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时间过得太快,厦门市思明区中小学体育教研组长及教学骨干研修班为期一周的学习即将结束。</b></p> <p><br></p> <p><b style="font-size: 18px;"> 结业典礼上,由铭师培训中心精心制作的视频集锦记录了一周以来我们深入学习、研讨交流和实地观摩的点点滴滴。通过视频,学员们重温了这场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有收获的培训之旅。</b></p> <p><b> 结业典礼上,学员代表王赛楠对一周培训学习的感悟和收获作了分享。</b></p> <p><b>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陈淑萍老师对本次上海培训进行总结。她指出,由于上海的区域优势,中小学体育教育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我们要如何将培训的所学所得学以致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b></p> <p><b> 上海铭师黄丹院长高度评价了学员们的学习表现,并寄语老师们,要做到见贤思齐,把培训学习的收获固化、内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专家的点拨,让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b></p> <p><b> 陈老师和黄院长为参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b></p> <p><b> 本次培训,针对体育学科的热点问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地,课程改革、小初体育课程衔接、信息技术整合、教研组长学科领导力等方面展开深度学习,享受到一场学科知识的饕餮盛宴。</b></p> <p><b> 冯敏老师在《实施小初体育衔接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专题讲座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给我们分享了为什么要进行小初的体育衔接。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等。基础教育阶段的衔接乃至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可以很大,大到可以作为一个省级或者国家级课题。这个衔接也可以很小,小到我们衔接学段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计划。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体育老师是怎么做的。</b></p> <p><b> 培训还聚焦了核心素养和课程改革。目前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第二阶段,我们研读课标就会发现每一次课程改革其实是有很深的时代特征,从学习苏联的劳卫制,到军事体育课,到双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维目标,和现在大火核心素养,其实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b></p><p><b> 就像我们去平南小学观摩看到的那堂用电子手环监测运动负荷的三年级蹲踞式跳远课一样,平南小学上至校长下至体育教老师,顶得住压力,扛得住寂寞,他们的团队用多年的时间研发运动手环,做到信息化真正和体育学科融合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b></p> <p><b> 我们思明区的中小学虽然暂时没有条件达到每个学校都用电子运动手环监测设备,但我们区的体育课也在朝着信息化课堂出发,教师进修学校陈老师表示,我们区也买了设备,也有了试点学校,鼓励体育老师运用运动手环监测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信息化手段不仅能让我们的体育课更科学更安全,也能为我们提供第一手的科研数据。</b></p><p><b> 观摩上海学校总体的感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但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都能感觉到他们对体育的重视,不管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内驱力,还是外在政策的影响。这种重视不是简单的说说而是有真正在行动。</b></p> <p><br></p> <p><b> 走过这三所学校,我们看到上海可以在小学开展棒垒球游泳,橄榄球,攀岩,击剑,中学可以开展高尔夫,轮滑,体操,篮足排,网球,羽毛球等等。小学兴趣化和初中多样化充分体现。</b></p><p><b> 由于地域的差异,虽然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像上海这样开这么多新兴的项目,但我们可以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如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而不是进行单一的运动技术的教学。就像汪晓赞教授举的胸前传接球技术,我们要把防守和规则等一些实战层面的知识融合到教学中。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又可以培养兴趣。</b></p> <p><b> 7天,5场讲座,4节观摩课,3所学校的实地考察,2场交流分享会,上海的研学之旅让我们收获良多,望我们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让学生懂运动文化,有运动能力,热衷运动,让生命更加精彩与美好!</b></p> <p><b>撰稿: 王赛楠 苏丹</b></p><p><b>摄影: 班委会</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