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南印Incredible India(3)

铃儿

<h3>11月29日</h3><h3>本日路线:科钦6E537飞班加罗尔,班加罗尔大巴185公里到迈索尔</h3><h3>清晨从科钦飞班加罗尔,在漂亮的班加罗尔机场见到大大的小米广告,莫名惊喜,听说小米在印度广受欢迎。</h3> <h3>班加罗尔,2006年由Bangalore改为Bengaluru,由一城堡发展而来。印度第5大城市,人口1050万,卡纳塔克邦首府,南印工业城市和商业中心。印度信息科技中心,被誉为“亚洲的硅谷”。班加罗尔是印度科技研究的枢纽,有“花园城市”之誉。</h3> <h3>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穿城而过直奔古城迈索尔。印度的公路体系还在发展和扩建中,很多地方的路况不太好,两百多公里开五六个小时是常态。</h3> <h3>迈索尔Mysore,英国占领印度之前,是统治卡纳塔克邦大约150年的迈索尔王国的政治首都。本邦文化中心,盛产茉莉,有独特的绘画和纱丽品种。还是仅次于班加罗尔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城市。</h3><h3>迈索尔王国的国王们都是艺术与文化的伟大庇护者。城市里到处有宫殿、花园、林荫大道和神庙,有许多传播Carnatic古典音乐和舞蹈的设施,保留着古代的诸多魅力。</h3> <h3>迈索尔皇宫Maharaja's Palace,印度最大的皇宫之一,印度和伊斯兰建筑风格混搭,宫内珍藏着各种形态的雕塑及精美的壁画。它又称Amba Vilas宫,之前是木结构,曾于1897年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1912年花费420万卢比邀请英国建筑师哈里•伊万重建,1912年完成。部分圆拱形屋顶的外层包了黄金。内部有巨大的圆拱门和排列整齐的柱廊,全部饰以色彩斑斓的花纹及古典图案。</h3> <h3>皇宫里的神庙</h3> <h3>华灯初上</h3> <h3>当晚,文信带我们去他觉得最漂亮的夜景花园,原皇家花园布林达凡Brindavan花园,一路上感受了印度的热烈气氛和人山人海。</h3> <h3></h3><h3>11月30日</h3><h3>本日路线:迈索尔到贡马特谢瓦拉雕像70公里,雕像到哈散45公里,哈散到哈勒比杜30公里</h3><h3>贡马特什瓦拉Gommateshwara雕像</h3><h3>耆那教雕像,耆那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教徒崇拜24祖,即“搜寻者”,他们坚持穿越苦难和艰辛的河流,即凡人的世界,通过苦修达到解脱。</h3><h3>雕像坐落在海拔1020米的温德雅基里山山顶,是巨大的整体石像,为贡马特谢瓦拉而创。这座17.37米高的花岗岩雕像重约80吨。2007年7月,“印度时报”民意调查中,该雕像被选为印度七大奇迹之一,是世界上最高的单体石雕像。</h3> <h3>山势陡峭,台阶都是凿在崖壁上,赤脚攀爬了几百级台阶后顺利登顶</h3> <h3>耆那教(Jaina 意圣人)是印度传统宗教之一,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称大雄,教徒总数约400万人。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一种禁欲宗教,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信神,但崇拜24祖。</h3> <h3>巴胡巴利是耆那教24祖第一祖利沙巴纳塔的儿子,贡马特什瓦拉雕像于978~993年为他创建。巴哈巴利出生于阿约提亚的伊什瓦库王朝。他有个威猛的哥哥巴拉特,巴拉特赢得了6个区统治者以及98个兄弟的服从,然而他却屡次输给巴胡巴利,由于巴胡巴利厌恶各种暴力争斗,最终放弃了王国、家庭和一切世俗名利,成为一名迪甘巴拉僧侣。他以卡约萨迦姿势打坐冥想一年,达到全知或“迦拿”的境界,成为无需渡劫获得解脱(悉达)的第一人。</h3> <h3>凯达拉什瓦拉神庙Kedareshwara</h3><h3>位于卡纳塔克邦的历史重镇哈勒比杜,由霍伊萨拉国王巴拉拉二世(公元1173-1220年)和他的凯塔拉德维皇后建造,印度教神庙,供奉伊斯瓦拉(湿婆的另一个名字),因雕刻精美而闻名。</h3><h3>哈勒比杜是印度卡纳塔克邦一个城镇,也是霍伊萨拉帝国的首都。14世纪早期,哈勒比杜两次被印度北部德里苏丹国的穆斯林军队洗劫一空,神庙和首都被毁并渐趋荒废。</h3> <h3>这里的神庙呈现了另一种形制,没有高耸的门楼,重叠的围墙,巍峨壮观的柱廊,金字塔型殿堂,规模小,但是精巧秀丽,外墙浮雕异常精美,因为修建于霍伊萨拉帝国时期,被列为霍伊萨拉风格,自成一派。</h3> <h3>霍伊萨拉什瓦拉神庙Hoysaleswara</h3><h3>12世纪印度教神庙,位于哈勒比杜,供奉湿婆神,也是霍伊萨拉风格建筑的代表。</h3><h3>神庙建在一个人工湖边,由霍伊萨拉帝国的国王赞助,建于1121~1160年。</h3> <h3>12月1日</h3><h3>从哈散到亨比,约330公里,一整天除了吃饭和短暂休息一直在赶路,抵达亨比的酒店时已整整消耗10小时,印度的路况可见一斑。</h3> <h3>12月2日</h3><h3>亨比一日</h3><h3>亨比Hampi(世遗5)</h3><h3>公元1336年,维加亚纳加拉王国Vijayanagara在印度南部德干高原兴起,首都即今天的亨比,座落在加巴德腊河南岸山谷和丛林间,它不仅是当时最大的印度教帝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市场上挤满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用他们的货物交换香料和棉花。</h3><h3>亨比最繁华时人口超过50万,城内有数百座寺庙。经历黄金时代后,因北方德干苏丹的进攻而败落,城市被洗劫了6个月,黄金帝国从此结束。</h3><h3>亨比面积约26平方公里,40多处印度教神庙遗址散布其中,遗址和周围巨型岩石群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不寻常的魅力。198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h3>亨比还是成龙电影《神话》取景地。</h3> <h3>维卢帕克沙神庙Virupalksha</h3><h3>亨比村的核心,常被称为潘帕帕西寺,是这里最神圣的地方,由小神庙发展成大型建筑群。目前,主庙由一个圣殿、三个前室、一个立柱大厅和一个称为兰加曼塔帕或穆哈曼塔帕的开放式立柱大厅组成。</h3> <h3>专职乞讨的印度教徒,他们从一个神庙流浪到另一个神庙,在每个神庙住一个月左右,只在神庙附近乞讨。额头三横杠表示信仰湿婆神,三竖杠表示信仰比湿奴</h3> <h3>在神庙里自由玩耍的🐒 ,千万不能让它们看到吃的,不然会被围攻并劫掠。</h3> <h3>乌格拉纳拉西姆哈Ugra Narasimha,意纳拉西姆哈的可怕面容,在一块巨石上雕凿出来。根据铭文,它于1528年完成。1565年,这幅6.7米高的巨像被毁,但是纳拉希姆哈的鬃毛轮廓清晰,突出的大眼睛和宽阔的胸膛仍然保留着他令人敬畏的魅力。他坐在盘绕的蛇神身上,以蛇神的七头为华盖。</h3> <h3>维塔拉神庙Vitthala temple</h3><h3>这个伟大的建筑是献给毗湿奴的。传说毗湿奴觉得它太宏伟而没住在这里。</h3><h3>神庙始建于1513年克利须那提婆拉亚国王统治时期,因工程浩大,以至于到1565年帝国覆灭时尚未完工。</h3><h3>神庙矗立在高墙内,东、南、北三面都有大门,神殿坚固的石基上雕刻着国王的军队和跳舞的姑娘。神庙里还有56根音乐柱,轻轻叩击,这些柱子会发出悦耳的声音。</h3> <h3>石战车位于圣殿东面,是亨比的标志,也是新版50卢比的图案。</h3> <h3>600年前的国际珠宝市场,长达1公里</h3> <h3>电瓶车上邻座的漂亮麻麻</h3> <h3>皇后浴池<br></h3> <h3>莲花宫,皇家女眷消暑处,屋顶,拱券都形似开放的莲花</h3> <h3>瞭望塔</h3> <h3>象厩,当年皇家仪仗队大象饲养处</h3> <h3>12月3日</h3><h3>本日路线:亨比到艾霍尔130公里,艾霍尔到帕塔达卡尔15公里,帕塔达卡尔到巴达米15公里</h3><h3>艾霍尔Aihole</h3><h3>查鲁卡王朝(543~753年)的国王们在这里建了125座神庙并将其建为第一个首都(后迁都巴达米)。艾霍尔(包括纳格拉尔)和巴达米作为帕塔达卡尔的延伸,是早期查鲁卡(又译遮娄其)王朝的印度教洞穴和神庙建筑的共同代表,位于马尔普拉巴河沿岸,是印度规模最大、最早的建筑群,全面展示了印度教岩石切割和寺庙建筑的演变。</h3><h3>在这里看到全程唯一一座马蹄形的神庙,很独特。</h3> <h3>马蹄形神庙的外廊</h3> <h3>路上偶遇牛车,印度的田园牧歌</h3> <h3>经常看到印度人席地而睡,安然恬淡,虽然经济相对中国落后,但是人的心态普遍平和,不浮躁更无戾气。</h3> <h3>帕塔达卡尔Pattadakal(世遗6)</h3><h3>艾霍尔和巴达米地区的神庙是印度神庙建筑的早期精华,帕塔达卡尔地区的神庙则集印度神庙建筑大成,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帕塔达卡尔地区至今不通火车和飞机,最近的火车站在巴达米。</h3><h3>帕德达卡尔遗址中的一部分神庙建筑风格采用南印度流派,另一部分则采用了北印度流派。这些神庙代表了查鲁卡王朝寺庙建筑的最高成就。</h3><h3>印度神庙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间设有主神的神殿,神殿通常建在一座平台上,神殿前的门廊两侧有雕刻精美的柱子。</h3><h3>印度神庙根据屋顶形状及装饰风格不同,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神庙的屋顶形状类似埃及金字塔,每层都饰有微型的雕刻;北派神庙屋顶则类似一个倒悬的圆锥体。帕塔达卡尔的神庙建筑群里既有南派的典型代表,也有北派的艺术精华,展示了印度神庙的发展变化。</h3> <h3>巴达米Badami</h3><h3>继艾霍尔之后查鲁卡王朝的第二个首都,查鲁卡王朝的国王们下令在巴达米峭壁的岩洞上开凿神庙,形成印度最早的印度教石窟建筑群。巴达米石窟神庙群建在红色砂岩上,一共有四窟,前三窟为印度教神庙,开凿于6世纪,第四窟耆那教神庙,以裸露的雕像为主,开凿于7世纪。</h3><h3>巴达米和艾霍尔开发了16种独立神庙和4种岩洞切割神庙的原型,使马尔普拉巴河谷成为神庙建筑的摇篮,奠定了典型的印度教神庙的基本形式。</h3> <h3>第一窟入口处,18条手臂舞动的湿婆像</h3> <h3>比湿奴和湿婆合体像</h3> <h3>第二窟,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守护神比湿奴,野猪瓦拉哈是比湿奴的化身之一</h3> <h3>第三窟,最大的一窟,石柱雕刻精美</h3> <h3>第四窟,耆那教石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