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摩洛哥北非浮光掠影

高山流水

<h3>2019年10月23日凌晨,15位一起走南闯北的老旅友从首都机场出发,开启北非摩洛哥突尼斯之行。近十年来,己遍游地中海沿岸诸国(除中东地区无法前往),探寻人类文明发源地的真缔。北非能不能填补这个链条的空白?</h3><h3>第一次乘坐阿联酋航空公司的飞机,双层乘座,飞机上吃的好,设备好,就是服务效率低下。还是脱不了土豪的味儿!</h3> <h3>人民日报四位花样美男,除了脸上褶子多点,气质、修养、活力辗压那些时尙小鲜肉。猜猜平均年龄?去掉最高龄80,最低龄70,取个中,平均75了吧?青春活力就是在世界旅游中锤炼出来的!</h3> <h3>途径迪拜中转,奢华的机场大厅显現了这个中东石油国的富有。迪拜正居于欧亚大陆的中点,半个世纪以来又发了横财,現己发展成这半个地球的航空枢纽。</h3> <h3>突尼斯第一站是临地中海的滨海旅游圣地哈馬馬特。这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古城,应有至少五六百年的历史。</h3><h3>沿地中海地区的古迹,基本是遁着强大帝国互相征服、替代的轨迹遗留下来的:迦太基、希腊、罗馬、波斯、阿拉伯(阿里发)及至奥斯曼帝国。也是遁着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前赴后继遗留下来的。这个规律帮我们东方人梳理了西方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脉胳。</h3> <h3>古老的城墙上耸立着漂亮的别墅,这是北非地区的一景。</h3> <h3>古老的城墙、蔚蓝色的大海,哈馬馬特的独特景致。</h3> <h3>门洞里的风情。</h3> <h3>城墙下的人何其渺小。</h3> <h3>城墙下面必是阿拉伯人的市场(麦地那)。后来我们才知道,看不完的城墙,走不完的麦地那,这是北非地区的特色。城墙躲避战乱,保护百姓生活,而生活就是麦地那!</h3> <h3>麦地那与居民区紧邻,整洁 、安静,与嚣闹的麦地那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家一戸,上百年的楼房,可比俺大中华人民生活品质高呵!</h3> <h3>家家都有一扇独具风格的门,低调但有设计感,连富裕人家也不張扬。</h3> <h3>当晚住在滨海的五星级酒店。不输世界各地的高档宾馆。自助早晚歺很丰盛,但除了甜点,真没几个菜能入中国人的口味。</h3> <h3>从宾馆的客房就能看到美丽的地中海。</h3> <h3>10月24日离开哈馬馬特南下凯鲁万—曾经的突尼斯的经济政治中心。</h3><h3>凯鲁万盛产羊毛地毯,公路旁耸立着巨大的地毯模型,正好供遊人拍照。</h3> <h3>这是建于公元九世纪的阿拉伯人的蓄水池。这里干旱,古人建了十五对宽120米,深5米的巨型水池,从30公里外通过水渠运水过来。这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让当地人引以为骄傲。</h3> <h3>三位从小学中学又一起念到大学的姐妹,如今又同走天涯,气质不输前面那四位花样美男吧?</h3> <h3>这是被称为伊斯兰教四大圣地(麦家 麦地那 耶路萨冷)之一的奥格巴清真寺,北非最大的一座寺庙。</h3><h3>姐妹们包上头巾🧕就发生了聚合效应:象不象盛开的花朵?</h3> <h3>寺庙里拱型的立柱很象基督教堂内部的结构。</h3> <h3>导遊为我们作朝圣的示范,一天五次一次不能少。但我们问他实在没有条件作怎么办?他真诚的回答:心里有真主就可以了!</h3> <h3>这个寺庙之所以出名不仅仅因为规模大,这里葬着穆罕默德曾经的理发师,后来的亲信,算的上偶像了吧!</h3> <h3>吃完午饭,参覌久负盛名的艾尔杰敏古罗马斗兽场,突尼斯人认为它可以位列前三大斗兽场之一。不管这个排列是否准确,但斗兽场的規模还是令人惊叹。</h3> <h3>从这个高大巍峨的巨型建筑,可见两千多年前的罗马人征伐世界的雄心和胆魄,也可见他们的勤勉和智慧。当然,这都建立在毫无人性的奴隶制度之上。</h3> <h3>角斗士和猛兽进场的隧道,透着一股子杀气和血腥气。</h3> <h3>这是关野兽的洞穴,上面是现代人铺设的玻璃窗以供参观。</h3> <h3>大理石廊柱。</h3> <h3>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登斗兽场非英雄。东西方几乎是同时代(公元纪年前后)产生了相似的建筑奇迹,都是奴隶制的产物。所不同的是东方帝王为抵御异族的侵略,西方奴隶主为欣赏奴隶如何与野兽残杀。前一种文明緾绕至今,后一种文明演进为对大自然的探索征服直至保护。</h3> <h3>人民日报的四位花样美男,激活了另一位70后美婆!</h3> <h3>俯仰都是景。</h3><div><h3><br></h3><h3><br></h3></div><h3></h3> <h3>从艾尔杰姆斗兽场驱车一个小时来到苏塞古城—曾经的突尼斯的又一个首府,因为沿地中海,公元前九世纪由腓尼基人建城,公元七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后成为 贸易枢纽和军事港口。上午参观的蓄水池和斗兽场都是苏塞地区曾经荣耀的踪迹。</h3><h3><br></h3> 古老的法院。是否独立于当时的统治机构不可考,但起码没有设在衙门里。<br><h3><br></h3> <h3>苏塞的麦迪那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h3> <h3>进入苏塞的麦迪那。</h3> <h3>阿拉伯神灯璀灿耀目。</h3> <h3>民居与市场和平相处。</h3> <h3>市场旁边的清真寺。</h3> <h3>10月25日晨起,在苏赛的宾馆可望见地中海海面的日出。</h3> <h3>乘车返回首都突尼斯,今天的重头戏是参观北非最大的马赛克博物馆—巴尔杜国家博物馆。</h3><h3>马赛克这种用彩色石头镶嵌成工艺画是古希腊人的专利,后被罗马人发扬光大,在被她统治了几个世纪的北非,马赛克镶嵌画是记录历史及建筑史美术史的最好的载体。</h3> <h3>漂亮的走廊,地面可见马赛克画的装饰。</h3><h3>这个博物馆建在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宫殿里,阿拉伯皇家建筑的奢华一览无余。</h3> <h3>这个木门雕了三种宗教的纹饰:上面是基督教,中间是犹太教,下面是伊斯兰教。可見信仰融合在北非一直是普世价值受到尊崇。从公元七八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北非之后,在欧洲大陆撕杀不断的宗教战争几乎没有大规模波及北非。这里的原住民柏柏尔人及北来的白人,南来的黑人也没有发生过种族战争。或许因为非洲人安逸散漫的性格所致?不富裕,但却闲适安逸,这或是北非人的生存方式吧。</h3> <h3>彩绘的磁砖壁画。</h3> <h3>精致的木门。</h3> <h3>高大的穹顶,精致的石膏镂空雕饰增加了空间感。</h3> <h3>这个博物馆于2015年发生了针对西方人的恐袭事件,造成22人死亡,50人受伤。这个牌扁上记录了22个死亡者的姓名和国籍,以志纪念和警示。</h3> <h3>第一大厅迎面而来一幅巨大的马塞克镶嵌画,是由苏赛皇宫出土的,13.4X10.25米的规格,堪称世界之最。这幅画名为海神的胜利,海神尼普顿站在四匹海马拉的战车上,左手执三叉戟,右手挥戈,周边仙女相伴,威风凛凛。</h3><h3>这个博物馆的马赛克画和雕塑基本来自罗马统治时期,也多以希腊神话为主要内容。虽然罗马之后,北非基本上是由阿拉伯人统治(包括奥斯曼帝国时期)长达一千多年,但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也一直是统治者和人民引以为傲的遗产。</h3> <h3>古人狩猎野猪的记录。</h3> <h3>酒神犹俄尼索斯和他的两个伴侣。从百度查到酒神是天神宙斯的儿子,但图中的焦点人物却是一位女人,不知何故。</h3> <h3>这幅画形制巨大,内容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为特洛伊木马献策的英雄尤利希斯战场胜利渡海归来,旅途中排除了海妖西莲斯用动听的音乐对他的诱惑。象不象我国楚汉争霸时四面楚歌的故事?楚歌瓦解了楚王的军队,尤利西斯却大胜而归。</h3> <h3>海王星和四季女神</h3> <h3>这幅画与尤利西斯及海神的胜利,堪称巴尔杜的三大镇馆之宝。图中央是罗马大诗人维琪尔,左手历史女神,右手悲剧女神,证实了记载罗马起源的伟大史诗“埃尼特”确实出于维琪尔之手。这几幅作品都形成于公元三四世纪的罗马时期。</h3> <h3>这幅海神的肖像画,虽用石头镶嵌,精致到须发毕现,微妙微肖,而且形神兼备。</h3> <h3>阿波罗雕像。</h3> <h3>罗马女皇福斯丁的雕 像。</h3> <h3>埃及伊希思女神雕像。</h3> <h3>从这幅地图中才终于弄明白,公元前八九世纪中东的腓尼基人渡过地中海,在北非建立了迦太基(蓝色地域),他们勇武善战,擅长贸易,一时称霸北非和地中海南部岛屿。但是更强悍的罗马人(红色地域)在纪元前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击跨了迦太基人,统一了地中海沿岸,史称布匿战争。这场战争造就了迦太基战神汉尼拔的传奇,后人多用影视作品渲染这位军事奇才(堪比亚历山大?拿破仑?)</h3> <h3>下午来到突尼斯市的麦迪那。首先看到的仍是清真寺。</h3> <h3>麦迪那的一景——烟馆。抽的是水烟,烟雾缭绕。</h3> <h3>不可思议的是,烟民不乏年轻人,精壮的汉子,整天流连于吞云吐雾之中,耗费大好时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很难理解。</h3> <h3>漂亮的商铺。</h3> <h3>精美的金银首饰。</h3> <h3>一出麦迪那,新旧两重天,土洋大变脸。一座法国殖民者修建的凯旋门划分了突尼斯首府的两种风貌。</h3> <h3>殖民时代的英国大使馆。</h3> <h3>巍峨的基督教堂。</h3> <h3>现代化的商业衔。</h3> <h3>一位阿拉伯大学者的雕像。</h3><h3>奥斯曼帝国漰溃之后,北非逐步变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直至二战结束,这些国家才陆续独立。殖民是耻辱,但也为非洲人融入了现代商业和政治文明。直至今天,北非诸国虽然已政教分离,但仍在传统的皇权统治和现代民主制度中寻求平衡。</h3> <h3>傍晚来到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迦太基文化遗址。</h3> <h3>整个遗址区其实仍是罗马人的遗迹。这个当年的水陆码头,就是迦太基人连接大海的枢纽,现在早己没有任何痕迹。</h3> <h3>罗马人的住宅、浴池,远处高耸的罗马柱留下了鲜明的标志。</h3> <h3>迦太基的遗迹如此罕见,同当年罗马人残酷的毁尸灭迹的政策有关。一二百年的征战,迦太基人的强悍,两个民族结了血仇。罗马人杀尽迦太基人,夷平了他们的城邦村落,并撒上盐 才擅罢干休。</h3> <h3><br></h3><h3>迦太基的建立,是公元前八九百年从中东(今黎巴嫩地区)迁徙至北非的腓尼基人的伟大壮举,却是始自一位传奇女性。史书有记载:当时腓尼基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一位王族女性率船队渡地中海进入北非今突尼斯仍处于蛮荒的领域,用和平谈判手段取得土地,并建立了强大的迦太基帝国。</h3> <h3>刻有古罗马文字的廊柱。拼音文字据说始自腓尼基人,他们雄踞地中海地区商业贸易霸主的地位多年,经商须要产生了有别于繁复的象形文字的简易拼音符号,后腓尼基文演变为希腊文字、罗马文字直至拉丁文。</h3> <h3>身后是真正的迦太基遗址,由于山体滑坡在一大片罗马遗址中裸露了出來。散淡的北非人似乎无意继续扩大古文化挖掘的战果。</h3> <h3>迦太基遗址和身后的古遗址博物馆相辉映。</h3> <h3>参观完古遗址,来到地中海海滨风景胜地蓝白小镇。</h3> <h3>穿行在小镇中,张宝林被一个玩鹰的男子“顺走了”了10美元,留下了这張照片。值不值得?看各人所爱!</h3> <h3>蓝色小镇的夕阳西下。</h3> <h3>11月6日离开突尼斯前往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h3> <h3>宾馆门口遇到一群中学生,估计是从外地來参加运动会的,一样的高高瘦瘦,精悍亮丽。</h3> <h3>和导遊合个影吧!一路上的讲解十分精准,特别是对文化古迹了然于心。不多見的学者型导遊。</h3> <h3>热情善良的领队,在当地学的中文,虽嗑嗑巴巴,但足够照应我们的饮食起居。一说到敏感的民族话题,他总是强调穆斯林、犹太人、基督徒在突尼斯相处和谐,少数的暴恐分子是背叛了安拉的……这是北非人的政治正确吧!</h3> <h3>当天下午两点多才到达卡萨布兰卡,这个西临大西洋的历史名城,由于二战时英美首脑在这里作出要彻底击败法西斯的历史性决议而闻名。而后好莱坞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片“卡萨布兰卡”,更使这座城市闻名全球。</h3><h3>在市中心参观了哈桑=世及穆罕默德五世广场,这是统治了摩洛哥王国几百年的一个王族,继承者的名子却是轮流转。</h3><h3>哈二世从穆五氏手中继位,正值二战后殖民地独立潮。哈二氏独裁专制几十年,传位给了穆六世,又正逢民主化大潮。穆六世识时务实行了开明统治,使摩洛哥在北非的苿莉花运动中和平过渡。</h3> <h3>大西洋海景</h3> <h3>到摩洛哥第二天一早前往该国曾经的经济中心马拉卡什。这里曾经是贸易商队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起点,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h3><h3>建于十九世纪未的巴西亚宫外覌不起眼,却因内部的精美被称为小阿尔布拉罕宫(西班牙的経典阿拉伯王宫),殖民地时代被法国人征用多年。</h3><h3><br></h3> <h3>精致的彩绘屋顶。</h3> <h3>布局方正的中庭。</h3> <h3>彩绘的木门。</h3> <h3>马赛克镶嵌的门。</h3> <h3>一道门三道风景:木制彩绘、镂空石膏 、马赛克,足見阿拉伯人多么精于手工艺术,在方寸之中勾画出万千风景。</h3> <h3>置身一隅却七彩辉映。</h3> <h3>相传这个宫殿也是国王为爱妃设计的,占地八千多平方米,施工十四年才完工。美女激发了多少人类历史上的设计灵感,才让我们看到了泰姬陵、看到了这座巴西亚宫。</h3> <h3>马拉卡什市区著名的伊夫圣洛朗花园。伊夫圣罗朗这位引领法国乃至欧洲现代服装时尚数十年的传奇人物,出生于阿尔及利亚,所以对北非文化情有独钟。他于1980年发现了这个被废弃了的花园,以多种植物装点其间,年年春天在这里寻找设计灵感。</h3> <h3>这个花园其实有更悠久的历史,还在殖民地时期,法国画家、园艺家马约尔搜罗世界各地的珍奇植物,奠定了这个花园的独特风格。</h3> <h3>花园别墅上涂满了的蓝色被称为马约尔蓝,从撒哈拉沙漠植物中提取,价值连城。伊夫圣罗朗从中汲取了永恒的设计灵感。</h3> <h3>这个看似简单,却充满了设计感的纪念碑,下面埋葬着伊夫圣罗朗及其一生的同性伴侣PieereBerge的骨灰。后者也是伊氏职业生涯的最佳拍档。</h3> <h3>马拉卡什最大的清真寺库图比亚。</h3> <h3>清真寺前的不眠广场,被联合国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不眠广场的水果摊。</h3> <h3>民间艺人的表演、阿拉伯美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h3> <h3>晚上一顿烤全羊,热情的主人载歌载舞与远方来客同乐。</h3> <h3>10月28日离开摩洛哥西南部的古都马拉卡什前往几个自然景区遊览。查看地图,才知道这是前往东北方向另两个历史名城的必经之路。</h3><h3>第一个景区是乌祖瀑布。要先穿越一个市场。</h3> <h3>说是瀑布,比之巍峩壮阔的南美衣瓜苏大瀑布、北美的尼亚拉加大瀑布,只算的上潺潺流水,但在这与沙漠为邻的北非山区,算是风景独秀了。</h3> <h3>人民日报的四美男独缺了一美。</h3> <h3>姐妹们更是不服老。</h3> <h3>耍猴的也是一景。</h3> <h3>山沟里都是饭馆,这就是北非美食:塔基鍋。可选择任一种:羊肉、牛肉、素菜、鱼……,佐以各种调料,单鍋用炭火烹制,口味类似中国的烩菜。</h3> <h3>瀑布不咋的,但这顿异国山村的野味,还是值得回味的。</h3> <h3>塔基鍋固然好吃,无奈内容没啥变化,这在此后的旅途中算是尝到了苦头。</h3> <h3>进山容易出山难,雇个毛驴歇歇腿脚吧!</h3> <h3>晚上住进阿芙兰一个很典雅的宾馆,大而且舒适。</h3> <h3>这里己看到欧洲殖民统治者的建筑风格。</h3><h3>北非在公元前后经过腓尼基、罗马人的统治后,是欧洲南来的汪达尔人(日尓曼的一支)和中东西迁的阿拉伯人占据了这方水土,至今,己历经了六七个朝代。只有十八世纪至二战后,欧洲列强曾短暂地殖民了这个地区,但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h3> <h3>10月29日这一天我们仍然是在向历史名城梅克内斯和菲斯过渡。</h3><h3>高居山顶的阿瑟顿城堡,据说是过去的军事要塞。</h3> <h3>下山时经过奥斯顿山地花园。这个山脉称为阿斯特拉斯,将摩洛哥从西南向东北切分开,也阻挡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炎热和干旱。所以后来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东北方移动。</h3> <h3>从花园里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古城堡。</h3> <h3>一群可爱的孩子吸引了这批异国来的爷爷奶奶们,大家抢占有利的位置照像留念。</h3> <h3>可爱的女生。</h3> <h3>一直与我们玩闹的小调皮。</h3> <h3>中饭后,逛了贝尼梅拉老城的麦迪那。</h3> <h3>这里或许是农业区,农产品之丰富令人惊叹。</h3> <h3>鱼好似不如中国菜市场讲究鲜活,倒也品种繁多。</h3> <h3>肉摊生意繁忙。</h3> <h3>蔬菜应有尽有。国内有的,这里都能看到。</h3> <h3>国内没有的,这里也能看个稀罕。</h3> <h3>水果十分便宜,花了五六元人民币,买了二三斤水果,不好看却十分好吃,保留了一份纯天然。</h3> <h3>当晚住进了伊芙兰小镇—欧洲风味儿的度假胜地。沿途欧洲式的别墅连片,原来这里夏季凉爽,冬季可以滑雪,成为了欧洲人的后花园。</h3> <h3>建于殖民时期的古老的宾馆,木制结构,典雅而又温馨。</h3> <h3>墙上布满了画和图片,记载着这个老建筑的历史。</h3> <h3>留声机、收音机、打字机,还有叫不出名子的老玩意,是不是通电话的……,都被有心的主人收藏了起来。</h3> <h3>第二天一早,吃过了一顿品种不多,但却十分正宗的欧式早歺后,遊览了这个欧式小镇。</h3> <h3>小镇是法国人建的。十九世纪世界大殖民时代,法国人西班牙人争抢北非阿特拉斯山脉东北这块气候温润的土地,最终,法国人胜出,西班牙人只争得靠近直布罗佗海峡的那一小部分领地。</h3> <h3>伊夫兰小镇成为度假胜地则始于1922年,据说房价与欧洲本土有的一拼。</h3> <h3>这头石狮是这个小镇的标志,据说是二战时一个法国军人雕刻的。</h3> <h3>人民日报代表队全家福。</h3> <h3>漂亮的北非小帅哥。</h3> <h3>黑头发、黑眼晴、白皮肤,色彩的最佳组合。</h3> <h3>离开伊芙兰来到了摩洛哥的四大古城之一梅克内斯。</h3><h3>梅克内斯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阿拉维王朝于十六世纪建造的马厩和粮仓。</h3> <h3>阿拉维王朝统治摩洛哥至今四百余年。王朝创立者穆拉伊.伊斯玛仪将梅克内斯定为首都,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h3> <h3>国王爱马,修建了大型的马厩,据说养着五百匹良种马,以每天来马厩巡视欣赏漂亮的战马为一乐事。</h3> <h3>每年9月,马厩旁的广场上都要举办摩洛哥全国骑术表演,吸引大批外国游客来观看。从遗留下来的房屋、街道、公共浴室、市场的遗址,以及出土的精巧的青铜像和石雕,可以看出当年这里的繁荣昌盛。</h3> <h3>站在墙根,人显得多么渺小,我们不得不惊叹这个马厩的雄伟壮观,也不得不钦佩阿拉伯人曾经的豪迈和气概非凡。</h3> <h3>遗憾的是,1755年发生的里斯本大地震,压垮了这个马厩的顶梁 ,也压死了那些漂亮的战马。我们遍遊北非,处处能看到这场大地震造成的伤害和灾难。</h3> <h3>向马匹供水的设施。</h3> <h3>参覌古城的城墙。</h3> <h3>厚重的城墙上仍不乏精美的装饰,在国王统治下,梅克内斯交融了西班牙—摩尔人的风格,成为伊斯兰和欧洲风情的统一体。</h3> <h3>参覌梅克内斯的麦迪那。</h3> <h3>这个麦迪那比之苏塞、马拉卡什的富丽的多。这是改造成酒店的民居,十分考究。</h3> <h3>民居的质量也要高于我们国内富裕的江南地区的民居,都是楼房,石材作基础,而不是砖瓦,所以寿命长。高层错落有致,俞发显现出时光留下的韵致。</h3> <h3>下午参观一座真正的罗马古城,距梅克内斯 以北30公里,沃鲁比利斯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h3> <h3>古城建于罗马繁盛时期公元前25年,也是毁于里斯本大地震,1874年考古发现。</h3> <h3>沃鲁比利斯城还是罗马人退守地中海后,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王朝。</h3> <h3>在这里建立王朝的伊德里斯可是穆罕默德的传人,他是穆氏的女婿阿里的后代,由于逊尼派 什叶派的纷争,他带人逃到此地。由于他的正宗地位,他收服了当地己皈依伊斯兰教的柏柏尔人,在北非建立了第一个阿拉伯王朝。</h3> <h3>可以说,阿拉伯人在北非建立王朝避免了残酷的战争,象此前罗马人在这里灭亡了迦太基一样。</h3> <h3>罗马大道,永远是罗马城的标志,所有的建筑都是以它为中心的。</h3> <h3>罗马城的另一个标志—神庙。也是罗马人的精神文化的寄托。</h3> <h3>高大的建筑废墟,屹立二千年不倒,不得不惊叹古罗马人征服大自然的魄力及工匠精神。</h3> <h3>凯旋门,其实是拿破仑仿制了罗马人的城门,被法国人称为凯旋门。</h3> <h3>漂亮精美的马赛克图案。</h3><h3>看过不少散落在地中海周边的罗马古城,从规模上看,沃鲁比利斯仅次于土耳其的以弗所,值得细细参覌回味。</h3> <h3>10月31日一早登上高地俯視菲斯古城。这菲斯古城是北非第一个阿拉伯王朝的皇城,就是那位在北非开创了穆斯林新基业的伊徳里斯创建的。</h3><h3>这个視角看到的是菲斯的老城,有着北非规模最大的麦迪那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h3> <h3>这个视角是菲斯古城的新城。当初伊德里斯选择这里开僻了阿拉伯人在北非的基业,当然是它优渥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平原,菲斯河在此分支。尽管王朝首府后來移到梅克内斯,这里的繁华气象不减当年。</h3> <h3>菲斯古城17公里长的城墙保留完好。</h3> <h3>这个城墙守护着占地250公倾土地的古城,至今有一千 二百多年的历史。</h3> <h3>菲斯古城的麦地那,与中国那些用作军事防御的城门相比,麦地那的大门更具观赏性。</h3> <h3>古城内有780座清真寺,9000多条街道、依着阿拉伯人的需求率性而建,毫无章法可循。导遊反复叮嘱我们不要掉队,否则绝对走不出这个迷宫。</h3> <h3>伊德里斯王朝时期的可兰经学院,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国子监吧?神圣的学府。</h3> <h3>学院内久负盛名的是图书馆,收藏帶彩色画面的古兰经以及大量手抄本及其他古籍,被誉为学术首都。</h3> <h3>这里也曾是北非最大清真寺,整个建筑由270根廊柱支撑,用意大利大理石建成,可見当时的阿拉伯王国多么强盛。</h3> <h3>所有的建筑装饰,包括陶瓷锒片、石膏和雪松木雕、硫璃瓦都华丽精美,一如中世纪以来阿拉伯建筑的一贯的风格。</h3> <h3>阿拉伯北非基业的开创者伊德里斯二世的陵墓,其实就是一个 纪念堂,并不奢华。</h3> <h3>陵墓旁是一座清真寺,应该算是与陵墓配套的吧。</h3> <h3>卡鲁兹清真寺,号称世界上第一座大学。但比之印度传播佛学的那烂佗大学,应该算是第二座吧,它建于公元五六世纪的孔雀王朝,有玄藏的“大唐西域记”为证。</h3> <h3>进入了市场。</h3> <h3>漂亮的民居。</h3> <h3>高低错落的民居自然形成了漂亮的几何图形。</h3> <h3>进入了一家铜器手工商店,应是当地的特色工艺。</h3> <h3>年青的工匠正在手工敲制铜盘。</h3> <h3>银首饰。</h3> <h3>被老板忽悠着买了一个骆驼骨镶嵌的铜盘,骆驼骨工艺品不常見,算是给导遊挣了点儿小费吧。</h3> <h3>用手工织机编织围巾及家用装饰品的商店。问工人那些花花绿绿的彩线是不是化纤,他说是一种当地的植物纤维。</h3> <h3>臭名昭著的皮革作坊,酸臭味传了几里地。</h3> <h3>各种皮制品简朴粗糙,价格不贵。</h3> <h3>11月1日,离开昨晚上居住的一个民宿,來到了菲斯北部的海港城市舍夫沙万。舍夫沙万17世纪被摩洛哥征服,19世纪曾经成为非洲穆斯林宗教中心,直至19世纪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至今充满了欧陆风情。</h3> <h3>进入了舍夫沙万著名的蓝色小镇,据说与世界另两处蓝色小镇齐名:希腊的圣托里尼、印度的焦特蒲尔。</h3> <h3>据说20世纪30年代犹太人在此处避难,选用了上帝最喜欢的蓝色凃涂抹抹,不曾想将这一片蓝色涂成了后来人的旅游胜地。</h3> <h3>漂亮的鸽子。刚刚照完相,却见一个收费5刀的牌子,赶紧跑路。看来都是有专属权的。</h3> <h3>蓝色小镇的中心是一座古堡。四面塔楼,中心庭院绿化成荫。据介绍是当年西班亚人统治时期摩尔人为了躲避种族迫害藏身的地方。</h3> <h3>很想进去参观,但票价要60个刀,太吓人了,遗憾的离去。</h3> <h3>离开舍夫沙万蓝色小镇,前往另一座城市得士安时,穿过又一个欧洲风格的广场,估计就是著名的米罗广场。</h3> <h3>当年西班牙画家米罗曾在这里渡假,留下了美丽的米罗广场。</h3> <h3>午饭后,1.5小时的车程继续北上,来到另一个小镇得士安。这里离地中海更近,只有11公里。充满了安达卢西亚的风情。</h3> <h3>这是当地的标志。</h3> <h3>摩洛哥国王的行宫。</h3> <h3>山上面是老城墙,山下是白色的安达卢西亚风格的建筑。这里纪录了基督徒、犹太人、穆斯林几大宗教以及西班牙人、摩尔人几大种族围绕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周边的生存空间,几百年间的撕杀、争夺,直至战争。直到二战后摩洛哥人收回了西班牙、法国的殖民地,这里才算安生。</h3> <h3>多年的殖民统治虽然带来的是掠夺和欺压,但也留下了摩洛哥北部地区的发达和富裕,被欧洲人称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h3> <h3>同所有的北非古老城市的格局一样,城墙下面护卫的一定是麦迪那——那种人居和市场混杂在一起的村落。</h3> <h3>11月2日,在北非的天涯海角丹吉尔遊览。一边是地中海,一边是石砌的古老城堡,是防卫来自海上和对岸的袭击吧。</h3> <h3>这就是斯帕特尔海角灯塔,左边大西洋、右边是直布罗佗海峡和地中海。这己是我旅行到达过的第三个天涯海角了:前两个是葡萄牙濒临大西洋的罗德角,以及阿根廷最南端的面临大西洋太平洋交界的火地岛,一把年纪遊览了四大洲两大洋,还在火地岛上遥望了一下南极洲,值得自豪了!</h3> <h3>旅友们开玩笑:从这里的港口乘船渡海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申根国家西班牙的最南端,凭船票上岸或可开启另一个欧洲游了。</h3> <h3>闻名世界的非洲之洞,只因洞形象非洲地图而引来多少游客取景。</h3> <h3>今天是北非之行最后一天,绕过斯帕特尔海角,来到沿大西洋西岸的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拉巴特是政治中心,参覌王宫当然是第一要务。</h3> <h3>正在当朝的穆罕默德六世,他的王宫外观并不繁复,这或许同他的执政理念有关系。他继位后,一改其父哈桑二世传统保守的统治方式,开明开放,融人现代社会,在茉莉花革命中避免了社会动荡。</h3> <h3>这是在摩洛哥历史上地位显赫的穆罕默德五世(哈桑二世之父)的陵墓。穆五世在二战后结束了摩洛哥殖民地的历史,堪称建国之父,至今具有至高无上的声誉。</h3><h3><br></h3> <h3>照例要与卫兵合影。</h3> <h3>远处耸立着的是哈桑塔。十二世纪的某位苏丹原想在此修建哈桑清真寺,却只在此留下了哈桑塔,成为这个陵墓的标志了。</h3> <h3>陵墓的外观建筑。</h3> <h3>中间是穆五世的棺椁,两边是他的儿子,在墓地里,他们父子仍是从属关系。尽管哈桑二世生前显赫。开国之君奠定了穆五世无上的尊荣。</h3><h3><br></h3> <h3>中饭后,参观了拉巴特规模宏大的乌达亚斯卡斯巴赫城堡。</h3> <h3>当天下午从首都拉巴特赶到卡萨布兰卡参观哈桑二世清真寺—伊斯兰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从进入摩洛哥就看到以哈桑和穆罕默德的名子分別命名的各种纪念性建筑,原以为象古老的中国一样是不同的家族在摩洛哥轮流执政,其实他们都是嫡亲的血统,只是姓名不同。</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规模仅次于麦家和麦地那的两大清真寺,可见北非伊斯兰教的影响力仅次于它的发源地中东。也可见哈桑二世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他统治的摩洛哥正赶上二战后世界和平发展的好时机,奠定了他在北非的影响力。</h3><h3>这是清真寺外部广场的廊柱。</h3> <h3>清真寺内部的富丽豪华不亚于欧洲那些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基督教教堂,只是看不到宗教历史的记载。伊斯兰教排斥偶像崇拜,只信奉安拉,寺庙宽𣈱简洁,主要供信徒作祈祷;而基督教教堂不仅供奉着诸多圣贤的雕像,描述宗教历史的绘画,甚至有政治和文化名人的棺椁。参观一个教堂就读了那个地区的文化史。</h3> <h3>教堂耗资五亿美元之多,三分之二是从全世界募集来的。</h3> <h3>穹顶和梁柱的设计理念似乎也来自欧洲教堂建筑。果然,这个设计出自法国人之手。</h3> <h3>晚上,来到著名的里克咖啡馆,重温好莱坞电影“卡萨布兰卡”营造的那浪漫温馨的二战传奇。</h3> <h3>其实,这个咖啡馆只是有生意头脑的某外交官的生财之道,将那部获世界声誉的电影场景搭建在故事发生地赚旅游者的怀旧情。</h3> <h3>咖啡馆生意兴隆。我们是提前订位才能从容地坐进歺厅。</h3> <h3>那架仿旧的道具钢琴。</h3><h3>电影中的插曲现己成为抒情音乐的经典流行全世界。不得不感概美国电影文化巨大的影响力。</h3><h3><br></h3> <h3>卡萨布兰卡这个濒临大西洋的北非城市,因交通便利、战略安全,二战时英美首脑曾在此会晤作出了将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的重大决策。是不是这个厉史楔机给了美国电影人以创作灵感?而电影又加大了这个城史的知名度?</h3> <h3>同旅友会歺于里克咖啡馆。菜品粗糙,但不影响我们怀旧的雅兴。</h3> <h3>边看着当年的那部电影,边饮酒干杯。</h3><h3>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在欧美电影的历次专家评审中,常常名列前茅。是故事好吗,编造的痕迹太重;是人物塑造的好吗,那位居于三角恋中的革命者太假。我以为是演员好,题材好。英格丽.褒曼和汉弗来.鲍嘉的绝佳搭配,辅之与二战反法西斯宏大叙事,成就了一部电影经典。这是西方电影的老套路,但我们好象永远抄不好人家的这个电影作业。</h3><h3>11月3日,结束了长达十五天的北非遊。这里是地中海文化的一个支脉,虽不富丽但也足够丰盈,历史的纠葛不足以影响种族和民族间的合谐生存,是一片适合人们生存的土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