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童年的足迹

月色

<p class="ql-block">  二O一九年十二月八日,我的家乡吴城镇被中国野生物保护协会授于江西省首个“侯鸟小镇”称号,也是中国首个“侯鸟小镇”。作为在那土生土长的我,异常兴奋。遂生回乡观光之愿,并得到家人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抓把细碎的时光,将它轻轻地捧在自己的胸膛,点点思念呼应着心跳,一声叹息太重大长……周末,我和丈夫一起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乡的路,去那寻找童年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坐车行走在最美水上公路,放眼望去,草洲两边风荡苇花絮飞扬,烟霞碧湖池。白鹤们韵姿雅,魅姿靓,抖擞翅膀迎朝阳,引颈唳,鸣声脆,轻舞飞扬云中翔。正前方便是丁家山头了,那里山峦重叠,香樟绽翠,旖旎的风光中“世界湿地,侯鸟王国”八个大字特别醒目。</p><p class="ql-block">  爬上山坡往前走大概一公里左右就到了丁山吴家村。原来的吴家只有东边一条路,自从鸟儿来到吴城安家落户后,西边开辟了一条大马路了,成了通往吴城镇和县里的主干道,沉寂的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丁山吴家村,六八年我随爸妈下放在那时有二十多户人家,当时的场景已植根于我生命的心底,永远也抹不掉。我从东至西数下——东边前一排:吴老师家、冬瓜家、黎师傅家、我家、我婆婆家、小毛家、传煌家、草草阿婆家。第二排:老张家、有智家、长庚哩家、宝英子家。第三排:木根哩家、火德家、远大子家、罗卜头家。东边最后面是花郎子家。西边第一排:楚庭家、传谱子家、薯粉哩家、老许家、徐医生家。第二排:占本生家、传祥家、菊子家。另外还有几个下放知青也在村里租住过,我只记得有位叫邓香子的姐姐,其他男生我就不记得名字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同学甘风云的父母也曾下放在吴家村,但他们家没搬村里来住,一年来村里一、两次,挑点谷子或大米之类的回去。</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了,村里的老人很多都已作古,年轻人都各奔东西谋生去了。留守村里的人极少。见面都不认识了。原来的房子基本上不复存在了,(吴老师家一栋尚存,他五兄弟,那老房子给了最小的弟弟小堂子),这不,正好在村子里巧遇回家翻修房子的小堂子,于是与他还有一直留守在村子里的黎家佬合影留念。感叹岁月无情,昔日生龙活虎活蹦乱跳的少年,现已年过花甲了。第二次去时又遇到几位长辈,一起合了影。</p><p class="ql-block">  这是五十年前老打谷场旁边的一棵大樟树,站在它的跟前,心里泛起涟漪。昔日的情景又浮现眼前,铺开童年的故事,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那时的日升与月落,感受到了花丛中的蜂飞蝶舞,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情和无尽的欢乐——</p><p class="ql-block">  村庄第一排房子的前面是个大操场,平时人们晒东晒面的都放这晒,放学后,这操场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了,大家在这里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打弹珠等等等等,玩的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的兴趣爱好太广泛了,什么都喜欢玩,就连男孩玩的滚铁环、打弹珠,打标什么的我都会去玩,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踢毽子了,无论是盘踢、拐踢还是蹦踢,都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学校运动会踢毽子比赛,我还得了第一名呢。</p><p class="ql-block">  东西两头各有一口井,两口井之间是一个大池塘,其他三方全是稻田,再远点就是小山丘了。山上一年四季都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淡谈的香味时不时地随风飘来,让人心醉。村里人饮用水全来源这两口井,说也奇怪,村里不管多么调皮捣蛋的孩子从来也不会往井里扔东西。平时大家洗东洗西一般都在池塘里(有关池塘,我在《往事如烟之童年四季》里面已写过),年前十几天,洗洗浆浆的东西多了,池塘那边的位置不够用,两边井旁也围满了洗衣洗被的村民,大家一边洗衣一边聊天,搓衣声、棒槌声、嬉笑声混成一片,整个村子里洋溢着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好奇心特强,一口小小的井,春节前那么多人不停地用水,怎么用水也不会少,平时人们就只挑吃的水,怎么也不会满溢出来?每天放学回家我总喜欢在井边转转,看看井水干涸了没,或看看井水溢出来了没,可一次次让我失望。后来外婆告诉我:“孩子,有句古话说得好, ' 井水不打不喷舷,不养爷娘没闲钱。 ' 井水永远不会干涸也不会溢出来的。”外婆用朴素的农谚解释了井水不溢出来的自然现象,又教会我做人的道理,做人也要像井水一样不自满,还要有孝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在东边住了两年,西边的徐医生搬走了,我家把他的房子买了下来,我们就搬西边住了。房子前面有一棵老枣树,每年都要结很多枣子,到了秋天,我们就爬上树去摘枣子吃。那时农村是没有其他水果的,这枣子和地里的打籽瓜瓤就是我们最美味的水果了。</p><p class="ql-block"> 隔壁薯粉哩哥哥家前面的那个罩亭子(我在另一篇文章《童年四季》中已介绍过)现已不复存在了。后山的樟树林(也在《童年四季》中介绍过)现已被一家饭店老板就地取材,变成了游客休闲之地。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蒙古包帐篷也在此落户了,还有秋千,吊篮之类的设施……这些现代化的旅游元素,在我的心里,远不及那瓦屋上的袅袅炊烟,山坡上的野花茅草,地上蹒跚的猪牛蹄印……</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里年味很浓。过年要提前一到两个月做准备工作,筹备年货。磨红薯打红薯糕,发麦芽做麦牙糖,蒸糯米饭晒冻米籽,然后做冻米糖,买布做新衣,写春联买鞭炮,杀猪宰牛……大家平时都节衣缩食,年货可是要准备得足足的。</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动心和期盼的莫过于大年三十中午的聚餐了。吴家那些年有个规矩,每年的大年三十中午,家家户户把桌子都搬到操场上,每家出两到三个拿手菜,然后全村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年饭。鸡、肉、鱼、粉四盘主打菜,其余的就让那些巧妇们各显身手,拿出绝活来。她们也不负众望,总能给大家弄出一份份惊喜来。我还记得我婆婆烧的红薯肉丸子就特别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呢,这时是异常的兴奋呢,他们奔跑着追逐着,这桌跳到那桌,碗和盘子被他们敲得叮珰响,这群小顽皮们贼着呢,知道过年了大人不会拿他们怎样的,所以就肆意渲泄自己的情感。等到菜一上桌,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三下五除二扫了一大半,然后碘着肚子打着饱嗝又打闹去了。</p><p class="ql-block"> 男人们呢,难得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于是乎,推杯换盏,你来我往,大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夜,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春晚看,人们搬一个大兜哩(大树根)在堂前烧一堆火,大家团团围在起烤火聊天守岁,有的也打打牌,走走棋,还有的拿个砂罐子在火边炖肉骨头,香喷喷的肉味飘满整个屋子。守岁的人们一定会等过了十二点再打爆竹关财门睡觉。</p><p class="ql-block">  初一到了,四时一过,村里人开财门的爆竹噼里啪啦,此起彼伏的响了起来,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大家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吃早餐。吃完早餐,天也亮了,村里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大家都穿上新衣裳,面带笑容,成群结队,一家一家的上门拜年了,全村二十多户人家,每家必到。带孩子去拜年的,孩子们会得到特别奖赏,关系好的会给红包,一般的都会给糕点。整个村子家家拜到,一上午差不多了。特殊情况上午没去拜年的,下午一定会补上。</p><p class="ql-block"> 个别村民,平时在生活中产生过一些小矛盾,小摩擦,通过这个拜年,所有的事都释然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整个正月都是热闹非凡的,今天我请你,明天他请我,名曰:办春酒。这样一来,既品尝到了不同的美酒佳肴,又和睦了邻里关系。</p><p class="ql-block"> 村里人特别好客,正月里不管谁家来了亲戚,每家都会传碟子过来,(传碟子就是用碟子装冻米糖、红薯角子、花生、瓜子之类的年货),记得爸妈调回吴城小学后的一个正月去吴家做客,返回时挑了一担年货回来。</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妈妈落实政策调到渔业队小学任教,除爸爸还在丁山小学外,我们全家随妈妈搬到了渔业队居住。</p><p class="ql-block"> 外婆是家里的内当家的,一家十口的家务活都是她打理,洗衣烧饭呀,缝缝补补呀,每一样都少不了她。外婆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特爱干净,所以啊,一天到晚她洗个不停。当时物质条件差,没有自来水,所有要洗的东西都要挑到老虎垱下的那个水塘去洗,一天往返无数次。我和几个妹妹有空也常帮着挑呀洗的。</p><p class="ql-block"> 每年秋天枯水季节,垱内的水越来越少,池塘的淤泥里有很多的虾,我和弟妹们就去砍了一堆马铃草,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平铺在水边上,(虾特别喜欢躲在这种草里),我们在岸上玩个十来分钟,然后用撮箕捞起马铃草,抖抖,一把马铃草里就能抖落十多只虾来……</p><p class="ql-block"> 流年似水,故地重游,泪裹女儿妆。沉醉不知风渐冷,回忆偏爱转迂回。</p><p class="ql-block">  渔业队前河是赣江,那时很多木排竹排停靠在江边,那些木排竹排要经过排工们重新绑扎后,再运往全国各地。每天我们都能听到排工号子此起彼伏。双休日,我和庆华带着弟妹们划着小船上排去捡柴伙。那排上有脱落的树皮、烂子(用竹篾编织绑排的绳子)、排针、小短木头等等,一天下来,收获颇丰。捡一次烧个三五天没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一帮排开走了,我们又有得忙了,每人做好一个毛囊子(一种捞柴的工具,用粗铁丝做四个钩子,钩子朝外,中间绑一块铁坨,然后再绑一根长长的绳子)去河边捞柴。在捞柴的同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呢,比如捞到瓷盘什么的(船上掉河里的),还能捡到很多蚌壳,每次捞柴回家,我和弟妹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泥菩萨,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会大笑一通。回头再看看那些被捞回来的成果,心里还是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秋天到了,河对岸的篙草和芦苇都枯黄了,人们都划船过去砍来当柴烧。</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还有几个朋友一起过去砍柴,不一会儿我们就砍了很多柴,装了满满一船,可是船走到河中间,慢慢的往下沉,吓得我们拼命的喊救命,木排上的排工,听到喊声,划条小船把我们救了下来。为了感谢排工的救命之恩,大人们买了很多东西送给那排工,可是那排工死活不肯收,并说谁碰到这事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这事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我记忆犹新。我常在心里默默祈祷,遥念这位恩人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童年是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那里有蓝天白云,小河草洲。它带着我走入春风,走入夏荷,走入红枫,走入白雪。</p><p class="ql-block"> 童年是一首首婉转悠扬的歌——那里有“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有“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它唱来了风,唱来了雨,唱得大树在跳舞。</p><p class="ql-block"> 童年是一壶壶甘甜香醇的酒,那是用天真活泼,真诚纯朴,无私无畏等原材料酿制而成的,越久越耐人寻味,它会让你在回忆的漩涡里醉了今天和明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