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手记

su茜💫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时间拖回到一个平常的放学日,当宣布“即将家访”这个消息时,孩子们的欢呼声再次炸破天,互相争抢着说:“老师,去我家!”我缓缓将双手下压,示意他们迅速冷静,不慌不忙地告诉他们这次走访“一个都不会漏”。“嘶——”又是一阵极有默契的抽气声。</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话虽寥寥数语,真正实践起来却委实不易。摆在我和魏老师——两位外地老师面前的第一关就是找到孩子们的家庭住址。思虑许久,我想出了一个画地图的办法,以便让走访的路程能够更加高效、准确。</p> <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冬日虽有猎猎寒风,却会被家长与孩子的热心关切瞬间驱散。很多家长知道两位老师不熟悉路,或主动提出为我们引路,或让孩子早早在楼下等候。刚进屋,永远有一杯暖暖的热茶递入我们手中。许中洋郑重地让爸爸妈妈一起请假在家等候老师,兴奋的钱震东在自己的门口贴上了一张“欢迎老师”的大纸……这些暖心的举动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孩子和家长对老师们的敬爱,也为家校的沟通一开始就奠定了稳固的心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span></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家访伊始,我就给自己立下了明确的角色定位:要当好一位倾听者。静下心来聆听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背后的故事。在学校,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学生,难以把所有人顾及周全。在此时此刻,他们终于有机会独立地站在我们面前,在家人的叙述中也有了更真实、更鲜明的个性形象。&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 生命多么奇妙呀!从最近的所见所闻中,我们知道了朱灿、朱炫姊妹俩是从两斤多重的小婴儿长到现在的娇俏姐妹花,发现了调皮的王靖宇因为心疼奶奶在家中是这般的听话、乖巧,了解了好学的陈泽恩从娃娃起就跟着爸爸看书,以致现在在家中也总是手不释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家长的偷偷爆料,面对我们的到访,有的孩子在家中如临大敌,对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卖”了自己; 也有人止不住地窃笑,对老师的到来感到欣喜和奇妙……看着形色各窘的孩子们,我和魏老师都觉得趣味不已,对他们的小心思又有了重新的认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上天派来的捣蛋鬼?】</span></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家访中,转变最大的印象是孩子们在学校与在家中形成的巨大反差。在学校,多数同学总是将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认真地按要求执行,做作业也尽量又快又好。去部分男生家中后,才知道他们在家里可就没有这么听话了,总撒泼打滚似的想尽办法偷懒。他们的父母也是一脸无奈地吐槽:“只听老师的话,不听我们的话。”经验尚浅的我们也是十分意外,将孩子们的不同表现铭记于心,对孩子们进行“严重警告”,也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如老不记作业的叶子烁同学,我与他拉钩约定:每天抄完家庭作业,给老师检查后才能离校。</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好在女生们大多让人省心不少。乖巧的王亦然、刘嘉悦同学在家里也有着很好的学习习惯,在家里也和在学校一样。赵芷晗同学的时间计划表让我们对她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目了然……我们既为这些孩子们在家中自觉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倍感欣慰,也虚心地询问家长们是如何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以期把好的经验传递给其他家长。</p> <p>&nbsp;&nbsp;&nbsp;&nbsp;&nbsp; 著名的心理学家曾提出,孩子在学前阶段的重要他人是父母,到了小学阶段孩子的重要他人却变成了老师。从对学生的影响力而言,小学教师可以说是最牛的教师了。此行也让我证实了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我们面前会表现得如此乖巧。所幸没有一叶障目,在知晓了每个孩子的真实情况后,我们也重新调整了对不同孩子的教育方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此爱绵绵无绝期】</span></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除了打破对孩子们的固有印象,我感受最深的是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付出。无论是专心抚养孩子的全职妈妈,还是在工作与生活中奔波的父母,以及替儿女照看孙子的爷爷奶奶们,他们都无一例外为孩子倾注了许多心血。是的,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人对他们的关注对我们想象中还要多得多。于我们老师而言,既然家长已经尽其所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我们也应该增加彼此的沟通交流,为孩子更好的成长一起出谋划策!</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去过了刘汉武家以后,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刘汉武是我们班读书最多的学生,我原以为他是受家人的影响,但他妈妈却说:“他是从一年级才开始这么爱读书的,就是因为老师让他们多读书。所以他总会隔三岔五地让我去买书,我就会去门口的旧书店给他买书看,看完了再换。”这是我第一次为学生的早慧而感动,比起许多家中课外书成堆、却让父母逼着读才翻几页的孩子,他显得是那么优秀、坚强。诚然,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对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要一视同仁,而教育最大的公平是因材施教。教育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教师做着和医生同样的工作,都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需要找清病因、对症下药。这次家访之行,如同医生会诊,我们经过“望、闻、问、切”来了解孩子,之后就是“治疗”。</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家访仅仅过了几天,孩子们的变化却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看见,害怕说错答案的何以然、内向的代雪会勇敢地举起小手,叶子烁现在会乖乖地记下家庭作业,孩子们的作业质量也都有了整体性进步……</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什么样的教育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家长和教师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合作者。我们要携手共进,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孩子的心灵,教学生用心灵认识世界、用善意创造奇迹。旅途刚刚过半,我们仍在路上……</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