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b><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在朝鲜战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他们像军人一样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用镜头和笔,为中国的文化人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为中国的军人在这场战争中的坚韧的身影和面容,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记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 font-size: 20px;">现在的“文化人”真不知干些什么?从前辈身上能否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人?</b></p><h1><br></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 朝鲜战争的始末。中国介入的是10月25日开始的抗美援朝战爭!</b></h1> <h1><b> 己被中学语文课本使用多年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删除了,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消失了,为了不忘先辈们的流血牺牲,是否传播些什么?也算是一种关注姿态吧!</b></h1><h1><b> 长篇小说《虾球传》的作者黄谷柳,早在抗战初期,第一时间向外界报道了日本人对南京屠城的消息,是最早报道这一消息的新闻记者之一。</b></h1><h1><b> 1951年他以南方日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第一届赴朝慰问团,随第四分团活动,入朝一个月,他用相机记录下代表们在战地慰问志愿军将士和朝鲜老百姓的点滴。52年又一次随巴金率领的中国文学艺术家赴朝慰问团从回战场,在访问结束后他和巴金都沒有离开前线,而是选择继续留在最可爱的人中间,直至停战协定签署后,黄谷柳才随撤军的车队回到了祖国。</b></h1><h1><b> 黄谷柳(1908-1977),著名作家,三代华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1月2日因脑溢血病在广州逝世,终年68岁。</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自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先后组织了三届较大规模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活动。第一届是1951年3月底,以中共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廖承志为团长,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和著名戏剧家田汉为副团长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及所属文工团一行575人。</b></h1><h1><b> 出发前廖承志团长与访朝慰问团部分成员在天坛公园合影留念。</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团长廖承志到达安东(丹东)</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第一届慰问团总团副团长,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左起第二人)第七分团代表、东北女作家草明(左起第三人)</b></h1> <h1><b> 这是1951年4月6日的安东;这个时候的安东就是一个兵车辚辚的城市,是辽东省的省会,过去人口三十万,现在已减至18万,街上都是军人!</b></h1> <h1><b> 出境前谷柳与慰问团同事在安东(丹东)市政府大楼前合影</b></h1> <h1><b> 4月7日九点差10分美机来轰炸,敌机天天北飞,天天警报,可没有安东丢下炸弹,这天是第一次对安东轰炸,安东三马路、江边、江上都落下不少重磅炸弹,据公安局初步调查,死伤在百人以上,这是美机第一次在安东投彈</b></h1><h1><b> 慰问团成员在开往鸭绿江边的汽车上,4月9日上午11点进入朝鲜国境。</b></h1> <h1><b> 1951年4月14日、肃川。慰问团第四分团的代表们访问了从第四次战役下来休整的38军。下午2点半第四分团团长郑绍文(正在脱军大衣者)代表熨问团致词。</b></h1> <h1><b> 松树林欢迎会上的时任38军副军长江拥辉,江拥辉身上穿的并非解放军的军服,它的领上与袖头上各有一条红线。此时解放军入朝作战的消息已经公开,38军恢复原装束,但江拥辉仍穿着去年入朝发的伪装军衣。 </b></h1> <h1><b> 时任38军政治部副主任的王树君</b></h1> <h1><b> 作报告者,时任112师政委李际泰</b></h1> <h1><b> 4月16日慰问团在112师336团与战斗英雄们开座谈会,参加者:闻凯、张国礼、马文山、刘和瑞、董国治、王世昌、胡治敏、丁长仠、邱玉科、苗树清等。</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闻凯:336团五连班长,首批入朝作战,至1951年10月已荣记战斗两大功,工作一大功,获军功章一枚。 </b></h1><h1><b> 一次新兴洞的战斗,他带领全班摸到敌后,他自己抱着机枪一阵猛射,又指挥全班扔了一顿手榴弹打乱了敌人,俘敌40多名。在江南草下里南山守备战中,他守在阵地最前沿,敌人的火力压得他抬不起头来,他便爬到侧面去观察,待敌人冲到跟前,他就扔手榴弹,一个人连续击退敌数次反击,他的弹药用完了,他冒着炮火爬到别的工事去找,一直坚守在阵地上。</b></h1><h1><b> 画面最前方正面者王世昌,他身后左边侧立举一手臂者苗树清,右后方在女代表左侧站立者闻凯。</b></h1> <h1><b> 慰问团赴前线乘坐卡车赴部队</b></h1> <h1><b> 这种军棉衣只发给过首批入朝作战的部队,战士服上面没有口袋,干部服上面有两口袋。</b></h1> <h1><b> 四次战役下来,这种被38军战士戏称为“地垄沟”的军衣,已是飞絮片片。</b></h1> <h1><b> 4月21日上午,慰问团代表约334团英模战士开座谈会,参加战士有李家华、岳元德、吴柏彦、贾林东、潘天炎。从他们的身上看,有美式、韩式军装,手里拿着的是美式的卡宾枪。</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50年12月30日,九班七名战士守鼎盖山前沿的两个山头,副班长和潘天炎但任防御,在打退敌人第一次进攻时,副班长负了伤,正面只有潘天炎一人,他把6个手榴弹捆在一起,盖上棉帽,用一根电线牵着弾弦,敌人见有顶军帽便围了上来,他拉动电线,一下炸翻了十几个敌人。</b></h1><h1><b> 连长命令九班撤 回主阵地,他正在解大便没听见,阵地上只有他一人,敌人又冲上来了,他一边投弹一边射击,硬是把敌人打下去,敌人炮轰他回到掩体,发现山头四周都是敌人,他无法回到主阵地,炮轰刚停,六个敌人摸上阵地,他抛出了两个手榴弹,六个敌人全部报销,敌人增加兵力,他把30多棵手榴弹拉出弦,摆在防炮洞口,等敌人临近,他一口气把手榴弹投完,他被包围了,危急之际,一阵猛烈的机枪打散了美国兵,主峰的战友赶来接应,他化险为夷,毫发无损的回到战友们中间。</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青年英雄”称号。 </b></p><h1><b> 坐在朝鲜老大爷与孩子之间的潘天炎。</b></h1> <h1><b> 4月25日,38军军部召开欢送会,慰问团高凤山、曹宝䘵(时任北京说唱团团长)演出自己编写的单弦说唱《青年英雄潘天炎》</b></h1><h1><b> 歌词如下:</b></h1><h1><b> 志愿军英雄部队二营六连,有位青年战士姓潘叫天炎,</b></h1><h1><b> 今年一十八岁,是个共青团员。</b></h1><h1><b> 他一个人在四次战役,英雄守备鼎山巅,</b></h1><h1><b> 打退敌人九次冲锋,鬼子胆战心寒,</b></h1><h1><b> 顽强守备立了两大功,军功章佩戴在胸前……</b></h1> <h1><b> 334团机炮2连战士岳元德,是军中著名的重机枪射手。在一次战斗中,他用机枪打倒冲向阵地的40多个敌人,子弹打光了就甩手榴弹,最后手榴弹也打光了,他把机枪架子摔出去,又打倒了一个冲入阵地的敌人。此时的他已荣记两大功。</b></h1> <h1><b> 邹品红;335团二连炊事员,首批入朝作战炊事兵,至51年10月已荣记战斗两大功,工作一大功。</b></h1><h1><b> 邹品红年龄大,身体弱,又有他入朝以来大锅不离肩,比谁都挑的多,除了送饭上阵地,他还背伤员。</b></h1> <h1><b> 5月4日上午敌机扫射,廖承志的警卫员伤臀部,即日送回国内医疗。下午5点送作家白朗(坐在车上者)上车回国,出席国际妇联会议</b></h1> <h1><b> 5月9日,下午6点,发车仪式相当隆重,代表团登车回国,经过遍布瓦砾彈坑的安州,渡过清川江、大宁江,再经定州、宜川……午夜时分,汽车驶过鸭绿江铁桥,安抵安东,一个整月的第一次慰问活动,至此结束。</b></h1><h1><b> 总团长廖承志回国出发前在讲话</b></h1> <h1><b> 回来后巴金在大连与回国整休的38军军长梁兴初在一起</b></h1> <h1><b> 第一届赴朝慰问团的女同志们:前排左起第二人浦熙修(抗美援朝总会)第三人白朗(东北作家协会)其他认不出来了</b></h1><h1><b> 慰问团的女同志在大连访问志愿军伤兵医院之后的合影</b></h1> <h1><b> 1952年3月15日,巴金率领中国文学艺术家赴朝慰问团抵达安东,16日下午2点12分过鸭绿江,行车14小时,宿于香枫山麓。</b></h1><h1><b> 慰问团17人:巴金(团长,作家)葛洛(付团长,作家)古元、白朗(作家)王希坚、黄谷柳(作家)李蕤(作家)罗工柳(画家)辛莽(画家)菡子(作家)逯斐(作家)寒风(作家)西虹(作家)高虹(画家)西野(画家)王辛(音乐家)伊明。</b></h1> <h1><b> 1952年3月28日上午10点,谷柳、王莘等人在平壞郊区看朝鲜人赶集(右下角前方戴眼镜为作曲家王莘)</b></h1> <h1><b> 1952年3月28日巴金与谷柳采访“万里号”驾驶员周光远,他原是112师宣传队的通讯员,入朝一年变成熟练司机,安全行驶3万公里,沒出过事故。他掌握了技术,技术听他使唤,岂仅是这种驾使技术?高射炮手、坦克射手、飞行员、鱼雷手,推而至于战斗艺术,文化知识,无一不可以听人使唤,由人掌握。</b></h1> <h1><b> 军防疫办公室不但有美军飞机撒下的蝇虫标本,还有撒下的《自由世界周报》,上面写着“惨哉、中国士兵们”!一个志愿军在它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b></h1> <h1><b> 一直在朝鲜前线采访的记者魏巍。当年他挥笔写下了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数代中国人。</b></h1> <h1><b> 3月31日下午4点20分启程赴平壤中国大使馆,中途小吉普翻车,全队挤在一台嘎司车上,午夜11点到达大使馆。</b></h1> <h1><b> 代表们在中国大使馆门前合影,前排左起一人菡子、第四人王莘、第五人巴金、第六人白朗、后排左起第一人辛莽、第二人李蕤。 </b></h1><h1><b> 入朝前代表们领到簇新的军装,他们穿的军棉衣和黄马靴,是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的穿着。</b></h1> <h1><b> 1952年4月2日,代表团访平壤,战时的平壤路标。</b></h1> <h1><b> 代表们在大同街文学艺术同盟被炸会址的废墟上合影。1951年8月14日,赵基天等11位文艺工作者在此蒙难。</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4月5日代表团访问朝鲜人民军第四军</b></h1> <h1><b> 4月11日下午6点,巴金与黄谷柳等人乘车南行,晚上10点越过“三八线”抵开城,13号65军军长兼政委王道邦领他们去看谈判地点—来凤庄。</b></h1><h1><b> 黃谷柳与巴金在来凤庄合影(上图) 黄谷柳也给巴金和王道邦(左立)拍了一张合照。(下图)</b></h1> <h1><b> 随后王政委和巴金、谷柳一起去了南山谒姚庆祥烈士墓。1951年8月19日排长姚庆祥领一个班在中立区扳门店附近巡逻,被预先设防的美军袭击,姚庆祥牺牲,战士王仁元身负重伤。</b></h1><h1><b> 65军军长、政委王道邦在烈士墓前</b></h1> <h1><b> 战前开城是李承晚的占据区,战争爆发了18个月,李承晚的统治区开城成了中朝的解放区,成了停战谈判的所在地,这是对联军最大的教训与最好的讽剌。</b></h1><h1><b> 在开城火线下的朝鲜孩子</b></h1> <h1><b> 马怡;65军193师组织科干事,她的第一任丈夫,也是部队上的,在宁夏牺牲了,田润生是她的第二任丈夫,193师578团团长。刚结婚不久,1951年4月578团前沿阵地指挥所遭敌炮袭击,田润生不幸中弹牺牲。</b></h1><h1><b> 辛莽画家给马怡画像。</b></h1> <h1><b> 1952年4月20日巴金、谷柳、张文苑出发去195师了解该师作战概况及军民关系。</b></h1><h1><b> 左起巴金、195师副师长曾绍东(后)师长李金时(前)政委杨银声(后)参谋长刘长仁(前)19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张文苑(右)</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4月20日下午5点,巴金一行到达583团,团长齐金秉不到三十岁,他介绍前沿敌我情况,准备第二天上团指挥所,在廖川里前面,地名叫“德物山”。</b></h1><h1><b> 张文苑拍下了这张合影;左起谷柳、巴金、195师副师长曾绍东、583团团长齐金秉。</b></h1> <h1><b> 4月23日巴金、谷柳到了583团三营营部,在100高地上,巴金、谷柳和张文苑住在一个洞里。巴金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床铺像神龛”!</b></h1><h1><b> 左起第一人黄谷柳、巴金、第四人田泽民(65军583团宣传股长)第五人周树森(解放太原登城英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52年4月24日583团楸村战斗的七连八连10位战斗模范:朴永锡、戴福江、李界明、杨万海、吴好良、刘世华、阮少钢、刘少坦、戴兆春、黄性东。</b></h1> <h1><b> 4月28日在张文苑带领下谷柳等人在营指挥所观察砂川河敌情</b></h1> <h1><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4月30日在这里营教导员传达了毛主席对朝鲜人民团结的思想指示精神:一:尊重朝鲜的独立原则、二:拥护金首相,拥护劳动党、三:团结朝鲜同志及朝鲜人民、四:以公正态度处理问题,严己宽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52年5月8日巴金、谷柳访问193师,5月9日上午搬到师的通讯连彻底体验“爱民模范连”的战地生活。通讯连共四个排,一排包括骑兵、大车、对空联络,二排是通讯、三排是通讯及总机、四排是管理排,全连共163人。 </b></h1><h1><b> 巴金、谷柳与通讯连合影。前排左四为谷柳,左五为巴金、左六为193师宣传干事王焕,左七为志政干事张文苑。</b></h1> <h1><b> 5月18日巴金、谷柳与志愿军干部合影</b></h1> <h1><b> 巴金、谷柳、王莘、张文苑与193师宣传队合影 </b></h1> <h1><b> 部队集合唱《歌唱祖国》的歌曲(1952年5月24日583团三营八连)</b></h1> <h1><b> 郭忠田在部队作报告(1952年9月7日188师)</b></h1> <h1><b> 郭忠田带领的2排扼守在300米狭小的阵地上,承受了敌人数千颗炸弹的轰炸、成百架飞机的攻击,始终屹然不动,连续打退敌人3次进攻,歼敌215人(被击毙在车内拉走的不计),缴获大炮6门及满载军用品的完好汽车58辆,自己却无一伤亡,仅消耗子弹1305发、手榴弹14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斗后,郭忠田被志愿军总部评为一级战斗英雄,2排获得“郭忠田英雄排”的荣誉称号。</b></h1><h1><b> 8月12日一级战斗英雄郭忠田到65军作报告,讲述他参加世界和平联欢会及旅苏经过。晚饭后,谷柳和郭忠田乘小吉普访开城市博物馆,姚庆祥墓和来凤庒。</b></h1><h1><b> 1993年2月8日郭忠田因病逝世,终年67岁。</b></h1><h1><b> 郭忠田与朝鲜孩子</b></h1> <h1><b> 52年10月6日登上646.2高地观战,在江拥辉付军长的观察所一直到晚8点。</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柳谷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除了沒看到步兵的行动外,一切近代化火器发射都看到了,从下午2时我炮兵开始射击,5时30分步兵开始进攻,6时37分到达281.2山峰,剧战一直进行到深夜”</b></p> <h1><b> 11月7日在38军113师参加281.2作战总结会议。</b></h1> <h1><b> 徐连才;337团三连副排长,荣记战斗三大功,工作两大功。</b></h1><h1><b> 在松下里战斗中,部队还未挖好工事,敌人便开始攻击,这时徐连才手持机枪,敌从哪上,就对着哪打,一连打退4次进攻,部队奉命转移吋,他一人负责掩护,机枪了弹打光了,就用反坦克手雷,又打完了,就用炸药轰,仅一天的战斗他就毙伤美国鬼子70余人…………。</b></h1> <h1><b> 113师宣传队队员杨昭彩(八一厂王心刚的夫人)1952年11月16日照</b></h1> <h1><b> 照片上的这个神情忧郁的女子,是个朝鲜姑娘,大家都叫她小朴,她父母都被美国飞机炸死了,战争时期,她一直呆在193师宣传队,像战士一样参加战斗。停战以后,志愿军回国,小朴不肯离开她的战友,她们把她藏在回国的木箱中,随大军一起过了鸭绿江。</b></h1><h1><b> 到中国后她到街上买东西,不会讲中国话,暴露了身份,很快就被送回朝鲜了。</b></h1> <h1><b> 52年12月1日38军全军文艺会演,112师宣传队在松林中歌唱:指挥为刘洪涛,前左起;刘恩洪、徐萍、段会仁:中右起:王宝贤、海成久,后面拉小提琴者为李增奇。</b></h1><h1><b> 12月5日,会场区被炸。</b></h1> <h1><b> 12月31日黄谷柳离山阳里,向龙兴里出发,白天行车,113师师长亲自驾使,很稳重。到目的地,他们会到112师首长们,首长请他们一起过年。</b></h1><h1><b> 1953年2月2日黄谷柳因劳累过度得了肺炎,咯血不止,进了113师野战所调养。3月8日病愈归队的黄谷柳到了112师司令部,上甘岭某连长报告,回连队时,战士问他:“你是谁?我不认识你”。</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部队阵地的坑道口</b></h1> <h1><b> 1953年4月2日谷柳到汰香山阵地体验生活,住一营营部。他见了营长、教导员、副教导员、参谋长及营部各同志。</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黄谷柳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教导员说“祖国”,对我们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副教导员说,汰香山这儿已集中了全国最出色的东西了,四川的榨菜,广东的黄花鱼,新疆的牛肉,天津的鸡蛋粉,东北的钢管水泥,还有祖国孩子的亲切的信等等,这都是祖国人民的感情的表现。要人,站起来就走,要粮弹,马上送来。真的,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更能具体体现“祖国”的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左为黄谷柳,中间为112师一营营长谭作</b></p> <h1><b> 战士们在汰香山修筑水泥工事</b></h1> <h1><b> 4月15日,文德郡人民委员长刘源道,劳动党副委员长皮昌麟偕人民代表前来驻地献旗,师蔡副主任及团长副团长均亲自参加,10时,举行汰香山守备部队宣誓授旗仪式,政府献旗,人民献花。</b></h1> <h1><b> 部队授旗后把旗插在汰香山山顶上。</b></h1> <h1><b> 1953年5月13日,安东迎接从朝鲜归来的伤病员。10点正汽车队过江,环市巡行一圈,接受市民欢迎,然后送去五龙背第六医院。</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