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家书,悟育儿真谛

芳草萋萋

<h3>  《傅雷家书》我在学生时代读过,那时不谙世事,走马观花地随便翻了翻,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如今为人母为人师,重读后,被这平淡文字后的真实情感所打动,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多维度、多视角,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阅读口味。对于学子而言,读这部书,能读懂父母真真的爱,理解父母深深的情;对于父母而言,读这部书,能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我想:作为母亲,我一定要把它分享给我亲爱的宝贝;作为教师,我一定要把它分享给我可爱的学生和善解人意的家长们,也一定要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h3> <h3>  《傅雷家书》中的这一封封家信,开始于1954年长子傅聪离家留学波兰,至傅雷夫妇双双自尽后终结。记录了十二年期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是傅雷夫归与长子傅聪之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选编。作为母亲,我被傅雷夫妇对孩子生活学习等方面感人肺腑的教育和引导所打动,更让我体悟了很多亲子教育的真谛。</h3> <h3>  读家书让我明白:平等对话是亲子关系和谐的法宝。在家书中傅雷先生常常有这样的一些话语,如“不知道你看了我的这些分析觉得怎么样?”“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等,足见先生与儿子平时的对话是平等的,民主的。想到我们现在的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一直居高临下,把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专制地强加给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个性的独立,便会与父母交流上出现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让很多家长头痛不已。我不禁在想: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傅雷先生的做法,信任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虚心接受孩子的正确意见,久而久之,与孩子的关系一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h3> <h3>  读家书让我懂得:关注细节是培养孩子品质的重途径。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记切记!……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家书中像这样的谆谆教诲数不胜数,虽然相隔万里,先生也会通过书信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儿子进行引导教育,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先生的这些做法触动着我,我想: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细节决定成败,作为父母只有关注孩子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并适时对其进行熏陶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好孩子。</h3> <h3>  读家书让我领会:提高知识水平与艺术能力是培养孩子气质的不二法门。家书中傅雷先生对儿子在文学方面和艺术方面的引导贯穿始终,先生在家书中时而如导师般的教导,时而又如学生般的请教,使父子二人在一种轻松而又愉悦的氛围中传递着浓浓深情。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子傅聪知识水平与艺术能力提高了,气质自然也显露了出来,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在60年代被时代周刊誉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我不禁感叹,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父亲胜过好老师”。虽然说傅雷先生这样优秀的父亲我们普通人可望不可及,但是我们只要努力做得更优秀就很好,当孩子看到努力的爸爸妈妈,也会更加努力,从而走向优秀、走向卓越。</h3> <h3>  正如先生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h3> <h3>  先生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不仅只针对儿子个人的修养与得失,更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样的情怀感动着我,也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有父如此,其子之大幸也!有书如斯,吾辈之大幸也!这样的经典,值得我们细心品读,这样的父爱值得我们努力传承,愿越来越多的人能踏着先生的光明足迹一路向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