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应天门博物馆

天街小雨

<h3>  </h3><h3></h3><h3> 12月14日,星期六,阴天,中午时分,按照前一天微信公众号【玩转隋唐】的网上预约,到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参观。</h3> <h3>  应天门是洛阳紫微城正南门,隋唐洛阳城“七天建筑”中的“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后称五凤楼而历经五代、北宋。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若元正、冬至、陈乐、宴会、赦宥罪、除旧布新,当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等重要庆典,皇帝均登临听政。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 、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城楼上举行,功能类似现在的北京午门。</h3> <h3>  目前开放的应天门遗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立在遗址上的保护罩,基座是长120米,宽60米、高9.2米的方形基座。第二部分是根据文献记载和遗址发掘的想象模型,通高50.3米;由中间的城门楼、两侧的朵楼和向南延伸出的阙楼组成,中间以东西连廊和左右飞廊相连,整体为“门”字型巨大建筑群。馆内集应天门遗址展示、文化科普、艺术典藏等人类文化遗产实物为一体,为游客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游览胜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进入一楼,序厅,主要看壁画</b></h3> <h3>七绝.武则天登基处</h3><h3>卢秀珍应天门上女皇立,国号为周神气昂。力压须眉独天下,江山一统更繁昌。</h3> <h3>  大周天授元年(690年)十月,武则天即在洛阳应天门登基,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 又避中宗尊号改神龙门,之后又复名应天门。</h3> <h3>  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历经5次考古发掘发现,应天门遗址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组成“凹”字形巨大建筑群,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也是目前全国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城门楼遗址。</h3> <h3>  </h3> <h3>  1960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通过试掘找到了应天门遗址;1980年秋,洛阳市文物一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的西阙和西飞廊。</h3> <h3>  2016年10月,洛阳市启动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2019年1月,洛阳文保集团开始实施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内部装修装饰和南北广场建设。历经近3年的努力,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于2019年9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应天门、天堂明堂、九洲池“四点一区”格局的形成迈出了关键一步。</h3> <h3>  1990年,应天门东阙遗址被考古发现,经过数月精心清理,东阙遗址显露出昔日宏伟风貌。这是一座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为当时发现的隋唐洛阳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处遗址。也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河南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东阙遗址的发现,被评选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h3> <h3>  1992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的东阙 、 东角楼和东飞廊;199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试掘了应天 门遗址早期 门址东飞廊外侧的散水和铺砖 。</h3> <h3>  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型,由门楼、朵楼、阙楼组成,下部台基的范围东西达一百三十米以上,南北达六十米,城门进深二十五米,在这样的台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的城门,其雄伟壮观是不难想象的。</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在筹建的春节晚会分会场</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h3> <h3> 一个多小时的走马观花,依次游览了已经开放的序厅、历史长廊、东遗址区、西遗址区;乘电梯到楼上平台,参观一门三道,向北遥望天堂、名堂,春节晚会筹建的分会场,总体感觉不错,虽然没有讲解员,但是感觉有看点,况且目前预约参观是免费滴,适合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参观。</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十四日</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