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说话45:中元放灯——流淌在河中的思念与祝福

王军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波明焰暖晚风闲,</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泡影飞来镜里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点芙蓉开碧沼,</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天星斗落冰盘。</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珠浮赤水光犹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火浴丹池夜未干。</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照破鱼龙波底梦,</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幽宫不怕五更寒。</b></h3><h3><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元朝诗人谢宗可笔下所描摹的放水灯的情形,流光溢彩,暖映冰河,灯水一色,其情其景,可见一斑!</b></h3><h3></h3><h3></h3> <h3>放河灯(网络图片)</h3> <h3><b>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放水灯,俗称“放河灯(放荷灯)”,是我国乃至东南亚等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我们的先人认为,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节由上元而来,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按照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说: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在人们的想象中,水下一定是个幽冥神秘的世界,混沌晦暗,人的魂魄就在那里游荡逡巡。所以,上元的灯节在街市,中元放灯在河里。</b></h3> <h3>清代青花油灯与“取灯盒”</h3> <h3><b>  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 ,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敬祖思亲,一河幽冥流深情!这就是中元放灯的念想。</b></h3> <h3>放河灯(网络图片)</h3> <h3><b>  细究放河灯的缘起,一是民间习俗,源远流长;二是宗教的仪式,伴佛教兴。</b></h3><h3><b> 在民间,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把火作为吉祥温暖的图腾崇拜,也把它作为驱妖辟邪的神物。在从事渔猎活动时,为避免风凶浪险或水怪作祟,先民们会把祭品和灯火放在木排上放入江河湖海中,以祀平安。这是放河灯的发韧。千百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下来,至今仍在东南沿海的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b></h3> <h3>清代酱釉油灯</h3> <h3><b>  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河中放灯的习俗要比元宵灯会早很多,而且,与上元节不同的是,放水灯并不仅仅局限于七月十五,人们在三月三歌节、锅庄节、上巳节、七夕节、八月十五、清明节、逝者忌日等等都可以放河灯,而且所侧重的寓意也各有不同。比如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日子,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姑娘少女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节日夜,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毛泽东《七律•送瘟神》里一句“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快意表达。</b></h3> <h3>清代酱黄釉油灯</h3> <h3><b>  “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古往今来,各族各地的先人们,因了各种的缘由愿景,为了寄托或喜或悲的情感,祈求或阴或阳的夙愿,把一盏盏各式各样的河灯,放于江河湖海,也放入历史的长河,让绵延的情思,一路飘渺,从远古到而今,积淀成浓浓的情怀,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化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b></h3> <h3>放河灯(网络图片)</h3> <h3><b>  佛家的放河灯,缘起于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佛弟子目连知道其母在地狱坠入饿鬼道备受倒悬之苦,于是就向佛祖请教如何能解救自己母亲的苦难。佛祖告诉他:每年七月十五日中元那天,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母难可解。为了救母,目连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如约而行。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目连救母”传说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南北朝时,笃信佛教的梁武帝为了纪念目连救母的感人事迹,特别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会,并且把盂兰盆会的活动与放水灯的习俗结合起来,举行规模巨大的水陆法会。</b></h3> <h3>民国铜蜡台</h3> <h3><b>  佛家水陆法会放河灯的活动由于得到官方的直接推动,规模、影响也越来越大。到唐代,唐肃宗于759年诏告天下设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大宋一朝,由于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由此,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也正是由于佛道缘起,官家推动,不明就里的人们以为上元放灯是一项专门的宗教活动。其实不然,它只是华夏各族人民中元放灯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b></h3> <h3>清代酱釉油灯</h3> <h3><b>  “喜看稚子放河灯,狮石围栏士女凭。”(明•王向春《元宵》)小小的河灯,漂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满载的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殷殷情怀,它们没于烟淼,化为情思,藏灯人只能深情凝望,默默献上虔诚的祈祷,断是无法收藏那河灯的,因为,它只属于先人与企盼!</b></h3> <h3>传灯</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 欢迎转发 谢谢点赞 ●</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微信号:wjy656591</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王军云,牧斋主人。1965年生,河北文安洼人。本行教育职员,处级职务、正高职称、硕士导师。工余崇古尚艺,喜文乐画好收藏,常于暇时码字涂画品古玩,牧山牧水牧身心。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理事、保定市美术家协会原副秘书长、保定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古灯具委员会主任。</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