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12月14日,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近400余人参会。本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敦和基金会承办,中国出版集团中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h3><h3> 来自东营各个地区不同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校长及东营市传统文化教育教研员薄其峰主任一行二十余人赴京学习,赴一场传统文化教育大师思想的视听盛宴。</h3><h3> 上午,围绕“传统文化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主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徐健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郑国岱、中国出版集团中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颖潇、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商艳林、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语文教师吴明渠做了主旨演讲。</h3><h3> 下午,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贺争光、北京市海淀区敬德书院高级教师杨阳、东莞理工学院南峰书院筹备负责人肖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刘柳等介绍了区域传统文化教师培养和理论探索方面的相关成果,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国学教育中心主任刘慧琴、山东省宁阳县复圣中学校长李祥斌、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正高级教师于保东、四川安岳实验中学高级教师罗登林、四川省都江堰市北街小学教导副主任袁妍、新疆财经大学基础学院讲师王芳等分享了学校传统文化师资培养的宝贵经验。</h3><h3> 通过一天半紧张的学习,每位专家老师每人十五分钟的报告和分享,真的感觉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同时又感觉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来自全国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语言文字司的司长,全国高等院校的教授专家,甚至是传统文化的研究生,他们的报告高屋建瓴,思维含量极高,专业术语极强,所以必须经过梳理总结才可以提炼其中要旨。</h3><h3>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传统文化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二、学校教育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三、协同社会各种资源,各方力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包括教师培训,高校跟进,公益支持,行业协会提供平台等。四、传统文化教师的核心素养必需要具备中华文化精神,对传统文化知识体系要有准确的理解,用文化经典武装头脑,并把文化经典嵌入学生的脑子里。期中红色经典是我们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路径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课内课外形式多元,但不可以过分解读或演绎,要摒弃一些不正确的方式例如过分复古。六、以经典文化为依托,充分开发地域文化,利用地域优势开展体验式教学。七、传统文化的外延包罗万象,将来的发展方向是系统融入教材和课程体系,实现学科课程的全覆盖,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h3><h3> “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是当下非常紧迫的任务。制定《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旨在为已经或将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地区和学校,厘清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属性,明确目标,规范内容,指导实践。”上述这段文字,来自《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h3><h3> 12月15日上午,国内传统文化教育领域首部专业标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在京隆重发布。教育部语用司孟庆瑜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张东燕女士、敦和基金会陈越光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施克灿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徐勇先生、中国出版集团中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包岩女士等领导专家出席发布仪式,并为《指导标准》揭幕。</h3><h3>《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的发布为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教学实践的方式和路径,为完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提供了参考和引领,让学校和我们一线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h3><h3>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功能绝对不止是传播知识,师者也决不能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要做到“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地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所以当今教师要完成回应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要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历史文化像一支火炬在历史的隧道里传递,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识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文化意识成为文化的践行者并重新架构,深度落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教育智慧,内外兼求,全面成长。</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