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摄影游学记

张道华

<h3>  2019年12月2日至7日,我们青岛市21名中老年摄影爱好者,在陈、周两位老师带领下,乘车赴江西婺源游学摄影。旅游大巴从早晨6点出发,经过近12小时、上千公里的旅程,于当晚到达婺源县城,开始了我们在婺源的深秋摄影游学之旅。</h3> <h3>  游学的第一站是石城,这是一个美丽幽静的山村。为了拍摄石城村的日出,我们于12月3日清晨4点多起床,穿戴好带来的冬装,5点出发,6点左右到达石城村西的山坡。早已有摄影的同行来到这里抢占“有利地型”,大家急忙架设好照相机,冒着秋末冬初清晨的寒冷,等待着东方的日出。</h3><h3> 太阳渐渐升起,天空渐渐由灰白变成金黄,慢慢照亮了山村的清晨。高大繁茂的枫树在晚秋显出深红,徽派建筑的房屋粉墙黛瓦,被雾气和炊烟缭绕的村庄在晨光中如梦似幻。大家迅速按动相机快门、举起手机,拍摄下这难得的瞬间。</h3> <h3>  日出前的村景。</h3> <h3> 石城村里的光影。</h3> <h3>  3日上午9时许,我们来到“中国最圆的村”一一菊径。这是一个典型徽派建筑的村庄,河流绕山村近一周,公路沿河而过,象一条宽宽的丝带环绕着秀美的村庄。大家纷纷爬上观景台顶,俯拍这个神奇独特的景象。</h3> <h3>  笔者使用手机的“全景”模式,拍下了圆村的全貌。</h3> <h3>  通往山后的石径。</h3> <h3>  下午,我们先来到甲路伞艺园拍摄。甲路雨伞已有上千年历史,从古至今一直靠手工制作,早在明清时代就已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民谣说:“景徳镇瓷器甲路伞,扬州的美女不用拣”,可见这甲路雨伞名气之大。</h3> <h3>  走进厂区,头顶上悬挂着雨伞,地面上晾晒着雨伞,五颜六色的伞让人看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h3> <h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也上了雨伞。</h3> <h3>  晾晒的一排排伞骨堆积如山。</h3> <h3>  来到生产车间,下午的阳光恰好从窗户照射进来,一位老师傅戴着花镜,正在聚精会神地旋转伞骨,察看伞骨安装质量。摄影经验丰富的蔡兄及时提醒大家:“放慢相机速度,照片会有神奇效果!”我们依计而行,果然拍出了虚化的伞轮!</h3> <h3>  车间里,工人们在一丝不苟地工作。</h3> <h3>  伞艺园附近的民居。</h3> <h3>  尔后,我们来到白石源村抄纸作坊,拍摄手工造纸。这也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h3><h3> 一位工人正在棚子里搬动已沤制好的竹料,斜阳在他身上勾勒出轮廓。笔者端起相机按动了快门。</h3> <h3>  使用电磙子碾压原料。</h3> <h3>  抄纸师傅从纸浆池里一张一张把纸抄出来,并熟练地码垛整齐。师傅介绍说,再经过挤压去水、晾干,就是成品了。</h3> <h3>  抄纸作坊附近的民居。</h3> <h3>  傍晚,我们来到漳村拍摄落日。蜿蜒的河水静静流淌,在夕阳的映照下,天空和河水逐渐变成耀眼的金黄色和红色,水面如浮金跃银。河中渔夫驾着小船,时而长杆击水,时而撒网捕鱼,水面激起阵阵浪花。小船渔夫的剪影映照在河中,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h3> <h3>  12月4日,我们一行早晨去篁岭村学习拍摄。晨曦未透,炊烟蔼蔼,摄友们举起“长枪短炮”,争先恐后地拍下这清晨的美景。</h3> <h3>  村头的银杏树等叶片变得金黄,吸引我们纷纷把镜头对准了这漂亮的秋色。</h3> <h3>  时值深秋的篁岭,一派丰收景象。村民们在窗外搭上栏杆,把收获的玉米、辣椒等挂在屋檐下,把红红的辣椒、金黄的皇菊等装进很大的竹编笸箩,放在栏杆上晾晒。高低错落的民居外,形成层层叠叠红黄相间的彩色图画,把山村打扮得格外迷人。</h3> <h3>  一串串红红的辣椒,组成了国旗的图案。</h3> <h3>  姑娘站在窗前晾晒辣椒。</h3> <h3>  村里老人在自家门前整理丰收的果实。</h3> <h3> 担水巷的景象。</h3> <h3>  “天街”独具特色的徽派房屋。</h3> <h3>  伞店女老板心灵手巧,许多雨伞的图案都是她亲手绘制。</h3> <h3>  伞店里一柄巨伞的伞撑缠绕着五彩缤纷的丝线,同行的翟老师和笔者相继拍下了这幅照片。</h3> <h3>  返程途中,原来还是熙熙攘攘人满为患的晒台窗口已空无一人。笔者抓住这个机会,拍下了这个镜头。</h3> <h3>  走出篁岭村的山门,笔者在停车场拍到了夕阳下如金似玉的树叶。</h3> <h3>  傍晚,我们来到月亮湾畔拍摄水景。</h3> <h3>  开始时,只有一艘渔船在河上,身披蓑衣的渔夫点亮渔灯,在船上做着船家撑船、打水、休息等动作,但笔者总感觉画面有些单调。</h3> <h3>  终于,等到了又一只送人过河的小船!笔者抓住机会拍下了两只船儿在河上漂泊的画面,然后又修改成黑白的高调片,发到家人群中,竟获一片点赞。</h3> <h3>  12日5日早晨,我们一行赴察关村拍摄石拱桥。途中,在一条小河边拍摄晨景。</h3> <h3>  察关村是一座古老的村落,迄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曾在这里拍过外景。2007年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h3> <h3>  来到石拱桥边,发现因是旱季,河水已变得很浅。大家架好相机,摄影导游王总招呼一位老伯,牵牛抗犁,从桥上慢慢走过。拱桥和在水中的倒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我们在桥下拍摄了这静谧和谐的场面。</h3> <h3>  在石拱桥一侧的坡道上,拍摄老伯牵牛下坡的场景,云烟氤氲增添了画面的美感。</h3> <h3>  站在石拱桥上远眺,静静的河水,错落有致的民居,河边洗涮的村妇,构成一幅极富生气的景象。</h3> <h3>  上午10点多,我们来到虹关村,迎面就被一株巨大的古樟树所震撼。这棵樟树已有1100余年,树高28米,胸径12.8米,需6、7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占地3亩。</h3> <h3>  村中胡同那斑驳的墙壁,似乎在诉说着村落的悠久历史。</h3> <h3>  在古樟树下,几位古筝艺人正在拍摄“抖音”。我们借此机会,拍摄了古筝艺人演奏古筝的照片。</h3> <h3>  年轻的陈老师心细如发,不仅耐心传授摄影知识,对大家的健康和安全尤为关心,时常叮咛我们注意自我保护,防止意外发生,使我们深受感动。<br></h3><h3> 团友代子抓住拍摄空闲时间,虚心向陈老师求教。</h3> <h3>  附近村居远眺。</h3> <h3>  12日5日下午,我们到“梦里老家”影视基地参观。这是一座由演艺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艺术中心。</h3> <h3>  进门后的“照壁墙”是一面由红色辣椒组成的鲜艳的五星红旗。</h3> <h3>  主街上挂满了喜庆的灯笼。</h3> <h3>  “梦里老家”是一座大型演艺场,笔者用手机拍下了它的全景照片。</h3> <h3> 仔细观察这座建筑,可以看到房屋是新建的,但门口的这组木雕却是个“老物件”,是从别处拆移过来的。</h3> <h3>  三重屋檐 “雕梁画栋,勾心斗角”,显示出当地高超的木雕水平和精湛的建筑艺术。</h3> <h3>  在老师的启发下,我们在院里四处寻找拍摄“小景”。</h3><h3> 金黄色的银杏枝叶。</h3> <h3>  黄里透红的枫树叶。</h3> <h3>  火红的“爬山虎”爬在婺源民居的白墙上,在夕阳映照下象一丛红花,显得格外醒目。</h3> <h3>  下午在“梦里老家”院内拍到了蓝天白云,大家十分期望能在夕阳西下时拍到晚霞。</h3> <h3>  傍晚5点多钟,天边果然出现了早已期待的晚霞!</h3> <h3>  12日6日,计划是清晨去江岭村拍摄日出。我们还是按“惯例”,4点半左右天还没亮起床,5点钟上车出发,在路上吃过早饭,6点前到达拍摄地一一江岭村外山坡的一处观景台。一下汽车,寒风扑面。借着天空的一点微光放眼望去,青黛色的群山层峦叠嶂,晨雾缭绕,几处村落在山坳里若隐若现,好似一幅巨大的山水画。</h3> <h3>  凌晨的江岭格外寒冷。笔者拿手机在外试拍,不多会手冻得冰凉,触摸手机竟然没有反应。细心的老师连忙招呼大家支好三角架安装调试好相机,就回到车上避寒。</h3><h3><br></h3> <h3>  天色逐渐变亮,天空的颜色逐渐由灰白变成亮白,再渐渐变成金黄,白云也被染上金黄色。我们紧盯着东方的山坡,终于拍到了日出的壮观景象。</h3> <h3>  朝霞、晚霞都拍到了,笔者也深深体会到,摄影人“迎朝阳、追夕阳”的不易和艰辛。</h3> <h3>  天亮后拍摄的山村。</h3> <h3>  接着,我们换乘小车去阆山村拍摄。摄影导游告诉我们,阆山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村里过去沿袭的习俗是,妇女在外干活劳作,男人在家吸烟喝茶。这种习俗直到现在才改变。</h3><h3> 车子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途中不时遇到漂亮的山鸡白雉和红眼蓝雉。驾车的师傅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些年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这些动物已常见不稀罕了。笔者一边听司机师傅介绍,一边为没拿相机拍下这些可爱的野生鸟类而后悔不己。</h3> <h3>  3位背柴的老年妇女是摄影导游请来的“模特”。领队周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她们讲解行走的路线、方向等要求,同时也教我们选择合适的机位和角度,甚至逐个查看我们相机设定的参数,提出改进要求。</h3> <h3>  后来才知道3位妇女平均70多岁,最大的一位已年过八旬。如此高龄的长者还在辛勤劳作,笔者感到十分惊讶和敬佩。</h3> <h3>  背柴老人的特写。</h3> <h3>  忽然,在拍摄现场附近走来了4位真正的背柴人。她们身背数十斤重长长的竹子和木柴,脖子和背上衬着稻草,步履沉重地从不远处走过。笔者看到这一幕,举起相机抢拍了下来。</h3><h3> 不知何因,这几位背柴妇女冲我们大声嚷嚷,似乎在表示不满。能听懂当地语言的朋友告诉我们,她们是要收费。于是我们自觉停止了拍摄。</h3> <h3>  周老师耐心地讲解代子提出的问题,并现场示范拍摄。</h3> <h3>  12月6日下午,我们到古老的村庄庆源拍摄。沿着曲折的石板小路走上村东的观景台,拍照了庆源村的远景。笔者蓦然想起,这不是2018年春天与同学们来婺源旅游,在这里住过3、4天的村子嘛!一瞬间,一股故地重游的暖意流过心田。</h3> <h3>  村边小桥上,野外写生的学生正在绘画。</h3> <h3>  走进村里,那熟悉的参天古樟、清澈小河、村中广场映入眼帘,笔者仿佛又回到了与同学们在此居住旅游的时光。</h3><h3></h3> <h3>  笔者把拍摄的这几张照片发往同学群,很快就有好几位同学认出了这些熟悉的地方。大家又在群里回忆起在庆源村度过的愉快生活。</h3> <h3>  下午的重头戏,是到一户农家拍摄传统厨房。下午3点半,细心的摄影导游带我们来到了农户家中。下午的斜阳刚好从窗口照到室内,烧柴的灶台冒出缕缕青烟,更突出了室内的光线。我们分组进入房间拍摄,留下了这难得的瞬间。</h3> <h3>  笔者将这幅照片发给朋友和同学,获得了大家的称赞,说拍出了厚重的油画感。</h3><h3> </h3> <h3>  离开庆源村,我们一行又去漳村拍摄落日。</h3><h3> 渔夫驾着渔船,在夕阳下熟练地撑船击水、撒网捕鱼。晚霞如虹,漳河似镜。我们抓紧时间把这难得的美丽景色收进相机。</h3> <h3>  太阳落山后,晚霞更为灿烂。屈指算来,在婺源游学真正的时间只有4天,但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提高很大。身披彩霞,我们结束了此次赴婺源游学拍摄活动。</h3><h3> 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带领我们外出摄影游学的陈、周两位老师,感谢婺源摄影导游王总的精心安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