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外之趣——心理绘画活动(十三)

lili

<h3>2019年12月13日,“心起点”工作坊20位小伙伴相聚在物外咖啡馆。今天由晓清老师为我们带来:人物画头部和面部的解读。</h3> <h3>不得不特别重点强调的亮点是:陈老师专门从昆明邀请到了有十多年心理工作实战经验的韩老师和潘老师,所以注定这次活动异彩纷呈。</h3> <h3>之前参加过晓清老师给一年级小朋友上的关于认识自己主题的《我是谁》绘本课。引导孩子们从小就开始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想尝试内容,所以对晓清老师的课特别期待。</h3> <h3>晓清老师带着我们做了两个小活动。1.将事先准备好的A4纸对折,在一面上画上自己的头部画像。2.雪花片片(活动中三不:不睁开眼睛,不问问题,不交流):首先将准备好的彩纸对折,在自己右上角撕下一个等腰三角形;接着再对折纸,在右上角撕下一个圆形;最后再次对折纸,在右上角撕下一个扇形。现在睁开眼睛看看你的雪花是什么样子的?</h3><h3>晓清老师引导我们回忆刚开始活动时心里的感受,再在之前的A4纸上画上现在的头面部画像,然后对比一下两次画的自己。</h3> <h3>人物头部由颅和面两部分组成。颅一般会用头发来表示,面部由眼、耳、口、鼻、舌等组成。每一个元素都代表着深层次的意义。</h3><h3>毕竟是主攻家庭教育、儿童教育的,所以晓清老师的PPT都烙上了可爱温馨的印记。</h3> <h3>由于时间原因,晓清老师只对本次内容提纲做了简单的分享,把时间留给了韩老师和潘老师。</h3><h3>晓清老师把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分享到群里,大家对晓清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h3> <h3>一位带着自己九岁的大宝来参加活动的妈妈抛出了自己在面对两个孩子之间争夺时的困惑。</h3><h3>韩老师引导大家思考如果这是一位你的来访者,你该如何与她交流并确定咨询关系。</h3><h3>云萍老师回答:用同理心,站在来访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显然,这个回答是正确的。</h3><h3>韩老师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就这个母亲的问题提出了自己解决步骤。</h3> <h3>丽萍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运用自己学习到的一些心理知识深刻地了解自己,增进家人之间相互交流,并帮助亲戚家处理因为父母袒护二宝而使大宝胆怯,易哭的问题。丽萍老师的分享印证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服务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的理念。</h3><h3>为丽萍老师的收获与付出点赞。</h3> <h3>潘老师分析了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导大家思考两个孩子之间争夺背后隐藏的原因。</h3><h3>我们在面对两个孩子的矛盾时,通常只是为了寻求和平而去解决矛盾,并没有关注到孩子内心的需求。</h3><h3>那么面对两个孩子之间的争夺。父母应该如何做?</h3><h3>一要及时的回应孩子(蹲下去抱抱孩子,拉拉孩子的手,摸摸孩子的头);二要与孩子共情(你是不是想和哥哥姐姐玩,你是不是很难受);三要引导孩子向对方表达出来。</h3><h3>也许这个办法刚开始效果并不明显,孩子们还会争夺。但是如果经常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那么等同于把解决问题方法和表达自己的理念植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慢慢的孩子不仅能感受到父母是与自己真诚而平等的交流,而且学会了表达自己,并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h3> <h3>最后,大家交流了本次活动的心得,并对韩老师和潘老师倾囊相授表示了感谢。</h3><h3>轮到我交流时,我看到两位老师一直看着我,认真的听着我讲话时。对于一个不太擅长在公众场合表达的我来说,我从内心里感受到了被尊重,进而也把这种状态定格成心理咨询师完美的形象。</h3> <h3>相信在陈俊老师的带领下,在和韩老师、潘老师一样关心心理工作者成长的前辈的帮助下引导下,“心起点”工作坊的小伙伴们会成长的更快。</h3>

老师

孩子

韩老师

自己

晓清

交流

引导

右上角

活动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