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h3><h3> 今年是知青下乡五十年,回想起当年生活劳动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千。</h3><h3> 我们是 1969年元月13日下乡的。我们背上自己简单的行 装,坐上敞篷解放卡车,从郑州十一中校门口一直到唐河县湖阳公社,跟随着生产队拉行李的牛车到了活水张村。</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看一个好视频</h3> <h3> 活水张村位于湖阳公社的东边,村北是绵延起伏的山地,村东有个水库,潺潺溪水从山上流下。天旱时节水库里的水浇灌村南大片士地,确保庄稼丰收。村名活水张也就由此而来。活水张村有两个生产队,我们五个人分配到东队,另有其他的同学分配到西队,我们班的王玉莉同学则到了更靠近山里的活水杨村,活水杨有两条绕村而过的的溪流,顺势而下和活水张山上的水一起融入村东的水库里。活水张活水杨都因村旁的潺潺流水而得名</h3> <h3> 身后是村东的水库</h3> <h3> 下乡后第一个生活考验是挑水,吃水要到村后的山洼里去挑,来回有二里多地。第一次挑水那天天很冷刮着风下着雨,因路不熟悉也不好走我们五个人全都去了。村后翻过一个小山头再往前走有个泉眼,水滴答滴答流进坑里,水桶装满水,晋铁良挑着往回走,我们四个人两个走在铁良身后怕他滑到,两个拉着水桶以防洒水,就这样战战兢兢回到家,水还是只剩下半桶,想想真感到这里生活的不易。春天干旱,队里在村东的莲池旁挖了一口井,水没有山泉水清澈,但不用翻山越岭去挑了。</h3><h3> 第一次磨面也记忆犹新。那天生产队没安排干活,我们准备磨面条面和蒸馍面。大家拿着粮食,红薯干,牵着毛驴,拿着驴笼头,借一套箩面的工具。套好磨粮食到上磨顶,驴子拉着开始转圈,我们三人拢拢磨顶上粮食,互换着收面箩面,晋铁良拿本书认真看起来,丙林拿个小棍跟着驴子转,此时此景他想起铁拐李骑毛驴过东海的传说,问铁拐李的毛驴能坐着过大海,这毛驴就只能拉磨盘磨面吗?</h3><h3> 当时生产队对我们很照顾。给我们安排好住处,做饭用的炊具,寒冬腊月没有菜吃,队里种块黑白菜让我们随吃随拨,豆腐房磨的豆腐随吃随称。铁良请楚记得,修白马堰水库时保管员仁弟大哥悄悄给他塞馍的事,至今说起来充满感激之情。我们的尹海莲同学在家时就经常做饭有老师现场指导,很快我们也都学会了赶面条蒸馍,煮稀饭,生活很快安定下来。</h3> <h3> 安顿好不到一个月就过年了。生产队给我们准备了年货,年三十那天饲养员大叔告诉我们,年初一洗脸水不能往外泼,泼水收麦子打场会下大雨。也不能倒垃圾,倒垃圾会倒掉家里的财宝。我们循规蹈矩地在农村过了第一个春节。<br></h3> <h3> 第一次劳动是挑咯喳土垫牛圈。这里所谓的土是从山坡上挖下的碎石沙粒,加上天寒地冻很难挖,社员们照顾我们只让我们用铁锨铲土装土。大婶亲切的说着宽慰的话。。</h3> <h3> 这就是当年我们住的房子,三间很结实的石头房。左边是我们三人住房,右边是厨房,中间叫客厅吧。</h3><h3> 我们和生产队长,会计,保管,大队长一起合影。</h3> <h3> 男生的宿舍比较简陋,他们说:累了能睡个安稳觉就好。</h3> <h3> 下雪了,广阔天地合个影</h3> <h3> 春天来了大地复苏,到处桃红柳绿。站在村头望一望,走到村外看一看,无论走到哪里,身后总会响起小学生稚嫩的歌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认识吗?不!但他们知道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h3> <h3> 麦子黄了!麦子熟了!!能吃白馍馍了!!!麦收是个兴奋而紧张的大事,孩子们比过年都高兴。队长把磨好的镰刀拿给我们,交代说:麦收上工早,天凉,多穿衣服。</h3> <h3> 凌晨三点多钟,上工割麦的钟声敲响,我们急忙穿好衣服,拿起镰刀,追随着队长的脚步赶往麦田。地头上队长教我们割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就弯下腰嚓嚓割起麦子来,我们紧随其后一字排开,刚开始割还可以,后来越来越跟不上了,大爷交代我们稳着劲慢慢来。我们割到一半时,队长他们割着下一趟回来了。大家齐心协力割完这块麦子,天大亮了太阳出来了!大片大片还没收割的麦子在太阳照耀下金光闪闪!一派丰收景象!</h3> <h3> 队长招呼回家做饭吃饭。走到地头我们割了一把没熟透的麦穗,到家在灶火上烧烧,揉揉,吹吹麦糠,吃吧,吃吧,尝尝鲜,那个麦香啊,以前没吃过后来也没再吃过,到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h3> <h3> 麦收后,县里布置修唐河至湖北枣阳的公路,队里安排人,我们全体参战吃住在工地。都是年青人干活热火朝天,挖土装车推土填平全是人工干哪,那时要有台挖土机我们也不会这么累呀。傍晚天边的彩霞映红了天,映红了地,生产队保管看着说:晚上瓦碴云,白天晒死人,明天是个大热天哪。我们躺在自己露天的被褥上看着天上弯弯的月亮,数着天上无穷尽的星星,感受着从来没有过的最美最美的享受。</h3> <h3> 湖阳公社在河南省唐河县的最南边,紧靠湖北省,沿着新修的公路往南走,到省界时,一座山峰拔地而起,登上山顶,南边是湖北,北边是河南。站在两省的交界处看着远处的村庄,脚下的士地,感觉我们身体健壮了许多,心胸宽厚了许多…,脑海里点点滴滴的迷茫的也渐渐清淅。</h3> <h3> 活水张村属于杨寨大队,大队部旁有个一至六年级的全日制学校。当时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缺乏,曾有几位知青先后担任过代课老师。我们队王秀英同学七O年秋季担任四年级数学老师。她记得当时数学己学到小数点除法,她讲课说,小数除法要记住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去掉小数点进行运算就可以啦。话一说完班里就乱成一锅粥了,因为原来的老师说直接划掉小数点计算就可以了。(后来了解到他们原来的老师小学都没有毕业,可能文革中课程学的也不全)在这种情况下,秀英反复讲解了课本上小数点除法法则。为了让学生更明白,她举了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15÷3=5。1.5÷3=多少,如果直接划掉小数点计算也等于5,那肯定是不对的。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15÷30=0.5,1.5÷3=0.5,同学们完全明白理解了。通过这堂课,秀英得到小同学们的信任和爱戴。我们也看到农村孩子的老实率真,大家互相成了好朋友。</h3> <h3> 农闲时节,郭滩的同学们来看我们,大家聚在一起非常高兴。</h3> <h3> 看看这里的山,看看这里的水,坐在山坡上水库旁,尽情地说吧唱吧吹吧</h3> <h3> 棉花虫害是普遍存在的难题,灭害虫打农药的活是我们必干的,身背几十斤的打药桶,右手握打气杆边走边加气,左手拿喷雾器喷药。打棉花的药毒性大,刚开始令人头痛欲裂喘不过气,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h3> <h3> 摘棉花这活虽说不重,一天弯着腰干下来也腰酸背痛,收工回来,躺下歇歇腿直直腰吧</h3> <h3> 70年国庆节,他们三个都回郑州了,留下我和秀英两人,那天我们分到四百多斤用作烧火的棉花棵,我们两个人硬是每人把二百余斤棉柴从二里地外一口气挑到家。想想那时的我们也很棒哦!为自己点赞!</h3> <h3> 秋收过后,公社安排修白马堰水库。白马堰水库位于湖阳公社东边是个中小型水库,方圆有十几平方公里,为湖阳公社的大片农田灌溉立下了汗马功劳。经多年雨水冲刷导致淤泥多沟壑多,需要修整。</h3><h3> 全公社有三四百人参加了这一工程,我们队两男生晋铁良王丙林和西队两男生韩大鹏孙鸿智和村里二十多人一起参加了修水库工程。他们住工棚吃大伙,和广大农村兄弟一起,把坡底下和水底下的湿泥挖出来,装进架子车里推到高处坝上填平沟壑,裤腿和鞋子经常是湿的。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工地上干活热火朝天,劳动号子响彻整个工地,大家你追我赶就这样提前半个月完成了任务。 </h3><h3> 修水库劳动之余各生产队知青汇合到一起谈天说地互相借阅图书学习,也有打朴克斗地主的,充分享受同学之间的情谊,感受了原计原味的大自然。</h3> <h3> 寒冬时节,村里文艺宣传队在家门口空地上排演曲剧样板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那年代广播天天播放,人人耳熟能祥。我们也都参予进来。有演技水平的演个人物,没有的跟着跑场凑热闹,除了在本村排在本村演,还应邀到附近的村子演出两三次,过的倒很充实。冰天雪地的寒冬,排练和演出驱赶了寒冷,驱散了无聊和迷茫。</h3> <h3> 1971年4月份以后,同学们陆陆续续走上了新的工作单位,离开了活水张活水杨,但这个地方永远是我们怀念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母校建校五十周年,我们走到一起。</p> <p class="ql-block">当年上学时,我们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和学习委员</p> <p class="ql-block">下乡五十周年</p> <h3> 2019年4月4日,活水张活水杨下乡的我们团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br></h3> <h3> 时间过去了四十八年,一个鍋里搅勺子吃饭的同学终于又聚在一起</h3> <h3> 大家从几个城市汇合到一起非常难得,尹海莲给我们三位女生各送一枚胸针纪念,我给每人发壹角壹分的分币收藏,只为实现热闹快乐的念想。</h3> <h3> 我们班的美女,活宝王玉莉,高兴的手舞足蹈</h3> <h3> 四十多年了,再一起吃个饭吧</h3> <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同学们天各一方,能聚到一起实在不易,愿我们健康长寿,今后多多相聚!</p> <h3> 活水张,活水杨,我们下乡生活了两年多的地方,我们的第二故乡。活水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房。</h3> <p class="ql-block">下乡五十周年纪念。</p> <p>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时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