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六省一市第二十一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b></h3> <h3> 脱过几层皮的我知道,能够走上华东六省一市讲台的每一个人,背后要被磨掉多少层皮。每一节课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个人,而他(她)的每一个设计、每一句话,乃至一举手一投足,都凝聚着一个市乃至一个省的教研智慧。所以,看到现代与经典的戴老师发出的报名信息时,我本能地心动了。</h3><h3> 得知俞正强老师会和现场的教师同课异构,更觉惊喜。因为美丽智慧的滕主任曾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感慨过俞老师往届与青年教师同课异构的精彩,那赞叹声至今不绝于耳,这次终于能有机会得偿所愿。</h3><h3> 而且,我知道,按照惯例,有俞老师在的地方,斯苗儿老师就会在,斯老师挤兑俞老师的画面也是很有看头的一出好戏。</h3><h3> 可是,教研课、运动会、期末考、课题验收、自己的班级教学……每天高速旋转的小陀螺曾因为眼前的苟且,一度放弃了诗和远方。</h3><h3> 直到收到一条罗帅的信息“会来吗?”偶像的号召力确实是很大的,暑假里的暖心相见让小粉丝瞬间有了重逢的冲动,当即表态会来。</h3><h3> 其实,在冲动后的那些依然匆匆的日子里,我是有过犹豫的,想要打退堂鼓,直到一位领导说:“有什么放不下的?”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每天沉溺于忙碌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小确幸里,忘了抽离也是一种必须。领导的意思其实不仅是提点要坚持学习,还有一句潜台词是“地球离了谁都转,你其实没那么不可或缺,不信你试试。”</h3><h3> 于是,跟我亲爱的茹主任一起愉快地出发,当人轻快起来,时间仿佛也轻快了起来,6个半小时的高铁一晃而过。</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来了之后</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罗帅,又暖又帅</b></h3><h3> 来之前,罗帅发信息说哪个晚上一起吃饭,这是第二次收到偶像吃饭的邀约,小粉丝我着实嘚瑟了一下。</h3><h3> 抵达的当晚十点多,已经洗漱完毕准备入睡的我,接到了罗帅的电话,然后,看见十几个来自各地的小伙伴在深夜十点多还一脸兴奋的模样,他们其实刚刚一起忙完,本该十分疲惫,可是依然那么热情和周到。</h3><h3> 12日一大早,他们又穿着明亮的志愿者小马甲穿梭在了会场的各处。听课中间,不时看见罗帅在会场匆匆来回,还时常拿起对讲机遥控指挥,我知道,这就是东道主的不易。</h3><h3> 12日中午,去食堂吃饭的途中,看见罗帅挂着个牌子在劝导教师稍后进入食堂,因为要错开大学生们就餐的高峰期。看着他一遍又一遍的劝导,我抓拍了两张照片发给他,留言:路障罗帅。真是管得了会场,上得了课堂,下得了食堂哈。也许这句更贴切: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h3><h3> 12日晚上,是他们明师之道两周年的晚会,他又开心(操劳)到很晚。这并不妨碍,13日早晨,他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会场。上午原定是他点评,可是却换成了福建的另外一位名师。我发信息问他:想听您点评的,为啥换人了?他回复:他的水平高啊。</h3><h3> 其实,他今天穿得很帅,而且全程坐在台下专心听课,应该是做好了上台发言的准备,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昨天俞老师被邀请上台发言了吗,所以体贴地想到同样同课异构的易老师也应该出场一次?</h3><h3> 这只是我的猜测,真实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是,我的猜测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罗老师的观察和了解,就像他在课堂上把话筒和时间都交给孩子们一样,他愿意成全身边的人,不论是孩子、青年还是伙伴。</h3><h3> 明明已经十分疲惫,却要静静微笑和陪伴,就是为了给大家信心和鼓舞。这样的罗帅,是不是又暖又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精彩课堂</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效的情境</b></h3><h3> 案例一:江苏苏州仲秋月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h3><h3> 由2019年度热词“垃圾分类”引入,小视频介绍垃圾分类,继而推出苏州学生的“绿色助学行动”,这一情境的设置就像作文选材一样,立意高。</h3><h3> 课前,仲老师已经布置宁德的孩子收集家里的垃圾,并将垃圾分类称重,用整数记录质量。课中让孩子们经历小组数据汇总、全班数据汇总的数据整理过程,从而发现全班可以达成绿色助学行动的某项目标,获得成就感。最后,引领学生关注有害垃圾。</h3><h3> 整个教学设计的情境完整,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承担作为公民的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h3><h3> 有一个吹毛求疵的建议是,教师布置孩子们对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称重的时候,可以拍图,督促孩子真的把有意义的事落到实处,避免孩子为了配合老师的需求造出虚假数据。</h3> <h3> 案例二:江苏海安刘海玲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h3><h3> 刘老师创设了海军战舰演习的情境,提问:在军事演习中,要准确击中目标需要知道什么?</h3><h3> 然后引入模拟演练游戏:一人为操作手,背对屏幕站立,其余人为指挥员。指挥员:以红方战舰为观测点,描述蓝方战舰所在位置。操作手:根据描述实施打击。每轮只有3次机会。</h3><h3> 刘老师精彩的课件用图像和声音营造出了真实的演习情境,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也让听课教师赞叹不已。从第一次的只有个别学生敢当操作手,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操作手,情境的魅力可见一斑。</h3><h3> 也是唯一一个,一下课我就急吼吼地跑去找戴老师要课件的。希望让我六年级的孩子们也能体验一下这样的课件,也希望解码一下这样优质的课件是怎么制作的。</h3><h3> 就像曹培英老师最后总结时说到的:“数学文化是可以启迪思维的。”好的情境,不仅仅是因为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更在于能够激发解决问题的需求。</h3><h3> 第一节课,教师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从比较一个人收集的不同垃圾的数据,到比较不同人收集的同一种垃圾的数据,到汇总所有人收集的同一种垃圾的数据,教师一句“同学们的回答越来越慢了”,学生脱口而出“合起来”,复式统计表就这样在孩子们基于统计数据时的实在需要浮出水面。</h3><h3> 第二节课,模拟演练游戏中,前两轮“蓝方战舰在红方战舰正北方向10千米处、蓝方战舰在红方战舰正东方向20千米处”的简单指令,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跃跃欲试,这时第三轮指令来了,“蓝方战舰在红方战舰的北偏东30度方向30千米处”,因为图上没有给出角度,所以两名指挥员给出的指令,操作员都没有成功命中目标。教师采访操作员,操作员表示“东北方向30千米处,整个这条弧线上都是的,无法确定是哪个点。”是啊,只有方向没有角度是无法确定具体位置的,说清角度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必须。于是研究角度如何确认和表达,就成了接下来孩子们自觉主动的行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孩子的课堂</b></h3><h3> 案例一:上海闸北陈力辰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垂线》。</h3><h3> 就像孩子们上课会开小差一样,听课老师我也不例外。12日下午,因为前一晚睡得晚,所以困意袭来,着实影响了听课状态。</h3><h3> 第三节课,却生生地被学生稚嫩的童声唤醒,这是来自上海的陈力辰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垂线》。陈老师在自我介绍里提到引导学生在质疑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他做的跟说的一样好。</h3><h3> 从“我们互相认识”的聊天开场,既构建了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又铺垫了本节课中最重要的“互相”关系。整节课,让学生自由、尽情地表达。那个下午,学生的声音是我认为课堂上最美的声音。</h3><h3> 沉浸在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里,我没有及时记录下那些具体的语言,只记得在听课结束后,写下了一句:信任学生,就相当于预约精彩。</h3> <h3> 案例二:福建漳州邹瑞荣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h3><h3> 邹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写下了教学过程中思考的主要问题:</h3><h3> 如何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h3><h3> 如何在学生探究、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h3><h3> 邹老师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整节课,就解决一个问题:你能试着想办法解决这个梯形的面积吗?</h3><h3> 然后,就是孩子们静静地探索,动手转化,展示做法,介绍思路,写出算法,整个课堂妥妥地交给了孩子们。</h3><h3> 尽管后来在图形转化前后的对应关系上,算法整合上,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未做点拨,但是瑕不掩瑜。一个完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孩子们的老师是必须被称赞的,而且是应当得到敬意的。</h3><h3> 试想,这样的课堂里成长出来的孩子,再遇到新的问题或者困难的问题,会等着老师来教吗?他们会有信心自己动手解决的。</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常的课堂</b></h3><h3> 承担本次观摩研讨活动的学校是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而孩子们的表现也是本次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h3><h3> 首先,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是课前准备时的诵读经典,由一名孩子领诵或者主持,中年级全班齐诵,高年级的古诗词飞花令,既吟诵经典,又静气凝神,做好上课准备,可谓一举两得。孩子们沉着、高亢的诵读告诉我们,这绝非一时作秀。</h3><h3> 课堂上,孩子们表达交流时的“话术”,更让我们惊艳,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h3><h3>“请大家看过来。”</h3><h3>“你们还有问题吗?”</h3><h3>“我想补充。”</h3><h3>“我反驳他的说法。”</h3><h3>“我是这样猜想的。”</h3><h3> 无论同意、补充还是反驳,不带任何迎合或者偏见等个人情绪,孩子们就是这样坦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表达,当然收获了同样真诚的倾听。</h3><h3> 这让我想起两句话,一句是:“别人的观点不一定是错的。”另一句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h3><h3> 这些小小的孩子们,让我们看见了真正的交流是什么样。</h3><h3> 这样的交流在俞老师和易老师的课堂上表现得更明显。</h3><h3> 俞老师上的是《确定位置》,上课伊始,俞老师就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如何确定位置,俞老师就把孩子们的最真实的表达如实记录在了黑板上。可能恰恰发现俞老师一直都在尊重、倾听、记录她们的想法,她们觉得格外安全,在后来统一说法时,仍然有孩子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觉得一定要把数的方向加上。</h3><h3> 我一边为俞老师遇到这样“固执”的孩子捏一把汗,一边也在感慨,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孩子一定有着非常好的课堂生态,让孩子不用去察言观色、揣摩老师,而是只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想法。</h3><h3> 易老师在教学中组织持不同观点的孩子们现场辩论,结果孩子们辩论时还知道引用成语增加气势,这显然不是第一次辩论。更精彩的地方在于,随着相关数据的补充介绍,一方的孩子承认自己辩论失败,但是毫不气馁,坦然地说:“现在我确实无话可说了。”</h3> <h3> 孩子们的这些从容又精彩的表现,跟执教教师的引领有关,但是更多的跟日常的课堂有关,不,简直可以说日常的课堂功不可没。</h3><h3> 这让我对宁德师范附属小学有了很大的好感,他们用每一天的努力营造出了这么好的日常课堂的生态,好的生态才能涵养出这么落落大方、有礼有节、敢想敢说的好孩子们。</h3><h3> 反观自己,我自愧不如,我清楚的知道,我的学校的课堂生态还差得很远。</h3><h3> 我们的孩子能不能走进这样的会场,能不能让大师上课,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借班上课,是对学生的检验,更是对日常课堂生态的检验,即是对执教教师的检验。执教教师引领了怎样的对话格局、怎样的课堂生态、怎样的班级文化,一节课即可窥见一斑。</h3><h3> 知道这些,还敢不敢把自己的班级交给别人上课,让别人由学生窥见自己。也让学生感受别的老师,会不会一节课,就被别人圈粉无数?</h3><h3> 会因为害怕而封闭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吗?</h3><h3> 历史告诉我们,封闭没有出路,唯有开放的心态,努力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敞开大门,才能让阳光照进来,让教室明亮、温暖起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神在思考</b></h3><h3> 第一场的专家点评就是斯苗儿老师,必须隆重介绍一下,关于斯女神,江湖人称“任尔虐我千万遍,我仍待你如初恋”。据说被斯老师点评,犹如排队打针。我觉得,斯老师就是传说中的妥妥的麻辣女神。</h3><h3> 果然,斯老师一上来,就开始打针了,问教师们,听说她点评是不是昨晚没睡好觉,一个男老师尴尬地笑了笑,说自打看到日程安排是斯老师点评,就一直没睡好过了。哈哈,实诚得可爱啊。</h3><h3> 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斯老师挤兑俞老师的名场面,分享其中一句哈:“我只是意思意思一下,没想到你还真上来了。”此时只见俞老师尴尬得又往旁边挪了挪,一个老实人的形象一览无余。</h3><h3> 请原谅我当时不厚道地大声地欢乐地笑了,跟我一样不厚道的还有会场的其他一千多人。</h3><h3> 我实在太喜欢这组CP,迅速在会议记录上写下了几个词:俞老师:慢慢悠悠、温柔敦厚、松弛、无敌。斯老师:快人快语、锋芒毕露、机敏、无畏。</h3><h3> 课后,在戴老师抓拍的俞老师上课的照片里,我忽然看见了一张斯老师凝视台上俞老师的照片,眼神里充满了关切。我的心一下子被轻轻地触碰了一下,拥有这样相爱相杀的伙伴,真好!</h3><h3> 最后,必须要说一下,从斯老师的点评里学习到的,斯老师关注了每位教师写在教学设计里的“教学设计中思考的主要问题”,然后请每位老师回答,自己认为自己的课堂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没有?还有没有什么问题?</h3><h3> 斯老师看似犀利的提问,却让我真切地思考,要对自己写的每句话负责,要提真问题,要真研究、真解决,而不是走过场。如果不能解决,那么就要踏实请教,努力解决。</h3><h3> 斯老师不仅善于提问,也善于回答,就具体的环节设计,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回答。斯老师的点评过程无声地传达出:“我敢问你们,是因为我真的在思考。”</h3><h3> 对斯老师的喜爱和佩服,实实在在地又多了一分!</h3> <h3> 再来说说第二位印象深刻的大神——曹培英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有的就是震撼。曹老师展示了冰山沉浸在海面以下的深厚和广阔。而一对比,我发现自己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上可能连快浮冰都算不上。这就是被大神碾压的悲催感受。于是,当下生出一个想法,赶紧买大神的书来看吧,看看能不能在大神下一次点评的时候,听懂的多一些。(此处适合配图微信笑哭表情。)</h3> <h3> 此刻,翻阅自己的会议记录,从那些潦草、凌乱的只言片语里,还能回味出当时的心情,甚至是温度。</h3><h3> 此行得偿所愿,此行有新的收获,此行,让我看见别人的努力,得知自己的渺小。</h3><h3> 再努力些吧,再谦逊些吧,一块浮冰也想向冰山靠拢,一株小草也在冬季里守着春的希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