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 川岩,这是湖南东安县一个比较偏远的小乡。驾车进入该乡后映入眼帘的大小山峦,确实让人感觉到川岩名副其实。满目的青翠树林之下怪石嶙峋,大的岩石重达十几吨,小的则三四十来斤,遍地的岩石组成了一幅幅自然的画卷。</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它们有的从泥土中裸露出少女般修长身姿,半遮半掩地透露出欲吐而含的害羞的神态;它们有的如壮汉般裸露全身犹如一座石雕,满目疮痍的驱躰诉说着被风袭雨蚀的往事;它们有的三五成群相互依仗顺势入江,星辰般散落在流水中充当人们过河的趟水石;它们有的独自矗立于山林一侧形成天然的屏障,无名之树顽强吸附于石上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登高远眺,山峦迭嶂,清流绕涧,林间蝉鸣。不远处的松江湖瀑布飞流直下,飞渍的水花和水雾形成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在灼热的阳光照耀下升起一道弯弯的彩虹,让人感觉神奇而幸运的同时,更是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的天地合一。沿溪流而下,两山之间的一座大桥跨江而过,桥下精致的小楼依山傍水而立,弯曲的石板路边蔬果交相辉映,攀岩行止桥面,灌溉小坝一侧的冲积沙洲上黄绿相间,远处的农舍一排排高低错落,若隐若现在眼帘中,初冬季节下江南小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就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勾勒出新型农村巨大的变迁和与时俱进。</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走进小沙洲,绿油油的时令蔬菜长势喜人,忙碌的村民有的正在对栽种的有机蔬菜砍伐剥去外层菜叶装箱,有的还在翻拔起收割的菜地整垅。在温棚里一位年旬七十的老汉开始给菜秧复壮施肥,我凑过去连忙打招呼说明来意,大叔爽朗地接过我的烟唠叨起来,说城里人跑这么大老远的来体验农家活,就不怕弄脏了衣服出一身臭汗?大叔见我意坚不再推辞索性将手上的把式交由我,而我也是有模有样的按照过去支农的经验,挑肥兑水动作敏捷地给每颗有生命的小菜秧浇肥。大约挑了四五担肥水后自己的双肩就有些肿痛吃不消了,大叔见我满头大汗赶紧叫我先歇会,于是我俩坐在田坎上拉起干农活的话题。</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听大叔讲现在田里干活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婶,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呆老家做这种苦差使。而且种植绿色蔬菜不能施用化肥,长势慢花费多在本地卖不上好价钱,很多人都放弃这个行业外出谋生。其实就自己而言,光依靠种菜是养活不了一家老二口的。只是小孩全部到了城里老家的房屋不能空置,需要有人照看管理自己就留下来了。现在趁着身体硬朗参加蔬菜合作社,每天与泥土打交道和一群同龄人在一起干活,呼吸着家乡新鲜的空气,采食自己动手种植的绿色环保食材,每天也是很安逸和快活,比呆在城里关鸟笼似的生活强多了。听大叔一谈我俩相对而笑,感叹其实生活在哪里不重要,关键是人的心态好才是王道。勤耕强身、旷野陶情,回归自然、以逸待劳,这就是当下人向往的一种生活追求!</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此时,山上飘过一层云雾,太阳已经被一片乌云遮住,我急忙向大叔告别想尽快赶回城里。大叔见状招呼我不要被眼前的云象所困惑,用不了一个时辰这天气依旧晴好如初,这叫过山云成不了大气候。而且连忙告诉我山前不远处还有一片比这还好的原始生态风景,来此不去观赏一番确实有点点遗憾。对于大叔的美意我不再推辞,而且欢快的承应下来,简单地在他老人家蹭了中饭后,我起身向大叔告辞决定按照他的指点,问清了前往的道路后向上界头村方向出发。</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车沿着低洼而平坦的稻田一边在前行,灰蒙蒙的云雾从高处往下飘散,乡道上能见度也很低。大约不到十分钟车程,车已经进入连续盘旋的山路上,险峻的道路两侧竹林似海,绵绵数十里颇为壮观,行至最高峰回望山下的公路曲折盘延入云霄,远山的树木层林尽染,被红黄相间的漆科植物和枫叶植物点缀似一幅立体的画卷,远绿、近橙、坡黄的风景让人迷醉。经过一段下山急降路面后,大片的木质瓦房散落在各个山峦脚下或半山腰上,低洼处人家的炊烟迷漫在清新的空气中,仿佛是过去农家那种木炭熏腊肉的味道让人垂涎三尺。缓坡处金色的小梯田中少许村民在忙活,待耕翻地的牛群悠闲地吃着青草惬意地享受着阳光的沐浴。</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眼前的一幕颇似过去自己童年记忆中的家园。砍柴薪生火堂,上山坡摘野菜,下田垄摸鱼抓虾,破竹筒打水枪,迂回田间搞伏击战。见景生情,自己的思绪在放飞,自己的游兴在亢奋。在一位大婶的引领下,我来到了上界头村吊脚木屋最为集中的一个山垭,它位于村中最偏远一隅,小溪纵流而下穿过村落缓缓进入沟坎汇入田间。</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远远往山坡望去近三四十座吊脚木屋依山坡一侧而建,木屋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杉木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木屋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这些吊脚木房全部是碎石垫层全木结构,用料都是上好的杉木作梁柱、横梁,房屋的隔层和外墙全是厚厚的木板,屋顶是手工烧制的小青瓦,窗户的雕花格精致古雅,说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先人们就地取材顺势而建,鲁班似的工匠精神让人敬佩和起敬。沿各户相连的便道进入村落,散落在各家的传统农具随处可见,八仙桌、条形櫈、鼎锅、犁耕、谷车、木蒸笼看上去让人倍感亲切和熟悉。</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站一座修善保存完好的空庭院稍歇停留,腑视小山寨几许炊烟袅袅的清雾缓绕而来,听见陌生人脚步后几只家犬闹喳喳起来,从村头的几颗古树往南望去,满山层林尽染,山峦延伸嵌入在盘山路之中。此时,我想起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来形容此刻的心境。徐徐清风吹脸庞,冬日阳光暖心坎。古山寨、古民风让人有了种厚重、怀旧之感,使人在回望过去的成长经历上有了些记忆的考证;新景象、新时代让人有了种奋进、努力之感,使人在展望未来的求索道路上有了些力量的沉淀。</font><br></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 告别古山寨我一直在想,这些建筑经百年风雨的催残显得旧陋,又因大部分人家迁移导致常年失修衰落,这些有着历史代表性的建筑群正在饱受侵浊,自己隐隐感觉到时尚与现代化进程下传统的东西已经在慢慢被湮灭。历史需要正视、文化需要传承,有着百余年风雨的吊脚木屋,更加需要我们去进行挖掘抢救和修善,我们后人在开发利用它价值的时候也能衬托起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让它蕴育着更强大的宣染力和生命力!
</font><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