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黄寺

饶励

<h3>京城的很多大街都与寺庙有关,从街名上就能看出他们的历史渊源,如护国寺街、五塔寺街、保福寺大街、白云观街、黄寺大街等等,这些寺庙大小不一,朝代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均是历代帝王敕建的皇家寺院。</h3> <h3>其中有一个位于京城北面的东西黄寺,可能知道的人很少,因为它从解放后就一直关闭,人们知道黄寺大街,是因为这里是著名的总政大院和总参二部的所在地。直到2018年5月重新修葺一新的西黄寺才正式向游人开放。</h3> <h3>从鼓楼外大街左拐进到黄寺大街,往西不远,就可看到赫赫有名的西黄寺,寺庙坐北朝南,气宇轩昂,寺顶一色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山门门楣上有乾隆御笔的藏文寺名,东西两侧的影壁上雕塑着琉璃法轮和双龙图案,制作精美,一副皇家气派。</h3> <h3>寺院的左右前后都是部队大院,有哨兵把守,戒备森严。路上行人车辆稀少,更让寺院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h3> <h3>黄寺大街上原有两座寺庙,位于东边的称为东黄寺,西边的称为西黄寺。两座寺庙始建与十七世纪,是清王朝与西藏地方政治,宗教领袖交往的见证之地。</h3> <h3>满清时期黄寺建筑群由普静禅林(东黄寺)、汇宗梵宇和清净化城塔院(西黄寺)及咨福院四个部分组成。</h3> <h3>1928年日军侵华前航拍的黄寺建筑群照片。</h3> <h3>东黄寺又名普净禅林,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是为活佛脑木汗所建,但所有建筑后被毁。</h3> <h3>德国摄影师海达·莫理循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拍摄的东黄寺照片</h3> <h3>西黄寺始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是在辽萧太后燕京行宫的基础上建造而成。顺治九年正月(1652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接受治皇帝邀请,启程朝觐,年末抵达北京,为褒奖五世达赖喇嘛的爱国行动,清政府特拨白银九万两修缮西黄寺,供五世达赖喇嘛在京驻锡之用。清朝时,西黄寺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觐的驻锡地,也接待过一批批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贡的使臣和藏传佛教界一些领袖人物及著名的高僧大德。</h3> <h3>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班禅六世来京贺高宗七十寿辰,不幸因染天花圆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纪念六世班禅,乾隆特命在他生前住过的西黄寺西侧,建立了一座宏伟的"清净化城塔"及塔院。因塔内安葬有六世班禅的衣冠经咒,故又称“班禅塔”。院内有乾隆御制的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碑文。</h3> <h3>清净化城塔老照片</h3> <h3>《清净化城塔记》碑是乾隆在清净化城塔建成之后为纪念六世班禅大师而御笔书写的。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于碑上,称为“四体碑文”,碑正面以汉文和满文书写,背面以蒙文和藏文书写。</h3> <h3>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政府宣布西黄寺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清净化城塔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黄寺现为西黄寺博物馆和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周一至周五为藏传佛教界僧人研习佛法的重要场所。2018年5月,建寺300多年的西黄寺首次对公众开放。</h3> <h3>此像为乾隆皇帝为纪念六世班禅钦命宫廷画师绘制</h3> <h3>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希,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佛教领袖之一。他的一生,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抵制外来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悉心教导八世达赖,支持清廷拟定的《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弘扬藏传佛教,维护中央政府权威,拒绝东印度公司代表无理要求。1780年,他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亲临承德、北京朝觐,为乾隆七十祝寿,此行成为他一生爱国行迹的光辉顶峰,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写下了闪亮的一章。在京期间不幸染上天花,圆寂于西黄寺。</h3> <h3></h3><h3>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月,六世班禅巴丹益西(1738-1780)率领三大寺堪布及僧职人员百余人,由驻藏大臣、僧俗官员两千余人护送,从后藏扎什伦布寺起程,经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至西宁塔尔寺,又过阿拉善、岱海到多伦诺尔,经青海、甘肃、内蒙、河北四省,前来北京觐见乾隆皇帝。</h3> <h3>六世班禅一行到达承德,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中向乾隆皇帝敬献哈达、无量寿佛等贡品,皇帝上前握住班禅的手用藏语问候道:“长途跋涉,必感辛苦”,六世班禅答:“远叨圣恩,一路平安”。皇帝又说:“现正值朕七十岁喜庆之时,喇嘛你乘兴而来,我心里很高兴。这对佛法和众生都非常有益,这里的人不分贵贱对你的到来都非常高兴。”</h3> <h3>六世班禅敬献给皇帝的礼物有佛像、曼扎、吉祥八宝、嘎巴拉法器等物;乾隆皇帝回赠给六世班禅的礼物有珍珠、念珠、珊瑚、玉如意等物。</h3> <h3>  右旋螺是佛门至宝,为佛教“八吉祥”之一,密宗必备之法器、供器。法螺其声远闻,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其声勇猛,以表佛法之雄猛,又吹螺而号令三军,以譬说法降魔。</h3><h3> 六世班禅所进右旋螺,上有汉满蒙藏四种说明文字:“乾隆四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所进大利益右旋白螺护佑渡江海平安如愿诸事顺成不可思议功德”。据说渡江海者若供右旋螺于船头,便会风平浪静,因此右旋螺又被视为“定风珠”。</h3><h3> 乾隆皇帝特为班禅所进右旋螺御题诗句:</h3><h3>白螺右旋为至宝,梵音普具三乘法。如是梵音如是闻,群生悉被福无量。</h3><h3> 另题御赞一首</h3><h3>螺多左旋,希有右旋。孰谓生海,而能从天。所以梵帙,标奇着编。</h3><h3> 丹书呈瑞,弗恒遇焉。寓声于寂,三乘提全。</h3><h3> 乾隆五十二年,台湾暴发天地会领袖林爽文领导的农民起义。朝廷派一等公福康安前去平叛,相传乾隆赐给他三样东西,倭刀一对,左轮、右轮手枪各一,还有一颗“定风珠”,这“定风珠”就是六世班禅进贡的右旋海螺。福康安渡海果然一帆风顺,由鹿港登陆,仅用时三个月就彻底平息了这次起义,战争结束,刀和枪都归于福康安,“定风珠”则被乾隆收回。下图为六世班禅进献乾隆皇帝的右旋白海螺。</h3> <h3>1780年9月六世班禅一行由承德赴京,驻锡西黄寺。9月26日,乾隆皇帝驾临西黄寺问候班禅,赠赏厚礼。六世班禅在京时,先后到圆明园、德寿寺、雍和宫、北海、万寿山、香山昭庙、嵩祝寺等多处佛教寺院拈香礼佛,讲经说法,给广大信众摸顶祈福,受到京师广大僧众的朝拜和欢迎。</h3><h3>在六世班禅东来朝觐途中,乾隆皇帝十分关心这位宗教领袖及其随从的“种痘”问题,而六世班禅出于自身特殊宗教身份与地位的考虑方式,为其日后因天花圆寂埋下了重大隐患。在朝觐途中,六世班禅对随行人员的“种痘”问题非常重视,曾与二世嘉木样活佛多次商讨,结果是随行人员均在阿拉善的丹吉林寺进行“种痘”,而六世班禅以“我不会出什么问题”拒绝了“种痘”的建议,然而,其明知有患上天花的风险,仍然毅然决然的坚定东行朝觐皇帝的決心。就这样,六世班禅在北京朝觐期间,因劳累过度,免疫力下降,染上天花,11月2日于西黄寺圆寂,乾隆皇帝亲临凭吊,处理一切善后。</h3> <h3>六世班禅官装像(清宫旧藏)</h3> <h3>西黄寺曾多次遭遇战火,今天所见的殿宇大多是复建或大修的建筑。</h3> <h3>第一进院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钟楼、鼓楼,钟楼在东,鼓楼在西。</h3> <h3>钟楼</h3> <h3>鼓楼</h3> <h3>天王殿面阔三间,共有十八根柱支撑殿顶,大殿正中供布袋和尚,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手执琵琶;南方増长天王,手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执水蛇;北方多闻天王,手执宝幢。</h3> <h3>布袋和尚</h3> <h3>四大天王</h3> <h3>布袋和尚后面供奉的达摩多罗居士。</h3> <h3>垂花门</h3> <h3>穿过垂花门进入西黄寺的最后一进院落,也是最大的一座院落。这里包括: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东西碑亭、清净化城塔、慧香阁等,以及博物馆的展室。</h3> <h3>大雄宝殿为1927年九世班禅大师组织重修西黄寺时所建。殿内正中为班禅大师法座。西侧分别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东側分別供奉強巴佛、十一面观音菩萨、卡萨尔巴尼观音菩萨。</h3> <h3>大雄宝殿前五龙戏珠丹陛石</h3> <h3>大殿内中央主供奉九世班禅(左)、十世班禅(右)、十一世班禅(中)的照片。</h3> <h3>强巴佛,即汉佛教的弥勒佛,是藏传佛教三世佛中的未来佛。</h3> <h3>卡莎尔巴尼观音菩萨</h3> <h3>十一面观音菩萨</h3> <h3>释迦牟尼佛</h3> <h3>药师佛</h3> <h3>阿弥陀佛</h3> <h3>大雄宝殿的后面的甬道直通清净化城塔。</h3> <h3>东碑亭</h3> <h3>乾隆御笔书写的《清净化城塔记》碑</h3> <h3>西碑亭</h3> <h3>《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大师祈寿而立。</h3> <h3>碑体正面有一棵巨大的大椿树,即著名的“祈寿长椿图”、椿树上方刻有“四体文书”,《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自左至右依次为满、蒙、藏、汉文。碑上图、诗均出自乾隆帝御笔。</h3> <h3>清净化城塔建筑群由塔前牌楼、护塔兽、塔身、塔后牌楼组成。</h3><h3>牌楼呈屋宇式建筑形式,全部以汉白玉石建成,前后牌楼内外两侧均有乾隆御笔楹联,并雕有梵文兰扎体六字真言和精美的“八瑞相”图案(右旋海螺、吉祥结、宝伞、法轮、胜利幢、双金鱼、宝瓶、莲花)。门上浮雕上有“二龙戏珠”图,下有“二风腾云”图,寓意“龙凤呈祥”。</h3> <h3>西黄寺清浄化城塔俗称“班禅塔”,是整个西黄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成。清浄化城塔是乾隆皇帝专门为在西黄寺圆寂的六世班禅而修建的金刚宝座式样衣冠塔。</h3><h3>整个建筑是汉、藏及印度佛教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这种三位一体、融汇诸家艺术风格的建筑,是我国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上的杰作,也是藏传佛教在北京传播的重要见证,更是边疆民族同中原民族亲密凝聚的象征。</h3> <h3>所谓“清净化城”为佛教术语。佛经《俱舍论》言:“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探玄记》则说“三业(身、语、意)无过为清净”。而密宗则以无贪等垢、具一切无垢光明为清净。“化城”,根据佛教的观点,是佛为化导众生成佛而变化的城池。佛教认为,成佛的道路艰难遥远,佛恐众生力不能支,故于途中变化城池以供止息。因此,“清净化城”意即远离一切烦恼、尘垢、罪恶等,不染尘俗,能接引众生成佛的场所。</h3> <h3>清净化城塔前左右有石犼一对。犼,俗称为朝天吼,传说为龙的九个儿子之一,有守望习惯。据《偃曝馀谈》记载,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犼溺着体即腐。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狮”,常立于华表和房顶。</h3> <h3>塔前后均有汉白玉质仿木结构四柱三楼,庑殿式石牌坊一座,牌楼呈屋宇式建筑形式,前后牌楼内外两侧均有乾隆御笔楹联,并雕有梵文兰扎体六字真言和精美雕刻。</h3> <h3>南牌楼</h3><h3>南面额:慧因宗上;联:香界吉云开佛日耀悬恒普照,法轮圆镜转智珠朗击妙同参!</h3><h3>北面额:妙谛真空;联:象教演浮提常驻因缘万归一,鹫光印乾竺大垂示现幻皆真!</h3> <h3>北牌楼</h3> <h3>北面额:华严海会;联:水朋映禅心金粟影临清净地,露珠明法镜妙发云现吉祥光!</h3><h3>南面额:圆觉光音;联:圆满证前身无量人天足欢喜,光明呈宝地总持龙象护庄严!</h3> <h3>牌楼门上浮雕上有“二龙戏珠”图,下有“二凤腾云”图,寓意“龙凤呈祥”。</h3> <h3>旁门柱雕佛门“八瑞相”图案(右旋海螺、吉祥结、宝伞、法轮、胜利幢、双金鱼、宝瓶、莲花)。</h3> <h3>清净化城塔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式样而设立的金刚宝座塔,即在一块方形的高台之上建立起五座方、圆形密檐塔,中间一座大塔为主塔,四角有四座小塔。在宗教含义中,这五座塔代表金刚界五部佛主,中间为大日如来佛,东面为阿佛,南面为宝生佛,西面为阿弥陀佛,北面为不空成就佛。</h3> <h3>四小塔的每个塔上部三层雕有无量寿佛,每层均雕八尊,每塔共雕二十四尊。四塔共有九十六尊无量寿佛。藏传佛教信徒一般认为班禅额尔德尼是无量光佛的化身,无量光佛(又称作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浄土世界的教主。</h3> <h3>主塔由基座、塔阶、宝瓶、塔刹和塔顶宝莲组成。</h3> <h3>塔身宝瓶之上为塔刹部分,塔刹以圆形十三相轮造型,意为法轮,底大上小,层层上拱,直冲塔顶。最上塔尖部分则以溜金铜顶莲花装饰。其上为上小下入的两个珠状物,如两朵尚未开放的花苞,称为宝莲。东西两侧的下垂部分为莲叶垂带造型,象征佛法清净无染。</h3> <h3>须弥座之上是塔阶部分,塔阶之上是宝瓶部分,也称塔瓶。宝瓶正中雕有三尊佛像,四周雕有巨大的“八大萨”立像,自西向东依次为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和普贤菩萨。</h3> <h3>文殊菩萨</h3> <h3>金刚手菩萨</h3> <h3>观音菩萨</h3> <h3>地藏菩萨</h3> <h3>右侧是除盖障菩萨(日光菩萨),左侧是虚空藏菩萨(月光菩萨)。</h3> <h3>弥勒菩萨</h3> <h3>普贤菩萨</h3> <h3>须弥座之上的塔阶部分由巨大的汉白玉石条垒砌而成,整体上分作依次略收缩的四阶层。在东西南北四面四层共雕刻有三十二尊全跏跌坐于莲坐上的佛像。</h3> <h3>须弥座正座呈八角形,每角各有一位力士造型,其身体呈半蹲姿势,双手向上托举,形象生动,充满立体感。力士在藏传佛教中属于“六灵捧座”之一,佛经上说捧举诸佛宝座的有六种灵物雕像,称为“捧座”即雄狮、大象、宝马、孔雀、共命鸟和力士。</h3> <h3>须弥座上的雕刻</h3> <h3>须弥座的腰部雕有佛教“八相成道”的故事。画面虽不大,但景物细致生动,栩栩如生,是非常难得的艺术精品。故事概括了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修行到圆觉证道的人生旅程。</h3> <h3>现在不让登塔,只能从海达-莫里逊的老照片中欣赏精美雕刻的细节。</h3> <h3>“佛母成孕”图——此图有两组画面,右侧菩提树旁一只白象身驮莲花宝座之上的佛陀形象踏云而来;左側皇宮内佛母端坐楼上,身旁及楼下有仆人活动。此图描绘的是佛祖入孕情景。相传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梵王王后摩耶夫人45岁时在一天夜里梦见一只白象驮一英俊少年入其腹中,遂有身孕,是为后来的佛祖。</h3> <h3>“太子降生”图——本图有三组画面。右侧为摩耶夫人率领随员离宫外走;中间为无忧树下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边为梵天沐浴。相传佛母摩耶夫人一日途径蓝毗尼园时,佛祖于无忧树下从佛母右肋骨下降生。当时有四大梵天使者为其接生沐浴。太子生后即能说话,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唱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h3> <h3>“出游四门”图——共由两图组成,右侧为太子骑马出城造型,左侧为“诸苦图”即老、病、死、苦及沙门造型。相传,太子29岁时出城郊游,于城东门见一老人发白面皱,曲背扶杖,行路艰难;于南门见一病人,面黄骨瘦,形容枯稿,倒在路旁;于西门见一死人,身体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秽难闻;于北门见一沙门(出家学道者),圆顶缁袍,十分威仪。太子恭问,答言以“真如”道破生死根本;勤修戒、定、慧,降伏贪、嗔、痴,不贪染色、声、香味、触、法,脱离老、病、死诸般苦恼。安住清净所在,修习解脱法门,到于彼岸,故称沙门,言毕不见。太子得此开示,遂生出家之念。</h3> <h3>“入山修学”图——共由三图组成,右侧是太子逾城后由仆人引马前行;中为两位后妃形象,旁有仆人;左侧太子结跏趺坐于娑罗树间修法,其侧有鹿。相传太子29岁时不顾父王阻止,于半夜逾墙出城,此后辗转来到灵鹫山等地修法。</h3> <h3>“成佛得道”图——共由两图组成,右側为太子结跏趺坐于菩提树间莲花宝座上及奉献吉祥草的童子形象;左侧为牧女蒸糜。相传太子成道前来到尼连禅河边,洗衣浴身。恰有两名牧女在河边放牧,便以牛乳蒸成乳糜,奉献太子。太子遂于摩竭陀国伽耶城南毕钵罗树下,由吉祥童子献长茅草做成金刚宝座,趺坐49天后悟道成佛。</h3> <h3>“初转法轮”图——为释迦端坐于菩提树间莲花宝座上说法和众弟子听法造型。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为橋陈如等人讲授“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使橋陈如等漏尽意解,获阿罗汉果。这是佛陀第一次讲经说法,是佛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被称为“初转法轮”。</h3> <h3>“神变降魔”图——释迦结跏趺坐于宝座之上,双手结定印,周身放光,任凭四周各路妖魔鬼怪的刀、枪、棍、棒袭击和进攻而安然不动,微笑而坐。相传佛成道后,魔王波旬自恃神通,发动全部魔军前去攻战。面对无数狰狞可怕的魑魅魍魉、夜叉恶兽,世尊岿然不动,示显神通变化,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h3> <h3>“涅槃示寂”图——由两组雕刻组成,右侧为释迦卧于床上形象,众弟子围侍;左侧为释迦示寂后金棺、佛的形象,众弟子作悲痛状。相传释迦示寂前在末罗国阿夷罗跋提河边的拘尸那迦罗城郊娑罗双树间为众弟子最后讲说遗教经后圆寂,从此,拘尸那迦罗城作为佛陀涅槃处,成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h3> <h3>慧香阁,又称后罩楼,系西黄寺博物馆的核心建筑之一,一层有藏经殿等,二层为班禅行宫。</h3> <h3>藏经殿内​中奉有藏传佛教众多珍贵的古老经卷。</h3> <h3>司掌智慧的文殊菩萨于此护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