆说,都是花钱买的。老黄被老婆败了兴致,就恼怒的不行,花钱买的不让摔,就摔你吧。谁让你不是花钱买来的呢——于是,老黄就把老婆摔了——可是,没摔碎——只是摔得眼眶子青了,鼻子破了,额头漏了个大窟窿。<br><br><br> 老黄老婆额头的大窟窿呼啦呼啦地冒着血,老黄却累得没了精神,一倒头,栽在出租屋的破沙发上,睡着了。<br><br><br> 邻居们见了都替老黄老婆鸣不平,说老黄该打,说该把他送进局子里啃几天窝头,可是还没等看热闹的消了气,老黄老婆却用一块白布包了头,瘸着腿,出出进进给老黄熬米粥。老黄老婆说老黄喝酒的时候没吃饭,一会胃准疼。<br><br><br> 一众看热闹的人,呼啦一下,散了个干干净净。<br><br><br> 老黄酒醒了,一定是抱着老婆哭。老黄哭得自己的肠子都悔青了:这么好的老婆哪儿找去?自己居然还动手打了人家。真不该呀,真不该。于是,老黄诅咒发誓,以后再不动老婆一个手指头。<br><br><br> 可是,下次见了酒老黄还会喝,喝完还会醉,醉了还会摔东西,摔完东西还会摔老婆。当然了,酒醒了,还会哭,还会诅咒发誓。像,第一次一样。<br><br><br> 大家都替老黄老婆不值,跟着一个比自己大了二十几岁的老男人,吃苦受罪不说,还要挨打受气,图什么?<br><br><br>  没人知道老黄老婆图了老黄什么。<br><br><br>  出租房里上下三层,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的,谁也不知道谁的根底。开着门见了,兴许打个招呼。关上门,各过各的,谁也不操心谁的日子。赶明儿房租到期,搬东西走人,谁和谁就像从来也没见过。<br><br><br>  人们能见的是老黄蹬着他的破三轮车又去街上等活儿了,老黄老婆青着或紫着脸,瘸着腿或者抱着胳膊,在街边的菜摊上为一毛两毛钱和小贩嚷嚷。老黄老婆说,她要腌小酱萝卜。老黄爱吃。<br><br><br>  对面屋里的房客就咣当一声把门关上了。把老黄和老黄老婆都关在门外。<br><br><br>  老黄吃上了老婆腌的小酱萝卜,老黄说,真不赖。老黄还说,植物园西边的那一片荒地要开发了,说是要建个热电厂。老黄说,到时候咱去承包了这个工程。老黄老婆的眼睛里就放出了光,问老黄:我能去厂里上班不?老黄呸老婆一口:没见过世面的娘们,你都是老板娘了,还上啥班。老黄老婆眼里的光就啪啪的了。老黄说,再给我盛碗粥。老黄老婆就慌不迭的来接碗。慌慌的,竟然把桌子都带歪了。老黄就又呸了一口。<br><br><br>  老黄的“工程”一时半会是谈不下来的,这期间老黄又醉了两次,一次拳头落在老婆眼眶上,老婆就乌眼鸡了半拉月。一次板凳落在老婆后腰上,老婆先是在炕上趴了一个多月,再出来,就只能猫着腰走路了。老黄就叹气,叹的长一声短一声。<br><br><br>  突然有一天老黄蹬着三轮车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老黄是天傍晚走的,说是有个活儿早就约好的,可是去了一夜也不见回来,打电话竟然关机。老黄老婆守在大门口,抻着脖子往远处望,也望不见个人影。天亮了,老黄老婆往老黄常去的几个地方寻了遍也是没找到。老黄老婆就坐在屋门口哭,拍着大腿,嗷嗷地哭。<br><br><br>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一件事,以前不管老黄怎么打老婆,也没见老黄老婆哭过。这一次,是大家第一次见她哭。老黄老婆哭得很伤心,像老黄不在这世上了一样。<br><br><br>  街坊邻居住久了,咋能没点见面之情呢,于是,在家的,不上班的,暂时没事的,都被房东吆喝着,出去找老黄。<br><br><br>  老黄是天擦黑儿才被人从西河沿背回来的,鼻青脸肿的,一看就是让人胖揍了。老黄老婆就泪人似的给老黄擦洗伤口,问:这是咋的了呀?老黄虚得续不上口气,半天才说出句:来碗粥吧。<br><br><br>  喝了粥的老黄,在床上睡了三天。<br><br><br>  老黄睡醒的时候,老婆正弓着腰背对着老黄洗一盆小萝卜。老黄就柔柔地唤:春花。<br><br><br>  老婆没听见,继续洗。老黄就又柔柔地唤:春花。<br><br><br>  老婆仍没答应。<br><br><br>  老黄就大了声,又柔柔地唤:春花。像十几年前的那个夜晚,他隔着窗户,柔柔地唤她。<br><br><br>  那个晚上,他拉着她的手,逃出村子的时候,那个买她的瘸腿男人站在村口把老黄的祖宗十八代都翻了几个遍。老黄没有停下脚步,攥着春花的手,没命地跑。他记得她还说过:我会对你好,好一辈子。那个晚上,老黄的腿,也瘸了。<br><br><br>  老黄又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里,老婆在洗小萝卜。<br><br></h3> <h3>幕后花絮<br>王东梅:风景或者风景<br><br><br><br>  <br>  我常去的那家理发店有一扇落地的大窗子。<br><br><br>  店主应该是个浪漫的人,他在窗前摆了一只小小的茶桌,还有一把藤制的椅子。于是再去的时候,我大多会在藤椅上赖一会。<br><br><br>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窗子应该是房子的眼睛。窗子把墙阻隔断的外面的世界,挖了一个缺口出来。我就趴在这缺口里,向外,望世界。<br><br><br>  一个人走过来,低着头,却步履匆忙。两个人走过去,满当当的购物袋,你碰了我,我撞了你。三个人相跟着,一路追打,面目还没映到窗玻璃上,已经一掠而过。背景,是远处的街上风驰电掣的车辆。这像不像一幅流动的风景画?<br><br><br>  我喜欢这不断变幻着画面。<br><br><br>  忽然有一个路过的人,看到了窗子里的我。也或者是看到了那张小小的桌子,藤椅,还有藤椅上的我。也或者是我手里捧着的茶。他饶有兴趣,像欣赏一幅画,歪着头,向窗子里张望。<br><br><br>  正在理发的小哥说,姐,你看多有意思!你把窗外的人看成风景,窗外的人也把你看成风景。站在我这看,你,和窗外的人,都是风景。<br><br><br>  我于是就想到了卞之琳那首著名的诗:<br><br><br>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br><br><br>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br><br><br>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br><br><br>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br><br><br>  写作,是不是也是这样呢?<br><br><br>  我写那些在我生命里驻足过的人,匆匆而过的人,还没有来到的人,有一天我会不会也会成为别人笔下的人物?或者有一天,我们又都成为另一个人笔下的人物?<br><br><br>  这就是写作的乐趣吧。<br><br><br>  我爱写作。</h3> <h3>窗外(作者王东梅)<br><br>01<br> <br> 课间是我们的八卦时段。<br><br><br>  田光明说:“小张老师一定是和孙老师好上了,上星期我看见他们俩晚饭后一起散步。”张家刚说:“一起散步就是搞对象啊?我还看见小张老师和李老师一起打羽毛球呢。”周东东赶紧附和:“对对对,孙老师有女朋友的。比小张老师高,比小张老师白,比小张老师……”周东东的话被一大波鄙视的眼神噎回去了。场面一时尴尬。<br><br><br>  窗外,一大片阳光,正温暖和煦。<br><br><br>  隔窗望过去,教学楼与老师们的宿舍楼之间,除了三排瓦蓝色的自行车车棚,余下的空地都被碧绿碧绿的叶子填满了。叶子是倭瓜秧的叶子。倭瓜秧是大张老师的倭瓜秧。大张老师住在宿舍楼的一楼。倭瓜秧从大张老师家的窗台下,向着四周围大肆的蔓延。<br><br><br>  “喂,喂,喂。”像是要打破这难耐的尴尬,周东东竟说出了一个爆炸性新闻:大张老师的媳妇,是他的表妹!表姑家的表妹。<br><br><br>  表妹?<br><br><br>  近亲结婚?难怪大张老师的儿子和女儿都不是很精明的样子,一定是近亲结婚的后果!大张老师是师范生呢,娶村里的姑娘结婚,莫非两个人是娃娃亲?<br><br><br>  疑问一个跟着一个,比倭瓜秧的叶子还要稠密。<br><br><br>  叮铃铃铃,叮铃铃铃。好在,上课铃声响了,稠密的叶子只能被关在窗外了。<br><br><br>  走进教室的是教语文的小张老师。小张老师穿一件蓝底白花的罩衣,白色的花朵枝枝蔓蔓地向上爬。我记着去年冬天,小张老师的棉袄外边穿的也是这件花罩衣。罩衣的腰身做得有点紧,即便脱了棉袄,小张老师的腰还是被细细地卡住了,很迷人。<br><br><br>  迷人!我忽然觉得这个词很有诱惑力。我就是被这个词弄得恍惚了,那堂课我走神了,我的眼睛一次又一次飘到窗外。飘过瓦蓝色的车棚,飘过挤挤挨挨的倭瓜秧,飘过那被倭瓜叶子覆盖着的小阳台,飘到大张老师家窗前。<br><br><br>  窗子紧紧地关着。看不见里边的情形。<br><br><br>  可是我的走神被小张老师发现了。她用粉笔头丢我,用她的大眼睛瞪我,用她柔美的像唱歌一样的声音吼我。<br><br><br>  那天,我被小张老师带到了她的办公室罚站。<br><br><br>  上课铃一响,办公室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br><br><br>  那是一间办公室兼宿舍的屋子,阳光从窗口打进来,噗噗啦啦就铺在墙角的那张床上。床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书,我抻长脖子,踮起脚尖看,那是一本叫做《撒哈拉的沙漠》的书,作者三毛。<br>02<br> 教室的窗子最下边的一层被大张老师用白灰水涂成了白色。起起伏伏,像波浪一样的线条,把教室和外面的世界隔断了。<br><br><br> 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片”盲区”。<br><br><br> 这一节是自习课。大张老师坐在窗台下看讲义,可是他的脚却暴露了他的不专心,他的脚尖一点一顿,一挑一扬,像是在附和某个旋律。我就坐在第一桌,他的对面,我伸长耳朵使劲听,终于听到一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下……<br><br><br> 京剧?我忽然想笑了,京剧应该是老头老太太才爱唱的吧?大张老师算老头吗?应该不算。他多大?四十?五十?我猜不出。可我心里觉着大张老师应该还不能算老头。可是,可是他的打扮又分明就是个老头嘛。黑棉裤,黑棉袄,黑棉鞋,连袜子都是黑的。黑色的大张老师艮着脸,坐在窗台下,勾着头,翘着脚,怎么看都像个夏夜里挂在窗台下的黑蝙蝠。嗯,大号黑蝙蝠。<br><br><br> 我一把捂住自己的嘴。唯恐这些胡思乱想一不小心从嘴里冒出来,真要秃噜出一个字,那也是”大逆不道”啊。<br><br><br> 忽然,四下里也有了旋律在渐渐响起。先是在一个角落里,像蚊子一样哼哼唧唧。接着,就一点点地蔓延开来,一小片,比蚊子的声音略大些。再蔓延,就成了一大片,像一群蚊子嗡嗡嘤嘤。直到后来,就发展成像波浪一样,一潮一波地涌来。那蚊子的声调就逐渐清晰成了明确的韵律: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br><br><br> 大张老师的脸绷得更紧了,脚也不动了,嘴里的旋律也停止了,头却依旧埋在讲义里。咳!突然,大张老师大声地咳了一声。教室里的”波涛”,立时遁去了。<br><br>03<br><br> 阳光萎在墙角的时候,我趴在窗台下,用食指飞快地在白色的”波浪”上,捻了一个指肚大小的圆点。圆点化作一只”独眼”,调皮地冲我眨呀眨,我已同样飞快地速度逃离了”事发现场”。<br><br><br> 期中考试的成绩下来了,成绩单就锁在大张老师办公室的抽屉里,抽屉钥匙却被他拉在家里。大张老师命令我去他家取钥匙。<br><br><br> 我是第一次站在那个一楼的楼门前,即将给我开门的会不会就是传说的”表妹”?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br><br><br> 当,当,当。当,当,当。门敲了六下,里边才有了回响。<br><br><br> 意料之中,开门的是个中年的女人。她头发蓬松,病恹恹的,像是刚睡醒的模样。我说我来取钥匙,她就把我带进了主卧的屋子——主卧的窗子紧闭着,向外望去,满眼绿色,一片葳葳蕤蕤的倭瓜秧爬满宿舍楼与教学楼之间的空地。对面的教学楼,有一个教室的窗子白花花的。主卧里很整洁,钥匙就安静地摆在床头柜上。我取了钥匙,和女人道别,我想问一句她是不是师母,可我最后还是没问,我瞥见隔壁的小屋里有一床摊开的紫花被。<br><br><br> “我见过你。”临出门的时候,女人突然对我说。<br><br><br> “你喜欢趴在教室的窗台上,数倭瓜秧的叶子。”<br><br><br> 我的脸,腾地一下红了。<br><br><br> 大张老师老师说,我弄丢了一个指甲刀。我记得清清楚楚,钥匙串是被我攥在手心里的,指甲刀是怎么弄丢的呢?<br><br><br> 大张老师说:“算了,丢了就丢了。”我不高兴了,怎么能说丢了就丢了呢,好像真的是我弄丢了一样。可是我不敢顶嘴,因为大张老师正指着我的成绩单让我看:78分。上学期你还是全班第一,成绩下滑这么快,自己分析分析原因吧。我闭紧嘴巴,不敢搭话。<br><br><br> 周东东写给刘天晴的情书被田光明发现了。田光明说是他值日的时候,捡到的。周东东一拳头打下去,田光明的鼻子就五彩缤纷了。周东东说:“我夹在日记本里的,你怎么能捡到?”田光明就不说话了。<br><br><br><br> 情书最终回到了周东东的手里,可是情书的内容田光明却泄露给了我,还有张家刚。<br><br><br> 张家刚说想不到刘天晴文文静静地也会早恋。刘天晴是我的同桌,我偷眼望过去,刘天晴正在作业本上写曲里拐弯的英语作业。刘天晴的脸红红白白的,我看不出她是害羞了,还是原本就是那个样子。<br><br><br> 我问张家刚,刘天晴看过那封情书吗?张家刚摇头:“周东东说他把情书夹在日记本里的,据我分析,周东东应该还没来得及或是还没想好怎么给刘天晴,所以,刘天晴应该还没有看过情书。”<br><br><br> 我赞同张家刚的“分析”。<br><br><br> 我记得田光明描述过情书里的一句话:你温柔的眼睛,像被露水洗过的星星,清澈,明亮。我想看看刘天晴的眼睛,却恰好她也抬起了头,她眨巴着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我,仿佛在问:你怎么了?我慌忙扭过头。眼睛就看到了窗子上我用食指捻出的圆点。透过圆点望出去,倭瓜秧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开出了几朵黄色的小花。<br>04<br><br> 我第二次走进小张老师的办公室是让她看我写的植物生长日记。小张老师说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搜肠刮肚半个月后,我“发明”了写植物生长日记的办法。种一粒花生豆,从泡水到发芽再到长出叶子,至少一个星期不会发愁没得写。我已经泡过了花生豆,玉米粒,黄豆,绿豆,我现在写的是一棵正在开花的白菜根。我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十字花科的白菜花开出的花是黄色的,比倭瓜花的黄,更浅、更淡、更柔弱,更加惹人心疼。小张老师在这段话的下面用红色的水笔画了漂亮的波浪。<br><br><br> “你可以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小张老师对我说。<br><br><br> “什么是文学作品?”从小到大生长在农村,我的父母加起来的文化不足以读完一本书,所以我接触的最早的与文学有关的书籍就是课本了。<br><br><br> “不是课本!”小张老师解释着。她的眼睛四下踅摸,应该是想找个什么举个例子,那本《撒哈拉沙漠》就是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她的视野。“这个,这个。你来读读。”小张老师说着,那本《撒哈拉沙漠》就递到了我的手里。<br><br><br> 它竟然那么厚,那么大。它比我平时读得课本要大许多,也要厚许多。<br><br><br> 当它在我膝头摊开的时候,我才发现,它在我面前摊开的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那个世界里的文字,是会跳舞的。<br><br><br> 当阳光散落在书页上,我看到了文字们“翩翩的舞蹈”,我急切地想要加入到他们当中去。<br><br><br> 我喜欢这个世界,迷人的世界。<br><br><br> 就是从那天开始,每个中午的午休时间我都会出现在小张老师的宿舍里。我读三毛的《撒哈拉沙漠》,读冰心的《南归》、《小桔灯》。小张老师的宿舍成了一个对我一个人开放的图书馆。<br><br><br> 孙老师说:“你想把她培养成作家吗?”小张老师说:“难得遇到这么爱读书的孩子。”我在小张老师的宿舍里读书的时候,偶尔孙老师也会过来。他们俩趴在办公桌上,头对着头,下围棋。<br>05<br><br> 周东东退学了。<br><br><br> 周东东和田光明原本是坐同桌的,周东东喜欢雕刻,经常拿一块破石头刻啊刻,可就是没见他刻出什么物件,倒是刻出了事。那天的课间操,周东东说他肚子疼,田光明主动请命留下来陪他。那天的教室里,就他们两个人。等到同学们再回到教室的时候,田光明右臂的衣服就被割开了,血像小溪的流水一样,洇红了他的白衬衫。<br><br><br> 从医务室出来,两个人就被叫去了校长室。等到大张老师去领人的时候,却只领回来了田光明。大张老师说,周东东退学了。他想去当兵。<br><br><br> 周东东走了,田光明一下子缄默了。课间的时候也不再见他和谁打打闹闹了,经常是坐在座位上闷闷的,一声也不响。他旁边的位子,一直空着。<br><br><br> 张家刚说,据我分析,还是情书的事。我问:“是周东东记恨在心?”张家刚摇头:“猜不出。”<br><br><br> 我再看刘天晴,她依旧是安安静静的,看书写字。红红白白的小脸上,看不出晴也看不出阴。<br><br><br> 下雨了。我不想回家。<br><br><br> 我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倭瓜秧。听雨点打在倭瓜叶子上噼噼啪啪地响。倭瓜秧上的黄花更多了,摇摇摆摆的,很迷人的样子。<br><br><br> 突然,我发现大张老师家阳台上的窗子打开了,白色的窗帘被风鼓荡着,扭来扭去。我站起身,走出教室。<br><br><br> 给我开门的还是那个中年女人,我说:“师母,我没带雨伞,能和您借一把吗?”女人好像很为难的样子,她说:“家里没有多余的雨伞了。”我的目光越过她的肩膀,向屋里张望。屋子里静悄悄的,好像没有其他人。<br><br><br> 我不甘心,站着不动,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br><br><br> 我的样子让师母很为难,思忖了一下,她回身给我取来一把木柄的雨伞。黄色的木头柄,蓝色的伞面。<br><br><br> 雨点打在伞面上噼噼啪啪地响。<br><br><br> 伞面也已经老旧,有几处折痕已经很深。木头伞柄也是油漆斑驳,露出一块块褐色木头的本色。想来这把伞的岁数应该比我都要大了。<br><br><br> 我在伞下思想着师母的样子,仍旧是病恹恹的,仍旧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br><br><br>  操场东南角的小树林里有人在唱戏。唱得是: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下乱纷纷……<br>06<br>  孙老师教的是地理课。每次上课的时候,孙老师就像一只长腿的大鸵鸟一样,蹭蹭蹭,蹭蹭蹭,几步就能从第一排蹿到最后一排。蹭蹭蹭,蹭蹭蹭,没几步又从教室最后面蹿到第一排。整节课下来,孙老师就像完成了一次个人的”马拉松”。<br><br><br>  ”腿长就是好啊。”小张老师说。<br><br><br>  孙老师就无限感慨了,孙老师说:”你是不知道啊,我上学那会最大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徒步的。”<br><br><br>  小张老师就笑:”必须徒步,要不然白瞎了你这两条大长腿了。”<br><br><br>  孙老师就开始叹气:”要不是上学的时候鬼使神差读了师范,我早就是现代版的徐霞客了。可惜呀,可惜。”<br><br><br>  “你的梦想是什么?”孙老师把棋子一丢,突然转向我。<br><br><br>  “我?”我没有想过这样的话题,一时竟然有点懵。我不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br><br><br>  “现在就想。”孙老师的急脾气上来了。<br></h3> <h3><br> “我就是喜欢小张老师。我要像她一样当老师。语文老师。”<br><br><br> “你这是崇拜,不是梦想。”孙老师说。<br><br><br> 我在写一篇长作文,我数过了,绿色方格的信纸我已经写了22页,我写信给周东东说,我也许能写成一篇小说。周东东回信说,你一定能行。<br><br><br> 现在的周东东已经在陕西的一个部队里当兵了。他说,他和田光明没有打架,是刻刀不小心划到了田光明的胳膊。是他自己不想上学了。周东东没有提到那封情书,却告诉我另外一个秘密,他说,他刻了一个石狮子,狮子就藏在大张老师家阳台外的倭瓜秧底下。<br><br><br><br> 我在猜想,周东东为什么不想上学,是因为刘天晴吗?是因为刘天晴拒绝了他吗?是情书的事让他难堪了?我猜不到答案,即使我手里捧着周东东刻的石狮子,我依然找不到答案。<br><br><br> 我把周东东的石狮子捧回教室,放在能看到倭瓜秧的窗台上。<br><br><br> 每当我写作文写累了,抬起头,我就能看到它。我的长作文,已经写了四十八页了。<br><br><br> 小张老师屋里的最后一本书的最后的一页也被我看完了。<br><br><br> 合上书页,我就看见了搭在椅背上的小张老师的那件蓝底白花的罩衣。白色的花朵枝枝蔓蔓地向上爬。我已经和小张老师一样高了,我在心里想象中,那白色的枝蔓如果是在我的身上……<br><br><br> 镜子里,空荡荡的蓝罩衣下,是一个小小的我。<br><br><br> 我学着小张老师走路的样子,在屋里款款的,走来,走去。路过镜子的时候,我歪着头向着镜子里笑了一下。镜子里的我,眉毛弯弯,嘴角上翘,很像青涩版的小张老师。<br><br><br> 小张老师递给我一张图书馆的借书卡,她说:“如果有天堂,它一定是图书馆的样子。”<br><br><br><br><br>07<br><br><br><br><br><br><br><br> 雨停了好几天了,大张老师家的雨伞我却一直没有还回去。我把雨伞刷干净,放在阳光下晒干,想象它崭新时的模样。<br><br><br>  孙老师要调走了。他的女朋友在外地,他要调过去和女朋友结婚。孙老师的女朋友我们都见了,没有小张老师高,没有小张老师白,没有小张老师……她和小张老师手拉着手,像一对好久不见的好朋友。小张老师送他们到学校的大门口。<br><br><br>  孙老师给我留下了一本书,《撒哈拉沙漠》。孙老师说,你应该记住它。我看到书的扉页上有一个很大的墨点,我记得我当初读过的《撒哈拉沙漠》上也有这样一个墨点。<br><br><br>  图书馆里的书,真多呀。原来每一本书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要读很多的书,我想看到更大的世界。<br><br><br>  我和小张老师说,我的长作文写完了,56页。我问小张老师,我能像三毛一样,写出那么厚的书吗?小张老师搂紧我的肩膀,很肯定地说:能!<br><br><br>  我抱着雨伞,还给师母。师母很意外我把雨伞刷得那么干净,她喃喃自语:“它以前还很新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抱着它,去给表哥送伞。”<br><br><br>  一场大雨让倭瓜秧喝饱了水,叶子蹭蹭地往上长,花朵蹭蹭地往外冒,我趴在地边一朵一朵地数:一朵、两朵、三朵、四朵……<br><br><br>  大张老师站在地边哈哈地笑,他说:”不是每朵花都会结果。也许你数得是一朵谎花。”<br><br><br>  谎花?<br><br><br>  一朵会撒谎的花!<br><br><br>  “对呀!”大张老师撩开一片倭瓜秧的叶子,叶子下面竟然像变魔术一样冒出一个绿色的瓜蛋子。再撩开一片叶子,又是一个碧绿的瓜蛋子。再撩开一片叶子,还有一个瓜蛋子。突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为什么瓜都长在叶子下面,花却开在叶子上面呢?”张老师拉过一朵花,指给我看:”你看。”一朵硕大的倭瓜花,金黄,灿烂,像一张怒放的笑脸。大张老师把花朵翻过来,让我看它的根部,花朵的根部竟然有了一个小小瓜的样子。小小的,像一枚绿色的黄豆。大张老师再翻过一朵花,那朵花的根部却是细细的,瘪瘪的。<br><br><br>  大张老师说:”这就是一朵谎花。”“谎花不结果。”<br><br><br>  我看明白了,结果的花都是弯着腰的,瓜蛋子长大了就没进了叶子里。不结果的黄花,都直着身子,在晚风里摇摇摆摆。<br><br><br>  我发现大张老师今天很慈祥,像我爸爸。还有,他居然也会笑。<br><br><br>  大张老师站在地头轻轻地哼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下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你领兵就往西行。一来是马谡无谋少才能,二来是将帅不和失街亭……<br><br><br>  晚风吹过,倭瓜秧也簌簌地唱起歌。<br><br><br>  突然,有着拍着巴掌给大张老师打拍子。<br><br><br>  循声望去,只见大张老师家的窗子打开了,白色的窗帘像白色的蝴蝶扑啦啦地展开翅膀,在晚风里飞呀飞。师母就站在阳台上。</h3> <h3>六爷<br><br><br>六爷还没到做爷爷的年纪已经被早早地唤做爷了。<br><br><br><br>六爷弟兄六个,他排行老六,和排行老大的大爷之间整整差了十八岁。六爷结婚那天大爷的儿子都会叫爸爸了。若等到六爷的儿子结婚的时候,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的孙子都得排成一长溜儿了。屁股后头有了叫爷爷的,小萝卜长在畦背上——大辈儿,六爷不爷也爷了。<br><br><br><br>被唤做爷的六爷就觉着人前人后自个儿应该拿出点爷的样儿来。<br><br><br><br>怎么拿呢?<br><br><br><br>六爷还没想好。<br><br><br><br>六爷正想着的功夫电话响了,是大爷家的老二。老二说:六叔,快,有架打了。村口。速度。二侄子在电话里的话语剪短、急促,剪短急促的短句子让六爷迅速兴奋起来。要知道,六爷小时候跟行家练过几年“武八抄”,三两个人到不了他跟前。平时除了和几个年龄相近的侄子瞎比划几下,还少有实践的机会。有架打,好啊!<br><br><br><br>六爷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三个小子揍侄子一个,六爷一看就急了,甩胳膊蹬腿,三下五除二,三个小子躺下两对。怎么两对呢?打乱套了,一个没注意连侄子一块儿打了。侄子趴在地上一边哼哼,一边冲六爷伸大拇哥:六叔威武!六爷威武!<br><br><br><br>六爷,美。<br><br><br><br>六爷还没美够呢,大爷一个脖儿拐,把六爷就呼了个趔趄。大爷指着鼻子骂他:小孩子们过家家,你个长辈跟着掺和啥呀?<br><br><br><br>呀,忘了!六爷忘了这个茬了。<br><br><br><br>说起来二侄子比六爷还大了四个月,小时候六爷吃过大嫂的奶,二侄子也吃过奶奶的奶,从小一起长到大,说不清是爷儿俩还是弟兄俩了。<br><br><br><br>六爷拍自己的脑袋,大呼:大哥,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br><br><br><br>六爷连着说了一溜“我错了”,可不就是错了嘛。做长辈的出来,拍唬拍唬大的,吓唬吓唬小的,大事化小了,小事化没了,这才是长辈的模样啊。六爷跑过去,把一群孩子都拉起来,摸摸屁股,揉揉脑袋,问问还疼不,又挨个招呼:走,跟六爷喝羊汤去。管够!一群小生瓜蛋子听说有羊汤喝,拽着六爷的衣裳襟,就不撒手了。<br><br><br><br>六爷破费了老大一锅羊汤。<br><br><br><br>六爷想,这以后啊,一定要拿出点做爷的样儿来。<br><br><br><br>怎么拿呢?六爷没想,六爷睡着了。一个打四个,六爷累了。<br><br><br><br>六爷睡醒的时候天都快黑了,六爷大叫不好,开上三马车,突突突一阵快跑。待赶到菜市场,老婆的眼珠子都瞪成牛铃铛了。六爷不敢说睡晚了,只说娘拉着他说话,说晚了。六爷把老娘搬出来,媳妇只得”嗝”一声,把一肚子气咽回去了。六爷自知理亏,老婆一大早就在市场卖菜,风吹日晒,多辛苦啊。六爷陪着小心把菜筐一个个搬上车,又小心地把老婆也不扶上车,老婆说,走着。六爷说,得令啊。<br><br><br><br>六爷炒了菜,熬了粥,伺候着老婆吃了喝了,看着老婆歪着身子倒在沙发上,六爷凑近了请老婆的示下:看看老娘去中不中。老婆瞟一眼墙上的挂钟,十点都过了。老婆说,晚了吧。娘会不会都躺下了。六爷说,我不进屋,隔着窗户,就望一眼。老婆说,去吧。<br><br><br><br>六爷就一蹦高,蹿出了屋。<br><br><br><br>今儿个老娘住在四爷的院里。四爷的院子在六爷院子后头,中间隔了一片枣树趟子。枣树长得矮,叶子密,一到晚上就黑黢黢的一片。六爷不怕,六爷说,出来个鬼啥的才好呢。六爷正手痒。<br><br><br><br>可惜,没有鬼出来解六爷的手痒。<br><br><br><br>可是,六爷的手真得痒啊,痒得抓心挠肝。六爷就一长身,手把墙头,三窜两蹦,居然就上了四爷家的墙。<br><br><br><br>六爷蹲在墙头上,往娘的屋里望。娘果然都睡了,屋里的灯是黑的。六爷趴在墙头上,侧耳听了一会,娘的屋里没有动静。再往四哥屋里望,屋里灯火通明。恍呼呼还有几张生脸。四爷当了村支书之后,家里进进出出的就常有外村来的人。<br><br><br><br>六爷的淘气就冒出来了,六爷想看看是什么人这么晚了还在四哥屋里。于是,六爷猫悄着顺着墙头就爬上了厢房。趴在厢房屋顶上六爷就看清了生脸的面孔。六爷认得一个,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刘。六爷记着村里拆迁的时候老刘整天往村里跑。<br><br><br><br>老刘和四哥有啥事呢?<br><br><br><br>隔着窗玻璃,六爷听不见他们说话。可是六爷眼尖,六爷就看见了摆在桌子上的两方钞票。六爷还看见,四哥一张黑脸拉得老长。<br><br><br><br>村支书,房地产商,钞票,夜静更深,几个武侠片里的关键词迅速在六爷脑袋里生出一个故事。我滴妈呀!六爷一摸后脑勺,都是汗——俺四哥这是要犯大错误啊。<br><br><br><br>上阵亲兄弟,咱得救四哥呀。<br><br><br><br>六爷一通瞎划拉,就划拉到了烟囱边的半块砖,想都没想,六爷抄起砖头,就向窗玻璃砸去。窗玻璃稀里哗啦的碎裂声里,六爷大喊:拒绝行贿受贿,四哥要做好人。<br><br><br><br>屋里屋外,顿时炸了锅。<br><br><br><br>六爷仍旧站在屋顶大声嚷嚷:四哥要做好人。<br><br><br><br>四哥一个箭步从屋里蹦出来,跳着脚地喊:老六,你想干啥?人家是来送货款的,你别瞎咧咧。<br><br><br><br>啥?<br><br><br><br>原来呀,是老刘介绍朋友购买了四哥厂里的瓷砖,因为运费没商量妥,四爷黑了脸。<br><br><br><br>听明白了原委,六爷的脸就红到了脖梗子,嘟囔着:俺还以为挽救了四哥一回呢。四哥搂他一个脖儿拐:屁。再要抬脚踹,耳边就有了一个颤巍巍的声音:住手。<br><br><br><br>娘来了,六爷的救星就来了。老太太颤颤地说:俺们六子够个大英雄,没那事算是给你敲警钟了。<br><br><br><br>六爷就又美了,娘说了咱是大英雄。大英雄的名字就不能随便叫了。六爷就嘟囔起来:叫爷。叫六爷。 <br><br> <br><br>啪。一个巴掌掴在六爷脸蛋子上。颤巍巍的声音数落着:爷个屁!差点坏了你四哥的名声。六爷赶紧一歪身,扎进娘的怀里,像个撒娇的孩子:“六子。叫六子也行。”<br><br><br></h3> <h3>东梅小说 | 爬瓜(附评论)<br>原创 河北小小说 乌力波,文学梦工场 第160期<br><br>亲情和爱情的蓝色小调<br><br>——评王东梅小小说《爬瓜》<br><br><br><br><br>   文/刘建超<br><br>  <br><br>  可能“亲情和爱情”是最历经不衰的创作主题。在所有的小小说写作中,它们可能也是被描述最多,表达最充分的主题之一。因为它本就是我们生活情感的基础,所以最先被感受到,也更容易被讲述出。但正因为常见,所以反而难写。女作家王东梅则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把亲情和爱情演奏成柔软的蓝色小调,以此来阐释她所理解的关于情感的表达方式。<br><br>  <br><br>  在她的作品《爬瓜》中,血缘之亲退让于养育之恩,这就是极有意义的探索。在情节中,作为后娘的女人一心想要生一个自己的孩子,而男人身边那个已经十岁了的拖油瓶的孩子,则被女人当成一块破抹布,嫌弃在生活的一角。因为十岁的孩子已经懂事了,那会是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br><br>  <br><br>  在作品所设定的那个严重依靠“以子养老”的年代,有这样的想法不足为奇,只是让女人悲痛欲绝的是在连续生了两个闺女后,她那好不容易刚出生一年不到的娃子,竟然就那样夭折了。这个打击不可谓不大,也就是在这时,那个拖油瓶的孩子瓮声瓮气地对自己的爹和后娘说:以后俺养你们!也许是说话的时机不对,遭到了后娘的冷言冷语——但就是这种心迹的表白,可能就是一切改变的开始。毕竟,虽然小孩子的言语幼稚,但却都是真心可鉴,只要不是石头心,都会有所松动。这种情感的表达和交流并不刻意和显露,而是糅合在生活的默默之间。以至于“后娘”这种生疏的称呼,最终变成了“娘”这一声呼唤的亲切。<br><br>  <br><br>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作品还特意从一个别致的视角展开叙述,避开了当事人,以孙子的视角来回忆这上一代人的情感交融。如果在奶奶和父亲之间还存在一个外来者的“后妈”的潜在身份认同的话,那么到了孙子这里,血缘重新合流,已经内外无别。原来的曾经的“后妈”,现在则升级为了有点“老祖宗”意思的“奶奶”。曾经的外来女子,成了这个家族脉络的正式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讲述视角的选取本身,就已经潜在的体现了一种情感的认同与归属。这是很有用心的一个设计。<br><br>  <br><br>  除此之外,从题目开始的情节设计也很巧妙。题目命名为“爬瓜”而不是“偷瓜”,带有了浓烈的地方口语色彩,也引人遐想。而各种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情感也围绕着瓜田展开,既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也让我们窥见了日常生活里的家长里短。这是情感类作品最不容易的地方——不只是写情感,也展现了生活本身。<br><br>  <br><br>  如果说《爬瓜》触及的是一种特殊的母子关系的认同,那么《山坡上有块地》写的则是夫妻之间的纠葛与融合。但却无关于爱情——因为女人是两袋黄豆换来的,这种陋习在当时当地是一种天经地义,何况对女人来讲两袋黄豆那可是全家的命。所以也没有什么太长久的屈辱,即便新婚第二天才看清楚自己所嫁的男人是一个满脸的麻子,也只是多了几句不甘的抱怨。其它的想法,都被女人深深的埋在了心底。<br><br>  <br><br>  这是一对儿被生活撮合起来的人,虽然彼此称呼为夫妻,最开始实质上却是一种买卖关系,所以女人时刻想的就是如何为自己赎身。因此当女人种的黄豆终于收获之际,谈判也就摆到了桌面之上。<br><br> 可能男人真的是傻,所以先前才会自大的以为两袋黄豆就可以换回一颗女人的心。因此对待女人粗里粗糙,想骂就骂,想打就打,就像对待与自己相伴的那头耕牛。所以当女人抬出了两袋黄豆,说是从此两不相干的时候,彻底傻了眼。原本声如洪钟的壮汉,一下子变得吭吭哧哧,抓耳挠腮。<br><br>  <br><br>  故事再往下发展就看人了,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后续展开。显然姑娘很朴实,不是精明的那种。如果是精明的姑娘,也许一开始就瞅机会跑了,而不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种黄豆。汉子也是憨直的汉子,不然不会被女人耍了这么一套明显的花枪,弄出了一个种黄豆赎身的瞠目结舌,毕竟哪有煮熟的鸭子自己长毛再飞了的道理。<br><br>  <br><br>  所以这一切注定两个人只能是一个欢喜冤家。男人用什么样的借口其实都无所谓,女人要的无非是一个男人服软下的身份的重新认定:她不是买来的货物,而是男人正儿八经的媳妇。<br><br>  <br><br>  在那个时代,可能有很多夫妻就是这样开始的,他们跳过了“爱情”这个环节,在生活的促使下直接组成了家庭。这个时候粘合他们的可能是彼此适应后,而产生的淡淡的情感。它可能并不浓烈,但却持久。更通俗的说法可能就是“凑合起来过日子”。毕竟都这样了,甚至孩子都有了,还要闹哪般。这也许是一种宿命感,但同样透露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甚至还有机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补课”曾经错失的恋爱过程。<br><br>  <br><br>  也许世间的情感有很多种,王东梅笔下的亲情和爱情都是最普通最普通的那一类,里面并没有太曲折的故事,也没有过于浓墨重彩的发展,似乎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调,不经意的哼唱在每一个人的唇间,发出的是“生活回馈每一个淳朴的人”这样的赞美。也许这就是王东梅对于情感的理解和阐释。<br><br><br>刘建超<br><br><br><br>  刘建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小说界》《小说林》《作品》《芒种》《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啄木鸟》《金融时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800多篇;出版有小说集《永远的朋友》《遭遇男子汉》《老街汉子》《怀念一只被嘲笑的鸟》《没有年代的故事》《英雄传说》《只要朋友快乐着》11部。获第二届、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第八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等。<br><br></h3> <h3><br> 爬 瓜<br><br><br><br>   文/王东梅<br><br>  <br><br>  往灯影里凑了凑,俺爷接着说:“天刚亮雨就停了,俺觉着不对劲,出了瓜棚往西北角一望,果然,就少了一个瓜。”<br><br>  <br><br>  “爬瓜?”有人问。<br><br>  <br><br>  “俺跑出瓜地,就见河滩奔村里去的大路上有两串被雨水灌满了的脚印。”<br><br>  <br><br>  “人呢?”<br><br>  <br><br>  “没看见。”<br><br>  <br><br>  俺爷沉下头,把烟袋锅在炕帮上敲了又敲。<br><br>  <br><br>  咱这漫河滩上是沙土地,从老辈子就开始种西瓜,种出来的瓜又大又甜,传说早年间是进贡皇家的贡品。到了俺爷这辈上,俺爷就成了这漫河滩上头号的瓜把式。乡亲们都说,俺爷种的西瓜和别人的不是一个味,格外的甜,格外的沙。集市上只要报出俺爷的名号,价钱都能比其他的摊子高出一大截。俺爷给生产队里种西瓜,一种就是多少年,生产队里把俺爷种的西瓜看得比金子还金贵。那年头,能换钱的也没几个物件。<br><br>  <br><br>  “会是谁呢?”问话的急了。俺爷不说话,只把空了的烟袋锅填满,抽一根火柴,就着油灯点着,再按在烟锅上。眼见着一丝灰白的烟,钻进玉石的烟嘴里。<br><br>  <br><br>  啪!头顶的电灯亮了,明晃晃的灯光下,小油灯的亮光顿时萎靡了。人们见也问不出个啥,心下里又惦记着灯下好做的活计,闹哄哄地便四散了。俺爹也要走,却被俺娘的眼神拦住了,俺娘的眼神里分明在问着啥,可俺爹也像俺爷一样,啥也不说,抄起俺,便出了队部的小屋。<br><br>  <br><br>  第二天,俺奶坐在房顶上骂了一天。俺奶骂爬瓜的贼没了良心,骂爬瓜的贼不得好死,骂爬瓜的贼断子绝孙。俺爷蹲在墙角,不吭气,只是一袋接一袋地抽闷烟。<br><br>队里按失职,扣了俺爷三天的工分。<br><br>  <br><br>  后来俺娘说,丢瓜的那天,俺发了一宿的烧。没钱去医院,俺娘就一直抱着俺哭。<br><br>  <br><br>  可是村里的日子才不管你是哭还是笑,仍旧过得像流水一样,转眼,满地的西瓜就都熟了,被装上车,送到了集市上。俺爷拧在一起的眉头也终于可以展开了。可没几天,俺爷的眉头又拧成了疙瘩。俺奶也哭了。哭的,呼天抢地——俺奶最小的孩子,俺小叔,出疹子没出来,没了。<br><br>  <br><br>  俺奶进门的时候,俺爹十岁,人家说,十岁的娃已经养不熟了。在村里,没儿子的女人是被人瞧不起的,俺奶拼了命一样非要生一个自己的娃,可是连着生了两个都是闺女。好不容易第三胎是个儿子,刚满一岁,又没了。<br><br>  <br><br>  俺奶哭啊,哭声刮心拉肺。<br><br>  <br><br>  俺爷没哭。俺爷蹲在炕边,一袋接一袋地抽着烟。<br><br>  <br><br>  俺也想哭,俺觉着小叔像俺弟咧。<br><br>  <br><br>  俺爹也没哭。俺爹站在炕边盯着自己的脚尖,瓮声瓮气的,像是对俺爷又像是对俺奶说:俺养你们。<br><br>  <br><br>  俺爷没抬头,只把一个厚厚的烟圈吐在自己脸上。俺奶却止了哭声,眨巴着已经肿得只剩下一条缝的眼,恨恨地说:“俺可不敢指望你。连爹都敢偷的主,俺信不过!”<br><br>  <br><br>  俺爹一跺脚,就走了。<br><br>  <br><br>  俺娘说俺爹去了瓜地。俺爹把满地的西瓜秧扯得乱七八糟。俺娘还说,那天俺爷追着脚印进了村,脚印在俺家门口,断了。我依稀记得,那天,我一觉醒来的时候,满屋子都是清香的西瓜味。<br><br>  <br><br>  入秋的漫河涨水了。<br><br>  <br><br>  哗啦啦的水声,灌满了整个河滩。地里干活的人说:漫河在生气咧。<br><br>  <br><br>  漫河在生啥气咧?没有人能答得上来了。就像答不出这悠长悠长的漫河水,咋就像日子一样无尽也无休呢。<br><br>  <br><br>  “婶子,昨晚睡落枕了,你给俺揉揉。”话说着,村长娇俏的媳妇便把身子凑到俺奶跟前。俺奶没过意,便在村长媳妇雪白的脖子上揉捏起来。可揉捏了没几下,身后便有了吃吃的笑声。<br><br>  <br><br>  “婶子,要不都说得找你呢。你看,你一上手就好了。”四下里的笑声愈发地响了。<br><br>  <br><br>  突然,一个蒲扇样的大巴掌掴过来,直落在村长媳妇的耳叉子上,村长媳妇被掴得滚在地上:“你妈也是后老婆子,找你妈揉去。”是俺爹在说。<br><br>  <br><br>  村长媳妇,脸白了。<br><br>  <br><br>  俺奶的脸,也白了。<br><br>  <br><br>  常听村里老人们说,后老婆子心狠,手劲大。落枕的,让后老婆一掰,准好。<br><br>  <br><br>  奔腾的漫河水,一下子就没了声息。<br><br>  <br><br>  秋后,粮食刚入囤,俺奶破天荒进了俺家院子。手里是个柳条编的篮子,篮子里是一把青菜。掀去青菜:西瓜!俺喊出了声。<br><br>  <br><br>  俺娘说:那是俺奶偷偷存在窖里,给小叔留的。<br><br>  <br><br>  村里再也没人说俺奶是后老婆子了,人们说,俺奶的儿子,好!<br><br>  </h3> <h3>白马,啊白马<br><br>太爷爷的故事里有一匹白马。神奇的白马。太爷爷说。<br><br>  <br><br>  从哪讲起呢?<br><br>  <br><br>  从小乞丐冻晕在温家的角门口,从温老太爷认定小乞丐是个福将,从小乞丐摇身一变成了温家的上门女婿,从温家小姐的笤帚疙瘩把小乞丐赶下床?从哪开始都是一个漫长的故事。算了,还是从太爷爷去松州城贩粮开始吧。<br><br>  <br><br>  太爷爷没接温家太爷牵来的毛驴,光脚板就上路了。从温家出来,他憋了一肚子气。好在怀里揣着十块银元。一趟粮下来,十块能变成十二或者十三。再贩一次,十二或者十三,就能变成十五。十五变十八,十八变二十……有了本钱,扬眉吐气的日子就不远了。小乞丐不会永远是小乞丐。<br><br>  远远地望着松州城的影儿了,太爷爷的脚步轻得像要飞起来。<br><br>  <br><br>  可是当银元换成了粮食扛在了肩上,刚出松州城,太爷爷的身子又轻了——只因贪了夜路,竟然遇到了土匪。真应了温家小姐的话:乞丐到死都是乞丐命。<br><br>  <br><br>  太爷爷说,他就是在这个时候遇到了白家太爷。白家太爷是松州城里最心善的人。<br><br>  <br><br>  后面的故事,也是太爷爷说的。传奇,又离奇。<br><br>  <br><br>  太爷爷说,白家太爷常派他些跑腿的差事。那年他去城外,路远事杂,不觉天就黑了。<br><br>  <br><br>  有走夜路的心病,脚步就走得乱七八糟。突然,不远处有个白点晃来晃去。起初太爷爷没在意,架不住白点老在眼前晃,就晃得太爷爷动了心。紧赶几步,却见是一匹白马在月色下寻草吃。月光照在白马身上,皮毛便泛出缎子一样的光芒。<br><br>  <br><br>  哪来的马?<br><br>  <br><br>  太爷爷蹲在草窠里悄悄地观望。<br><br>  <br><br>  马在月色下静静地啃着青草。<br><br>  <br><br>  抓住它!<br><br>  <br><br>  是心念惊动了白马吗?一声长嘶,白马竟飞奔而去。<br><br>  <br><br>  追!锦缎一样的光芒召唤着太爷爷。<br><br>  <br><br>  太爷爷跑得快,白马跑得也快。太爷爷脚步慢了,白马的脚步也慢下来。月光下,一匹马,一个人,跑跑停停,停停跑跑,不远也不近。<br><br>  <br><br>  突然,脚下一绊,一个“狗吃屎”——太爷爷摔在地上。抬头再找,白马不见了。像它突然出现一样,不见了。<br><br>  <br><br>  太爷爷懊恼至极,认定,一辈子的命数是写定的。<br><br>  <br><br>  如果不是肚子硌得实在难受,太爷爷兴许能在地上趴一辈子。伸手,就摸着个布包,打开,布包里竟包着五光十色的金银首饰和白花花的一堆银元。<br><br>  <br><br>  太爷爷说月光下他抽了自己十几个嘴巴子,才相信这不是梦。太爷爷说,他对着那晚的月亮拜了又拜。然后,又对着白马远去的方向,重重地拜了一拜。<br><br>  <br><br>  太爷爷的故事惊呆了温家的每一个人,温家人相信太爷爷果然是有神佑的人。温家小姐也化成了太爷爷怀里一汪清亮亮的水。<br><br>  <br><br>  温家的马厩里从此养满了白色的马。<br><br>  <br><br>  每年,温家的白马都要奔向松州城。太爷爷说,松州城里有白老太爷的救命之恩,松州城外有那一轮月光。<br><br>  <br><br>  太爷爷的故事,在家族内部流传了近百年。<br><br>  <br><br>  作为太爷爷唯一的孙子,作为一个作家,我有责任记录下太爷爷的故事。于是,逆着时光的河流我回到了百年前的松州城,希望能迎面遇上光脚板的太爷爷。<br><br>  <br><br>  可是,我找遍了整座城也没有找到白家太爷的家。寻找太爷爷的第一条线索竟然就断了。<br><br>  <br><br>  好在,我是一个作家,没有什么能难得住我,我开始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寻找。终于,在一本叫做《松州旧事》的书里我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城东一户黑姓人家夜半遭劫,劫匪蒙面闯入密室,掳走了所有金银细软后,在门板上画了一匹绝尘而去的白马。有传,黑姓人家是城外西山土匪的内应。<br><br>  <br><br>  太爷爷以后的故事,讲故事的人变成了温家的人。温家人嘴里的太爷爷,是个怪人——当温家小姐生下最后一个儿子,太爷爷散尽家资,从角门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br><br>  <br><br>  关于太爷爷的最后一个故事来自一个传说,传说有人在松州城见过一个乞丐,很像太爷爷的样子。<br><br>  <br><br>  到底,哪一个故事更接近于真实呢?我以一个作家的目光审慎地解读每一个故事。<br><br>  <br><br>  太爷爷的故事还在继续。合上书页,踏着月色,我走上了松州城外的小路。突然,一声长嘶。月光下,远远的,一匹白马,飞奔而来。<br><br></h3> <h3>作者后记:<br><br>一匹马的故事,<br><br>经由无数个人讲出,<br><br>就会有无数个故事。<br><br>一个人的故事,<br><br>经过无数次演绎,<br><br>也可以有无数个版本。<br><br>亦真亦幻。<br><br>哪一个更接近于真实 ?<br><br>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br><br>说不是也不是,<br><br>是也不是。<br><br>重要的不是故事讲了什么,<br><br>而是听者感悟到了什么。<br><br></h3> <h3>【指山道水】多重叙事和诗意表达——《白马,啊白马》赏析<br>原创 河北小小说 乌力波 2022-04-13 08:08<br><br>  这是一篇关于寻找和记忆的小说,也是一篇关于命运和可能性的小说,这是小说的主题所指,又蕴含了一些让人深思的微妙的内容。也因为如此,这篇小小说作品能够以有限的篇幅提供了巨大的容量,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br><br><br><br>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有明显的民间传奇的特点,比如夸张离奇的情节,想象力丰富,故事的推动和发展是由情绪为导向而非逻辑为导向,反转的喜剧般的结局……值得注意的是太爷爷的传奇经历构成的故事是这篇小说的主体,但这个故事却是由不同的人来讲述的。也就是说不同的讲述者的讲述既让故事的情节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又让某些情节相互冲突和悖离,这就让整个故事有了一种不确定性和耐人寻味的特征,那么这样的一个故事究竟要传达怎样的信息呢?<br><br><br><br>  先来简述一下作品的主要的故事情节,先说第一部分。<br><br><br><br>  一个小乞丐冻晕在大户人家温家的角门口,却被温老太爷认定是一个将来注定富贵的人,从而被招赘成了温家的上门女婿,小乞丐也就成了太爷爷。虽然转换了身份,但没有实力缺乏背景的亲事显然并不被温家小姐认可。而太爷爷显然又是一个受不得委屈又有些好强的人,为了证明自己,让自己能够在温家扬眉吐气,他憋着一口气只身来到松州城去贩粮,却因为赶路心切遭遇土匪打劫……巧的是困境中的太爷爷被松州城的大善人白老太爷收留,给白老爷跑腿办事。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又是走夜路,太爷爷路上遇到了一匹神奇的白马,在追逐白马的途中意外获得一包金银细软,有了这笔意外之财回到家乡的太爷爷振兴家业,也赢得小姐青睐。但奇怪的是,后来太爷爷又散尽家资,离家出走。<br><br><br><br>  这是小说故事的第一部分,也是故事的核心和主体。讲的是太爷爷从入赘温家到松州城的传奇经历,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的太爷爷的孙子,也可以理解为“我”,但这个“我”实际上却没有直接出场,叙述者也没有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状态,反而采用了一种相对情感上比较冷静和中立的客观叙述,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叙述更接近于受限制的第三人称叙述。<br><br><br><br>  故事的第二部分篇幅较少但信息量却很大,我们来看――<br><br><br><br>  为了完整地记录太爷爷的故事,“我”来到松州城,可是意外的是,给太爷爷命运带来转折的松州城白家太爷根本就不存在。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倒是发现一件旧闻,松州城一个据说是土匪内应的黑姓人家遭劫,丢失了丢失了金银细软,而蒙面劫匪离开时在黑家“门板上画了一匹绝尘而去的白马”。故事在这里暗示了一种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太爷爷很可能虚构和篡改了自己的部分经历。他并没有遇到贵人白老太爷,也并没有在月夜遇见神奇的白马并且得到意外之财,而是做了一次打家劫舍的蒙面大盗,打劫了可能来路不正的黑姓人家的不义之财。<br><br><br><br>  小说的最后部分是由温家人讲述的太爷爷的结局——当“最后一个儿子”出生后,太爷爷散尽家资离家而不知所终,以及另一个不能确定的“传说”,松州城出现了一个长得很像太爷爷的乞丐。<br><br><br><br>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作品,一般来说都要有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的讲述者。这篇小说总体上是由故事主人公太爷爷的孙子作为讲述者,似乎是第一人称叙事。但仔细阅读后又发现事实并不如此。<br><br><br><br>  就小说的叙事结构看,作品的叙事有一种微妙的处理方式,前半部分是采用了受限制的名义上的第一人称,实际上的第三人称叙述,后半部分又采用了受限制的第一人称叙事。叙事角度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br><br><br><br>  故事的第二部分是对太爷爷往事的追述和补充。从这里开始到作品结束,讲述者终于以“我”的身份出场了,虽然叙述者“我”的心理和感情状态依然并不分明,但叙事口吻和叙事角度悄然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这种叙述又接近于受限制的第一人称叙述。结构上两种不同的叙述总体上虽然都是由太爷爷的孙子“我”作为总的叙述者,但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转述太爷爷、温家人、书籍里和传说中的“有人”。不同的叙述在作品中相互穿插,所以作品实际上是采用了多重叙事的结构方式。<br><br><br><br>  从叙述的情感状态看,叙述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感情色彩和心理变化,有些接近于零度写作的方式。作者有意识地采用这样的方式,应该是和作品的主题和叙事特点相适应的,是对传统叙事中的“客观”和“真实”的一种质疑。零度写作并不是没有感情,而是试图将感情尽量降低,尽量以一种冷眼旁观的方式去审视和重新解读我们自以为熟悉和司空见惯的事物。而这篇小说对故事的解读别有意味,就是对一些基本素材的不断解构和重组。而记忆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由无数的真实与虚构出的细节的融合。<br><br><br><br>  值得玩味的是,太爷爷的故事一直处于并不完全确定的一种状态。从一开始通过叙述者转述的太爷爷自己讲的故事,到后来“我”去现场的查无实据和书籍资料里的另一个版本的记载,到后来温家人自己的说法,再到“传说有人”的“见过”,这种不确定性和时间的侵蚀和磨损有关,也和当事人因为某些原因有意无意的遮蔽和篡改有关。假如第一部分是对故事的建构,那么第二部分某种程度上却是对故事的解构,而这个解构的动机却是由于叙述者也就是太爷爷孙子本人因为对太爷爷传奇经历的意犹未尽,被责任心驱使去到实地考察要做更多的补充,吊诡的是原本要进一步建构却变成了解构,又因此衍生出一个关于记忆和真实性的问题。不同叙述主体的真实性,不同记忆时刻的真实性,文本资料里冷冰冰的真实性,“传说有人”令人生疑的真实性……<br><br><br><br><br><br><br><br>  作品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也让作品体现出一种对文体的探索。<br><br><br><br>  太爷爷的故事有一个明显的闭环结构,太爷爷是以乞丐始,与温家结缘是在角门。又从角门出而与温家绝缘,又以乞丐终。这种对故事情节做循环闭合的处理很有象征意义,仿佛预示着人生的轮回往返,有一种带着莫名哀伤的宿命感。作品也充满了隐喻,白家老太爷和黑姓人的对应关系也许不仅仅代表了善恶,而白马的意象也不仅仅是预示着对于跨越的期待和等待实现的美好的理想。<br><br><br><br>  包括作品的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看看――“合上书页,踏着月色,我走上了松州城外的小路。突然,一声长嘶。月光下,远远的,一匹白马,飞奔而来。”<br><br><br><br>  白马本来是一个不能被确定的虚幻的记忆中的真实,但在特定的时刻,它会以某种方式出现,进入到真实的现实中。它不仅仅和小说人物的命运相关,也终于和小说作品的讲述者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记忆中的真实嵌入到了客观的现实中,并且似乎是要改变人物客观的现实命运了……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里的一个场景:最深层的梦境中的情节竟然会改变外层梦境最终改变了真实的现实一样。真实和虚构不仅仅是小说的一个主题,其实何尝不是现实的写照……<br><br><br><br>  这是一篇篇幅虽小但容量很大的探索性小说作品,它的探索性不仅仅体现在写作手法,更体现在了理念上的大胆突破,在于对主题和故事重新定义。尤为难得的是,深刻的主题作品以传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春风化雨般融入到作品中,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而自然推动和呈现出诗意的表达。<br><br><br><br>  作品的内涵容量很大,其实完全可以作为中短篇小说的素材和内容。另外,也许在视角转换和穿插方式上似乎有些拘谨,叙事部分的某些内容的比重似乎不够均衡。但瑕不掩瑜,不得不说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值得反复品位的有探索精神的小小说佳作。<br><br>  文/野渡(乌力波网刊专职评论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