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 · 印象乌镇

欣子

<h3>1 去乌镇的主因是因为木心。终于是去到了他的故居一一晚晴小筑。坐在庭院台阶上,竹木依旧苍翠,就像先生外出了随时会归来般。 失望的是,已整成了纪念馆。灯光明亮。先生生前的用品等存放在玻璃展柜中。手杖、黑色礼帽,及他书桌上的物件。 大多都是网上见过的照片与介绍。视频音像在不停重复播放,再现着先生的音容笑貌。而这屋里他居住过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清除的彻底,让人心空。 宁愿屋空,也不必粉刷多好。参观完,我静坐在庭院的台阶上。想这里才是最亲近先生的地方了。人去楼空,庭院依旧,只有院中的竹木在沉寂中诉说着什么。 . 离开时,很想带走一点东西留做纪念,却发现连一小块石头都找不到,只好作罢。 走出木心故居。门面是不起眼的,和百姓的破旧木屋连成一片。门旧且黯沉。除了门排号什么也没有。不留心,很容易就忽略过去了。估计只有为木心而来的人才会找到这里。我看到许多游客就这样直接走过。他们是与木心无缘的。 最后看一眼。再见,木心先生!转身,就离开了。心里有什么已经放下了,或说了了吧。<br></h3> <h3>2 木心美术馆,在西栅景区。很现代的建筑。在水上。简洁大气。买了门票进去。可给我的感觉很空很大。挺失望的。 先生的画有很独特的风格,看不出笔触,也不知他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有种神秘感,但都很小幅,作品也不多。展品还包括先生的写作手稿和绘画创作稿,及文书等一切与他有关的物件。 他在狱中的手稿,文字密密麻麻,每一张都陈列在展柜中。完好无损。馆内灯光黯淡,是为了长久保护吧。 他受过的苦难我们难以想像。荒诞又讽刺。 . “风啊,水啊,一顶桥。”没有等到美术馆建成的那天,木心就遗憾离世了。这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这个不曾饶过岁月的人。走了。在一个冬天。2011年。85岁。 “你要我毁灭,我不。”倔强不屈的灵魂。就这样爱上木心。他民国韵味的文风,低调优雅的绅士气度。坚毅深邃的眼神。年轻时帅气,老了依旧风度翩翩,魅力十足。 当张爱玲大热时,有谁知道木心呢。“我要在我的身上克服整个时代。我不可把人生荒废在俗套的生活里。”55岁的木心,开始漂在美国。 美学,是我的流亡。他说。 “竟等不到一个如粥温柔的人。”他纷纷的情欲就这样如雪般空落了一生。遗憾的事。但文学艺术却是他终生的浪漫情人。 . 木心是乌镇的一张名片,茅盾亦是。之后去了茅盾故居。古典的日式庭院。深色的木地板依旧光亮,养护的很好。想少年木心就常来这借书看。海量的世界文学滋养了他。 坐靠在庭窗前的地板上。窗外竹影婆娑。想庭院深深,多少故事曾在这里上演……如今曲终人散,只留空屋竹影,供游人参观。 时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生命如此虚无呢? 街头的林家铺子,卖着特产美食。与小说无关,却与想像有关。文学作品的魅力使然。路过。不进去了。<br></h3> <h3>3 在乌镇,就是寻找旧时光。水乡古镇的江南梦。枕水人家,古桥垂柳乌篷船。青绿的水波在无声中荡漾着游人的心。千年的青石板巷弄,幻想遇上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明清装扮,打着一把油纸伞…… 掉书袋了。笑话下自己。想像,总是比现实更美。 “晴耕雨读”。老屋。拍摄《似水年华》的地方。游人如织。一角,一张休息椅。拍戏时给演员休息的。陈旧。围起。供游客参观。无语。刘若英的宣传照在乌镇到处都是。我想到木心纪念馆,却是门庭寥落。 哪里都是文化荒漠,在这个娱乐至死,金钱至上的时代。 大染坊的晒布场。竹竿高架,晾晒着许多印花蓝布。长长的,在微风里轻轻飘扬。美。喜欢的蓝。我的衣裳也是蓝的。漫步其中,手指抚过,棉柔触感。想自己也是蓝色的。 . 遇见,摇着纺车纺线的老妇人。我蹲下。看。棉花就这样拉成了线。真有意思。然后拿去纺纱织布染色。民族的才是最美的。小小纺车让我想到摩天轮。可现在的女生还有几个会纺。这走过岁月的手摇纺车终有一天会进展管。没人会纺了。 时代的车轮太快,有些东西注定要失去。无可奈何的事。 我们一边得到,一边失去。成长是,生命也是。没有什么好与不好。 起身。离开。重新汇入熙熙嚷嚷的游人之中。导游们举着各色小彩旗,领着人群在穿街走巷。呼啦啦。闹哄哄。像一群群的麻雀在来来去去。他们忙着到各个景点去打卡。 不喜欢跟团。喜欢走哪是哪。随性。散漫。也不必非是景区。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 路过一位老人。八十多岁了。藏蓝色薄棉袄。他端坐在家门口,安静地看着游客来来往往。 他大概每天都这样过吧,看着门前的游人,就这样打发着暮年寂寥的时光。来自四海的游客是他眼中流动的风景,但游客的眼里没有他。 可他却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如今他老了,像他住的房子一样老。他与乌镇相匹配。 你说这是他的家啊。老人听到了,朝我们微笑点头。那一刻,很想和他说说话,却又不知说什么,只好离开。 景区里的原住民大多都搬迁了,只剩极少人还住在这,而老人是不愿离开的。他们恋守着家,哪怕已破旧不堪。他们与自己的家园生死相依,不离弃。 人是活在情感之中的。恋旧的人总是感性温柔。 在心里祝愿老人长寿安康。一期一会的缘。记起他的笑容,像一小片乌镇的阳光。<br></h3> <h3>4 夜色里的乌镇,迷离徜恍。水波倒影里灯火摇曳,人影依依。美得温柔又多情,让人留连忘返。 进到剧场,听苏州评弹。江南的吴侬软语伴着琵琶演奏。着枣红旗袍的女子正在边弹边唱。底下坐着十来桌游客,正听得有味。 一曲终了,掌声响起。女表演艺术家与观众互动问了几个问题。她简单介绍了下苏州评弹,之后,她为大家又弹唱了一曲《枫桥夜泊》。满堂喝彩。表演结束,游客散去。我们也离开了。 . 走到昔日的露天剧场,那里正在放映着老电影。咿呀转动的放映机的声音。黑白影像投在一面斑驳的墙面上。 几条农家木凳。几个看电影的游人。借着老电影潜入旧时光的心。 我对这古老的放映机充满好奇。刚好一集完。放影员起身。亮灯。我靠近看。他熟练倒带,换上新卷。咔哒几下,又开始放映了。 关灯。坐下。放影员重新低头刷手机去了。看电影的游客继续沉浸在恍惚的旧时光里。 旧时光是迷人的。千年的乌镇是沧桑魅力的。人老去也可以是优雅魅力的。比如木心。 . 走累了。坐在长廊的美人靠椅上。呆望水波光影,什么也不想。放空的心,虚度并享受着这一刻的光阴。忘了从哪里来,又将去哪里。时光缓缓,似水流年。 美食小吃,丰富多样。浓浓的的人间烟火气,诱惑着游人的胃。排队购买的人群。热闹的街市。没耐心等。走。回头再来。烧饼很好吃。刚出炉的香味。梅香扣肉馅。咬一口,真酥脆。难怪好多人买。总算运气,买到了。 . 太好吃了,要不要再买几个?你问。 算了吧,尝过就是。别贪心哦。我笑。好吃的东西多着呢。 . 来一碗豆腐,拌上特制的酱料。香浓美味。坐在水边闲散地吃着。对面临水的戏台上,花鼓戏正在上演,唱腔婉转动人…… 这里的时光是慢的。 想起路过的老邮局。文艺小青年喜欢在那里寄明信片。要的,就是那一枚古老的乌镇邮戳印。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br></h3> <h3>5 在乌镇两天,第一天的早餐是在一个小店。清粥咸菜小笼包。一对老夫妻。太太负责招待。老先生就在门口揽客。店小但干净整洁。 旁边一桌三口之家。女人突然说汤碗里有虫子。孩子都吃了大半碗,会不会拉肚子?!语气责怨。老太太一脸歉意,汤不用算钱了。老先生赶紧进来,自家园子里的菜,没事的。 你插了句,有虫子说明菜没打农药呀。老先生忙说是啊。女人缓和下来,不再说什么。 买单离开。老先生对我们点头微笑。 乌镇的晨,简单,素朴的百姓生活。不热闹也不张扬的人间烟火气。缓慢悠闲的气息。 . 翌日。午餐。在一农家餐馆。特色大白鱼。 老板娘四十多岁。乌镇人。她拿手机上的视频给我们看。好多的鱼,在网中挣扎乱跳。那是她老公刚捕的。她很高兴,说我们吃的就是这鱼。我微笑说很鲜美。 看她幸福的样子,想生活其实就这么简单。她负责餐馆生意,他每天去捕鱼。真好。 · 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还好,就国庆长假时忙死了,叫了亲戚来帮忙。她抱怨每年游客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 门票越来越贵,游客来过都不再来了。不就一堆破房子吗,还收那么贵的门票。 是贵,但你们当地百姓应该有优惠吧? 一点优惠都没有,也是要买票进去的,跟你们游客一样。景区原住民大多都迁走了,里面都没什么人了,老百姓也进不去。我们百姓是一点好处都捞不到。可他们只管收高价门票,搞得周边的人也不愿再来了。 · 不知如何安慰。临走顺便问下她东栅有什么可去处。逛逛老街就行,没什么可去处了。她叮嘱千万别理三轮车夫。 “那可全是骗子啊,专骗游客的啦。” 普通话是浓糯的江南语调。亲切好听。谢过她,拉着行李箱离开了。 这要是个美女,这样温柔的吴侬软语,你说听得骨头都要酥掉。我笑。 到处是三轮车夫,苍蝇一样,时不时靠过来,拿着打印好的风景照说带你去,怎样怎样。 在网上看到游客说,只管走自己的,拉客的千万别理,因为所有的骗局都是从上了他们的车开始。不是多骗十几二十块,而是八十多块,黑得很。所以,即便没有热心老板娘的提醒,我们也是不会理的。 “我的鞋带松掉了啦。” 现学现卖,我学老板娘的语调说了句。他回头笑翻了,走在前面也不等我。唉真没意思。我只好蹲下来绑鞋带。 · 等下我啦。 好的呀。 看完乌镇什么感觉? 到处乌吗吗的。我觉得乌镇真乌啊。 哈哈哈。名声太大,炒作的很成功。看过也不过就这样。 可我们是为木心来的。 · 这也影响到我们去其它古镇的安排。你说以后有时间再慢慢去,应该都是差不多的,这次就不去了。我想也是。 去车站前路过一特产店,买了一堆特产塞进行李箱。好像不买点什么就过不去似的。 是惜别的表达方式,还是某种说不清的情愫?也许都有吧。 再见,乌镇。再见,木心。 下一站,苏州。 一一2019.11 欣<br></h3>