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大山雀:如此之小,何称为“大”?

沈斌煊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kyVsU-peObjgNvazgGPmQ"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12月18日《慈溪发布》</a><br></h3> <h3><font color="#010101">2019年初冬的一个早晨,路过森林公园内的一座潮塘江桥上,无意间发现栏杆上有数只很小的鸟,但当连忙举相机时,就迅速飞跃到旁边的行道树上,其动作之快,根本是始料不及的。好在快步移至它所跳跃的树边不远处时,还是很任性地拍摄到了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次无论是拍摄的时段、拍摄的角度、拍摄的位置和当时该小鸟的“配合”程度,都是非常理想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0天后再次路过此桥时,事先以一种“守株待兔”的心态进入侦察状态,果真老远处就见有栏杆上又在跳跃时,急忙用相机来了一下远距离的“点射”,从而也拍到了这一小鸟不在树上的画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它叫“大山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识别这种鸟非常容易:整个头呈黑色,头两侧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细状,便于捕食。上体为蓝灰色,背沾绿色。下体白色,胸、腹有一条宽阔的中央纵纹与颏、喉黑色相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雌鸟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体色稍较暗淡,缺少光泽,腹部黑色纵纹较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发现这种小鸟平日还是比较张扬的,特别是在春夏秋的季节里,总是会“一路跳跃一路歌”,整天“吇嘿、、吇吇嘿、吇吇黑黑”地叫个不停,不过就是鸟的个子太小而一般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罢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山雀是一种中小型的鸟类,其体长还要略小于我们每日能在家门口所见到的麻雀。既然如此之小,却为何要冠以一个“大”字,在一个很长时间段内,我一直感到百思不得其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经多年的观察,这种鸟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通常有数只一起作伴,我们只要发现其中一只,那么可以肯定周边还会有第二只、第三只的。它的个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就是在飞行时也会发出鸣叫声的,并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是很高,但速度很快,大有让人应接不暇的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据有关资料介绍:它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蚂蚁、蜂、松毛虫、螽斯等昆虫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蜗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山雀很健食,有人作过统计,它每昼夜吃的昆虫数量约等于自身的体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山雀在树上啄虫时是很专心致志的,这在我所拍摄到的许多图片中可以作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山雀捕虫的技术非常高明,每天总是忙碌地在果树间窜来飞去,细心地执行“搜索”任务。它有时在树枝上攀来爬去,进行寻觅昆虫;有时紧贴在树干上,搜寻细小的虫卵;有时干脆来个倒挂动作,由下而上进行窥视。所以,不论昆虫伪装得如何巧妙,隐蔽得如何深,总逃不出这个“搜索兵”的眼睛,结果还是一条一条被它寻出来吃掉,连躲在树枝隙缝中的,包裹在厚茧里的也不能幸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最早拍摄到并知道它叫大山雀,是在2016年7月16日傍晚的自家门外。那天听到有小鸟“叽叽喳喳”声音时,我好奇地提了相机走了出去,只见电线上有数只小鸟在嬉闹,而且还滞留了好长一会,能让我有足够时间来定格它们的精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事后我在看图像时发现,这里面有两种小鸟:一是麻雀的幼鸟,可完全可以肯定;但另一种的鸟名一时叫不出来。于是通过网络向中国《鸟网》的老师请教,答复是:大山雀的幼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鸟类的繁殖期通常是在5至8月间。而我这次拍摄到的大山雀幼鸟是在7月份,这在时间上是吻合的。而且有许多鸟的成鸟、亚成鸟和幼鸟,其外观是有明显区别,这也是让我们平时认知鸟类带来了很大难度的一个原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然现在已清楚了:“幼鸟羽色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较浅淡而且沾褐色,缺少光泽,喉部黑斑较小,腹无黑色纵纹或黑色纵纹不明显,灰色和白色部分沾黄绿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所有鸟类,从自身的活动区域来看,分有留鸟、候鸟、旅鸟几大类。大山雀在中国各地均为留鸟,只有一部分,在秋冬季也只作小范围内的游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所谓留鸟是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的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第一次拍到大山雀的幼鸟起的三年半时间内,自己都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拍摄到了自己觉得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大山雀图片,至今也不少于300幅吧,对此我查证了一下所拍摄到的月份,几乎每月都有。这就印证了大山雀就留鸟不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我在整理这组图片与撰写相应的文字稿时,为出于增加一些“文化内涵”,于是我特地在“百度”中搜索了一下“描写大山雀的诗”,结果没有“大山雀”而只有“山雀”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如:唐代钱起的“溪云杂雨来茅屋,山雀将雏到药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又如:宋代王质的“冬青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雀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再如明代楚石梵琦的“山雀野鸡俱入馔,此禽巢稳独无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现似乎有些明白了:大山雀属于脊椎动物,鸟纲,山雀科。而山雀科是个大家族,有人统计说达65种之多,不仅有众多的“表兄妹”,而且还有许多的“堂弟姐”。如沼泽山雀、黄腹山雀、煤山雀、绿背山雀等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而作为同是大山雀,还有34种亚种。如:奄美大岛亚种、 马来亚种、爱琴海亚种、两伊亚种、喜马拉雅山亚种等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那么现在对去们所见到的大山雀之“大”,也可作这样解释了:在诸多的山雀一族中,它的体型相对还是较大的,故称之是“大山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山雀在我国是一种分布较广的鸟,种群数量较为丰富,也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森林益鸟之一。由于它们大量捕食各类森林昆虫,在控制森林虫害发生方面,意义很大。因而有些省区已将它列为地区保护鸟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该物种同样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意味着我们随意捕捉它则是违法的哦!</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