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工作时去保定数次,一直没有看直隶总督署。</div><h3> 当时间属于自己支配的时候,忙里偷闲,看看直隶总督署!位于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h3>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名列全国八督之首,作为朝廷派出的命官,总管直隶、河南和山东的军民政务。 因直隶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br> <h3><font color="#010101"> 直隶总督署大门。</font></h3> <div> 直隶省简称“直”,明朝时称北直隶,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直隶,康熙八年(1669)称直隶省,省城为保定。</div><div> 直隶省区域,远远大于今天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山西境内的一部分。<br></div> <div> 衙署启用于雍正七年(1729年),就任74位总督99任,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个皇帝,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div><div> 直隶总督署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五进院落。</div> <h3><font color="#010101"> 仪门:</font></h3> <div> 戒石坊:</div><div> 甬道正中矗立着“公生明”牌坊,取“公生明,偏生暗”之意,黄庭坚的大手笔。</div> <h3><font color="#010101"> 牌坊背后刻有“戒谕辞”:“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字</font></h3> <div> 总督署大堂,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div><div> 乾隆御笔:旗镇冀门;光绪御笔:钧衡笃祐;慈禧书:调鼎凝厘。</div> <div> 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div><div> 大堂内陈列的大多是涉及李鸿章的展品。</div> <h3><font color="#010101"> 匾上为雍正御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堂5间,是接见外地官员、议事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内宅门。进此门后为内宅院,平时有内侍守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堂及“官邸”,是总督日常批阅文件处理公务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左右厢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堂,又称上房,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左右厢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堂边上的小建筑。</font></h3> <div> 直隶总督的权力很大,一般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统管全省官吏任免、节制军队、诉讼审判、外交处理、题奏咨请、省例定制、岁计审核等军民要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负责。</div><h3> 想象着,直隶总督如此大的权力,管辖的地域又是如此之广,就这么一小点办公的地方,没有一个高效、有序的运营管理的班子,执行力是无法想象的!这应该是一个小政府、大视野、高效率的典范。</h3><h3> 走出直隶总督署时,天已渐黑,华灯初上,一百多年前的先人们,留下的不应该只是这已经破旧的建筑,让人叹息的往事,历经沧桑的直隶总督署,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承载着74位总督的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h3> <h3> 前人议古人,<br></h3><h3> 今人亦议之,</h3><h3> 今人复有后人在,</h3><h3> 后人不复议前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