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

老黑走世界

<h3></h3><h3>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梅州市自古以来就有“梅花之乡”的称谓。域内多见古梅。</h3><h3>2019年12月12日从广东潮州出发,下午到达梅州。</h3> <h3>梅州,一座处处散发着中原汉唐雄风的千年古邑。在这里,我不仅可以饱览原生态的美景,品味原汁原味的中原文化,而且可以流连于山间田野之中,逛山冈,吹山风,听山歌,慢慢的我会放慢您的脚步,放松我的心情,放飞我的梦想。在饱览青山绿水间淡忘红尘,在仰望文化高山时涤荡心灵,走进它,我就走进了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梅州。</h3> <h3>雁南飞茶田,是粤东第一家五A级旅游景点,位于梅县雁洋镇,这里高山突兀,披翠挂绿,是一个旅游度假村。</h3><h3>我们穿过景区大门,一颗巨大的飞来神石矗立于公路旁,上书:“雁南飞、茶中情”六个隶书大字。字体遒劲,古朴典雅,颇具汉隶意韵,相传为南海陈锦舒所书。</h3> <h3>走进雁南飞茶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翠绿茶园和漂亮的别墅。一行行茶带环绕山坡,一排排别墅挺拔耸立。那茶带宛如一条条绿绸飘舞,那别墅具有万绿从中一点红之感觉。站在高处,放眼整个景区,一派绿色的世界。漫山遍野绿油油,透亮发光,那茶树幼嫩的枝丫,生机盎然,散发着醉人的芳香。</h3> <h3>&nbsp;这里是游客中心和茶情阁,在这里可欣赏到精彩的茶品,还可以了解和学习很多"茶文化"的知识。</h3> <h3>这里是无环境污染的高山云雾自然环境,加上优良的品种和清湛的加工技术,生产出香气清高幽深、滋味鲜爽的雁南飞金单丛乌龙茶。</h3> <h3>12月13日第一站到佛光寺。</h3><h3>梅州佛光寺原名乌仙岩,始建于明朝,历时四百余载,地处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扶大镇乌仙村。</h3> <h3>乌仙岩佛光寺史上曾多次扩建重建。1959年僧人离寺,庙宇倒塌。1988年经政府及主管部门批准,由本乡及海内外善信捐资重建。</h3> <h3>客家公园有两个名称,边上的一块巨石上刻有“客家公园”等字样,圆形的大门上却写着“中国客家博物馆”。漂亮的大门中间有一口古井,为何设在此处不得而知,我想肯定与客家人南迁有关,具有某种纪念意义。</h3> <h3>客家博物馆就在离大门的不远处,直到9点30分方把大门打开。随着游人走进去,发现里面布展的内容还挺多,便先楼下后楼上逐一参观起来。</h3> <h3>客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主馆占地面积约六千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的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组成,较详细地陈述了客家渊源、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博物馆是我比较喜欢到的一个地方,原因是不用东跑西窜,就能将一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清楚。</h3> <h3>梅州的历史要追溯,那就已经很久远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为了躲避战乱,从北面迁徙过来定居,后来为了管理方便,统称这部分人为客籍人。慢慢的,在客家人辛勤耕耘下,梅州已是广东省辉煌灿烂的一颗明珠了。</h3> <h3>客家博物馆其中有一部分着重讲述了客家人的起源,并附有客家人的迁徙路线的图解。看过之后,方知客家人的原居地是河南和山西,分别分五次到达岭南一带,这五次迁徙分别为:</h3><h3>一是两晋南北朝时期;</h3><h3>二是唐末五代时期;</h3><h3>三是北宋和宋之南迁时期;</h3><h3>四是明末清初;</h3><h3>五是清末同治年间。</h3> <h3>达夫楼也在这个园子内。尤其是达夫楼,楼上建有穹顶的钟塔,是一座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的民居建筑。</h3> <h3>黄遵宪故居是梅州“攀桂坊”一带最令人瞩目的一处老宅。这处老宅就扼守在我们所经过的这条老街的北端。</h3> <h3>黄遵宪字公度,出身于一个经营典当的大商人家庭。他自幼博学多才,清光绪三年,被朝廷破格晋升为驻日使馆参赞,成为驻日参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与参谋。在驻日的四年内,他着重研究日本历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日本国志》,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h3> <h3>从外部看,黄遵宪故居分别由三座平房组成。每一座的门上都挂有一块大匾,分别写有“人境庐”、“思元第”、“荣禄第”当字样。大门前是一块不小的空地,空地上立有一尊黄遵宪坐像。在这尊坐像的边上还有一块横碑,其上刻有“黄遵宪纪念馆”六个大字。</h3> <h3>黄遵宪的故居又名“人境庐”,取意陶渊明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对黄遵宪其人,原本我不是很熟悉,只知道他是清末的一名爱国诗人。随后看过故居内的有关资料,方知他还是一位外交家,一度曾被誉为“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h3> <h3>人境庐占地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园林式书斋建筑。这座建筑据说是由黄遵宪先生于1884年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h3> <h3>里面的陈设气派豪华,主要由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楼、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庐内收藏保存有黄遵宪遗留下来的八千余册古籍书及其它文物。庭院内外,还有不少联语,表达了主人的磊落襟怀和高雅情操,展现出了别开生面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氛围。</h3> <h3>“思元第”的房间有数间,走进去发现,里里外外全挂满了客家大匾,给人的感觉此处就像是一个匾额展览馆。最大的一块为“仁本堂”,就挂在进门处中堂的边墙上,这块巨匾宽有三米,高约两米,其版面已显得斑驳陆离,一看就知道是年代久远的老物件。其余的匾略小一些,分别写有“大夫第”、“永祥第”和“声震南天”等字样。</h3> <h3>四字匾额居多,据说多是当年皇帝的御赠,可见“人境庐”当年在当地的显赫和荣耀。</h3> <h3>“荣禄第”与“思元第”只一墙之隔,也用不着跋山涉水,一抬脚就走了过去。看里面的摆设,这地方好似过去的一个会客之地。在几间房子中,全摆设了一些老式木椅。另外墙上还挂有一些老字画,颇显优雅与威严之气。</h3> <h3>从外部看,“荣禄第”是一座粉墙黑瓦的平房,入内后发现有楼梯可上至二层。楼上已空无一物,我们走上去立马又走了下来。</h3> <h3>晚上到达韶关入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