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鸿</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达这两个字,在聊城有着特殊的含义。</span></h3><h3>可以是名字,如张鸿达。别人可以是李鸿达,也可以是王鸿达,姓张的就不要再叫张鸿达,最好起名绕着点。张鸿达已经在聊城成长、发展、壮大六十年了,想复制或者屏蔽都很困难。此人文武双全,耍刀弄墨,聊城的“老炮儿”。行侠仗义,四海之内皆兄弟。嫉恶如仇,路见不平一声吼。老街坊们一起吃早餐,鸿达想结账都很困难,他帮的人多了,又不需回报,大伙把他的胡辣汤和油条钱结了,不留名,反以为乐。鸿达业余时间,也偶尔治疗文人装蒜、草莽折腾、土豪犯楞这些疑难杂症。不找事,不躲事,不怕事。所以,谁家不怕事大,也可以起这个名字。</h3><h3>这两个字也可以做聊城的招牌。聊城的大街小巷楼堂馆所,凡是讲究的人和讲究的店铺,都要请鸿达题写牌匾,特别是古城四个城楼上面写得最好,既没有龙腾凤翥的姿态,也没有嗲萌浪涌的神韵,一笔一划,敦厚茁实,全靠老底子,全靠手里活扎实,讲究诚信,童叟无欺。当年聊城发达主要是明清。现在古城拆了个精光,来聊城寻访明清文化,只能靠鸿达这几个牌匾上的大字撑着了。</h3><h3>鸿达就是品牌。说聊城就知道有个鸿达,说鸿达,指的就是聊城。因为所有牌匾都是这样写:“聊城市某某某鸿达”。以后考古学界可能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公元二十世纪前后数十年,这里称谓比较混乱,是聊城市?还是鸿达市?之前是东昌,聊城不会是鸿达的斋号吧?</h3><h3>认识鸿达多年,开始称张老师,后来鸿达老师,再后来是鸿达老兄,再再后来就直呼鸿达了。年纪越来越大,辈分越来越低。鸿达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宽宏大量:</h3><h3>聊城我写满了,公共厕所的男女二字就留给你了,记住:一定要用楷书写,不要像有的人那样,楷书没写好,直接写草书还装裱了送人!</h3><h3>2019年12月宝鸡途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